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大全 成语大全

高中语文成语填空及答案_高中语文成语填空及答案大全

ysladmin 2024-07-01 人已围观

简介高中语文成语填空及答案_高中语文成语填空及答案大全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详细讲解一下关于“高中语文成语填空及答案”的知识。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分类,

高中语文成语填空及答案_高中语文成语填空及答案大全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详细讲解一下关于“高中语文成语填空及答案”的知识。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分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1.高中语文阅读题答题公式或者答题模板

2.文学常识填空及答案

3.高中语文解题技巧

4.高中语文考试题型有哪些?

5.高中语文各种题型答题公式更全 有能发过来一下不?

高中语文成语填空及答案_高中语文成语填空及答案大全

高中语文阅读题答题公式或者答题模板

       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1、文章体裁 :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散文种类: (1)叙事散文 (2)抒情散文

       4、散文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

       5、小说种类: 长篇小说、 中篇小说、 短篇小说、 小小说。

       6、小说三要素: 人物、 环境、 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

       7、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8、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9、文 眼: 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新闻);有时交代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有时交代主要事、物(“物”象征意义);有时还是“线索”。

       10、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11、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 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 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 总分总(掐头去尾)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①.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②.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 ③.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②、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③、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④、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②、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12、 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线索: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 (4)时间 (5)地点 (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

       如: 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13、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 (6)作者情感

       14、 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 平叙(略)

       15、 语言特色: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等)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它“……(适当地选入下面词库摘抄的语言)”。

       例句:这篇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如“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 、 “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攫走你紧紧扯在手里的轻愁”等,笔意超逸,清新隽美,富有诗意,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夏之绝句》)

       注意: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一定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选用恰当的词语,切莫张冠李戴。

       附:朴实自然的语言赏析词库:

       (1)、朴实无华 (2)、写得晶莹澄澈,明润无疵,如诗如画

       (3)、言简意赅,清真雅洁,朴素自然 (4)、语言简洁,气势纵横

       (5)、文字洗练,意境深邃 (6)、语言朴实活泼,节奏明快,上口顺耳

       (7)、文辞畅达,沉静雅洁 (8)、平易省净的语言,运笔飘逸流动,设色素淡而隽永……

       生动优美的语言赏析词库:

       (1)、文笔凝练,刻画传神

       (2)、细致传神的描绘,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

       (3)、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发人深思,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

       (4)、笔意超逸,九曲回肠,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

       (5)、汹涌豪迈的气垫,清丽隽永的风格,稳健深沉的笔触

       (6)、血肉丰富,意蕴深刻语言深沉缠绵,感人肺腑

       (7)、大笔泼墨,尽情挥洒 (8)、说理深刻,内容厚重

       (9)、语言气垫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 (10)、深婉隐约,耐人寻味

       (11)、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撼人心扉 (12)行文起伏跌宕,含义深邃隽永……

       16、 写作手法及作用:(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XX”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写得“……”

       例句:这篇文章采用象征的手法作者通过对北方白杨树的赞颂,来赞颂中国***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精神,它使文章意蕴含蓄,情感激越,作者的赞美之情藉此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

       (1) 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 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 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 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7) 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 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7、 修辞方法及作用: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使(能)“……”(套修辞作用)

       注意:在写作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写,否则就会很空。

       附: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1) 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 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10)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11)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18、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

       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19、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20、分析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21、 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22、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

       方法: 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题套路: “X X”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①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②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23、给文段拟题:

       (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

       (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24、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25、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1、必须用第一人称;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26、 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27、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1)划分段落、层次: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可按时间或空间转换、事件的发生经过、内容的、表达方式变换或感情的变化逻辑关系(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来划分;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其中小说还可以按情节的四个环节来划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

       (2)学会概括段意、层意。

       概括段意、层意可采用下列方法:①抓文段的中心句。即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②用概括法。即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么或用文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③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联合段意。总之要求:完整、简洁、明确。

       28、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29、记叙文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的“我” 。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30、记叙文中的描写:记叙文中的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又细分为 : (1)肖像描写 (2)外貌描写 (3)神态描写 (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 (6)心理描写

       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2)、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31、记叙文的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32、记叙文中议论: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叙”主体,“议”是附属成分,不可本末倒置;“议”是“叙”的自然发生,并不是强加上去的。“议”宜短不宜长,点到为止,不可以“议”代“叙”。

       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3、 记叙文中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

       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

       注意:阅读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

       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34、记叙文中的说明: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35、记叙文中的过渡及照应。

       (1)过渡:过渡是段落层次连接的桥梁。

       要求:恰当、巧妙,能够使文章连贯、布局慎密、转承自然。

       过渡时一般用词语、句子、段来过渡。

       作用:过渡能在段与段、层次与层次之间起到纽带作用或穿针引线、承上启下、组织成篇的作用。

       (2)照应:照应是指上下文之间的相互照顾和呼应,包括交代和照应两个方面。交代是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地提示一下;照应是对前面提示的内容的回答。

       照应可以分为:开头(起段)与题目的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即文章前后照应,或称:相互照应)、相同或相近的语句、段复迭式照应。

       36、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37、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38、 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39、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6)、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名句等);(7)、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答题套路:

       这一类型的题目它都会要求考生“谈谈你的看法”,“你认为……”只要符合文题要求,所谈内容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1)表达时最好要有标志性语言。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比如……”这样的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2)、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给阅卷老师留下观点鲜明之感,而且给人以条理清楚,论证有力的良好印象。

       (3)、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

       (4)、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

       议论文阅读技巧

       一、论点(证明什么)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句子。论点一般是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的。

       把握文章的论点。

       中心论点 1个(统帅分论点)

       ⑴明确:

       分论点 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

       ⑵方法

       从位置上找:Ⅰ标题;Ⅱ开篇;Ⅲ中间;Ⅳ结尾。

       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

       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湖,归结出中心论点;

       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二、论据(用什么证明)

       ⑴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⑵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

        ⑶次序安排(照应论点);

       ⑷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

       ⑸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三、论证(怎样证明)

       ⑴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例证法) 事实论据 记叙

       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 道理论据 议论

       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喻证法 比喻

        ⑵分析论证过程

       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

       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⑶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

       ⑷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

       四、议论文的结构

       ⑴一般形式: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

       ⑵类型

       并列式:Ⅰ总分总;Ⅱ总分;Ⅲ分总。

       递进式。

       五、议论文的语言

       ⑴严密(修饰性、限制性的语言的运用);

