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在线成语词典 在线成语词典
吴士方孝孺_吴孝治字
tamoadmin 2024-07-11 人已围观
简介1.《姑苏围》文言文翻译2.吴士好夸言 翻译解释3.《终不知车》译文4.文正谥号一共多少人5.方孝孺有后裔吗6.方孝孺被诛十族的历史真相是什么?7.只因从前解言语半生不得在山林诗中提到的鸟是哪一种8.吴士好夸言 翻译解释 注解 CACC 1、C(C项中,“决”应解释为“有结果,分胜负”。)2、A(A项中两个“善”都解释为“善于”。B项中前一个“兵”解释为“兵法”,后一个“兵
1.《姑苏围》文言文翻译
2.吴士好夸言 翻译解释
3.《终不知车》译文
4.文正谥号一共多少人
5.方孝孺有后裔吗
6.方孝孺被诛十族的历史真相是什么?
7.只因从前解言语半生不得在山林诗中提到的鸟是哪一种
8.吴士好夸言 翻译解释 注解
CACC |
1、C(C项中,“决”应解释为“有结果,分胜负”。) 2、A(A项中两个“善”都解释为“善于”。B项中前一个“兵”解释为“兵法”,后一个“兵”解释为“兵器”;C项中前一个“将”解释为“拜……为将”,后一个“将”解释为“率领”;D项中前一个“及”解释为“赶得上”,后一个“及”解释为“和、与”。) 3、C(①项中,“形势”在文中的意义是“地形地势”,在现代汉语中意义是“时局发展的趋势”;③项中,“丈夫”在文中的意义是“成年男子”,在现代汉语中意义是“女子的配偶”。) 4、C(A项错在,“阿谀奉承”在文中没有体现;B项错在,吴士不是真的“善谈兵法”,而是他自以为善谈兵法,他失败的根本原因也不是“用人不察”,而是“纸上谈兵”;D项错在,对文中“孙吴”的理解应为“春秋时期的孙武、吴起”,而不是“三国时期的吴国”。) 5、①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 ?②为恶而畏人知,恶中犹有善路;为善而急人知,善处即是恶根。 6、①批评别人的过错不要太严厉,要考虑到让他能够承受;用善行来教导别人不要要求太高,应当让他能够做到。②做了坏事却怕别人知道,作恶之中还有改过向善的良知;做了好事却急于让别人知道,为善之时就会产生作恶的根源。 参考译文: 吴地有一男子喜欢说大话。(他)自己夸大自己的才能,说全天下的人没有能赶得上他的。(他)尤其善于谈论兵法,谈论兵法必定推崇孙武、吴起。正值元朝末年社会,张士诚在苏州称王,与元朝争雄,战争没有最终定胜负。这个男子拜见张士诚说:“我看当今天下的时势,地形地势没有比苏州更便利的,粮食布匹没有比苏州更富有的,盔甲兵器没有比苏州更(坚固)锋利的。但是(您)不能称霸的原因,在于您的将领太差啊。如今您的将领,都是任用一些拙劣的男人,作战却不知兵法,这(只是)像老鼠一样的打斗罢了。您果真能让我做将领,中原一定可以得到,对于战胜那些弱小的敌人又有什么(困难)呢!”张士诚认为是这样。就让这个吴地男子做将领,听任(他)自己招募士兵,并告诫管粮的官吏(在分发粮食时)不要和(他)计较粮食的多少。这个男子曾经到钱塘游玩,和一些无赖懦弱之人交往,于是(他)就到钱塘去招募士兵。那些无赖都跟随他,其中获得官职的有几十人,每月消耗的粮食要用万来计算。(他)每天与这些招募来的人只谈论一些击打刺杀坐下起立的方法,空闲时就杀牛备酒,与他招募来的那些人聚在一起喝酒,未曾(看他)率领士兵(练习作战)。李曹公攻破钱塘,这个吴地男子和他的部下逃跑,一点也不敢与敌人格斗。(李曹公)搜查抓住了他,押到辕门杀死了他。(他)临死时还说:“我擅长孙武、吴起的兵法。” |
《姑苏围》文言文翻译
方孝孺简介
方孝孺 (1357—1402年7月25日),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浙江台州府宁海(今浙江宁海)人。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
方孝孺自幼聪明好学、机警敏捷,长大后拜大儒宋濂为师,为同辈人所推崇。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死,惠帝即位后,即遵照太祖遗训,召方孝孺入京委以重任,先后让他出任翰林侍讲及翰林学士。
燕王朱棣誓师“靖难”,挥军南下京师。惠帝亦派兵北伐,当时讨伐燕王的诏书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燕王进京后,文武百官多见风转舵,投降燕王。方孝孺拒不投降,结果被捕下狱。
后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朱棣灭十族共计873人。方孝孺强忍悲痛,始终不屈。被施以凌迟于江苏南京聚宝门外,时年四十六岁。南明福王时追谥“文正”。?
