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查询 成语查询
成语与传统文化的关系_成语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论文
ysladmin 2024-08-07 人已围观
简介成语与传统文化的关系_成语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论文 希望我能够为您提供一些与成语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相关的信息和建议。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或需要更深入的解释,请告诉我。1.成语与文言文的关系2.成语英雄对于传承传统文
希望我能够为您提供一些与成语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相关的信息和建议。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或需要更深入的解释,请告诉我。
1.成语与文言文的关系
2.成语英雄对于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
3.什么是成语?有什么特点?
4.成语的来历
5.成语与儒家文化
成语与文言文的关系
1. 现代成语和文言文有什么关系
文言文学习可以积累成语,积淀语言。
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包括流传于人民口头并被吸收的俗语是语言中的"活化石"。它们的流传大部分来自于古代的文献典籍。
例如孟子的语言成就很高,从中可提炼出不少常用的成语,如: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一暴十寒等。在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我们可以学习到以下成语:布衣之交,刎颈之交,价值连城,完璧归赵,两虎相争等。
这类成语多积累些,可以很好地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在生活中,成语的使用频率相当高,合理地使用成语,与成语的知识性互为表里,可增加语言的内涵,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通过学习文言短文,可以深刻理解现代生活中也经常使用的成语的深刻内涵。 学习文言文,摘录尤其重要,可以指导学生准备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字、古今词义、词类活用等卡片,摘抄一些成语、警句、诗词曲中的名句。
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反复朗读,并逐步加深理解,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2. 现代成语和文言文有什么关系文言文学习可以积累成语,积淀语言。
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包括流传于人民口头并被吸收的俗语是语言中的"活化石"。它们的流传大部分来自于古代的文献典籍。
例如孟子的语言成就很高,从中可提炼出不少常用的成语,如: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一暴十寒等。在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我们可以学习到以下成语:布衣之交,刎颈之交,价值连城,完璧归赵,两虎相争等。
这类成语多积累些,可以很好地继承我国花酣羔叫薏既割习公卢的传统文化。在生活中,成语的使用频率相当高,合理地使用成语,与成语的知识性互为表里,可增加语言的内涵,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通过学习文言短文,可以深刻理解现代生活中也经常使用的成语的深刻内涵。 学习文言文,摘录尤其重要,可以指导学生准备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字、古今词义、词类活用等卡片,摘抄一些成语、警句、诗词曲中的名句。
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反复朗读,并逐步加深理解,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成语英雄对于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
成语的来源和故事如下:首先,从历史角度来看,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经典著作、历史、民间传说等。比如“一鼓作气”就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讲的是曹刿在长勺之战中,通过观察敌方士气,第一次击鼓振作士兵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士气枯竭,最终以弱胜强的故事。
其次,从文学角度来看,很多成语来自古代的诗词曲赋、散文等文学作品。比如“画蛇添足”就出自《战国策·齐策二》,讲的是齐国人比赛画蛇,一个人贪快画完后,又在蛇身上添上了足,结果反而输了的故事。
扩展知识:
成语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它通过简洁而富有深意的表达方式,传达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意义。
成语的来源非常广泛,既包括古代的经典著作、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又包括现代的社会生活、文化传统和习俗惯例。因此,成语不仅是汉语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成语的构成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并列式、偏正式、动宾式、主谓式等等。其中,并列式是最常见的一种,这种形式的成语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语组成,表达了一种对比或者相对的意思。比如,“天长地久”这个成语就是由“天长”和“地久”两个词语组成,表达了时间的永恒和不变。
成语的来源非常丰富,其中很多都与古代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经典著作等有关。比如,破釜沉舟这个成语就来自于《史记·项羽本纪》中的故事,项羽为了打赢一场战斗,下令把船只全部烧毁,把锅碗全部砸烂,表示决一死战。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为了达到一个目标而不惜付出一切代价。
成语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文化内涵,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和社会实践中积累的精神财富。成语中的许多词语都是古人的智慧结晶,比如“刻舟求剑”、“举一反三”、“三思而行”等等。这些成语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能够引导人们正确地思考和处理问题。
除了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文化内涵之外,成语还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比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个成语就来自于北方地区的一个古老故事,表达了一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而“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个成语则来自于南方地区的一个民间传说,表达了一种团队协作、集体智慧的思想。
成语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它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意义,而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学习并运用成语可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汉语语言的理解,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同时,也需要在运用中注意其使用场景和语境,避免出现误解和误用的情况。
什么是成语?有什么特点?