       ⑵生动(成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⑶词序(从生活逻辑和上下文的照应上判断);

       ⑷句序(关联词语的使用,特别要注意递进关系)。

       六、驳论文的阅读

       ⑴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⑵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用了那些道理和论据;

       ⑶由此,作者树立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

       说明文阅读技巧

       一、掌握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一)、把握说明对象,分清说明对象是事物还是事理。

       明确被说明事物的特征: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标志。

       (二)、为了说明事物特征或说明事理,需要采用恰当的

       二、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1.分类别: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2.下定义: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

       3.作比较:用人们熟知的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4.举例子: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的特征获得具体认识。

       5.打比方:可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的作用。

       6.列数字:可以准确地说明事物。

       7.配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8.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三、说明要有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程序顺序是时间顺序的一种)、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四、说明文的阅读还要注意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概说)——分(具体)”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五、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准确性和多样性、灵活性并不矛盾,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由于说明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总之不拘一格。

       语文答题公式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文学常识填空及答案

       我推荐<五年高考 三年模拟

       .O. 这里有些网址供你参考:

       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38、现代文阅读·鉴赏作品的语言

       /dispbbs.asp?boardID=138&ID=176377

       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28、古代诗歌鉴赏·鉴赏作品的语言

       /dispbbs.asp?boardID=138&ID=176366

       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17、语言表达·得体

       /dispbbs.asp?boardID=138&ID=176355

       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16、语言表达·连贯

       /dispbbs.asp?boardID=138&ID=176354

       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14、语言表达·变换句式

       /dispbbs.asp?boardID=138&ID=176352

       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15、语言表达·简明

       /dispbbs.asp?boardID=138&ID=176353

       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12、语言表达·压缩语段

       /dispbbs.asp?boardID=138&ID=176350

       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13、语言表达·仿用

       /dispbbs.asp?boardID=138&ID=176351

       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11、语言表达·扩展语句

       /dispbbs.asp?boardID=138&ID=176349

       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10、语言表达题的命题走势及应试策略

       /dispbbs.asp?boardID=138&ID=176348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复习要点及解题技巧归纳

       /dispbbs.asp?boardID=138&ID=174515

       语言运用、句子仿写

       /dispbbs.asp?boardID=138&ID=174514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六册[人教版]5.语言与文学

       /dispbbs.asp?boardID=138&ID=17448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六册[人教版]6.语言的演变

       /dispbbs.asp?boardID=138&ID=174482

       2008年高考语文复习资源-语言运用、句子仿写

       /dispbbs.asp?boardID=138&ID=174324

       2007年全国各省市高考语言表达及语用题全选

       /dispbbs.asp?boardID=138&ID=174252

       2007年高三语文复习教案28、古代诗歌鉴赏·鉴赏作品的语言

       /dispbbs.asp?boardID=138&ID=174248

       2006年全国各地高考题(语言表达)完全详解汇编

       /dispbbs.asp?boardID=138&ID=174237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复习要点及解题技巧归纳

       /dispbbs.asp?boardID=138&ID=170892

       高中语文第六册[人教版]6.语言的演变

       /dispbbs.asp?boardID=138&ID=170763

       高中语文第六册[人教版]5.语言与文学

       /dispbbs.asp?boardID=138&ID=170761

       高三语文复习专题讲座四:语言表达题的特点和应试对策

       /dispbbs.asp?boardID=138&ID=170749

       高三语文复习专题讲座三: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

       /dispbbs.asp?boardID=138&ID=170748

       2008高考复习讲解-语言运用、句子仿写

       /dispbbs.asp?boardID=138&ID=170602

       2008年高考语文复习资源-2006年全国各地高考题(语言表达)完全详解汇编

       /dispbbs.asp?boardID=138&ID=170501

       2007年全国各省市高考语言表达及语用题全选

       /dispbbs.asp?boardID=138&ID=170451

       2007年高中总复习第一轮语文 第五编 第一讲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dispbbs.asp?boardID=138&ID=170439

       2007年高三语文复习教案28、古代诗歌鉴赏·鉴赏作品的语言

       /dispbbs.asp?boardID=138&ID=170407

       2008届高考语文复习资料-2006年全国各地高考题(语言表达)完全详解汇编

       /dispbbs.asp?boardID=138&ID=169950

       2007高考语言文字运用专题训练

       /dispbbs.asp?boardID=138&ID=167213

       [通用]高三语文语言综合运用指导及训练(二)

       /dispbbs.asp?boardID=138&ID=167201

高中语文解题技巧

       1. 期末文学常识答案

        期末文学常识答案 1.文学常识试题

        31.(

        2002年上海卷第8题)

        现存的我国最早的长篇叙事诗是《__________________》。它通过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婚姻悲剧,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

       32.(1992年上海卷第12题)

        《威尼斯商人》的作者是欧洲_________时期戏剧家_________。“威尼斯商人”是指_________(人名)。

        33.(1992年上海卷第21题)

        高中语文课本中,有一篇课文以生动的比喻阐述了批判继承文艺遗产的理论问题,篇名是《__________________》。

        34.(2002年上海卷第22题)

        在空格中分别填写相应的作者或作品。

        作 者 体 裁 作 品

        _________ 长篇叙事诗 《王贵与李香香》

        周立波 长篇小说 _________

        _________ 长篇小说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35.(2001年上海卷第1题)

        从文学常识的角度看,下列四项中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A.海瑞传 B.阿Q正传 C.屈原列传 D.信陵君窃符救赵

        36.(1991年上海卷第9题)

        下列书名中,古代作家的称谓有三种不同的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杜工部集》 ②《柳河东集》 ③《文山先生全集》

        ④《临川先生文集》 ⑤《稼轩长短句》 ⑥《王右丞集》

        A.①⑥/②④/③⑤ B.④⑥/②③/①⑤

        C.③④/②⑤/①⑥ D.②③/①⑥/④⑤

        37.(2001年上海卷第10题)

        (1)《水调歌头·游泳》的体裁是_________,其中“逝者如斯夫”一句原出自《_________》。

        (2)《绞刑架下的报告》一书的作者是_________;他的国籍是_____________。

        38.(1990年上海卷第3题)

        从文学常识的角度看,下列人物有三个是属于同一类的,选出不同于这一类的一个。

        A.鲁四老爷 B.鲁贵& C.鲁彦 D.鲁达

        39.(2000年上海卷第一题第4小题)