方孝孺的政论文、史论、散文、诗歌俱佳,绝大部分收集在《逊志斋集》中。
其文学作品,如《蚊对》、《指喻》《越巫》、《鼻对》、《吴士》、《越车》等等,都有其特色。
“主题鲜明,议论大胆”。这是方孝孺文学作品的重要特色之一。如他写的《越巫》一文,通过一个以“治鬼”术骗人的越巫,最后被人装鬼反其道吓死的故事,辛辣地嘲讽了社会上巫祝欺人为生的邪恶与自欺,落得个身赴黄泉的可悲结局。?
他还善于以“寓热于冷、以形传神”的手法抒发愤世嫉俗之情。如《吴士》一文即属此类。文中借张士诚的形象讽刺那些偏听偏信、轻于用人的当权者,又借与吴士交游的“钱塘无赖”的群体形象,揭露了浮夸之风的社会基础。
“选材严、开掘深”,这也是他文学作品的特色。《指喻》可视为范例,其是一篇议论性散文,由叙事和论理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叙事,后一部分阐发所叙之事中蕴含的道理。借“喻”立说,两者紧密结合,相得益彰。
第四个特点是善于借喻,运用对比寓言等写作技巧。最具代表性的属《鼻对》和《蚊对》。《蚊对》是一篇探讨生活哲理的伦理散文,即事论理,从被蚊虫叮咬这件具体的日常生活琐事,升华到人生重大的哲理原则。
《明史》说,“方孝孺,工文章,醇深雄迈。每一篇出,海内争相传诵。”《四库全书总目》在评其文章更是“纵横豪放,颇出入东坡、龙川之间”。
此外,方孝孺撰有《周礼考次》、《大易枝辞》、《武王戒书注》、《宋史要言》、《帝王基命录》、《文统》等。
方孝孺所撰写的《重刻成化本逊志斋集》收入宁海县文物办库房。该书在宁海一藏家处发现,全套18本,每本书长26.5厘米、宽16.6厘米、厚1厘米,内收集有方孝孺绝大部分的政论文、史论、散文、诗歌等,其文学作品《蚊对》、《指喻》、《越巫》、《鼻对》、《吴士》、《越车》等皆在其中。因方孝孺殉节后其书被禁,故流传甚少。1928年,宁海乡绅胡撝谦深感“宁海为其生长之乡,宁海诚不可无刻本”,以成化本为底本重刊,名为《重刻成化本逊志斋集》,共40卷,包括拾遗卷和附录卷,书中篇目一如成化本,但内容已远超成化本范围。
吴士好夸言 翻译解释
1. 拜求·刘基《郁离子·姑苏围》翻译
《郁离子·姑苏围》翻译:
姑苏(苏州)城被围困,吴王派太宰伯嚭发动百姓参战,百姓怒骂道:“吴王每天只知花天酒地,却不忧虑敌人的进犯,使我们国家到如此地步,还不反省自己,却要驱使我们去打仗。如果我们战死,那么家中父母妻子就都无依无靠;即使有幸胜敌,他们又不说我们有功。
那样我们何必去参战?”太宰伯嚭把这些话报告了吴王,请求给他们奖赏,吴王吝惜不给。又请求给他们官职的许诺,吴王顾虑为难。王孙雄说:“暂且答应他们,等到敌人退了兵,给不给在我们。”吴王就让太宰伯嚭发布了命令。
这时有人说:“吴王好欺诈人,这必定是哄骗我们。”国人民都说:“暂且答应他,敌人来了,战不战在我们。”于是吴王登上城楼,鸱夷子皮像虎跃般地擂起了战鼓,这里敌人迫近到宫门,吴人不迎战。太宰伯嚭率领左右扶着吴王就登上了高台请求讲和,对方不允许。吴王就拔剑自杀,泰伯之国就这样灭亡了。
原文:
姑苏之城围,吴王使太宰伯嚭发民以战,民诟曰:“王日饮而不虞寇,使我至于此,乃弗自省,而驱予战。战而死,父母妻子皆无所托;幸而胜敌,又不云予功。其奚以战?”太宰嚭以告王,请行赏。王恡不发。请许以大夫之秩,王顾有难色。
王孙雄曰:“姑许之,寇退,与不与在我。”王乃使太宰嚭令。或曰:“王好诈,必诳我。”国人亦曰:“姑许之,寇至,战不战在我。”于是王乘城,鸱夷子皮虎跃而鼓之,薄诸阊阖之门,吴人不战,太宰帅左右扶王以登台请成,弗许。王伏剑,泰伯之国遂亡。
此文是唐代刘基所写。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刘基,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道士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刘基《郁离子·姑苏围》的寓言体风格可谓“牢笼万汇,洞释群疑,辨博奇诡,巧于比喻,而不失乎正。”在这点上颇似《庄子》的语言风格,即汪洋恣肆、想象奇幻、文辞富丽、气势磅礴、感染力强。更为重要的是,《郁离子》还吸收改编了一些《庄子》的寓言来就事论理。
不仅集中反应了作为政治家的刘伯温治国安民的主张,也反映了他的人才观、哲学思想、经济思想、文学成就、道德为人以及渊博学识。在写作《郁离子》的过程中,刘伯温的整个思想体系,尤其是对社会政治方面的看法及主张更加成熟,也更加系统。
《郁离子》,郁,有文采的样子;离,八卦之一,代表火;郁离,就是文明的意思,其谓天下后世若用斯言,必可抵文明之治。思想内容以道为本兼与儒家形而下的用相结合。立意与行文变幻奇诡,颇得庄子精髓。嘉靖丙辰与宋濂《龙门子凝道记》合刻於开封。
