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典故 成语典故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谁写的_今朝有酒今朝醉

tamoadmin 2024-07-28 人已围观

简介1.今朝有酒今朝醉,莫使金樽空对月:的解释是什么意思2.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下一句3.李白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下一句是什么4.今朝有酒今朝醉,莫使金樽空对月。5.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意思是什么?6.“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朝散发弄轻舟。”是出自李白哪首诗?7.今朝有酒今朝醉,下一句?今朝有酒今朝醉,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意思是今天有酒就喝个酩酊大醉,不要让这无酒空对明月。前半句“今朝有酒今朝醉”语出唐代诗人罗隐所作的《

1.今朝有酒今朝醉,莫使金樽空对月:的解释是什么意思

2.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下一句

3.李白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下一句是什么

4.今朝有酒今朝醉,莫使金樽空对月。

5.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意思是什么?

6.“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朝散发弄轻舟。”是出自李白哪首诗?

7.今朝有酒今朝醉,下一句?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谁写的_今朝有酒今朝醉

今朝有酒今朝醉,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意思是今天有酒就喝个酩酊大醉,不要让这无酒空对明月。

前半句“今朝有酒今朝醉”语出唐代诗人罗隐所作的《自遣》,全诗原文如下: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白话文释义:一有机会便唱否则即罢休,愁恨全然不理照样乐悠悠。今天有酒就喝个酩酊大醉,明日有忧虑就等明天再愁。

后半句“莫使金樽空对月”语出唐代诗人李白《将进酒》,选段如下: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白话文释义:你难道看不见那黄河之水从天上奔腾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从不再往回流。

你难道看不见那年迈的父母,对着明镜悲叹自己的白发,早晨还是满头的黑发,怎么才到傍晚就变成了雪白一片。

(所以)人生得意之时就应当纵情欢乐,不要让这无酒空对明月。每个人的出生都一定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黄金千两(就算)一挥而尽,它也还是能够再得来。

扩展资料

这两首诗都塑造了一个活脱脱的呼之欲出的纵酒高歌的旷士形象。这个形象虽有政治上失意后颓唐的一面,而其中愤世嫉俗的品格颇得人们赞叹。他除了反映旧时代知识分子一种变态的心理外,而通过人物的形象也状写出了晚唐社会的黑暗现实。

“今朝有酒今朝醉”此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诗人在此告诉世人:失意无法排解时,可以以醉解愁。其实以酒消愁古已有之,曹操便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之句。但这样的话从诗人的口中说出来就别有一番滋味了:如果真的时时刻刻有酒解愁,一辈子沉醉不醒也未尝不可。

“莫使金樽空对月”用“金樽”、“对月”的形象语言来突出隐喻,更将饮酒诗意化了;未直写应该痛饮狂欢,而以“莫使”、“空”的双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调。该句的前一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这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只不过是现象而已。诗人此时郁郁不得志。

今朝有酒今朝醉,莫使金樽空对月:的解释是什么意思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意为今天有酒就喝个酩酊大醉,明日有忧虑就等明天再愁。

一、出处:

唐代诗人罗隐所著《自谴》。

二、原文: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三、译文:

一有机会便唱否则即罢休,愁恨全然不理照样乐悠悠。

今天有酒就喝个酩酊大醉,明日有忧虑就等明天再愁。

四、注释:

今朝:今日。

愁:忧愁。

扩展内容相关:

作品赏析:

整首诗塑造了一个脱脱的呼之欲出的纵酒高歌的旷士形象。他除了反映旧时代知识分子一种变态的心理外,而通过人物的形象也状写出了晚唐社会的黑暗现实。最后两句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更是将一个放歌纵酒的旷士形象描绘的淋漓尽致。

《自遣》的情感既有普遍性,其形象又个性化,所以具有典型意义。而其艺术表现上更其成功之处,则在于重叠中求变化,从而形成绝妙的咏叹调。

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下一句

这句充分体现了李白的浪漫主义情怀,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即今朝有酒今朝醉,不要白白浪费了这快乐的时候,人生本来就是大起大落的,不要等到没落了才去后悔以前没有好好珍惜快乐的时光。快乐的时光并不是天天有的,就像是流星,需要人自己去抓住,去享受

李白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下一句是什么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出自唐代罗隐的《自遣》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创作背景