        下列作品按写作年代的先后顺序排列,选出正确的一项

        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②《伐檀》 ③《涉江》 ④《柳毅传》

        ⑤《林黛玉进贾府》 ⑥《窦娥冤》 ⑦《孔雀东南飞》

        A.②①③⑥④⑦⑤ B.②①③⑦④⑥⑤

        C.②③①④⑦⑥⑤ D.②③①⑦④⑤⑥

        40.(1990年上海卷第二题第1小题)

        *** 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解放区最早出现的最著名的小说家是_________,最著名的戏剧是__________________。

        2.文学常识试题及答案哪儿有

        文学常识试题及答案文化常识大全整合- uu文字群- 自由群组- 话题- 友友

        2009年11月30日 在友友里你可以认识更多的朋友,文学常识试题及答案一起玩开心农场(偷菜游戏,QQ开心农场,QQ农场)、开心宝贝、荣光医院、、开心狗狗、快乐庄园、抢

        2008年高考文学常识试题汇编及分析高中试题教学西部教育

        2008年7月18日 (卷)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加西亚? 上一篇文章: 2008年普通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卷); 下一篇文章: 2008年普通

        关于初中文学常识试题与答案- -

        2009年6月27日 谁能提供有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文学常识的十个试题?文学常识试题及答案1个回答; ?谁有中药常识试题及答案?4个回答; ?文艺常识试题回答2个回答; ?中国古代文学往年

        求高二语文文学常识名句默写竞赛试题及答案_

        求高二语文文学常识名句默写竞赛试题及答案 悬赏分:0 - 离问题结束还有14 天23 小时 我马上要去决赛了求题目练练要有答案高二人教版的 急求!! 感激不尽

        文学常识试题及答案

        3.文学常识题

        1中国最早的诗集《诗经》 2中国最早的词典《尔雅》 3中国最早的哲理散文总集《吕氏春秋》 4中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史记》 5中国最早的历史小说《穆天子传》 6中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国语》 7中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 8中国最早的笔记体小说集《世说新语》 9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 9中国最早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 10中国最早的长篇抒情诗《离骚》 11中国最早的语录体散文集《论语》 12中国最早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13中国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汉书》 14中国最早的科普作品《梦溪笔谈》 15中国最早的水文地理专著《水经注》 16中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别录》 17中国最早的系统古代文学评论专著《文心雕龙》 18中国最早的戏曲作品《窦娥冤》 19中国古代文学评语最早的诗话《六一诗话》 20中国已知最早的文章总集《昭明文选》 21中国最早的完整七言诗《燕歌行》 22中国最早的个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23中国最早的民主思想政论文《原君》 24中国成就最高的杂剧《西厢记》 25中国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 26中国最早的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 27中国最早的优秀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28中国艺术成就最高的早期白话小说《红楼梦》 30中国最早的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 31中国最早的学术史《明儒学案》 32中国最早的白话中篇小说《阿Q正传》 33中国最早的散文诗集《野草》 34中国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 34中国最早的杂文集《坟》 35中国最早的新诗作品《女神》 36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作品《包身工》 37中国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呐喊》 38中国最早的语法书《马氏文通》 39中国最早的描写农民战争的白话小说《水浒传》 40中国最早的专记一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春秋》 41中国最早的专业诗人屈原 42中国最早的史学家司马迁 43中国最早的女词人李清照 44中国最早的田园诗人陶渊明 世界十大文豪:荷马,但丁,歌德,莎士比亚,拜伦,雨果,列夫.托尔斯泰,高尔基,泰戈尔和鲁迅。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欧亨利,契科夫,莫泊桑。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

        两司马:司马相如与司马迁。

        4.文学常识题有哪些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 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5.求高一语文文学常识选择题30道带答案

        只作参考"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把答案都写到答题卡上,否则不得分第 I 卷 选择 45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21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遒劲(qiújìn) 舟舸(gě) 幽燕(yàn) 青荇(xìng)B.浮藻(zǎo) 追溯(shuò) 记载(zǎi) 亚洲(yǎ)C.束缚(shùfù) 彳亍(chìchù) 纸屑(xiè) 颤栗(zhànlì)D.脊梁(jǐ) 熨帖(yùntiē) 隽永(juàn) 壁龛(kān)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宁谧 霎时 狼籍 声明狼藉B.坍圮 竟相 艰韧 坚忍不拔C.签暑 踟躇 肤浅 浅尝辄止D.端倪 报负 发愤 愤发有为3.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其作品主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而已集》等。B.罗曼?罗兰(1866-1944),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作家、音乐史学家、社会活动家。

        长篇小说《母与子》是他最主要的代表作。C.《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是由孔子的门人及再传弟子结集的,共20篇,内容以伦理和教育为主。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选自于此。D.《战国策》是记录西周、东周及秦、齐等10个诸侯国历史的著作,是我国先秦时期国别体史书中的经典之作。

        4.下面一段话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安土重迁当然是人之常情,但为了建设的需要,居民们还是心情愉快地迁移走了。B、小李不懂外文,面对浩如烟海的国外科技资料,只能望洋兴叹。

        C、全国人民义愤填膺,一致声讨这类败类的罪行。D、这次考试,他的确成绩不好,但却不应该去嘲笑他。

        虽然你考得很好,但也不能五十步笑百步嘛!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表达效果最好的一句是( )中外古今的诗人,常喜欢将珍珠与眼泪相比, *** 诗人说,牡蛎在海滩上赏月,天使的一滴眼泪,刚巧滴在它心上, A、就像一颗晶莹的珍珠 B、变成了一颗晶莹的珍珠C、就是一颗晶莹的珍珠 D、俨然一颗晶莹的珍珠6、下列新闻标题中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A、 *** 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B、真正优秀的教师无一不是道德修养的模范C、独联体国家看不 2006年世界杯足球赛D、警方对报案人称围观者坐视不管表示愤慨 7、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三片叶子 梅绍静三片嫩叶像三只绿色的小鸟/骄傲地站在树桩上/树桩只发出这条绿茎/绿茎上只有这三只小鸟 多可爱的小鸟啊/它们还要为砍断的树桩歌唱/即使只有这三片绿叶也要向世界呼喊/让人们永远憧憬被剥夺的满树春光 1981年A、诗的第一节中“骄傲”含义是:三片嫩叶虽然弱小,却显示了大树生命力的延续和顽强。B、第二节的“呼喊”表达了对满树春光被剥夺的强烈 *** 和对满树春光的憧憬。

        C、这首诗运用象征手法歌颂了祖国在一场劫难之后所出现的新的生机和新的希望。D、这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明白易懂,蕴含丰富,意味深长,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8~10题。(9分,每小题3分)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科学家最近报告说,维生素E有中和对人体有害的胆固醇的作用。