刘基认为万物有道,道不可逆;二、物有两极,对立统一;三、理一分殊,探其本质;四、智胜于力,知所未知;五、以物以理,取象思维。思维深得道家思维的精髓。
“郁离子”是刘伯温的托称,刘基写作《郁离子》的时候,是在他47—50岁,经历了元朝官场上的四起四落,正值其人生的低谷,使得他的半生他郁郁不得志,不能施展抱负,后来被夺去兵权,遂弃官归隐家乡青田山中,发愤而著《郁离子》。
书成不久,他即出山离家,成为朱元璋的亲信谋士,协助朱元璋建立了统一的明王朝。
2. 文言文翻译吴士
〔明〕方孝孺
吴士好夸言,自高其能,谓举世莫及,尤善谈兵,谈必推孙、吴。遇元季乱,张士诚称王姑苏,与国朝争雄,兵未决。士谒士诚曰:“吾观今天下形势莫便于姑苏,粟帛莫富于姑苏,甲兵莫利于姑苏,然而不霸者,将劣也。今大夫之将皆任贱丈,夫战而不知兵,此鼠斗耳!王果能将吾,中原可得,于胜小敌何有!”士诚以为然,俾为将,听自募兵,戒司粟吏勿与较嬴缩。士尝游钱塘,与无赖懦人交,遂募兵于钱塘,无赖士皆起从之,得官者数十人,月糜粟万计。日相与讲击刺坐作之法,暇则斩牲具酒燕饮,其所募士实未尝能将兵也。李曹公破钱塘,士及麾下遁去,不敢少格,搜得缚至辕门诛之,垂死犹曰:“吾善孙吴法。”
右《越巫》、《吴士》二篇,余见世人之好诞者死于诞,好夸者死于夸,而终身不知其非者众矣,岂不惑哉!游吴越间,客谈二事类之之书以为世戒。
——选自《四部备要》本《逊志斋本》
吴地有个读书人喜欢夸夸其谈,自以为才能很高,号称当世谁也比不上他,尤其善于谈论兵法,言必称孙武、吴起。当时正值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张士诚在姑苏自称吴王,与本朝争夺天下,战事还未决出胜负。那读书人拜见张士诚说:“我看当今天下形势没有比姑苏更便利的了,物产没有比姑苏更富庶的了,武器士兵也没有比姑苏更精锐的了。但是之所以不能称霸天下的原因,是因为将领太无能了。现在大王的将领都任命那些浅陋的人担任,指挥作战而不知道兵法,这简直是鼠类相斗罢了!您大王若真能拜我为将军,便能夺取中原,至于战胜那些小敌就更不在话下了。”张士诚以为也说得对,便拜他为将军,听任他自行招募兵士,并告诫管理钱粮军需的官员不要计较他支取的多少。那读书人曾游历过钱塘,与钱塘的一些无才能而又怯懦的人有交往,于是就到钱塘去招募兵士,那些浪荡市井的人都去投靠他,他选拔了几十个人给予官职,每月花费的军饷以万石来计数。他们每天聚坐一堂相互谈论行军作战的兵法,余下的时间就杀牛宰羊大摆酒宴,那些招募来的人实在是不能率领兵士作战的呵。曹国公李文忠攻占钱塘以后,那读书人及部下都逃跑离去,不敢稍微抵挡一下,后来被搜索捕获,捆绑到辕门诛杀,临死前还在说:“我熟读孙、吴兵法。”
上面是《越巫》、《吴士》二篇。我见世上之人喜欢虚妄的死于虚妄,喜欢吹嘘的死于吹嘘,而终其一生不知道自己毛病的人很多啊,这怎么不让人感到困惑呢!我在游历吴、越时,有客人谈起这两件事,就把它们归为一类,写出来作为人们的戒鉴。
内的是原文有而你上面没写的古文和翻译~~
和百度略有出入~~
3. 文言文翻译 《崔枢》有个叫崔枢的人去汴梁考进士,同南方一商人住在一起达半年之久,两人成了好朋友。后来,这位商人得了重病,他对崔枢说:“这些天承蒙你照顾,没有把我当外人看待。我的病看来是治不好了,按我们家乡的风俗,人死了要土葬,希望你能帮我这个忙。”崔枢答就了他的请求。商人又说:“我有一颗宝珠,价值万贯,得到它能蹈火赴水,确实是极珍贵的宝珠,愿奉送给你。”崔枢怀着好奇的心理接受了宝珠。事后崔枢一想,觉得不妥:做一个进士,所需自有官府共给,怎么能够私藏异宝呢?商人死后,崔枢在土葬他时就把宝珠也一同放入棺材,葬进坟墓中去了。
一年后,崔枢到亳州四处谋生,听到南方商人的妻子从南方千里迢迢来寻找亡夫,并追查宝珠下落。商人的妻子将崔枢告到官府,说宝珠一定是崔秀才得到了。官府派人逮捕了崔枢。崔枢说:“如果墓没有被盗的话,宝珠一定还在棺材里。”于是,官府派人挖墓开棺,果然宝珠还在棺材里。沛帅王颜认为崔枢的可贵品质确实不凡,想留他做幕僚,他不肯。第二年,崔枢考中进士,后来一直做到主考官,享有清廉的名声。
4. 初中文言文翻译楚人称老虎为老虫,而姑苏人称老鼠为老虫。我在长洲做官,因为有事到娄东,晚上在旅馆住宿,熄灭了蜡烛准备睡觉,忽然听见碗碟发出碰撞的声音。我问为什么会这样,小童蒙蒙胧胧的回答说:“是老虫。”我是楚人,感到非常惊讶,说:“城里面怎么会有这种野兽?”小童说:“不是什么其他的野兽,是老鼠。”我说:“老鼠为什么要叫做老虫?”小童告诉了我吴地的习俗。哎呀,老鼠冒充老虫的名字,以致使我惊讶想要逃跑,真是足以使人发笑的了。
然而现在假冒虚名而使民俗惊骇的不是少数。
不想翻了,那么多排比句,又没悬赏。。。.
