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四字成语 四字成语

中国成语寓言故事_中国成语寓言故事有哪些

ysladmin 2024-05-12 人已围观

简介中国成语寓言故事_中国成语寓言故事有哪些       下面,我将用我自己的方式来解释中国成语寓言故事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让我们开始讨论一下中国成语寓言故事的话题。1.古代寓言成语有哪

中国成语寓言故事_中国成语寓言故事有哪些

       下面,我将用我自己的方式来解释中国成语寓言故事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让我们开始讨论一下中国成语寓言故事的话题。

1.古代寓言成语有哪些

2.《中国寓言故事》有哪些成语故事

3.要5个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4.中国成语寓言故事 越短越好

5.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中国寓言故事的成语

6.有没有是借故事阐明深刻道理的寓言故事和成语~最好是中国的。。 或者有没有历史上真人真事的历史典故成语

中国成语寓言故事_中国成语寓言故事有哪些

古代寓言成语有哪些

       问题一:出自古代寓言的成语有什么出自哪里 愚公移山―― 出自《列子?汤问》

        画蛇添足――源于《战国策》

        掩耳盗铃――出自《吕氏春秋?自知》

        亡羊补牢――出自刘向《战国策 楚策四》

        买椟还珠――出自《韩非子》

        守株待兔――出自《韩非子?五蠹》

        杯弓蛇影――出自汉应劭《风俗通义?怪神》

        不得要领――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张骞传》

        抛砖引玉――出自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尔虞我诈――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

        班门弄斧――出自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诗序》

        大笔如椽――出自《晋书?王传》

        打草惊蛇――出自宋?郑文宝《南唐近事》

        雕虫小技――出处《隋书?李德林传》

        拔苗助长――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问题二:出自中国古代寓言成语有哪些 掩耳盗铃

        守株待兔

        问题三:古代寓言故事的成语 立竿见影lì gān jiàn yǐng

        [释义] 立起竿子马上就可以见到竿的影子。比喻立见功效。

        [语出]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你说你莲花化身;清净无为;其如五行变化;立竿见影。”

        [正音] 见;不能读作“xiàn”。

        [辨形] 立;不能写作“利”;竿;不能写作“竽”。

        [近义] 马到成功 立见成效

        [反义] 旷日持久 劳而无功

        [用法] 用于比喻事物见效很快。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

        问题四:有哪些成语是从古代寓言故事中演变过来的 一言九鼎

        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

        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打算带领20名门客

        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这时,

        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

        楚国.

        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

        毫无结果.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你派援兵,你

        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

        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

        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

        大吕.”(九鼎大吕:钟名,与鼎同为古代国家的宝器.)

        成语“一言九鼎”由这个故事而来,形容一句话能起到重大作用.

        衣锦还乡

        《南史.卷三八.柳元景列传》

        庆远字文和,元景弟子也.……霸府建,为从事中郎.武帝受禅,

        封重安侯,位散骑常侍,改封云杜侯.出为雍州刺史,加都督.帝

        饯於新亭,谓曰:「卿衣锦还乡,朕无西顾忧矣.」始武帝为雍州

        ,庆远为别驾,谓曰:「昔羊公语刘弘,卿后当居吾处.今相观亦

        复如是.」曾未十年,而庆远督府,谈者以为逾於魏咏之.

        刘邦的四面楚歌更动摇了项羽的军心.将士痛哭.想当初,项羽为

        了功秦而痛失了“先破咸阳者为王的良机”.再因“为人不忍”错

        失在鸿门宴上杀刘邦的机会;后因“火烧阿房宫”后想“收其货宝

        妇女而东”.当时,有智者建议他在秦地建都称王.而项羽面对秦

        宫破残,又思欲东归,还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

        之者.”此话一针见血的道出了项羽“衣锦还乡,荣祖耀宗”的观

        念.俗话说得好:“好男儿志在四方”.项羽虽然具备中国古人的

        传统思想,但他又胸怀“称帝”的大志,在他8年的浴血奋战中,始

        终是个孤独的悲剧英雄.项羽一方面想当帝王,一方面也想当人人

        羡慕的大英雄.并一心想在江东父老乡亲的面前扬名显威.这些都

        成了他难成帝业的“拦路虎”.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成语释疑: 唳:鸟鸣.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

        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成语出处: 《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成语示例: 狼狈逃窜的匪徒~,吓得魂不附体.