《成语英雄》是河南卫视于2013年11月推出的一档亲情搭档参与的成语互动节目,用了当下流行手机游戏“你画我猜”的模式,以亲情搭档形式,以画画猜成语为核心,体现心有灵犀、珠联璧合的默契,融入成语故事及选手间的情感故事,该节目请来名嘴崔永元、大师蔡志忠、著名学者钱文忠三位重量级嘉宾担任“成语先生”,从绘画指导、成语解析以及背后故事三方面对选手进行引导,整个节目充满了传统文化感与人文历史情愫。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浓缩和集成,其中包含了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密码,每个成语背后都有故事,都有历史文化渊源,传递了最典型的中国传统观念和中国人千百年锤炼留下的处世哲学及世界观。如今社会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如何处理,几乎都能从成语中找到对应的答案。同时它也是汉语言一个鲜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用这种汉语形式进行良好的表达和沟通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依然成为当今中国人喜闻乐见的社会教育和社会教化的重要形式,通过《成语英雄》这档节目,引起人们对成语和传统文化的兴趣,对汉语辞章之美的赏析和流连,对良好沟通能力的关注和对成语人文思想的思考。
集趣味性、功能性、思想性于一身,**的包装手段,让成语的文化内核更加容易被观众接受。节目的选手都是以组合形式参赛的,他们有亲情组合、友情组合、爱情组合等,以这种形式参赛对他们的默契和沟通能力是极大的考验,在答题的同时向观众展现丰富的情感故事。该节目之所以吸引人,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观众的电视思维会跟着选手的的比赛节奏走,选手在画在猜,观众也在同时动脑子猜成语,实现了**文化节目的动脑特征。
看过节目,不少观众才发现,有不少成语故事不但过去似是而非,甚至望文生义,而且已经误读了很多年,就产生了愧疚感。《成语英雄》对成语的独到解读,带给观众的是深深的“震惊”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极大兴趣。当钱文忠说,勾心斗角在古代是一个褒义词,混水摸鱼并无贬义,分道扬镳也有“不相上下”的意思,小伙伴们都惊呆了。鲜有观众清楚,其实勾心斗角同“钩心斗角”,语出杜牧的《阿房宫赋》:“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混水摸鱼,也作浑水摸鱼,原意是指,在混浊的水中,鱼晕头转向,这时候摸鱼,可以得到意外的好处。但是钱文忠表示,混水摸鱼起初并无贬义,正因为“水至清则无鱼”,这一成语也可能来自早期渔民的经验。除了古今异义的成语,节目中还出现了甘雨随车、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徐市求仙这种生僻成语,也让观众觉得很有意思。
通过看《成语英雄》,就应该让老师、家长和学生乃至社会教育人士明白,成语不只是用来修辞造句、写作文和写公文的,更不是用来表达和演讲,成语之所以流传得这么久远,是因为其中蕴涵着珍贵的思想价值和历史人文审美。对孩子来说,比死记硬背、不明其意更可怕的,是对待成语僵化的思维模式,教授成语,填鸭式地给孩子灌输标准答案,孩子的思考能力会越来越萎缩。就像“愚公移山”,大多数孩子受到的教育是:愚公的精神令人敬佩,值得学习。可按照法家的观点,愚公要想走出大山,只要开一条路就行了;按照道家的说法,你既然选择了深山,就安心待在里面好了;以现代人环保的眼光来看,愚公凭什么破坏自然呢?一个成语,如果能够从多角度进行社会性的阐释,给一个合理和能够自圆其说的解释,远比灌输标准答案更有学习成语的社会属性意义。激发人们特别是孩子的成语想象力,显得很迫切。
成语的来历
1、定义: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绝大部分是由四个字组成的。
2、成语的特点。成语主要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源远流长。
⑴源远。指成语沿用的历史性,例如:成语“有恃无恐”最早见于《左转·僖公二十六年》“室如悬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沿用历史了。“打草惊蛇”出自唐朝段成式所写的一个故事中“汝虽打草,吾已惊蛇”一句,至今至少千年以上。“捕风捉影”最早出现在宋朝朱熹的《朱子全书学一》,“两面三刀”最早出于《元曲灰阑记》,“南腔北调”最早出现在清朝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这些成语都有一二百年甚至八九百年的沿用历史了。