5. 管宁割席文言文翻译原发布者:摇啊摇
文言文《管宁割席》翻译赏析
文言文《管宁割席》选自初中文言文阅读,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miǎn)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⑾。"
注释
①管宁:字幼安,汉末魏人,不仕而终。华歆:字子鱼,东帝时任尚书令,入魏后官至司徒,封博平侯,依附曹操父子。
②共:一起。
③捉:拿起来,举起,握。
④掷:扔。
⑤去:抛去。
⑤尝:曾经。
⑥乘轩服冕:复词偏义。指古代士大夫所乘的华贵车辆。轩:古代的一种有围棚的车。冕:古代地位在大夫以上的官戴的帽,这里指贵官。
⑦如故:像原来一样。如:如同,好像。
⑧废书:放下书。废:停止。
⑨观:观望。
⑩席:坐具,坐垫。古代人常铺席于地,坐在席子上面。现在摆酒称筵席,就是沿用这个意思。
⑾窥:偷看。
⑿子非吾友也:你不是我的朋友了。子:指你。
⒀割席:割开草席,分清界限,断交关系。
翻译
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仍依旧挥动着锄头和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高兴地拾起金片而后又扔了它。曾经,他们同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坐着有围棚的车穿着礼服的人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6. ▓▓▓▓▓文言文翻译▓▓▓▓▓螳螂捕蛇
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
击柳,柳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
则一螳螂据顶上,以攫其首,攧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
提供以下翻译,供参考:
有个姓张的偶然走到山谷的溪水边,听到岩石上发出很大的声音。他寻找一条路径爬上去看,只见一条大蛇,身围像碗口那样粗,在树丛里摇晃着,伸着尾巴拍打着柳树,柳条都折断了。(看那)翻来覆去滚动跌打的情状,好像有什么东西在捕捉制服它,但仔细察看,却什么也没有,他很是疑惑。慢慢地走近它,只见一只螳螂盘据在蛇的头部,用锋利如刀的脚去抓它的头,甩也甩不掉,长时间后,巨蛇竟然被弄死了。看蛇的额头,皮肉已被撕破了。
寓意:只要以己之长,攻彼之短,就能克敌制胜,弱者可以战胜强者。
《终不知车》译文
一、译文:吴地有个读书人喜欢夸夸其谈,自以为才能很高,号称当世谁也比不上他,尤其善于谈论兵法,言必称孙武、吴起。当时正值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张士诚在姑苏自称吴王,与本朝争夺天下,战事还未决出胜负。
那读书人拜见张士诚说:“我看当今天下形势没有比姑苏更便利的了,物产没有比姑苏更富庶的了,武器士兵也没有比姑苏更精锐的了。但是之所以不能称霸天下的原因,是因为将领太无能了。现在大王的将领都是那些浅陋的人担任,指挥作战而不知道兵法,这简直是鼠类相斗罢了!您大王若真能拜我为将军,便能夺取中原,至于战胜那些小敌就更不在话下了。”
张士诚以为也说得对,便拜他为将军,听任他自行招募兵士,并告诫管理钱粮军需的官员不要计较他支取的多少。
那读书人曾游历过钱塘,与钱塘的一些无才能而又怯懦的人有交往,于是就到钱塘去招募兵士,那些浪荡市井的人都去投靠他,他选拔了几十个人给予官职,每月花费的军饷以万石来计数。他们每天聚坐一堂相互谈论行军作战的兵法,空闲时就杀牛备酒,与他招募来的那些人聚在一起喝酒,未曾看他们率领士兵练习作战。
曹国公李文忠攻占钱塘以后,那读书人及部下都逃跑离去,不敢稍微抵挡一下,后来被搜索捕获,捆绑到辕门诛杀,临死前还在说:“我熟读孙、吴兵法。”
上面是《越巫》、《吴士》二篇。我见世上之人喜欢虚妄的死于虚妄,喜欢吹嘘的死于吹嘘,而终其一生不知道自己毛病的人是很多的呵,这怎么不让人感到困惑呢!我在游历吴、越时,有客人谈起这二件事,就把它们归为一类,写出来作为人们的戒鉴。
二、原文:选自《逊志斋集》,明方孝孺撰
吴士好夸言,自高其能,谓举世莫及。尤善谈兵,谈必推孙吴。遇元季乱,张士诚称王姑苏,与国朝争雄,兵未决。士谒士诚曰:“吾观今天下形势,莫便于姑苏,粟帛莫富于姑苏,甲兵莫利于姑苏,然而不霸者,将劣也。今大王之将,皆任贱丈夫,战而不知兵,此鼠斗耳。王果能将吾,中原可得,于胜小敌何有!”士诚以为然,俾为将,听自募兵,戒司粟吏勿与较嬴缩。
士尝游钱塘与无赖懦人交,遂募兵于钱塘,无赖士皆起从之,得官者数十人,月靡粟万计。日相与讲击刺坐作之法,暇则斩牲具酒,燕饮其所募士,实未尝能将兵也。
李曹公破钱塘,士及麾下遁去不敢少格,搜得,缚至辕门诛之。垂死犹曰:“吾善孙吴兵法。”