        (其中~代表本词条: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成语故事: 西晋末年发生内乱,因为长期的动荡不安,最后西晋不

        幸灭亡,琅琊王司马睿就在建康建立了东晋.当晋朝渡江来到南方,

        胡人就霸占了北方,不过,北方后来被前秦全部占领,与江南的东

        晋对立.

        当时前秦的首领叫苻坚,他请 *** 王猛当他的宰相,一心要让国家

        变得十分强盛.为了完成统一中国的心愿,苻坚就带着八十万大军

        攻打南方.晋朝的君臣一听到消息都非常害怕,只有丞相谢安十分

        镇定,从容不迫地安排打仗的事情.

        就在淝水这个地方,谢安趁前秦军队还没 *** 好,迅速派兵渡河去

        偷袭前秦的军队.前秦因此输得很惨,士兵到处逃命,听到风声或

        鹤叫的声音,都以为是晋军要打来了,非常的害怕.在这场战役中,

        前秦的士兵伤亡惨重,同时决定了南北日后长期对峙的局面.

        为虎作伥

        wèi hǔ zuò chāng

        〖解释〗伥:伥鬼,古时传说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后变成伥鬼,专

        门引诱人来给老虎吃.替老虎做伥鬼.比喻充当恶人的帮凶.

        〖出处〗《太平广记》卷四百三十:“伥鬼,被虎所食之人也,为

        虎前呵道耳.”宋?孙光宪《北梦琐言逸文》卷四:“凡死于虎,

        溺于水之鬼号为伥,须得一人代之.”......>>

《中国寓言故事》有哪些成语故事

       1.三人成虎

       战国时代,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战国策”:“魏策”有这样一段记载:

       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

       “现在有个一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

       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

       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当然不会有老虎。说市上有虎,显然是造谣、欺骗,但许多人这

       样说了,如果不是从事物真相上看问题,也往往会信以为真的。

       这故事本来是讽刺魏惠王无知的,但后世人引伸这故事成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 是借来比喻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 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否则“三人成虎”,有时会误把谣言当成真实的。

       2.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刻舟求剑的意思原指在剑落水的时候,在船身上刻上记号,船靠岸后再去找剑。现在人们多用此成语故事用来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通的人或行为。

       3.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室中雕文尽以为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 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

       比喻表面上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4.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郑人买履》讲了郑国有个打算买鞋的人,先在家里量好了脚的尺码,到了集市上却忘记拿尺码,等他跑回家拿了尺码再返回时,集市已经散了。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他却回答,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只相信教条,而不注重客观现实的人。

       5.自 相 矛 盾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寓意言行不一致,前后不对头

       6.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7.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成语释疑: 唳:鸟鸣。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

       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成语出处: 《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成语示例: 狼狈逃窜的匪徒~,吓得魂不附体。

       (其中~代表本词条: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成语故事: 西晋末年发生内乱,因为长期的动荡不安,最后西晋不

       幸灭亡,琅琊王司马睿就在建康建立了东晋。当晋朝渡江来到南方,

       胡人就霸占了北方,不过,北方后来被前秦全部占领,与江南的东

       晋对立。

       当时前秦的首领叫苻坚,他请汉人王猛当他的宰相,一心要让国家

       变得十分强盛。为了完成统一中国的心愿,苻坚就带着八十万大军

       攻打南方。晋朝的君臣一听到消息都非常害怕,只有丞相谢安十分

       镇定,从容不迫地安排打仗的事情。

       就在淝水这个地方,谢安趁前秦军队还没集合好,迅速派兵渡河去

       偷袭前秦的军队。前秦因此输得很惨,士兵到处逃命,听到风声或

       鹤叫的声音,都以为是晋军要打来了,非常的害怕。在这场战役中,

       前秦的士兵伤亡惨重,同时决定了南北日后长期对峙的局面。

       形容无知傲慢者,遇到突发事故惊慌失措的样子。

       8.掩耳盗铃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以下是白话翻译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出处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

       释读

       “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9.画饼充饥

       三国时候,魏国有个人叫卢毓。他十岁就成了孤儿,两个哥哥又先后去

       世。在兵荒马乱中,他辛勤努力养活著寡嫂和侄儿,日子过得很艰难。

       他的为人和学问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后来卢毓做了官。他为官清正,任职三年多,提出了不少好建议,魏明

       皇帝很信任他。

       那时选拔官吏,一般是凭人推荐,而推荐者往往只推荐有名的人物,这

       些名人多数只重清谈,不务实际,互相吹捧,因此魏明帝很不满意。在

       选拔中书郎时,魏明帝就下令说:"这次选拔,要由卢毓来推荐。选拔的

       人不要只看名声。名声就像在地上画个饼一样,其实是不能吃的啊!"