        受试者在仅仅连续几天服用400至800个国际单位的维生素E之后,血液中一种名为低密度脂蛋白的胆固醇含量,就已降到了低于能够对动脉血管构成损害的水平以下,使胆固醇的代谢趋于正常。低密度脂蛋白在血液中氧化后,会转变成一种有害化学物质,损伤动脉壁上的细胞,同时还造成斑块的聚集,使血管变硬。

        虽然早先其他研究显示维生素E和维生素C具有防止低密度脂蛋白氧化的作用,但明尼苏达大学的最新研究表明,只有通过维生素E的摄取才能获得这种对心脏血管的保护作用。同时,停用维生素E之后,相应的保护作用会很快消失。

        目前,美国 *** 向公众建议的维生素E摄入量是每人每天25个国际单位。

        6.这些文艺常识考题答案

        1.“文房四宝”是指笔,墨,纸和(D )。

        A琴 B棋C画 D砚

        2. 我国的四大发明有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S )。

        A地动仪B印刷术C火箭D冶铁术

        3.我国古典四大名著是《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和(B )。

        A《聊斋志异》B《水浒传》C 《词话》D《封神演义》

        4.小篆是在(A )统一的。

        A秦朝B西周C汉朝D唐朝

        5.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 B ),中岳嵩山。

        A黄山B恒山C峨眉山 D昆仑山

        6.屈原是战国时期( C)的爱国政治家和伟大的诗人。

        A魏国B赵国C楚国D齐国

        7.( D)的书法被誉为“龙跳天门,虎卧凤阙”,被后代尊为“书圣”。

        A钟繇 B 颜真卿 C 柳公权 D 王羲之

        8.“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出自陶渊明的(D )。

        A《归去来兮辞》B〈桃花源记》C《饮酒》D归园田居》

        9.被人们称为诗史的是( B)。

        A 李白 B 杜甫 C杜牧 D白居易

        10.唐代大画家(C )所画的《步辇图》,它描绘的是贞观15年唐太宗接见吐蕃松赞干布的使者和亲的场面。

        A吴道子 B顾恺之 C 阎立本 D 张旭

        11.唐初文坛四杰有:王勃,杨炯,骆宾王和(C )。

        A 王维 B李商隐C卢昭邻 D欧阳修

        12.苏洵,苏轼,苏辙,翰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和( C)为唐宋八大家。

        A杜枚B李清照C曾巩D 陆游

        13.

        7.文学常识题目9题

        屈原在民间歌谣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形式,因为作品都是“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所以汉代人把这种文体称为楚辞,后世又称骚体屈原的代表作品是《离骚》,这是我国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诗。

        《史记》中为避免重复,让人物传记相互配合的方法称为互见法.建安“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的是王 粲.元杂剧前期最优秀的作家是是关汉卿,其代表作品是《窦娥冤》.代表清代剧坛最高成就的是洪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陶渊明的写景名句。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一部是晋代干宝的《搜神记》,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品是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初唐四杰”是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和王勃。

        清代柳泉居士的《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代表了我国古代文言小说的最高成就。

高中语文考试题型有哪些?

       (一)基础知识(1—4题,12分)

       1、字音辨析题:

       答题技巧:(1)常见多音字标“次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大,标“常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小。(2)形声字标“不同声旁读音”的正确可能性大,标“同声旁读音”的正确可能性小。常见字标音正确的可能性小。(3)生僻字一般不会标错音。(4)审清题干,用排除法较好。

       2.字形辨析题

       答题技巧:把字的音、形、义结合在一起来考虑。形近而音不同的别字是重点,生僻子一般不会错。如无把握,可放放再说,但必须用记号来提示自己。

       3.词语运用题

       答题技巧:(1)语素分析:分析出不同的语素进行组词再作区别。(2)语境分析:在原句中划出关键词作为区别的参考。(3)善用排除:将最容易辨析的词语先排除,逐渐减少选项,同时也要做记号。(4)语感判断:如果确实拿不准,就要凭语言感觉去选择。年百微吨度年个

       4.成语辨析题

       答题技巧:(1)根据成语意思判断,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2)注意成语潜在的感彩(3)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4)四个选项权衡比较,选出认为最符合要求的(5)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另外要特别注意两用成语的意义和用法,如,想入非非,灯红酒绿。

       5.病句辨析题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歧义)、不合逻辑。

       答题技巧:判断病句用排除法居多,回忆以前做的常见病句的标志。

       做题思路通常是:检查主干是否缺成分→→推敲词语是否搭配→→推敲词语有否重复→→关联词位置是否正确→→并列短语或句子语序是否合理→→个别短语有否歧义→→句子是否符合逻辑。特别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1)介词“关于”“对于”“对”等开头的句子,注意主语的残缺。

       (2)动词后有很长的修饰词语,注意是否宾语残缺。

       (3)用“和”“或”以及顿号连接的并列成分,注意歧义及内在逻辑顺序是否失当以及意义的从属关系。

       (4)前半句使用了“能否”“可否”等双面词语,注意后半句是否与前半句协调。

       (5)反问句及疑问句注意是否表意相反。

       6.标点符号题

       标点符号题答题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种错误类型:(1)该用句号的却用了逗号;(2)非疑问句却用了问号;(3)选择问句中用了两个问号;(4)倒装句中问号前置;(5)感叹号的位置出现在句中;(6)分句之间误用了顿号;(7)表示约数的数词间用了顿号;(8)习惯上作为一个词使用的并列词语间用了顿号;(9)二、三层次的并列间用顿号(只限第一层次并列用);(10)引号之间用了顿号;(11)没有提示和总括作用的地方用了冒号;(12)冒号的通领范围不清;(13)引语中间“某某说”后用冒号;(14)是间接引语却用了引号;(15)引语中句末点号位置不当;(16)括号位置不当;(17)该用括号而未用;(18)冒号和破折号互相混淆;(19)破折号和“是”重复;(20)省略号和“等”重复等。

       7语言连贯题

       答题技巧:先从语句形式入手,再从语句内容考究。

       做题思路是:考查陈述对象是否一致→话题是否一致→前后句式是否一致→情境是否吻合→音节是否和谐等

       (二)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5-7题)

       1、先通读全文,标好段落,初步掌握全文意思。(说明性文字抓基本概念以及对基本概念的解释文字,议论性文字抓基本观点以及对观点的阐述文字。读好第一段和最后一段,能复述每段内容)