右《越巫》、《吴士》二篇,余见世人之好诞者死于诞,好夸者死于夸,而终身不知其非者众矣,岂不惑哉!游吴越间,客谈二事类之之书以为世戒。
扩展资料
作品赏析
这篇文章选自《逊志斋集》卷六。这篇文章写张士诚轻于用人是史实,所记吴士则是一个艺术概括的虚构人物。他“自高其能”,夸夸其谈,临死还说“吾善孙吴兵法”,是一个至死不悟的极其可笑可悲的人物。这种人物,不仅在张士诚麾下,在历史上、社会上,都有许许多多。文章可为吴士者戒,也可为用人者戒。
文正谥号一共多少人
译文:
越国没有车,有一个旅游的越人在晋国和楚国的交接处的郊外弄到一辆车。车轴、车轮腐朽,车辕已经毁坏了。
这辆车已经没办法再用了,但是越国没有这种车。于是用船运回家并向别人夸耀,以为车本来就是这样造的,就都纷纷效仿做成相似的样子。
一段时间后,晋国和楚国的人看到了笑话他们车子的拙劣。等到敌人侵入他们的国境,越人带领这破旧的车去抵抗敌人。结果,车都坏了,打仗败给了敌人,但始终不知道真正的车是怎么造的。
原文:
《终不知车》
作者:方孝孺
朝代:明
越无车,有游者得车于晋楚郊,辐朽而轮败,辊折而辕毁,无所可用。然以其乡之未尝有也,舟载以归而夸诸人。观者闻其夸而信之,效而为之者相属。他日,晋楚之人见而笑其拙,及寇兵侵其境,越率敝车御之。车坏,大败,终不知其车也。
扩展资料:
终不知车指为了向别人炫耀,把破车运回家乡当做好车炫耀,害的乡人模仿破车;面对质疑,固执的认为自己的破车是好车。这最终造成了越人的战败。
从现象观察,越人似乎做事很仔细,战前准备很充分,可是,就是这种“仔细”和“充分”,葬送了他们的胜利结果。因为他们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人的认识必须与时俱进。
作者简介:
方孝孺自幼聪明好学、机警敏捷,长大后拜大儒宋濂为师,为同辈人所推崇。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死,惠帝即位后,即遵照太祖遗训,召方孝孺入京委以重任,先后让他出任翰林侍讲及翰林学士。
燕王朱棣誓师“靖难”,挥军南下京师。惠帝亦派兵北伐,当时讨伐燕王的诏书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建文四年五月,燕王进京后,文武百官多见风转舵,投降燕王。方孝孺拒不投降,结果被捕下狱。
方孝孺善于以“寓热于冷、以形传神”的手法抒发愤世嫉俗之情。如《终不知车》一文即属此类。文中借张士诚的形象讽刺那些偏听偏信、轻于用人的当权者,又借与吴士交游的“钱塘无赖”的群体形象,揭露了浮夸之风的社会基础。
“选材严、开掘深”,这也是他文学作品的特色。《终不知车》可视为范例,其是一篇议论性散文,由叙事和论理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叙事,后一部分阐发所叙之事中蕴含的道理。借“喻”立说,两者紧密结合,相得益彰。
后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朱棣。方孝孺强忍悲痛,始终不屈。被处死于江苏南京聚宝门外,时年四十六岁。《明史》中为施以凌迟。南明福王时追谥“文正”。
百度百科-终不知车
百度百科-方孝孺
方孝孺有后裔吗
中国历史上获得文正谥号的有李昉、范仲淹、司马光、王旦、王曾、蔡卞、黄中庸、郑居中、陈康伯、蔡沈、吴澄、耶律楚材、刘秉忠、许衡、廉希宪、贾居贞、方孝孺、李东阳、谢迁、倪元璐、刘理顺、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共二十九人。
1、范仲淹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文武兼备、智谋过人,无论在朝主政、出帅戍边,均系国之安危、时之众望于一身。
2、司马光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
3、蔡沈
蔡沈,一名蔡沉,字仲默,南宋学者。著有《书集传》《洪范皇极》《蔡九峰筮法》等。蔡沈的《书集传》是宋代《尚书》经学的代表作,是一部“求圣贤之心”的求道著作。
4、许衡
许衡,字仲平,号鲁斋,世称“鲁斋先生”。金末元初理学家、教育家、政治家。累赠正学垂宪佐运功臣、太傅、魏国公等,谥“文正”。
5、方孝孺
方孝孺,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方孝孺的政论文、史论、散文、诗歌俱佳,绝大部分收集在《逊志斋集》中。其文学作品,如《蚊对》《指喻》《越巫》《鼻对》《吴士》《越车》等等,都有其特色。
6、曾国藩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晚清时期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曾国藩自幼接受儒家学说的熏陶,后受理学大师唐鉴的影响,专治理学,以理学为正宗,程朱理学的思想学说、伦理道德,已深深融入他的思想言行之中,被后人赞誉为“理学名儒”。
方孝孺被诛十族的历史真相是什么?