       "画饼充饥"的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中产生的。现在往往用来比喻用空想来

       作自我安慰,或者用来说明虚名是没有实际用处的。还有个成语"望梅止渴",

       意思和它相近。

       10

       一言九鼎

       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

       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打算带领20名门客

       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这时,

       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

       楚国。

       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

       毫无结果。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你派援兵,你

       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

       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

       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

       大吕。”(九鼎大吕:钟名,与鼎同为古代国家的宝器。)

       成语“一言九鼎”由这个故事而来,形容一句话能起到重大作用。

要5个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中国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如下:

       刻舟求剑,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仍不见宝剑的影子,其实他又怎么找得到宝剑呢?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叶公好龙,从前有个叫叶公的人非常喜欢龙,在他的家里,墙上画着龙,柱子上雕着龙,穿的盖的上面都绣着龙,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喜欢龙,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长长的尾巴伸在堂上,把头探进窗户里张望。

       叶公看到天上的真龙后,吓得魂飞胆破,脸色都变色了,急忙躲起来。原来,叶公喜欢的不是真龙,而是那些画的、绣的、刻的假龙。

读寓言故事的好处

       寓言故事能够启发人们的思考。寓言故事中的角色往往代表着人类的某种特质或行为,通过他们的经历和遭遇,我们可以深入思考人类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例如,伊索寓言中的《乌鸦和狐狸》告诉我们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奉承话,寓言故事能够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寓言故事中往往包含着一些道德或价值观念,例如诚实、勤劳、友爱等等。

中国成语寓言故事 越短越好

       1、其父善游

       [原文]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①。婴儿啼。人问其故②,曰:“此其父善游!”——《吕氏春秋》

       [注释]

       ①方——正。引——拉着。

       ②故——缘故。

       [提示]

       爸爸是游泳的能手,他的孩子并不一定就会游泳,这里没有什么遗传关系。人的思想、才能、技艺都不能靠遗传,而必须靠刻苦的学习和实践去获得。

       2、齐人偷金

       [原文]

       齐人有欲得金者,请旦被衣冠①,往鬻金者之所②,见人操金③,攫而夺之④。吏搏而束缚之⑤,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对吏曰:“殊不见

       人⑥,徒见金耳⑦。” ——《吕氏春秋》

       [注释]

       ①清旦——清早。被——同“披”。

       ②鬻(yù)——卖。

       ③操——拿着。

       ④攫(jué)——夺取。

       ⑤搏(bó)——捕捉。束缚——捆绑。

       ⑥殊(shū)——完全。

       ⑦徒——仅仅。耳——而

       [提示]

       人们常用“利欲熏心”来形容那些“财迷”。偷金的齐人就是一个典型。严重的发财思想迷住了他的心窍,使他想问题、看问题的方法非常主观、片面,甚至到了只见金子不见旁人的地步。在实际生活中,一些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人,也常常会犯这种只想着个人利益的错误。

       3、齐宣王射箭

       [原文]

       宣王好射①,说人之谓己能用强也②,其实所用不过三石③。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④,中关而上⑤。皆曰:“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⑥!”宣王悦之。然则宣王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三石,实也,九石,名也。宣王悦其名而丧其实。

       ——《尹文子》

       [注释]

       ①好(hào)——喜欢,爱好。

       ②说人之谓己能用强也——喜欢别人说自己能拉硬弓。说,同“悦”。强,硬弓。

       ③石———重量单位。古时每石一百二十斤,相当于现在的六十斤左右。

       ④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他)把弓拿给臣子们看,臣子们都试着拉弓。引,拉弓。

       ⑤中关——拉弓拉到半满。关同“弯”。

       ⑥非大王孰(shú)能用是——除了大王谁能用这张硬弓。孰,哪一个。是,这,这个。这里指弓。

       [提示]

       齐宣王明明只能拉开三石力的弓,手下人却说是九石力的弓,捧得齐宣王自己也以为就是这么回事,最后落了个名不符实的坏名声。所以会出现这种结果,一是因为齐宣王的周围有一帮曲意逢迎的小人,更主要的是因为齐宣王自己爱听悦耳的奉承话。这则故事对于我们今天净化社会风气也有现实意义。