       2、再读3道选择题题干和选项支。

       3、再读一遍原文,读的时候要将选择题中的选择枝内容在原文中划出来。

       4、解题。正常思路是:定位——核对——判断。解题时要将选择枝与原文作比较进行判断。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1)在题目中划出要求你回答的对象;(2)明确此类题目是在玩文字游戏,所以要特别注意以偏概全,无中生有,故意夸大缩小,混淆先后,张冠李戴,偷换概念,颠倒因果,强加因果,胡乱划分等。

       (三)文言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8-10题)

       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文章内容。

       2、再读原文,带着“什么人”“几个人”“什么事”“结果怎样”“为什么这样”等问题对文段用心默读、圈画两遍进行理解。阅读过程中见到加点字时要到题目中进行理解。

       3、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

       4、解题。题目设计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A、信息筛选题(性格表现题):

       答题技巧: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人物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特别注意看清楚“谁”的“什么性格”,防张冠李戴、问牛答马这种错误。

       B、词语理解题

       (1)文言虚词题

       答题技巧:先翻译每组中高中学过的那个句子中的虚词意思,再将这个意思套到另一句中来推断虚词用法是否相同。注意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意义。

       (2)文言实词题

       答题技巧:分析字形,辨明字义。从字音相同(近)推测通假字。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注意古今异义词。将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从没有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干扰你罢了。

       C、内容归纳题

       答题技巧: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判断时要明确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时间是否准确等。中心、主旨理解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

       总之:古文所选文章往往是古代贤人良臣的小故事几个人履历,所以不难读懂意思,只是落实到个别字词,需要胆大心细。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先读下文,也许自会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若不影响做题,不懂就不懂,没有什么,千万不要钻牛角尖。解释不通的字词往往可以考虑通假或活用。

       好了,客观题做完了,可以把答案填入指定位置了。同学们一定要再填涂机读卡时注重规范。第一卷答题用时约40分钟。

       填完后,拿出草稿纸,准备进入第二卷主观题的作答阶段。深呼吸后,就开始吧!不断提醒自己一定要打草稿。

       第Ⅱ卷(共120分,用时50+60分钟)

       (四)文言翻译、诗词鉴赏、名句文学常识填空(23分)

       11.文句翻译题(10分):

       答题技巧:(1)要结合译句重读上下文句子。(2)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此时要特别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3)圈出句子中关键字词,这些字词的解释是得分点。(4)判断句子的句式特点,这也是得分点。(5)开始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并能体现句式特点。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6)一定牢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忠实原文。个别字实在无法讲通,考虑通假、活用或意译。

       12.诗歌鉴赏题(8分)

       (1)先读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把握本诗重点。

       (2)再读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

       (3)再读注解,寻找诗歌内容的线索。

       (4)通读全诗。通读时要特别注意每句至少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要发挥想象,逐字解说诗句,理解诗的大意。最后两句一般是运用议论、抒情,是诗的主旨和意境所在。结合诗题、描述、议论、抒情推断这首写什么内容。注意格律诗起、承、转、合结构。

       (5)古诗鉴赏表述: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语言特点: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优美、质朴等。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意象: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

       思想感情: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特别注意:看题目,看注解,看作者等有效信息。(1)认真研读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是概括了诗的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诗歌提供了感情基调。(2)赏析诗句要注意用词的巧妙、修辞手法及运用的效果。(3)仔细阅读全诗,注意诗中出现的意象及象征意味。(4)评价要恰当,严禁人为拔高。围绕人之常情考虑诗歌的感情基调。(5)储备一些诗歌鉴赏中的常用术语,要敢于大胆使用,不懂也要装懂。(6)有千古名句的要注意名句对全诗的作用及其在全诗中的分量;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注意前后期风格变化大的作家(如李煜、李清照等)

       OR.文学常识填空(2分)

       答题技巧:(1)“一字不差”。(2)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

       13.名句名篇题(5分)

       一、画面记忆法:背诵古诗时,我们可以先认真揣摩 诗歌的意境,将它幻化成一幅形象鲜明的画面,就能将作品的内容深刻地贮存在脑中。例如,读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可以根据诗意幻想出如下画面:山上云雾 缭绕,太阳照耀下的庐山香炉峰好似冒着紫色的云烟,远处的瀑布从上飞流而下,水花四溅,犹如天上的银河从天上落下来。记住了这个壮观的画面,再细细体会, 也就相当深刻地记住了这首诗。

       二、联奏记忆法:这是按所要记忆内容的内在联系和某些特点进行分类和联结记忆的一种方法。用“联奏记忆法”来记忆作家作品方面的文学史知识,往往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我们看这样的“串台词”:有一天,莫泊桑拾到一串《项链》,巴尔扎克认为是《守财奴》的,都德说是自己在突出《柏林之围》时丢失的,果戈里说是《泼留希金》的,契诃 夫则认定是《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最后,大家去请高尔基裁决,高尔基判定说,你们说的这些失主都是男的,而男人是不用这东西的,所以,真正的失主是《母 亲》。这样一编排,就把高中课本中的大部分外国小说名及其作者联结在一起了,复习时就如同欣赏一 组轻快流畅的世界名曲联奏一样,于轻松愉悦中不知不觉就牢记了下来。

       三、以少记多法:有时遇到两组容易混淆的知识材料,当记住一组便能推知另外一组的时候,可以采取“记住少数,推知多数”的学习方法。这就是“以少记多法”。例如,“廴”与“辶”偏旁容易混淆。查一下《现代汉语词典》,“辶”旁汉字约有120个;“廴”旁汉字只有“廷、建、延”3个,宝盖头(宀)汉字有80多个,秃盖头(冖)的常用汉字只有9 个。到底该记哪一组来推知另一组,同学们一看便知。

       四、抓头助记法: “抓头助记法”是指在全面学习或复习一篇课文时,有意识地 对要记内容的头一句、或头一句中的头一个字,以及与上文有转折或跳跃性联系的连接句的头一个字作强化记忆。在需要时,可利用这些句子或字来帮助 记起有关的内容。而对那些句子不多的短文短诗,更可以把每一句的头一个字依次集中起来,加以背出。这样,到需用时 便可信手拈来且很少差失。如白居易《暮江吟》一诗: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 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在背出后,再把每句的头一个字依次集中起来,即“一半可露”。这样无论如何也不会因某句卡壳而影响全诗背诵。