罗隐由于生活在政治极端腐败的晚唐社会,又加上他仕途坎坷,十举进士而不第,便化进取为愤怒,视功名如烟云,常常以激愤的心情、锐利的笔锋揭露现实的丑恶,批判政治的腐败,抒发胸中的愤懑。《自遣》就是其中较有名的诗作。

译文

一有机会便唱否则即罢休,愁恨全然不理照样乐悠悠。

今天有酒就喝个酩酊大醉,明日有忧虑就等明天再愁。

赏析

该诗成功地塑造一个活脱脱的呼之欲出的纵酒高歌的旷士形象。这个形象虽有政治上失意后颓唐的一面,而其中愤世嫉俗的品格颇得人们赞叹。他除了反映旧时代知识分子一种变态的心理外,而通过人物的形象也状写出了晚唐社会的黑暗现实。

这首诗先表现在诗歌形象性的追求上。乍看来此诗无一景语而全属率直的抒情。但诗中所有情语都不是抽象的抒情,而能够给人一个具体完整的印象。如首句说不必患得患失,倘若直说便抽象化、概念化。而写成“得即高歌失即休”那种半是自白、半是劝世的口吻,尤其是仰面“高歌”的情态,则给人以一种生动形象的感受。情而有“态”,便形象化。次句不说“多愁多恨”太无聊,而说“亦悠悠”。也就收到具体生动之效,不特是趁韵而已。同样,不说得过且过而说“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更将“得即高歌失即休”一语具体化,一个放歌纵酒的旷士形象呼之欲出。

先看第三句,“今朝有酒今朝醉”,此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诗人在此告诉世人:失意无法排解时,可以以醉解愁。其实以酒消愁古已有之,曹操便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之句。但这样的话从诗人的口中说出来就别有一番滋味了:如果真的时时刻刻有酒解愁,一辈子沉醉不醒也未尝不可。可诗人是一位穷愁潦倒的文人,他不能天天有酒,两个“今朝”的重复,道出了所谓的解忧,也只是暂时的排解而已。看来面对人世间纷至沓来的忧患与失意,诗人也没有毕其功一役的解决办法。“明日愁来明日愁”,此句明显地流露出了穷愁潦倒的诗人的无奈与伤心,正因为“醉”的时间是有限的,酒醒之后又如何,尚未排遣的旧愁加上明日的新愁,那是更愁了。由此可见,正在劝解世人凡事看开些的诗人其实自己也没有解决“失即休”这个难题,虽然他对明日之愁取的是一种不屑一顾的态度,但这恰恰体现了他以酒浇愁,得过且过、无可奈何的凄酸、潦倒。古之文人,生活在那争名夺利的官场社会之中,没有几个能达到如此境界。这,也就是此诗造成的总的形象了。仅指出这一点还不够,还要看到这一形象具有独特个性。只要将此诗与同含“及时行乐”意蕴的杜秋娘所歌《金缕衣》相比较,便不难看到。那里说的是花儿与少年,所以“莫待无花空折枝”,颇有不负青春、及时努力的意味;而这里取象于放歌纵酒,更带迟暮的颓丧,“今朝有酒今朝醉”总使人感到一种内在的凄凉、愤嫉之情。二诗彼此并不雷同。此诗的情感既有普遍性,其形象又个性化,所以具有典型意义。

此诗艺术表现上更其成功之处,则在于重叠中求变化,从而形成绝妙的咏叹调。一是情感上的重叠变化。首句先括尽题意,说得时诚可高兴失时亦不必悲伤;次句则是首句的补充,从反面说同一意思:倘不这样,“多愁多恨”,是有害无益的;三、四句则又回到正面立意上来,分别推进了首句的意思:“今朝有酒今朝醉”就是“得即高歌”的反复与推进,“明日愁来明日愁”则是“失即休”的进一步阐发。总之,从头至尾,诗情有一个回旋和升腾。二是音响即字词上的重叠变化。首句前四字与后三字意义相对,而二、六字(“即”)重叠;次句是紧缩式,意思是多愁悠悠,多恨亦悠悠,形成同意反复。三、四句句式相同,但三句中“今朝”两字重叠,四句中“明日愁”竟然三字重叠,但前“愁”字属名词,后“愁”字乃动词,词性亦有变化。可以说,每一句都是重叠与变化手牵手走,而每一句具体表现又各各不同。把重叠与变化统一的手法运用得尽情尽致,在小诗中似乎是最突出的。