       4、杞人忧天

       [原文]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①,身亡所寄②,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③,因往晓之曰④:“天,积气耳,亡处亡气⑤。若屈伸呼吸⑥,终日在天中行止⑦,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⑧,日月星宿不当坠耶⑨?”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⑩,亦不能有所中伤(11)。”其人曰:“奈地坏何(12)?”晓者曰:“地积块耳(13),”充塞四虚(14),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15),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16),晓之者亦舍然大喜。——《列子》

       [注释]

       ①崩坠——倒塌,坠落。

       ②身亡所寄——没有地方存身。亡,同“无”。寄,依附。

       ③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

       ④晓——开导。

       ⑤亡处亡气——没有一处没有气。

       ⑥若——你。屈伸——身体四肢的活动。

       ⑦终日在天中行止——整天在天空气体里活动。行止,行动和停留。

       ⑧果——果然,果真。

       ⑨日月星宿(xiù)不当坠耶——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星宿,泛指星辰。

       ⑩只使——即使。

       (11)中伤——打中击伤。

       (12)奈地坏何——那地坏了(又)怎么办呢?

       (13)地积块耳——大地是土块堆积成的罢了。

       (14)四虚——四方。

       (15)躇(chú)步跐(cí)蹈——泛指人的站立行走。躇,立。步,走。跐,踩。蹈,踏。

       (16)舍然——释然。放心的样子。

       5、郑人买履

       [原文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寓意

       说明做事要善于变通,要根据实际情况做事;做事不能迷信教条;不尊重客观实际是不会取得成功的!

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中国寓言故事的成语

       (1)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西汉时期,有一个著名将领叫李广,他精于骑马射箭,作战非常勇敢,被称为“飞将军”。

       有一次,他去冥山南麓打猎,忽然发现草丛中蹲伏着一只猛虎。李广急忙弯弓搭箭,全神贯注,用尽气力,一箭射去。李广箭法很好,他以为老虎一定中箭身亡,于是走近前去,仔细一看,未料被射中的竟是一块形状很像老虎的大石头。不仅箭头深深射入石头当中,而且箭尾也几乎全部射入石头中去了。李广很惊讶,他不相信自己能有这么大的力气,于是想再试一试,就往后退了几步,张弓搭箭,用力向石头射去。可是,一连几箭都没有射进去,有的箭头破碎了,有的箭杆折断了,而大石头一点儿也没有受到损伤。

       人们对这件事情感到很惊奇,疑惑不解,于是就去请教学者扬雄。扬雄回答说:“如果诚心实意,即使像金石那样坚硬的东西也会被感动的。”“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这一成语也便由此流传下来。

       (2)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公元前379年,齐国公子因齐即位,自称为王,他就是齐威王。

       齐威王,刚临政那几年,不问国事,饮酒作乐,国家日渐衰败,人民生活困难。

       有一天,一位姓邹名忌的人前来叩门,自称懂得弹琴,知道威王爱好音乐,特来拜见。

       威王召他进来,取琴给他。邹忌只是抚摸着琴弦,并不弹奏。威王问:“先生为何只是抚摸而不弹,是琴不好么?”

       邹忌放开琴,严肃地说:“小臣懂得琴理,至于弹琴,那是乐工们的事。”于是邹忌大谈了一通琴理。威王听得不耐烦,打断他的话,说:“先生既懂得琴理,必定善于演奏,愿先生试弹一曲听听。”

       邹忌(zōu jì)回答说:“小臣以研究琴理为业,当然善于演奏;大王的职责是治理国家,岂不善于国事么?今大王身居王位而不治理国家,与小臣抚摸琴弦而不弹奏有什么不同?小臣只抚弦而不弹奏,不能满足大王的意愿,大王身居王位而不问政事,恐怕不能满足百姓们的意愿吧!”