       五、口诀助记法:诗歌比散文容易背诵,口诀比一般条文容易记住。“口诀助记法”就是把学习的内容编成口诀来帮助记忆的一种方法。运用此法,应注意如下三点:①编口诀的内容,一 般应是重要的、有规律性的或能明确理成条文型的;②在编拟时,应先认 真领会全部待编的内容,尽量把它们的要点概括出来,使之条理化,为编口诀打下基础;③把概括出来的条文,依次排列在一起,编成口诀。口诀的语句, 要力求简洁、通俗、形象,并注意音韵、节奏,尽量做到易诵、易记、琅琅上口。

       六、兴味助记法:所谓“兴味助记法”,就是在学习或复习时,尽量利用或创造一些 有趣的办法,把原来不大有趣味、甚至枯燥乏味的知识内容改造成趣味盎然的材料来帮助记忆。比如可用下列方法:

       1、编绕口令助记法。汉字结构部件中“臣”与“ ”,经常会纠缠不清。其实“ ”这个部件在常用汉字中出现, 只有“颐”、“姬”、“熙”3个。有人便把它们组编成两句绕口令:“颐和园演蔡文姬,熙熙攘攘真拥挤。”只要背出这个绕口令,不仅这三个字中的“ ”不会错写为“臣”;而且其余带“臣”的汉字,也不会误写为“ ”了。

       2、编顺口溜助记法。如历代的文学体裁及成就若归纳成如下几句,就有助于在我们头脑中形成清晰易记的纵向思路。西周春秋传《诗经》,战国散文两不同; 楚辞汉赋先后现,《史记》《乐府》汉高峰;魏晋咏史盛五言,南北民歌有“双星”;唐诗宋词元杂剧,小说成就数明清。 注:“双星”指以《吴歌》、《西曲》为代表的南朝民歌和以《敕勒歌》、《木兰辞》为代表的北朝民歌。

       答题技巧:(1)“一字不差”。(2)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书法。(3)若是任选两题之一填空的话,就选择最有把握的一题来填。

       (五)现代文阅读(22分)(14-17题)

       1、先通读全文,用铅笔标好段落序号,初步掌握全文意思。(如果有道多项选择题,先做该题,大致了解文章内容。)

       2、第一遍速读全文,并用铅笔划出画龙点晴的句子、议论和抒情的语句、过渡连接作用的词句。(划错无关紧要,主要目的在于对文章有整体认识)(注意:如使用铅笔一定要轻轻的)

       3、 再读14—17题题目,带着问题重读文章,并划出相应的词语、句子。

       4、 根据划出的词语、句子进行解题。解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回答问题,不能用比喻、拟人等形象化的修辞语言;能在原文找到答案的尽量在原文找,不提倡自作聪明,勉强用自己的话概括。目前至少有一题可这样,往往是第一题,要一分不丢。实在要概括的题目也请注意分析题干及分值设置,推断得分点,找到原文中的出处,前后兼顾,整体把握。

       (2)综合分析,不能只答抽象的要点,要有适当而具体的分析;

       (3)对应题旨与分数,分多个要点阐述。一般情况,4分题答案至少应有两点,6分题答案至少应有三点。高考不会给出超过2分的点。一道试题有两个问的,原则上依问顺序作答。

       (4)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重组,这样组织起来的答案,一般都和标准答案较切近。如果弃文中的重要词句不用、完全用自己的话去回答,绝对是不可取的,那样的回答距标准答案都有一定的距离,有时甚至相距甚远。

       (5)字迹工整,写满为止。

       (6)千万不要一字不差地摘录原文,应该摘录运用关键词而非整句。

       (六)文字表达(15分)(18-20题)

       首先把近段时间所做的第六大题温习一遍,熟悉题型是答题关键;其次,看到新题型不要慌,慢慢读题,总能有收获。审题要仔细,条件要符合,形式要限制,内容要创新,前后要协调。

       (1)语段压缩题

       解题思路:首先抓住关键词、关键句找出文章的中心所在;(一般是有解释的或重复较多的。)再对应题干要求进行整理使之有条理。

       (2)语句扩展题

       答题技巧:抓住主题词,突出重点,有景有情,生动形象。

       (3)句式仿写题

       答题技巧:修辞一致,内容一致,句子结构一致。

       (4)句式变换题

       答题技巧:变短要先提炼出主干句,将之作为第一句,再将其它修饰语按顺序变为分句;变长要确定某句为主干句,再将其它短句按顺序变为修饰语。

       (5)对联

       答题技巧:短语结构相同,字数相同,内容一致,末字仄起平落。

       (6)公益广告

       答题技巧:字数一般10—30字。要有修辞手法,有情感,有创意,更要符合题意。

       (7)手机短信

       答题技巧:字数一般20—50字。要有修辞手法,有情感,有创意,更要符合题意。

       (七)作文(60分,60分钟)(21题):

       1、审题(至少花5分钟,但原则上不能超过10 分钟)

       (1)理解原材料与话题,根据原材料提炼观点,注意观点中一定要出现话题。

       (2)分析话题中词语之间的关系。一般有修饰关系、并列关系、无限制关系。

       (3)根据话题中词语关系重新确定观点。若是修饰关系则要突出修饰语,若是并列关系则要突出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若是无限制关系则要缩小范围。

       (4)若遇上新材料作文或漫画作文,要按考前辅导,将其转化成话题,然后作文。

       (5)若是命题作文,一定不要自拟题目。

       2、确定选材范围

       根据自己的特点,确定选材范围。如教育、亲情、友情、环保、时势、战争、腐败、做人、人文等。尽量用自己最熟悉的材料。展开联想,打开思路;善用教材,注意正反;纵贯古今,横跨中外。分析材料,紧扣话题和论点。

       3、确定文体

       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哲理散文、杂文、议论文、记叙文、寓意小说等,不要刻意采用创新文体,否则东施效颦。尽量避免选择科幻小说、编故事、童话、寓言等弱智文体。我们最有把握的是议论文的“五段三分四环节”模型,请用好用活。自始至终,文体要鲜明。

       4、 确定分论点

       在草稿纸上列出总论点和三个以上分论点,分论点一定紧扣总论点,以体现思维严谨而有深度。

       5、 拟写标题

       切忌无标题或以话题为标题。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拟题:运用修辞拟题,引用俗语拟题,化用古语拟题,借用成语拟题,套用流行语拟题等。

       6、 写好开头。

       作文开头要吸引人(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制造悬念,引人入胜;提出问题,引人注意)。切忌抄原材料。入题要快。要展示自己的文采,让改卷老师先入为主。