方孝孺没有后裔,方孝孺是建文帝朱允炆执政期间的翰林学士,朱棣篡位后,方孝孺坚决不投降,还骂朱棣是乱臣贼子。最后朱棣一怒之下灭了方孝孺十族。
十族范围
父四族(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一族、出嫁的姐妹一族、出嫁的女儿一族)、母三族(外祖父一族、外祖母一族、姨妈一族)、妻二族(岳父一族、岳母一族),第十族是门生。
方孝孺被诛十族,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被诛十族之人。
同时,成祖时御史大夫景清,欲于早朝时行刺成祖,被执,搜之得所藏刃,遂被杀,诛九族,株连其乡人,后者史称“瓜蔓抄”。
案件始末
在公元1403年的一场血雨腥风中,明成祖朱棣从他的侄子建文帝手中,成功地夺取了皇位,如愿当上了皇帝。建文帝不知所终,建文朝的遗臣们面对旧君新主,也都做了不同的选择。有的自杀殉难,有的投身新主,还有一些大臣退隐山林,从此销声匿迹……
朱棣夺位后,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对那些曾经反对他的人进行疯狂的报复,无所不用其极。他对建文朝不肯与自己合作的大臣们进行了一次大清洗,掀起的血雨腥风就像一大片乌云漂浮在历史的天空中,久久不散。
建文帝的主要谋士黄子澄和齐泰都被“族诛”。朱棣对抵抗最为坚决的铁铉恨之入骨,命人割下了他的耳鼻,又砍碎他的身体,将其杀死。更令人切齿的是,朱棣还将这些建文忠臣的妻女发往教坊司,充为官妓,任人凌辱。
不过,比起一个叫方孝孺的遭遇来,这些忠臣还不是最惨的,方孝孺居然被诛了十族,最为惨烈。
故事还得从朱棣的军师姚广孝讲起。当年朱棣挥师南下的时候,他最依赖的谋士姚广孝送他到郊外,跪地向他请求:“方孝孺是个才学出众的人,当我们取得的时候,他肯定不会降服于您,但请您不要杀他。
杀了他,那么天下的读书种子就没有了!”朱棣点头同意了他的请求。后来朱棣进入南京城的当天,方孝孺就被捕下狱。朱棣即位时要拟即位诏书,朱棣想到了让方孝孺写,来装点门面。朱棣便召方孝孺上殿草拟即位诏书,然而此事的发展却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方孝孺不但没有理会朱棣,反而存心要为建文帝鸣不平。他身穿孝服,在大殿上痛哭不止。朱棣见他这样,就走下宝座,劝他说:“先生不要自己苦自己。我只是效法周公辅佐成王而已。”方孝孺问:“那成王在哪里?”朱棣回答:“他已经自焚死了。”
方孝孺又问:“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儿子为皇帝?”朱棣道:“他尚年幼,国家需要有能力的大人治理。”方孝孺步步紧逼:“那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弟弟呢?”此时朱棣已经很不高兴,但还在忍耐,说:“这是朕的家事。”
同时,他命人把笔墨准备好,并对方孝孺说:“诏告天下的即位诏书,一定要先生起草才行。”方孝孺挥笔写下了几个大字:“燕王篡位。”写完后,方孝孺就将笔扔到地上,并高声说:“你就是杀了我,我也不会给你起草诏书的。”
朱棣强压怒火:“怎么能这么容易就让你死,就是你死了,难道你不怕株连九族吗?”方孝孺立刻回敬道:“就是株连十族又能拿我怎么样?”朱棣勃然大怒,将其重新投入大牢。盛怒之下,朱棣要诛灭方孝孺十族。
自古以来,最严厉的莫过于诛九族,从没有诛十族的先例。方孝孺一案,朱棣可算是开了先河,空前绝后。最为残忍的是,朱棣将逮捕的方氏族人和朋友都一一送到方孝孺的面前杀死,要他看着,折磨他。但是,方孝孺都不为所动。
在当年的六月二十五日,也就是朱棣登上皇帝宝座的第八天,就在南京的聚宝门(今江苏南京中华门)外开始诛方孝孺十族。方孝孺对自己即将被杀,丝毫不感到畏惧。但是,当他看到他的弟弟方孝友受自己的牵连,就要被砍头,深感痛心,泪流满面。
方孝孺兄弟三人,感情很好。哥哥方孝闻早在方孝孺任职汉中府的时候,就已病逝。方孝孺闻听丧讯,悲伤了很久。而今,弟弟又遭此劫难,方孝孺内心的伤痛无法言说。他的弟弟孝友却丝毫没有责怪他,反而在死前劝慰其兄。