       威王大为震惊,说:“先生用弹琴的道理劝说我,我懂得先生的用意了!”于是将邹忌留下和他谈论国家大事。

       邹忌劝威王节制饮酒,远离女色,讲求实际,区别忠*,爱护人民,整顿军备,经营霸王的事业。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威王心悦诚服,立即拜邹忌为相国。

       (3)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4)卧薪尝胆

       源于《史记专项王勾践世家》。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经常打仗,有次吴王领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的大将灵姑浮砍中了右脚,最后伤重而亡。吴王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三年以后,夫差带兵前去攻打越国,以报杀父之仇。

       公元前497年,两国在夫椒交战,吴国大获全胜,越王勾践被迫退居到会稽。吴王派兵追击,把勾践围困在会稽山上,情况非常危急。此时,勾践听从了大夫文种的计策,准备了一些金银财宝和几个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给吴国太宰,并通过太宰向吴王求情,吴王最后答应了越王勾践的求和。但是吴国的伍子胥认为不能与越国讲和,否则无异于放虎归山,可是吴王不听。

       越王勾践投降后,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吴国,他们夫妻俩住在夫差父亲墓旁的石屋里,做看守坟墓和养马的事情。夫差每次出游,勾践总是拿着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后面。后来吴王夫差有病,勾践为了表明他对夫差的忠心,竟亲自去尝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来判断夫差病愈的日期。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与勾践预测的相合,夫差认为勾践对他敬爱忠诚,于是就把勾践夫妇放回越国。越王勾践他回国以后,立志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国耻,他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表示不忘国耻,不忘艰苦。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终于由弱国变成强国,最后打败了吴国,吴王羞愧自杀。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卧薪尝胆”,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民奋图强。

       (5)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6)愚公移山

       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形、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无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这是一个著名的故事。愚公为了排除险阻,打开通道,率领全家搬走太行、王屋两座大山。这是一件大而又艰巨的工程,在有的人看来是难以想象的。但是,愚公胸怀大志,不被困难所吓倒,他敢想敢说敢做,终于在别人帮助下把两座大山搬走了。这就说明:凡是对人民有利的事,无论怎样艰险,只要具有坚忍不拔的决心,充满必胜的信心,踏踏实实、坚持不懈地努力做下去,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把理想变为现实。

       (7)开卷有益

       “开卷有益”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打开书本,总有益处。常用以勉励人们勤奋好学,多读书就会有得益。

       这个成语来源于《渑水燕谈录》,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宋朝初年,宋太宗赵光义命文臣李防等人编写一部规模宏大的分类百科全书——《太平总类》。

       这部书收集摘录了一千六百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分类归成五十五门,全书共一千卷,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参考书。

       这部书是宋太平兴国年间编成的,故定名为《太平总类》。对于这么一部巨著,宋太宗规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两、三卷,一年内全部看完,遂更名为《太平御览》。

       当宋太宗下定决心花精力翻阅这部巨著时,曾有人觉得皇帝每天要处理那么多国家大事,还要去读这么部大书,太辛苦了,就去劝告他少看些,也不一定每天都得看,以免过度劳神。

       可是,宋太宗却回答说:“我很喜欢读书,从书中常常能得到乐趣,多看些书,总会有益处,况且我并不觉得劳神。”

       于是,他仍然坚持每天阅读三卷,有时因国事忙耽搁了,他也要抽空补上,并常对左右的人说:“只要打开书本,总会有好处的。”

       宋太宗由于每天阅读三卷《太平御览》,学问十分渊博,处理国家大事也十分得心应手。当时的大臣们见皇帝如此勤奋读书,也纷纷努力读书,所以当时读书的风气很盛,连平常不读书的宰相赵普,也孜孜不倦的阅读《论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谓。

       后来,“开卷有益”便成了成语,形容只要打开书本读书,总有益处。

       (8)一诺千金

       源于《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季布是秦朝末楚国的义士,他生性耿直,乐善好施,特别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困难再大,他都一定要设法办好,所以深受当时人们的赞誉。季布在项羽手下时,曾多次打败刘邦,项羽兵败自杀,刘邦悬赏捉拿季布。但是由于季布深得人心,始终捉拿不到他。后经汝阴侯滕公的说情,刘邦才撤销通缉令,并封季布为中郎,不久又改封河东太守。当时有一个人叫曹邱生,专门喜欢结交有权有势的官员,他听说季布一夜之间由阶下囚变为天子的重臣,特地让人介绍去见季布。季布一见曹邱生,脸上便露出厌恶之情。而曹邱生不识相地弯腰作揖,惊喜地对季布说:“我听楚人说过:得到百斤黄金,也抵不上季布的一名诺言。”接着曹邱征又说:“你的名声如此之大,难道与我到处宣扬一点关系都没有吗?”季布听了曹邱生的话后非常高兴,认为他的名声之所以这么大,原来与曹邱生的宣传有关。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一诺千金”,用来比喻重视诺言,说话算数。