⑵流长。指成语使用上的社会性。成语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在书面或口头上广泛使用的。像一些来自古诗词中的成语,它们是从不同时代的诗词中截取的原文,因为它们或寓意深刻,或形象生动,是全诗的警句、名句,被人民群众喜爱,广为使用和传诵,得以流传。例如“春风得意”“平分秋色”“山雨欲来风满楼”“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
第二个特点是定型不变。成语是一种定型的固定词组,绝大多数由四个字组成。当然,三个字,五个字,甚至更多字数构成的也有。如“一溜烟”“更上一层楼”“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己所勿欲,勿施于人”等,但这毕竟是少数。为什么成语以四字居多呢?这和汉语的特点有关,汉民族讲话,在音节上大都是成双成对的。汉语讲究四声,读起来能产生声音上的美感,四个字的结构能适应这种声调的各种变化。《诗经》这部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中305篇基本上都是四字一句,这种四字句,结构短小精悍,活泼明快,读起来抑扬顿挫,在后来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中,影响着诗人,作家,而诗人、作家的作品,又影响着人民群众的语言。成语基本上源于古书和人民群众的口语,因此成语以四字为多。
而且成语既要能表达深刻复杂的思想,又要极其概括精炼,过长过短都不行,四个字最为合适。
所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
成语与儒家文化
成语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 形象鲜明的作用。
而且以前是没有“成语”之说的,只是到了近代后人开始总结的,为了更好的炼字,写文章等用途,也为了总结前人优秀传统文化。有的是典故,有的是警句,更多的是俗语。一般都是四个字,但不只是四个字。
成语与中国文化
萨丕尔在著名的《语言论—一言语研究导论 》中就曾指出:
“语言的内容,不用说,是和文化有密切关系的”,
“语言的词汇多多少少忠实地反映出它所 服务的文化,从这种意义上说,语言史和文化史沿着平行的路线前进,是完全正确的”。
“人类学家惯于凭种 族、语言和文化这三个纲目来研究人”。
1.汉语成语对儒学的集中体现
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因为儒家思想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一直处于统治地位。它既有 精华又有糟粕。总的来说,儒学提供了丰富的人生经验与智慧,凝结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心理素质。有些成语所 表现的思想在今天看来也是很有进步意义的。
如
“大义灭亲”、“当仁不让”、“自强不息”、“见义勇为” 、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
有些成语表明了儒家文化中关于人 的品德修养和处理原则方面的见解,
如
“哀矜勿喜”“不夷不惠”“不忮不求”
“恭而有礼”“观过知仁”“ 见贤思齐”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国而忘家 公而忘私”“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
“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等。
有些成语闪耀着儒家文化中深刻的哲学内涵的火花,
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人同心,其利断金”、“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工欲善其事,必先 利其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等等。
2、汉语成语对道、佛两种文化的体现