由于上述两个方面的独到,宜乎千年以来一些穷愁潦倒的人沉饮“自遣”,陶冶情操时,于古人偌多解愁诗句中,惟独最容易记起“今朝有酒今朝醉”来。

诗名《自遣》,是自行排遣宽慰的意思。解读此诗,关键全在于诗人将“愁’和“恨”排遣掉了没有。而诗人之“愁”和“恨”是社会之愁,家国之愁,这种愁是诗人自己难以解决的。上书,皇帝不听;劝说,皇帝不理;讽谏,皇帝会恼怒。那诗人怎样排遣,是取了不理、不、不合作、不发言的态度。这种玩世不恭的态度虽带有一定的消积成分,然而大多的知识分子都不发言,都不合作,那“此时无声胜有声”拥有很大的力量。

今朝有酒今朝醉,莫使金樽空对月。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自遣》作品原文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白话译文

一有机会便唱否则即罢休,愁恨全然不理照样乐悠悠。

今天有酒就喝个酩配大醉,明日有忧虑就等明天再愁。

《自遣》是唐代诗人罗隐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表现了他在政治失意后的颓唐情绪,其中未必不含一点愤世嫉俗之意,反映了旧时代知识分子一种典型的人生观。

创作背景

罗隐由于生活在政治极端腐败的晚唐社会,又加上他仕途坎坷,十举进士而不第,便化进取为愤怒,视功名如烟云,常常以激愤的心情、锐利的笔锋揭露现实的丑恶,批判政治的腐败,抒发胸中的愤懑。《自遣》就是其中较有名的诗作。

扩展资料:

罗隐(833年-910年1月26日),唐朝文学家。字昭谏,号江东生。馀杭(今浙江馀杭)人,一作新登(即新城,今浙江桐庐)人,本名横,20岁应进士举,十次不中,遂改名罗隐。

作者生平

太和七年(833年)出生,相貌极丑,“乡音乖刺”,“恃才忽睨。众颇憎忌”,不为公卿所喜,科举屡屡不中。咸通十一年(870年)从事湖南淮润,但无所成。光启三年(887年)归江东,穷愁潦倒,55岁时成为钱镠幕僚。累官钱塘令、镇海军掌书记、节度判官、盐铁发运副使、著作佐郎,奏授司勋郎,仍狂傲不改,不过钱镠不以为忤。

朱全忠曾以罗隐为谏议大夫,被罗隐回绝。罗绍威后来归附后梁,大力推荐罗隐,表荐为给事中,这时钱镠已向朱温称臣,罗隐只好答应。开平三年(909年)卒于钱塘,享年77岁,世称罗给事。著《江东甲乙集》、《淮南寓言》及《谗书》、《后集》并行于世。有子罗塞翁,善画羊,世罕有其迹,曾为孙沔收藏。

《唐才子传》说他“诗文凡以讥刺为主,虽荒祠木偶,莫能免者”,其诗风在晚唐属于浅易明畅一派,善于提炼民间口语,读来有如白话,如“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自遣》)、“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蜂》)。有诗集《甲乙集》传世。清人辑有《罗昭谏集》。近人汪德振著有《罗隐年谱》。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自遣》百度百科:罗隐

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意思是什么?

今朝有酒今朝醉,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意思是今天有酒就喝个酩酊大醉,不要让这无酒空对明月。

前半句“今朝有酒今朝醉”语出唐代诗人罗隐所作的《自遣》,全诗原文如下: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白话文释义:一有机会便唱否则即罢休,愁恨全然不理照样乐悠悠。今天有酒就喝个酩酊大醉,明日有忧虑就等明天再愁。

后半句“莫使金樽空对月”语出唐代诗人李白《将进酒》,选段如下: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白话文释义:你难道看不见那黄河之水从天上奔腾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从不再往回流。

你难道看不见那年迈的父母,对着明镜悲叹自己的白发,早晨还是满头的黑发,怎么才到傍晚就变成了雪白一片。

(所以)人生得意之时就应当纵情欢乐,不要让这无酒空对明月。每个人的出生都一定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黄金千两(就算)一挥而尽,它也还是能够再得来。

扩展资料

这两首诗都塑造了一个活脱脱的呼之欲出的纵酒高歌的旷士形象。这个形象虽有政治上失意后颓唐的一面,而其中愤世嫉俗的品格颇得人们赞叹。他除了反映旧时代知识分子一种变态的心理外,而通过人物的形象也状写出了晚唐社会的黑暗现实。

“今朝有酒今朝醉”此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诗人在此告诉世人:失意无法排解时,可以以醉解愁。其实以酒消愁古已有之,曹操便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之句。但这样的话从诗人的口中说出来就别有一番滋味了:如果真的时时刻刻有酒解愁,一辈子沉醉不醒也未尝不可。

“莫使金樽空对月”用“金樽”、“对月”的形象语言来突出隐喻,更将饮酒诗意化了;未直写应该痛饮狂欢,而以“莫使”、“空”的双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调。该句的前一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这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只不过是现象而已。诗人此时郁郁不得志。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朝散发弄轻舟。”是出自李白哪首诗?