       7、主体段落有层次

       应试作文上最忌首、腹、尾三段组成的“猪样式”结构。自然段分得越自然,越显得你成熟老练,最主要的还是能使评卷老师一目了然。一般要求分成5—8段就可以了。

       8、要写好每一段的首句

       每一段的首句犹如人的眉目,把首句写好,“眉清目秀”,整个段落都显着精神。

       9、话题出现频率。话题在正文中要经常出现,以免有套题、偏题、脱题的嫌疑。

       10、要展示文采。多使用成语,多使用比喻、排比、对偶、拟人等修辞手法,多引用古诗词名句,多引用名言警句,多引用流行的通俗歌曲歌词,多用短句避免长句。遣词造句要用情感。

       11、内容要有时代感

       切忌使用老掉牙的材料。应活用近几年发生的带时代感的材料,如奥运精神、印度洋海啸、十大感动中国、中日关系、连宋来访、创建和谐社会、二战胜利六十周年、学生减负、中美贸易纠纷等。

       特别强调的是:不要触及敏感的政治事件,不谈宗教话题,不要单纯发牢骚,不写早恋等敏感话题。

       12、结尾。结尾要展示自己的文采,有韵味,有力量(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画龙点睛,发人深省)。让改卷老师刮目相看。

       13、字数

       一定要写够数量或稍微超过30—80字才好。千万不要自作多情,超出作文格子;更不能不写足字数。

       13、书写

       一般不要求写得好看,但要求书写整齐易辨认,虽好看,不易辨认也并不好。要写楷体字,一笔一画清清楚楚,不要写草字,以免妨碍辨认。切忌字作多情显书法。

       14、错别字

       高考作文每三个错别字扣一分,重复错别字不计数。

       五、检查策略

       在做完考题后,一定要注意检查答卷,减少不合理失分。首先检查是否答完全卷,像前面所说的可能有暂时搁置的考题。任何一个题目都不能空白,空白就一分也不能得到,实在不能解答的题目最后应猜答,猜答也是解答。其次应检查答案是否符合题意。此外还要克服某些心理性原因造成的失分,如临交卷时凭一时感觉,轻易更改答案或圈去部分解题等。

       1.形象分析

       把握诗词的形象是感受诗情、领悟诗意的基本途径。

       形象可以是人物形象。

       包括客观形象(作者描写的人物,如《赤壁怀古》中的周瑜)

       主观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如《雨霖铃》中的“我”)

       诗人从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事象(动作形象,如《约客》中的“敲棋子落灯花”)

       物象(事物形象,如《蝉》中的蝉)

       景象(景物形象,如“大漠孤烟直”“千树万树梨花开”)

       把握形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这是鉴赏成功的关键所在。例如,我们可以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中所描绘的“孤帆”“远影”这一形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尽,而自己仍然依依不舍的深沉而浓郁的绵绵友情。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所传达出来的伤别情怀等等。

       2. 语言分析

       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首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判断、评价和鉴赏。语言分析一般侧重从遣词造句、语句含义理解等方面进行。

       遣词造句,一般要涉及到词义、典故、以及用词、用句的精妙所在等。考查重点是那些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着关键作用的词语和句子。例如,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鉴赏分析;对“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破”“弄”两字的品味等。

       语句含义理解,一般考查某一语句所蕴含的言外之意或言外之情,而所选语句往往是那些言简意丰的“立片言以居要”的关键语句。例如,对“前度刘郎今又来”语句含义的理解、对“落花时节又逢君”语句含义的咀嚼等。再如,“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中在描写大自然的凋敝之外所包蕴的对国恨家仇的悲愤和人生无常的喟叹,“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在写燕子之外所包蕴的天涯游子的惆怅心态和羁旅情怀,往往是考查的重点所在。

       1)表达方式: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

       描写方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 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结构技巧: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语序倒置等。

       4)思想感情: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5)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6)修辞方法:比喻、借代、拟人、对偶、夸张、铺陈、反复、顶针、衬托、反问

       (赋比兴、象征)

       7)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白描:简练的笔墨,刻画鲜明生动的形象

       想象:更开阔,别出心裁

       渲染: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象征:表达相近或相似的概念、思想、特征

       用典:一般是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等

       抑扬:突出于强调

高中语文各种题型答题公式更全 有能发过来一下不?

       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有3大题型,具体如下:

       第一大题:单选题,共15题,总共45分。

       第二大题:案例分析题,共3题,总共40分。

       第三大题:教学设计题,共3题,总共65分。

       语文基础题

       先说时间的分配。第一大题的3个选择题,一般同学可控制在5分钟。这部分题目因题型稳定,平时训练也多,基本套路考生应该是相当熟悉的,因此在审题清楚的前提下可大胆作答,中等速度解答为宜。另外,答案要看重第一印象,没有充分的依据,不要擅自改动。

       答题策略:

       1、看清题干要求。选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项,有没有其他可供答题参考的信息等,务必看仔细,看清楚。

       2、先排除最有把握排除的选择项。如“词语、成语(含熟语)辨析题”可从感彩、范围大小、程度轻重、搭配得当与否、是否重复累赘等方面考虑。

       答题技巧

       文章线索

       ①人物的见闻感受或事迹;②物品;③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④事件的发展变化;⑤时间。

       2. 寻找线索的方法

        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

        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3. 表达方式的分类

        ①记叙;②议论;③说明;④抒情;⑤描写。

       4. 描写的种类

        ①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②人物描写(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

        ③正面/侧面描写; ④细节描写。

       5. 外貌(肖像)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性格等;

        ②表现了文中的“我”(作者)的心理感受。

       6. 神态描写的作用

        表现了人物××的心理状态或思想性格等。

       7. 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的作用

        ①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②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8. 心理描写的作用

        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9.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时间的时间和地点; ②渲染××环境气氛;③烘托人物的××情感;

       ④预示人物的××命运;⑤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10.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②渲染××环境气氛;

        ③衬托人物心情;④推动情节发展。

       11. 其它常用的描写方法

        ①从视、听、味、嗅、触觉来描写;

        ②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12. 说明的顺序

        ①时间顺序;

        ②空间顺序(由表及里,从上到下,从整体到局部等);

        ③逻辑顺序(由浅入深,由主到次,由现象到本质,由概括到具体,由一般到特殊,由特点到用途等)。

       13. 说明方法的种类和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具体的事例使人们更了解说明对象……的特点;

        ②列数字:通过具体的数字,使说明更准确,令读者更信服;

        ③作比较:通过比较突出强调说明对象……的特点;