道、佛两家学说也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无为而治”、“清净无为”、“绝圣弃智”、“安危 相易,祸福相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等成语都是道家出世的思想和独具特色的哲学思辩能力的反 映。
与佛教有关的成语多达两百条。“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劫难逃”、“勇 猛精进”等成语是佛教教义与理论的直接表达,“聚沙成塔”,“醍醐灌顶”等成语表现了佛教故事。
更多的 成语来自于佛教著作,比如与《五灯会元》有关的成语就有八十余条,
其中常见的成语有“叶落归根”、“逢 场作戏”、“雪上加霜”、“抛砖引玉”、“龙蛇混杂”、“单刀直入”、“敲骨吸髓”、“拖泥带水”、“ 看风使舵”、“随波逐流”和“水涨船高”等。
3、成语对汉族制度文化的全面展示
在历史的长期发展中,汉民族形成了完整系统的制度,这些制度包括宫廷及民间交往中的礼仪制度和习俗 、官制、外交制度、家庭宗法制度、婚姻制度、兵制、教育科举制度、法律制度、丧葬制度、典籍制度、天文 历法制度等等。以及民间的一些风俗、迷信、禁忌等。以下择要举例说明。
“折冲尊俎”,原意是指在会盟谈判席上制人取胜。“尊俎”,指古代的酒器和放肉的祭器,它们是谈判 中必备的物品,这是外交谈判制度的折射。歃血为盟”是古代诸侯订立盟约时的一种仪式,即用手指蘸着牲畜 的血涂于口旁,以表示信守誓约,这是一种庄重的仪式。“束帛加璧”,指用帛五匹再加上璧玉作为礼物,这 是古代聘请或探问时奉送对方的最贵重的物品。“三跪九叩”指的是臣民对帝王所行的最隆重的宫廷礼节。“ 尊卑有序”、“夫贵妻荣”、“光宗耀祖”这类成语是宗法制度的直接表现。“父慈子孝”、“承欢膝下”、 “兄友弟恭”、“扇枕温席”等成语是对家庭成员之间亲密关系的描绘,这种亲密关系正是汉人所十分看重的 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是维护家庭秩序的基础,因而也是制度的体现。由于汉民族家庭关系中的核心是男子, 所以在表现制度的成语中,必然以“夫唱妇随”为主基调。与此同时,汉文化也注重婚姻的持久稳定与美满幸 福。因此,也产生了不少象“伉俪情深”、“举案齐眉”、“相敬如宾”、“故剑情深”、“白头偕老”、“ 比翼双飞”、“鸾凤和鸣”这样的成语。“十恶不赦”、“朋坐族诛”、“明正典刑”、“五马分尸”、“法 外施仁”等是古代法律制度的记录。汉文化十分重视教育与科举制度,强调人只有“尊师重道”、“发愤忘食 ”地学习,才能“金榜题名”、“学而优则仕”。因此不少成语描写人们刻苦求学,如“程门立雪”、“焚膏 继晷”、“皓首穷经”、“黄卷青灯”、“凿壁偷光”、“磨穿铁砚”、“囊莹映雪”“韦编三绝”、“悬梁 刺骨”等。不少成语是教与学两方面经验的总结。作为学生,要“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融会贯通”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作为教师,要“循循善诱”、“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诲人不倦” ,同时还要“为人师表”,注重“言传身教”,这样才能“教学相长”。
4、汉语成语对汉民族的文学、绘画、音乐、舞蹈、戏曲、书法等艺术形式的全面反映。
文学、绘画、音乐、舞蹈、戏曲、书法等都是汉民族精神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一个历史悠久的民 族必然产生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文学与艺术内容也必然反映到成语当中去,尽管有些成语的语义到今天已经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究其原意,不少是与以上各方面有直接的关系。
比如“按部就班”这条成语,原指写文章时结构安排得当,选词造句合乎规范;“尺幅千里”指图画或诗 文篇幅短小,但内容却极其丰富,意境非常深远;“烘云托月”原指作画时渲染云彩来衬托月亮的一种技法, 后来比喻绘画或作文时从侧面加以点染或描写,从而突出主体或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郊寒岛瘦”是对诗作 的某种意境与风格的概括,“骈四俪六”是指盛行于六朝时期的骈体文多用四言、六言的句子对偶排比;“一 字一珠”比喻唱歌吐词清楚,婉转圆润,也比喻诗文写得精粹;“八音迭奏”指古代汉人把乐器分为八类,它 们轮番演奏,器乐齐全,场面盛大;“粉墨登场”指传统戏曲中演员用粉、墨化装后登台表演;“鸾飘凤泊” 形容书法的笔势盘屈飘散;“剑拔弩张”、“入木三分”,形容书法挺拔雄健,功力深厚。诸如此类的成语, 确实不胜枚举。