意思是今天有酒就喝个酩酊大醉,不要想明天的事情,明天的烦心事明天再说,今天就喝酒。多用作劝解洒脱,劝人莫要过于烦愁。

出自晚唐罗隐的《自遣》

原文: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译文:一有机会便唱否则即罢休,愁恨全然不理照样乐悠悠。今天有酒就喝个酩配大醉,明日有忧虑就等明天再愁。

失意无法排解时,可以以醉解愁。但如果真的时时刻刻有酒解愁,一辈子沉醉不醒也未尝不可。可诗人是一位穷愁潦倒的文人,他不能天天有酒,两个“今朝”的重复,道出了所谓的解忧,也只是暂时的排解而已。

罗隐由于生活在政治极端腐败的晚唐社会,又加上他仕途坎坷,十举进士而不第,便化进取为愤怒,视功名如烟云,常常以激愤的心情、锐利的笔锋揭露现实的丑恶,批判政治的腐败,抒发胸中的愤懑。

扩展资料:

罗隐仕途坎坷,十举进士而不第,于是作《自遣》。这首诗表现了他在政治失意后的颓唐情绪,其中未必不含一点愤世嫉俗之意。

这首诗历来为人传诵,除反映了旧时代知识分子一种典型的人生观外,尤其不忽视的,是诗在艺术表现上颇有独到之处。

这首先表现在诗歌形象性的追求上。乍看来此诗无一景语而全属率直的抒情。但诗中所有情语都不是抽象的抒情,而能够给人一个具体完整的印象。

如首句说不必患得患失,倘若直说便抽象化、概念化。而写成“得即高歌失即休”那种半是自白、半是劝世的口吻,尤其是仰面“高歌”的情态,则给人生动具体的感受。

情而有“态”,便形象化。次句不说“多愁多恨”太无聊,而说“亦悠悠”。悠悠,不尽,意谓太难熬受。也就收到具体生动之效,不特是趁韵而已。

同样,不说得过且过而说“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更将“得即高歌失即休”一语具体化,一个放歌纵酒的旷士形象呼之欲出。这,也就是此诗造成的总的形象了。

仅指出这一点还不够,还要看到这一形象具有独特个性。只要将此诗与同含“及时行乐”意蕴的杜秋娘所歌《金缕曲》相比较,便不难看到。

那里说的是花儿与少年,所以“莫待无花空折枝”,颇有不负青春、及时努力的意味;而这里取象于放歌纵酒,更带迟暮的颓丧,“今朝有酒今朝醉”总使人感到一种在的凄凉、愤嫉之情。

今朝有酒今朝醉,下一句?

1、这句话来自于两首诗,而且不全是李白的诗

2、“今朝有酒今朝醉”来自于罗隐的《自遣》

3、“明朝散发弄轻舟”来自于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1、《自遣》:

是唐代诗人罗隐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2、原文如下: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3、译义:

一有机会便唱否则即罢休,愁恨全然不理照样乐悠悠。

今天有酒就喝个酩酊大醉,明日有忧虑就等明天再愁。

4、注释:

⑴得:指得到高歌机会。失:指失去这个机会。

⑵悠悠:悠闲自在的样子。

⑶今朝:今日。

5、赏析:

这首诗表现了他在政治失意后的颓唐情绪,其中未必不含一点愤世嫉俗之意,反映了旧时代知识分子一种典型的人生观。

6、《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宣城与李云相遇并同登谢朓楼时创作的一首送别诗。

7、原文如下: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8、注释:

①.此诗选自《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7年版)卷一八。《文苑英华》题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则所别者一为李云,一为李华。李白另有五言诗《饯校书叔云》,作于某春季,且无登楼事,与此诗无涉。诸家注本多系此诗于天宝十二载秋,然于"叔华"、"叔云"均含糊其辞。待考。《新唐书·李华传》:"天宝十一载迁监察御史"。《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上:赵郡李氏西祖房景昕子仲云,左司员外郎;叔云,监察御史。宣州:今安徽宣城县一带。谢朓楼,又名北楼、谢公楼,在陵阳山上,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并改名为叠嶂楼。李白于天宝十二载(753)由梁园(今开封)南行,秋至宣城。李白另有五言诗《秋登宣城谢朓北楼》。饯别:以酒食送行。校书:官名,即校书郎,掌管朝廷的图书整理工作。叔云:李白的叔叔李云。个别字的读音:朓(tiǎo)、饯(jiàn)、校(jiào)长风:远风,大风。

②.酣(hān)高楼:畅饮于高楼。

③.蓬莱:此指东汉时藏书之东观。《后汉书》卷二三《窦融列传》附窦章传是时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李贤注:"言东观经籍多也。蓬莱,海中神山,为仙府,幽建安风骨经秘籍并皆在也"。建安骨:汉末建安年间,"三曹"和"七子"等作家所作之诗风骨遒上,后人称之为"","七子"分别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④.建安骨:建安风骨,指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的诗文创作风格为代表的文学风格。建安,为汉献帝(196-220)的年号。

⑤.小谢:指谢朓(464-499),字玄晖,南朝齐诗人。后人将他和谢灵运并举,称为大谢、小谢。这里用以自喻。

⑥.清发:指清新秀发的诗风。发,秀发,诗文俊逸。 

⑦.逸兴(xīng):飘逸豪放的兴致,多指山水游兴。王勃《滕王阁序》:"遥襟甫畅,逸兴遄飞"。李白《送贺宾客归越》:"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壮思:雄心壮志。

⑧揽是摘取的意思。是明月或是日月有争议。

⑨.称(chèn)意:称心如意。

⑩明朝(zhāo):第二天早晨。散发:不束冠,意谓不做官。这里是形容狂放不羁。古人束发戴冠,散发表示闲适自在弄扁舟:乘小舟归隐江湖。

9、译义:

弃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扰乱我心绪的今天使我极为烦忧。

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

你的文章就像汉代文学作品一般刚健清新。而我的诗风,也像谢朓那样清新秀丽。

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

好像抽出宝刀去砍流水一样,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得更湍急了。我举起酒杯痛饮,本想借酒消去烦忧,结果反倒愁上加愁。

啊!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称心如意,还不如明天就披散了头发,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退隐江湖)罢了。

10、写作背景:

李白于742年(天宝元年)怀着远大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林院。二年后,因被谗毁而离开朝廷,内心十分愤慨地重又开始了漫游生活。在753年(天宝十二年)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他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诗中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愤懑。

今天有酒就喝个酩酊大醉,明日有忧虑就等明天再愁。

原文:自遣

唐代:罗隐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译文:一有机会便唱否则即罢休,愁恨全然不理照样乐悠悠。今天有酒就喝个酩酊大醉,明日有忧虑就等明天再愁。

扩展资料

赏析:该诗成功地塑造一个活脱脱的呼之欲出的纵酒高歌的旷士形象。这个形象虽有政治上失意后颓唐的一面,而其中愤世嫉俗的品格颇得人们赞叹。他除了反映旧时代知识分子一种变态的心理外,而通过人物的形象也状写出了晚唐社会的黑暗现实。

这首诗先表现在诗歌形象性的追求上。乍看来此诗无一景语而全属率直的抒情。但诗中所有情语都不是抽象的抒情,而能够给人一个具体完整的印象。如首句说不必患得患失,倘若直说便抽象化、概念化。

而写成“得即高歌失即休”那种半是自白、半是劝世的口吻,尤其是仰面“高歌”的情态,则给人以一种生动形象的感受。情而有“态”,便形象化。

次句不说“多愁多恨”太无聊,而说“亦悠悠”。也就收到具体生动之效,不特是趁韵而已。同样,不说得过且过而说“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更将“得即高歌失即休”一语具体化,一个放歌纵酒的旷士形象呼之欲出。

诗名《自遣》,是自行排遣宽慰的意思。解读此诗,关键全在于诗人将“愁’和“恨”排遣掉了没有。而诗人之“愁”和“恨”是社会之愁,家国之愁,这种愁是诗人自己难以解决的。上书,皇帝不听;劝说,皇帝不理;讽谏,皇帝会恼怒。那诗人怎样排遣,是取了不理、不、不合作、不发言的态度。

作者简介: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

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