        ④分类别;⑤打比方;⑥下定义;⑦引资料;

        ⑧画图表。(只考前三种。)

       14. 议论句或议论段的作用

        ①引发读者思考;②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

        ③突出中心;④升华主题;⑤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15. 论证的方法

        ①摆事实;②讲道理;③正反论证;④比喻论证。

       16. 论据的作用

        ①道理论据:通过XX的话,证明(强调)了……的观点;

        ②事实论据:通过……的具体事例,说明了……的观点;

        ③反面论据:通过……的事例,从反面论证了……的观点,是论证更严密,更全面;

        ④比喻论证: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17.寻找论点的方法

        ①察看文章标题是否本文论点。标题要注意,是文章讨论的话题还是论点;如果是论点,表述是否完整;

        ②划分层次,区别引论、本论、结论部分;

        ③在文章标题、本论和结论部分找出有可能的句子;

        ④本论和结论中有可能的语句,排除作为论点分析、提出倡议和补充论点的语句;

        ⑤在最有可能的语句中,选出表述内容作完整,语言最简捷的作为论点;

        ⑥原文句子内容都不完整的,将有关语句重新组织完整。

        附:议论文一般结构:引论(提出论点;是什么)+本论(分析论点;为什么)+结论(总结论点;怎么办)。

        引论的结构:①直接提出论点;②通过具体事例、生动比喻或引用名言引出论点;③通过反面引出论点。

        本论的结构:①“事例+分析”或“分析+事例”;②正反论证;③并列式的分论点。

        结论的作用:①总结全文;②补充论点,使论证更严密;③提出倡议。

       18.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19. 语段的表现手法或写作手法

        衬托、象征、悬念、铺垫、映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扬先抑、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卒章显志、首尾呼应、明线暗线等。

       20. 衬托(侧面烘托)的作用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21. 欲扬先抑的作用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22.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的作用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23. 悬念的作用

        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24. 文章使用第一人称的作用

        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25. 文章使用第二人称的作用

        表达了强烈的情感。

       26. 句子或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一 在内容上:通过描写……,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在结构上:

       ⑴ 文章开头——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⑵文章中间——①承上启下

       (过渡);②为下文埋下伏笔;③照应上文某个句子或细节。

       ⑶ 文章结尾——①点明主题,揭示文章中心;②升华/深化文章中心(主题);③首尾呼应。

       27. 对具体句子的品析

        ①先看句子本身:有无修辞手法(什么修辞,修辞的作用);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没有关键性的

        词语。

        ②看这句句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讨论句子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

        ③联系文章中心,分析句子在表现主题上的作用。

        ④联系自己,谈谈对这句句子的理解。

       28. 划分段落层次的方法

        ①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②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③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④总分总(掐头去尾)。

       29. 概括层意的方法

        ① 摘句法: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

        ② 概括法:记叙段落:记叙××人××时××地何种情况下做××。(注意原文强调的什么);描

        写段落:描写+××景物+××特征。抒情的段落:抒发怎么样的感情。

        ③ 叠加法: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就要把表达这些内容组合成句就行。

       30. 概括人物性格的方法

        ①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

        ②分析人物的语言、行为进行概括。

       31. 概括文章主旨

        强调:①文章内容;②主题思想;③作者感情。

        文章记叙了(描写了、刻画了)……的故事(事迹,经过等),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的思想(性格、精神),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附:概括一件事:时间+地点+(怎样的)主人公+事件。(如果有特殊重要的细节/情节需要强调,则必须在概括中有所反映。)

       32. XX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①对词语意思进行解释;

        ②判断该词语在句中的作用;

        ③说明去掉该词后可能引发的歧义;

        ④小结(该词语使语言更准确)。

        形容词或副词类的词语在句中一般作用有:表修饰;表限制;表强调。

        动词的作用:该词准确的写出(表现)了对象……的特点。

        关键词的作用:为中心服务。

       33. 选择具有表现力的句子来分析

        ①分析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

        ②分析句式之美;

        ③分析句子包含的哲理;

        ④分析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为表现人物性格或文章中心服务)。

       34. 修辞方法的作用

        比喻:①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

        ②议论文中,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

        (拟人必须要模拟的人动作、神态、语言等。)

        排比:①增强语气语势;

        ②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③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

        ④通过排比句写出了各式形式的……

        反复:强调所说内容(某种情感或者意思)。

        (反复强调的是被重复的词语本身;排比强调的是句式,而不是被重复的词语。)

        夸张:突出事物××的特征,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对偶:①语言简练工整;

        ②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

        ③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对比: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

        反问:①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②引起读者反思。

        设问:①提出问题,引起读者思考;

        ②用在段落开头或结尾,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③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进一步深入,脉络清晰。

        引用:①说明文、记叙文:既形象地描绘了……,又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趣味盎然。

        ②议论文:增强说服力,使论证更加充分。

        反语: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35. 整句(对偶句)的作用

        形式整齐,韵律和谐,充满美感,形象地写出了……

       36. 疑问句的作用

        造成悬念。

       37. 分析具有哲理的句子

        ①形象而含蓄地表现了……;

        ②具有……的言外之意;

        ③富有哲理;

        ④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

       38. 给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①核心人物;②核心事物;

        ③核心事件;④作者情感。

       39. 以……为标题的好处

        ①标题具有吸引力,能够引起读者兴趣;

        ②标题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③标题是凝结着作者思想感情的对象,具有象征意义。

       40. 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文言文中,题目要求“用自己的话来回答”,可能就是选择文中恰当的句子翻译。

       41. 标点符号的作用

        破折号:①补充/解释说明;

        ②表示意思的递进;

        ③表示意思的转折;

        ④表示声音的延长。

        省略号:①表示内容的省略;

        ②表示说话断断续续(垂死或者不忍心说下去);

        ③表示思维的跳跃(或心情激动);

        句号、逗号:表示一般陈述的语气。

        感叹号:表达强烈的感情。

        引号:①表示引用;

        ②表示强调;

        ③表示特殊含义(反语或讽刺)。

        冒号:①提示下文;

        ②总结上文。

       42. 分析XX所包含的几层含义

        对于要分层分析的问题,如果是并列关系的话,每一层次回答的对象应该是不同的;

        如果该词语(句子)是贯穿全文的中心词(中心句),在分析它的几层含义时,应考虑将全文分段以后再回答。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

        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

        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

        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

        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非常高兴能与大家分享这些有关“高中语文成语填空及答案”的信息。在今天的讨论中,我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主题。感谢大家的参与和聆听,希望这些信息能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