       (9)鹬蚌相争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甘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千百年来已为大家所熟知。这个故事说明:同志之间、朋友之间,应当团结互助,而不应当勾心斗角,要看清和对付共同的敌人。否则,就必然会造成可乘之机,让敌人钻了空子,彼此都遭受灾难。

       (10)孔融让梨

       孔融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

       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就故意问孔融:

       “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你看,孔融讲得多好啊。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

       孔融四岁,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大家都很称赞他。

       (11)利令智昏

       源于《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攻打韩国。不几天就攻占了韩国的野王,断绝了上党的交通。这样一来,上党城孤立无援,眼看就要失守,上党守将冯亭看到野王已经失守,认为上党也会保不住的,与其让秦国占了上党,还不如亲手把它转交给赵国,韩国就可以和赵国联合起来共同抵抗秦国的侵略。

       当冯亭派人把上党的地图带给赵孝成王时,赵王左右为难,他不知该怎么办,于是召集大们商议,其中有一个叫赵豹的大臣劝赵王不要接受,因为无端地接受别人送来的东西,就会引起祸患,韩国之所以把上党献给赵国,目的是想让秦国把矛头指向赵国。可是赵王并不同意他的意见,于是又和平原君赵胜商议,平原君认为即使发兵百万,一年半载也不一定能攻下一座城池,现在却不费一兵一卒,就可得到上党的土地,决不能坐失良机。

       赵王听了平原君的话,非常高兴,于是派平原君到上党去接受土地,封冯亭为华阳君。可是没有多久,赵国就大祸降临,秦国看到即将到手的土地却被赵国占领了,转而来攻打赵国,赵国派出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去应战,结果打了败仗,秦国在长平之虎中消灭赵国士卒40多万。

       司马迁在评价这件事时,认为平原君是一个行为高出一般世俗弟子的公子,但却不明白”利令智昏“的道理,利这个东西,能够使聪明人冲昏头脑,丧失理智,平原君贪图冯亭的利诱,以致赵国在长平损失了40多万人,几乎连赵国的都城邯郸也快失去了。

        后来,人们用”利令智昏”来形容因贪利而失去了理智。

       (12)叶公好龙

       子张见鲁哀公,七日而哀公不礼。托仆夫而去,曰:“臣闻君好士,故不远千里之外,犯霜露,冒尘垢,百舍重研,不敢休息以见君。七日而君不礼,君之好士也,有似叶公子高之好龙也。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经,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今臣闻君好士,故不远千里之外以见君,七日而君不礼,君非好士也,好夫似士而非士者也。诗曰:‘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敢托而去。”

       这个故事,用很生动的比喻,辛辣地讽刺了叶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们只唱高调、不务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要丢弃理论脱离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树立实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风。

       (13)贾人渡河

       现代人看来,“商”和“贾”的语意无大差别,都是贸易的意思;但在古时候,“商”和“贾”在经营方式上却有所不同,所谓少卖为“商”走卖为“贾”。从一个地方买进,到另一个地方卖出,用这种方式做生意的人叫贾人。

       从前有个贾人,在河南办了一批货,取水路贩往外地销售。船在河中顺风行驶,忽然浓云密布,狂风骤起,大雨倾盆,河水陡涨。贾人走出船仓查看货物,一股大浪袭向船头,把贾人拍落水中。贾人在水中挣扎呼喊:“救命呀!”

       一个渔夫听到喊声,急急忙忙把船摇过来救人。贾人看到渔夫,大声喊道:“快来救我,我给你一百两白银。”

       渔夫把贾人救起来,送进船仓,贾人换好了衣服,拿出十两银子送给渔夫,说:“拿去吧,这十两银子够你辛苦半年了。”

       渔夫不接银子,看着贾人说:“刚才你在水中许诺说给一百两银子,而不是十两。”

       贾人满脸不高兴地说:“你这人也太不知足了,你一天打鱼能挣几文钱?现在一下子捞了十两银子,不少了。”

       渔夫说:“事是这么回事,理却不是这个理。你刚才不许诺给一百两银子,我也会救你一命,但你既然说给一百两,我希望你不要失信。”

       贾人摇摇头,踱进船仓,不再理会渔夫,渔夫长长叹口气,回到渔船。

       一年后,贾人又办了批货,碰巧在河中与渔夫相遇。两个人都想起了去年那次不愉快的分手。贾人说:“我给了你十两银子,你为什么不用来当本钱,做点小生意,何苦风里雨里挣这份辛苦钱?”