(二)汉语成语与汉民族的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比,是比较具体直观的,是汉人长期生产与生活经验的积累。与精神文化那种深层 次的文化相比,物质文化是一种中层次的文化,也是一种表层文化。不少成语直接反映了汉人的生活方式与生 活内容,成语的选材必然集中于汉人所熟悉的事物,山川地理与园林、宫室建筑、服饰饮食,以及各种各样的 器物、动物等等,都是汉文化中所固有的,它们反映了汉民族物质文化的发展水平。
与饮食有关的成语为数不少,如“茶饭无心”、“粗茶淡饭”、“酒足饭饱”、“酒囊饭袋”等等,成语 中常常“茶”与“饭”并举,“酒”与“饭”并举,这是汉民族独有的茶文化与酒文化的反映。烹饪文化是饮 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样的体现饮食观念的成语。象“炮凤烹龙”、“千里 莼羹”这样的成语直接记录了两种菜名,前者指鲜美的宫廷大菜,后者指一种地方风味名菜。“五味俱全”的 原义则是指调味齐全适宜。
反映服饰文化的成语中,有不少表现了不同地位身份的人所特有的服饰。帝王后妃和贵族命妇的服饰是“ 凤冠霞帔”、“珠围翠绕”,古代儒生的装束则是“褒衣博带”、“圆冠方领”,朝庭命官是“顶冠束带”、 “象简乌纱”,志在山林的隐逸之士则“葛巾野服”、“芒鞋竹杖”,当了帝王,则必“黄袍加身”,普通的 劳动妇女也只能是“荆钗布裙”。因为服饰是人的社会地位、经济实力的外在表现,古代在服饰上有种种严格 的规定,用以显示官位品阶和社会地位的不同,所以汉语中出现这样丰富的与服饰有关的成语也就不足为怪了 。
成语中反映宫室建筑文化极具民族特色,如“碧瓦朱甍”指绿色的屋瓦,红色的屋脊,形容建筑物的华丽 美观,也表现了汉人建筑设计和审美情趣上的总体风格。“层台累榭”形容房屋建筑高下相间、错落有致,“ 雕梁画栋”形容房屋内部装饰得富丽堂皇,“钩心斗角”形容宫室内部结构错综精密,“高亭大榭”专指园林 中供休息和观赏四周景物的高大建筑物,“金城汤池”形容坚固的城防。
成语还带上了民族自然环境所独有的山川、园林、交通、气候等方面的特色。因此,带有地理名称的成语 必然是汉语所独有的,由于本族人对地理知识的了解,自然也可以体会到这些成语的“言外之意”。如
“楚河 汉界”、“安如泰山”、“得陇望蜀”、“东南半壁”、“泾渭分明”、“乐不思蜀”、“洛阳纸贵”、“蜀 犬吠日”、“吴牛喘月”、“雁塔题名”、“夜郎自大”、“中流砥柱”、“郑卫之音”、“终南捷径”、“ 逼上梁山”、“庐山真面目”等等。
围棋和中国象棋是汉人十分熟悉的**用具,因此,以棋为素材的成语就有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棋高一着,束手束脚”、“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举棋不定”、“星罗棋布” 等。
汉语成语中出现了大量的植物,除松柏、梅、柳、桃、李、兰、桂、莲等外,最常出现的要首推行。因为 中国古代盛产竹,汉人的衣食住行无不与竹发生密切的关系,竹在汉民族的物质文化发展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 的地位。竹不仅可满足日常生活中制造各种物品的需要,还可以是重要的书写材料,并能制作乐器。与竹有关 的成语有
“哀丝豪竹”、“吹竹弹丝”、“傍人篱壁”、“蓬筚生辉”、“箪食壶浆”、“得鱼忘筌”、“簟 纹如水”、“管中窥豹”、“立竿见影”、“略高一筹”、“功亏一篑”、“南金东箭”、“驽马恋栈豆”、 “滥竽充数”、“残编断简”、“刀笔老手”、“罄竹难书”、“茂材修竹”、“竹篱茅舍”、“雨后春笋” 、“青梅竹马”、“势如破竹”、“胸有成竹”等。
成语还反映了中医中药方面的文化内容。如
“痛下针砭”、“对症下药”、“如法炮制”
“妙手回春”“ 三年之艾”、“以毒攻毒”、
“换汤不换药”、“病入膏肓”、“麻木不仁”等。
不少成语选材于汉人常用的器物,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汉族历史上工艺技术的发展水平。以珠宝、丝绸 和织锦来说,在汉文化中就很具有代表性。与珠宝有关的成语有
“白璧微瑕”、“浑金璞玉”、“探骊得珠” 等,与丝绸有关的成语有“澄江如练”、“繁花似锦”“花团锦簇”、“描龙绣凤”等。
好了,今天关于“成语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成语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