史载,诛方孝孺十族,死者达八百多人,行刑七日方止。临到最后杀方孝孺时,方孝孺谩骂不止。朱棣先是命人将方孝孺的嘴割裂至两耳,并割下舌头,随后处以凌迟之刑……
扩展资料
方孝孺的政论文、史论、散文、诗歌俱佳,绝大部分收集在《逊志斋集》中。其文学作品,如《蚊对》、《指喻》、《越巫》、《鼻对》、《吴士》、《越车》等等,都有其特色。
“主题鲜明,议论大胆”。这是方孝孺文学作品的重要特色之一。如他写的《越巫》一文,通过一个以“治鬼”术骗人的越巫,最后被人装鬼反其道吓死的故事,辛辣地嘲讽了社会上巫祝欺人为生的邪恶与自欺,落得个身赴黄泉的可悲结局。
他还善于以“寓热于冷、以形传神”的手法抒发愤世嫉俗之情。如《吴士》一文即属此类。文中借张士诚的形象讽刺那些偏听偏信、轻于用人的当权者,又借与吴士交游的“钱塘无赖”的群体形象,揭露了浮夸之风的社会基础。
“选材严、开掘深”,这也是他文学作品的特色。《指喻》可视为范例,其是一篇议论性散文,由叙事和论理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叙事,后一部分阐发所叙之事中蕴含的道理。借“喻”立说,两者紧密结合,相得益彰。
第四个特点是善于借喻,运用对比寓言等写作技巧。最具代表性的属《鼻对》和《蚊对》。《蚊对》是一篇探讨生活哲理的伦理散文,即事论理,从被蚊虫叮咬这件具体的日常生活琐事,升华到人生重大的哲理原则。
《明史》说,“方孝孺,工文章,醇深雄迈。每一篇出,海内争相传诵。”《四库全书总目》在评其文章更是“纵横豪放,颇出入东坡、龙川之间”。
此外,方孝孺撰有《周礼考次》、《大易枝辞》、《武王戒书注》、《宋史要言》、《帝王基命录》、《文统》等。
方孝孺所撰写的《重刻成化本逊志斋集》收入宁海县文物办库房。该书在宁海一藏家处发现,全套18本,每本书长26.5厘米、宽16.6厘米、厚1厘米,内收集有方孝孺绝大部分的政论文、史论、散文、诗歌等,其文学作品《蚊对》《指喻》《越巫》《鼻对》《吴士》《越车》等皆在其中。因方孝孺殉节后其书被禁,故流传甚少。
1928年,宁海乡绅胡撝谦深感“宁海为其生长之乡,宁海诚不可无刻本”,以成化本为底本重刊,名为《重刻成化本逊志斋集》,共40卷,包括拾遗卷和附录卷;书中篇目一如成化本,但内容已远超成化本范围。
百度百科-灭十族
百度百科-方孝孺
只因从前解言语半生不得在山林诗中提到的鸟是哪一种
朱允炆很倚重方老师,登基诏书也交给他草拟,这可是天大的恩惠。方翰林也不负所望,所拟的诏书洋洋洒洒上千字,文辞优美、言之有物,烧掉了老方不少脑细胞。不过他做梦也没想到,仅仅过了四年,朱允炆的叔叔朱棣攻入了南京,夺了侄子的天下。
朱棣也让他起草登基诏书,他不肯被老羞成怒的朱棣杀了,起草诏书这个曾经让他无比自豪的任务,最终却让他陷入万劫不复。
方孝孺主要成就:
方孝孺的政论文、史论、散文、诗歌俱佳,绝大部分收集在《逊志斋集》中。其文学作品,如《蚊对》、《指喻》、《越巫》、《鼻对》、《吴士》、《越车》等等,都有其特色。
“主题鲜明,议论大胆”。这是方孝孺文学作品的重要特色之一。如他写的《越巫》一文,通过一个以“治鬼”术骗人的越巫,最后被人装鬼反其道吓死的故事,辛辣地嘲讽了社会上巫祝欺人为生的邪恶与自欺,落得个身赴黄泉的可悲结局。
他还善于以“寓热于冷、以形传神”的手法抒发愤世嫉俗之情。如《吴士》一文即属此类。文中借张士诚的形象讽刺那些偏听偏信、轻于用人的当权者,又借与吴士交游的“钱塘无赖”的群体形象,揭露了浮夸之风的社会基础。
“选材严、开掘深”,这也是他文学作品的特色。《指喻》可视为范例,其是一篇议论性散文,由叙事和论理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叙事,后一部分阐发所叙之事中蕴含的道理。借“喻”立说,两者紧密结合,相得益彰。
吴士好夸言 翻译解释 注解
只因从前解言语,半生不得在山林诗中提到的鸟是鹦鹉。
只因从前解言语,半生不得在山林出自方孝孺的《鹦鹉》,全诗为幽禽兀自啭佳音,玉立雕笼万里心。只为从前解言语,半生不得在山林。这首咏鹦鹉的诗,实为感慨人世的不可逞才显能,道出了好事反而成坏事的哲理。