       渔夫来不及答话,贾人的船触上礁石,船仓进水,船渐渐下沉。贾人急得团团转,大声对渔夫说:“快来救我,这次我给你三百两银子,保证不失信。”

       渔夫摇橹从贾人旁边划过去,回头不紧不慢地说:“喊信得过你的人来救命吧,我不要你的银子,可也不救你这种无信无义人的命。”

       很快,贾人随着沉船在滔滔河水中消失了。

       (14)居安思危

       宋、齐等国联合攻打郑国,弱小的郑国知道自己兵力不足,于是请晋国做中间人,希望宋、齐等国家能够取消攻打的念头。其他国家因为害怕强大的晋国,并不想得罪晋国,于是纷纷决定退兵。为了答谢晋国,于是郑国国君就派人献给晋国许多美女与贵重的珠宝作为贺礼。收到这份礼物之后,晋悼公十分高兴,就将一半的美女赏给这件事的大功臣魏绛。没想到正直的魏绛一口拒绝,并且劝晋悼公说:“现在晋国虽然很强大,但是我们绝对不能因此而大意,因为人在安全的时候,一定要想到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危险,这样才会先做准备,以避免失败和灾祸的发生。”晋悼公听完魏绛的话之后,知道他时时刻刻都牵挂国家与百姓的安危,从此对他更加敬重。

       (15)改过自新

       汉朝初期,有个著名的医学家名叫淳于意。淳于意从小就喜爱医药,但因没有名医指导,医术不高明。他给人家治病,开的处方往往不灵验。到了他三十六岁的那年,才遇到了名医阳庆,并拜阳庆为师。淳于意向阳庆学习了三年之后,医术十分高明,替人治病,药到病除。但他喜欢到处游历,当了太仓令后,就很少给人治病了,所以有病的人都怨恨他。

        淳于意四十岁那年,有人向朝廷控告淳于意。朝廷命令把他押送到京城长安受刑。淳于意没有儿子,只有五个女儿。她们得知后,谁也拿不出主意来。起程那天,五个女儿只会跟着淳于意走,边走边哭泣。淳于意本来就有气,这时又听到她们的哭声,更加烦恼,于是开口就骂:「只恨我没有一个儿子,有了事情,只会哭泣,算我白养了你们一场。」几个女儿任由父亲责骂。唯有最小的女儿缇萦听了十分伤心,她跪在父亲的面前说:「我要随父亲到长安去,用我的身子去赎父亲的罪过。」

       淳于意忙摇摇手说:「从这里到长安有千里路,你小小年纪,能走得到吗﹖」几个姐姐也劝她说:「小妹,你一个女孩儿家,在路上有许多不便之处。」缇萦说:「我对天发誓:即使受尽千般苦,也要到长安去,除非死在路上!」

       大家见她态度坚决,劝说无用,只好随她。

       一路上,缇萦忍受了千难万苦,终于到了长安。

       一到长安,淳于意便被囚下狱,缇萦拼着性命,要上宫殿去见汉文帝。门吏不准她进,她就写好一封陈情书,交给门吏,恳求转呈皇上。门吏被她的举动感动了,果然将书信传了上去。这封信说:「我父亲淳于意做官,家乡的百姓都称赞他廉洁公平。如今他犯了法,要受刑; 我痛恨死去的人不能复生。虽然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罪过,想改过自新,也不可能了。我自愿做官家的奴婢,来代替我父亲受刑,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汉文帝看了缇萦的书信,为她的牺性精神所感动,免除了淳于意的刑不说,也没有让缇萦去当奴婢。他还下令说:「尧舜的时代刑罚很轻,而没有人犯法。现在刑罚特别重,但犯罪却止不了。这是什么原因﹖很显然是我们教育不够。我十分自愧。现在有人犯了法,不教育就用刑罚,使他们想改过也不可能。我希望大家议出新的法来!」

