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在线成语词典 在线成语词典
舞象之年_舞象之年是多少岁
tamoadmin 2024-07-29 人已围观
简介1.十五岁的男孩古代称谓?2."鲐背之年"是多少岁呢?3.古人称男子20岁为 之年、30岁为 之年、40岁为 之年、50岁为 之年、60岁为 之年、70岁为 之年4.十八岁是有什么之年?5.古人对于各个年龄阶段的说法是什么?如:二十岁(弱冠之年)6.古时候男子18岁叫什么 弱冠?寓意:新的开始和希望。象征:繁荣和吉祥。1、新的开始和希望:舞象之年标志着一个循环的结束和另一个循环的开始。在这一年里,
1.十五岁的男孩古代称谓?
2."鲐背之年"是多少岁呢?
3.古人称男子20岁为 之年、30岁为 之年、40岁为 之年、50岁为 之年、60岁为 之年、70岁为 之年
4.十八岁是有什么之年?
5.古人对于各个年龄阶段的说法是什么?如:二十岁(弱冠之年)
6.古时候男子18岁叫什么 弱冠?
寓意:新的开始和希望。象征:繁荣和吉祥。
1、新的开始和希望:舞象之年标志着一个循环的结束和另一个循环的开始。在这一年里,人们会积极总结过去的经验,展望未来的发展,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
2、繁荣和吉祥:舞象之年中的舞象活动伴随着喜庆的氛围和祈福的祝福。大象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吉祥的象征,象征着力量、智慧和长寿。
十五岁的男孩古代称谓?
《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
周武伐纣时,“击刺之法”配上音乐,称为“舞象”。随后,又以灭商时的战争场面为题材,编了一种“大武舞”。歌颂周武王的战功
商周利用“武舞”来训练士兵,鼓舞士气。这个时期的武舞,固然有表达思想情感及性,但同时也有着习武健身的实用性,而武舞的动作组合与武术套路更有许多一致性。《旬子˙乐论》就着重指出:手执干戚的武舞,仅能习武健身,而且还可用于征战。
学生十三岁舞勺,十五岁舞象,二十岁舞大夏,勺、象、大夏都是舞的名称。勺是文舞,是徒手或持羽、旄等轻物的舞蹈,运动量较小。象、大夏、大武等是武舞,是手持盾、剑等武器,作击刺等动作、象征作战情节的舞蹈,运动量较大。
"鲐背之年"是多少岁呢?
1、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2、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3、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4、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岁。“舞象”又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也就是可以上战场了。
5、成童: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岁。郑玄:“成童,十五以上”。
参考资料:
古人称男子20岁为 之年、30岁为 之年、40岁为 之年、50岁为 之年、60岁为 之年、70岁为 之年
鲐背之年是古人九十岁的别称,鲐背泛指长寿老人。
鲐,原指鲐鱼。由于老年人背部的褶皱如同鲐鱼的斑纹,因而引申为”高寿老人“之意。值得注意的是,鲐背并非指”鲐鱼的背部“,而是指”背部像鲐鱼(的老人)“,进而泛指老人。
九十岁有诸多称谓,除了鲐背,亦有黄耇(gǒu)、胡耇、冻梨、齯(ní)等称谓。
扩展资料:
其他关于年纪的称谓
一、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岁。
二、而立之年:三十岁。
三、不惑之年:四十岁。? 孔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上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四、知命之年:五十岁。五十又称艾。
五、耳顺之年:六十岁,又名花甲之年,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天干有土,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
六、从心之年:七十岁,又名古稀之年。
七、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耋之年:均指八九十岁的老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鲐背之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耄耋之年
十八岁是有什么之年?
古人称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80至90岁称合鲐背之年,耄耄之年。100岁乐期颐。延伸: 人初生叫婴儿, 不满周岁称襁褓。2至3岁称孩提。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10岁以下称黄口。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24岁称花信年华; 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标梅之年。
古人对于各个年龄阶段的说法是什么?如:二十岁(弱冠之年)
舞象之年。
舞象——男十五岁~二十岁。
“舞象”又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也就是可以上战场了。
男孩子13——15岁称舞勺之年,同时,说下女十五岁。女子十五岁称及笄(jī)。
其他年龄的称法:
不满周岁——襁褓
20岁(男)——弱冠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古时候男子18岁叫什么 弱冠?
1、初度:小儿初生之时。
2、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3、赤子:本意是指初生的婴儿,因为婴儿的皮肤呈赤色。颜师古:“赤子,言其新生未有眉发,其色赤。”
4、孩提:指2—3岁的儿童。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5、始龀:男孩8岁,女孩7岁。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6、垂髫:亦作“垂龆 ”。3、4岁至7岁(女)、8岁(男)的儿童。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7、总角:8、9岁至13、14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诗经》中就有“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10、黄口:10岁以下。本指幼鸟,后指儿童。《孔子家语·六本》:“孔子见罗雀者,所得皆黄口小雀。夫子问之曰:‘大雀独不得,何也?’罗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
11、幼学:10岁左右。《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12、金钗之年:指女子12岁的年龄。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13、豆蔻:女子13、14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杜牧有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14、二七之年:女孩14岁。取二七一十四之意,如南朝陈后主《车飞伯劳歌》:“年时二七犹未笄,转顾流眄鬟鬓低。”
15、及笄:指女子15岁。笄,即女子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盘发插笄,表示已到出嫁年龄,故称。
16、舞勺之年:指男孩子13——15岁期间。《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
17、志学之年:指男子15岁。《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18、束发:男子15岁。到了15岁,男子要把原先的两个总角解散,扎成一束髻。归有光 《 项脊轩志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19、舞象之年:古代男子15岁-20岁时期的称谓。舞象原本是古武舞名。《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
20、破瓜之年: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以纪年,谓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21、加冠:古代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即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22、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代汉族男子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23、弱冠:年满20岁的男子。古人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24、花信年华:指女子的年龄到了24岁。也泛指女子的年龄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
25、而立:男子30岁。立,“立身、立志”之意。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30岁为“而立”之年。
26、始室:30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27、不惑:男子40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28、艾:50岁。《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29、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男子50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30、六九年:即54岁。
31、耳顺、耳顺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
32、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
33、古稀、从心之年:70岁。
34、耄耋:七八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耄耋之年。
35、期颐:指百岁高寿。《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36、茶寿:指108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37、双稀、双庆:140岁。古稀是70岁,双稀即140岁。
古代男子十八岁可以称之为“舞象之年”,而不能叫做“弱冠”,因为古代男子在二十岁时才能称为“弱冠”,并要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后世将“弱冠”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舞象之年,是古代男子15岁-20岁时期的称谓,是成童的代名词,意思是也就是可以上战场了。原本是古武舞名。
“舞象之年”出自于《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郑玄注:“先学勺,后学象,文武之次也。成童,十五以上。”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
初度:周岁。
垂髫:指童年。
教数:9岁。
外傅:10岁,出外就学。
舞勺:13岁。
及笄:指女子15岁。
弱冠:男子20岁。
而立:指30岁。
不惑:指40岁。
艾(知天命):指50岁。
花甲(耳顺):指60岁。 ?
古稀:指70岁。
耄耋:指八九十岁。 ?
黄发(鲐背):指长寿老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