方孝孺,字希直,又字希古,台州府宁海人,父亲方克勤,是洪武年间的一名奉公守法的官吏。在《明史·循吏》中自有传记,方孝孺年幼时十分机警敏捷,两眼炯炯有神,每天读书超过一寸厚,乡亲们称他为小韩愈。
主要成就:
方孝孺的政论文、史论、散文、诗歌俱佳,绝大部分收集在《逊志斋集》中。其文学作品,如《蚊对》、《指喻》、《越巫》、《鼻对》、《吴士》、《越车》等等,都有其特色。他还善于以寓热于冷、以形传神的手法抒发愤世嫉俗之情,如《吴士》一文即属此类。
方孝孺所撰写的《重刻成化本逊志斋集》收入宁海县文物办库房,该书在宁海一藏家处发现,全套18本,每本书长26.5厘米、宽16.6厘米、厚1厘米。内收集有方孝孺绝大部分的政论文、史论、散文、诗歌等,其文学作品《蚊对》、《越车》等皆在其中。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方孝孺
一、译文
吴地有个读书人喜欢说大话。自以为很有能力,号称当世谁也比不上他,尤其喜欢谈论兵法,言必称孙武、吴起。当时正值元朝末年,张士诚在姑苏称王,和朱元璋争夺天下,打仗还没有决出胜负。
此人求见张士诚说:"我看当今天下形势没有比姑苏更便利的了,物产没有比姑苏更富庶的了,武器士兵也没有比姑苏更精锐的了。然而还是没有称霸,是因为将领太差了。如果您能任用我做将军,中原定能攻下,至于战胜那些小敌就更不在话下了。"
张士诚认为他说的对,就让他当了将军,让他自己招募兵马,并告诫长官粮食的官员不要和他计较。那读书人曾游历过钱塘,与钱塘的一些无才能而又怯懦的人有交往,于是就到钱塘去招募兵士,那些浪荡市井的人都去投靠他,得到官职的有好几十人,每月浪费的粮食数以万计。
他们每天聚坐一堂相互谈论行军作战的兵法,空闲时就杀牛备酒,与他招募来的那些人聚在一起喝酒,未曾(看他们)率领士兵(练习作战)。李文忠攻破了钱塘,此人和部下都逃走了,不敢稍微抵挡一下。后来被搜出来,绑到辕门斩了。临死前还在说:“我熟读孙、吴兵法。”
上面是《越巫》、《吴士》二篇。我见世上之人喜欢虚妄的死于虚妄,喜欢吹嘘的死于吹嘘,而终其一生不知道自己毛病的人是很多的呵,这怎么不让人感到困惑呢!我在游历吴、越时,有客人谈起这二件事,就把它们归为一类,写出来作为人们的戒鉴。
二、出处
明代·方孝孺《逊志斋集》
三、原文
吴士好夸言,自高其能,谓举世莫及。尤善谈兵,谈必推孙吴。遇元季乱,张士诚称王姑苏,与国朝争雄,兵未决。士谒士诚曰:“吾观今天下形势,莫便于姑苏,粟帛莫富于姑苏,甲兵莫利于姑苏,然而不霸者,将劣也。今大王之将,皆任贱丈夫,战而不知兵,此鼠斗耳。
王果能将吾,中原可得,于胜小敌何有!”士诚以为然,俾为将,听自募兵,戒司粟吏勿与较嬴缩。士尝游钱塘,与无赖懦人交,遂募兵于钱塘,无赖士皆起从之,得官者数十人,月靡粟万计。日相与讲击刺坐作之法,暇则斩牲具酒,燕饮其所募士,实未尝能将兵也。
李曹公破钱塘,士及麾下遁去不敢少格,搜得,缚至辕门诛之。垂死犹曰:“吾善孙吴兵法。”右《越巫》、《吴士》二篇,余见世人之好诞者死于诞,好夸者死于夸,而终身不知其非者众矣,岂不惑哉!游吴越间,客谈二事类之之书以为世戒。
扩展资料一、创作背景
此文选自《逊志斋集》卷六,是方孝孺生前所作,洪武三十年,友人林右、王绅为之作序。方氏殉节后,其诗文散失殆尽。后经过赵洪、黄绾、赵渊等据此本编为二十四卷,重新刊行,称为郡本。
二、赏析
这篇文章写张士诚轻于用人是史实,所记吴士则是一个艺术概括的虚构人物。他“自高其能”,夸夸其谈,临死还说“吾善孙吴兵法”,是一个至死不悟的极其可笑可悲的人物。
文章的前半,欲抑先扬,极力渲染吴士“善谈兵”的言与行,以增强后半讥讽调笑的效果。文章的后半旨在“擒敌”,理应单刀直入,但作者写来仍然层次分明,缓急有致。既是后半也是文章的通篇结穴。
作者全文申说的要害并不止于一死了之,而是强调“终身不自知其非”,故曲终再续一笔:“垂死,犹曰‘吾善孙、吴法。’”这个收笔回应篇首“谈必推孙、吴”,遂使全篇摇曳而来,兜裹完密,意满气足,具有不尽讽刺韵味。
百度百科-吴士
百度百科-逊志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