        改:改正。

        自新:自已重新做人。

        这句成语的意思:是改正错误,重新做人。

       (16)出尔反尔

       “出尔反尔”这则成语的原意是你怎样对别人,别人也怎样对你。现用来形容一个人言行前后矛盾,反复无常。“尔”指你,“反”同返。

       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梁惠王下》: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战国时,有一年邹国与鲁国发生了战争。邹国吃败仗,死伤了不少将士。邹穆公很不高兴,问孟子道:“在这次战争中,我手下的官吏被杀死了三十三个,可是老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去拼命的,他们眼看长官被杀,而不去营救,可恨得很。要是杀了这些人吧,他们人太多,杀也杀不完;要是不杀吧,却又十分可恨。您说该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说:“记得有一年闹灾荒,年老体弱的百姓饿死在山沟荒野之中,壮年人外出逃荒的有千人之多,而大王的粮仓还是满满的,国库也很充足,管钱粮的官员并不把这严重的灾情报告给您。他们高高在上,不关心百姓的疾苦,而且残害百姓。”

       孟子在回顾了这辛酸的往事后,接着又说:“您记得孔子的弟子曾子说过的话吗?他说,要警惕呀!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如何对待你。如今百姓有了一个报复的机会,就要用同样的手段来对待那些长官了。” 孟子最后告诉邹穆公说:“所以,大王不要去责怪他们、惩罚他们。如果实行仁政,您的百姓就会爱护他们的长官,并且愿意为他们献出生命。” 叶公好龙

       有个叫叶公的人,他吹嘘自己很喜欢龙,龙知道了,就去看他,可叶公一见到龙就昏了过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一昧吹嘘自己害怕的东西。

有没有是借故事阐明深刻道理的寓言故事和成语~最好是中国的。。 或者有没有历史上真人真事的历史典故成语

       一、刻舟求剑

        白话释义:比喻拘泥成例,不知道跟着情势的变化而改变看法或办法。

        朝代:清

        作者:曹雪芹

        出处:《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

        翻译: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了!

        二、守株待兔

        白话释义:比喻不主动地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朝代:汉

        作者:王充

        出处:《论衡》:“犹守株待兔之蹊;藏身破置之路也。”

        翻译:就像守株待兔一样;藏身于破置的小路

        三、画蛇添足

        白话释义: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

        朝代:明

        作者:施耐庵

        出处:《水浒全传》第一百十回:“将军功绩已成,威声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画蛇添足’也。”。

        四、叶公好龙

        白话释义:比喻说是爱好某事物,其实并不真爱好。

        朝代:汉代

        作者:刘向

        出处:《新序·杂事》叶公好龙

        翻译:据说古代有个叶公,非常爱好龙,器物上画着龙,房屋上也刻着龙。真龙知道了,就到叶公家来,把头探进窗户。叶公一见,吓得面如土色,拔腿就跑

        五、狐假虎威

        白话释义:比喻仰仗或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人。

        朝代:明

        作者:凌濛初

        出处:《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果然府中来借,怎好不借,狐假虎威只怕被别人~的诓的去,这个却保不得他。

       ● 成语寓言故事:

       ★画蛇添足:

       楚国一位舍人得到了主人送的一壶酒,觉得几个人一起喝嫌少,一个人独喝又嫌多,于是让几个人在地上画蛇,先画成的就喝酒。有个人蛇先画好了,拿起酒壶准备喝,看看其他人还没画好,又左手拿壶,右手给蛇画脚,还没等他画好脚,另一人的蛇画好了,夺过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添上脚呢?”说完把酒喝了。那个画蛇脚的人,终于没有喝上酒。

       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在其《感春》诗中写道:“画蛇著足无处用,两鬓雪白趋埃尘。”

       “画蛇添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把事情弄坏。有时也作“画蛇著足”。

       ★拔苗助长: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守株待兔: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 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妄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掩耳盗铃: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黔驴技穷:

       从前贵州一带没有毛驴,有一个好事者从北方运来一头毛驴放到山脚下吃草,山上的老虎发现了这个怪物,开始只有远远的望着,然后慢慢地靠近毛驴,被毛驴大叫吓了一跳,最后发现毛驴只能用蹄踢,再也没有别的本事就跳上去饱餐一顿。

       ● 历史成语故事:

       ★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宰相匡衡从小因为家贫,没有条件进学堂,他白天帮人干活,晚上没钱买灯油,就只好在家里土墙上凿一个洞,借隔壁的灯光来读书,甚至到有书的人家去免费帮工换取书本,他刻苦学习终于在汉元帝时期当上太子少傅

       ★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将章邯带20万大军进攻诸侯国赵国,赵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让宋义挂帅,项羽辅佐率军救援,宋义故意拖延时机,项羽杀了宋义并率军渡过漳水去援赵,他们把锅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决战,终于击败秦军

       今天关于“中国成语寓言故事”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成语寓言故事”,并从我的答案中找到一些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