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四字成语 四字成语

古人勤学的成语故事及主人公_古人勤学的成语故事及主人公有哪些

ysladmin 2024-05-14 人已围观

简介古人勤学的成语故事及主人公_古人勤学的成语故事及主人公有哪些       我很荣幸能够为大家解答关于古人勤学的成语故事及主人公的问题。这个问题集合囊括了古人勤学的成语故事及主人公的各个方面,我将

古人勤学的成语故事及主人公_古人勤学的成语故事及主人公有哪些

       我很荣幸能够为大家解答关于古人勤学的成语故事及主人公的问题。这个问题集合囊括了古人勤学的成语故事及主人公的各个方面,我将从多个角度给出答案,以期能够满足您的需求。

1.反映古代名人苦读的成语故事

2.古代刻苦求学的主人公及相关的成语

3.古代成语中七个勤学的典故

4.古代那些勤奋读书的人和事的成语

5.有关读书刻苦的成语故事十个

古人勤学的成语故事及主人公_古人勤学的成语故事及主人公有哪些

反映古代名人苦读的成语故事

       1、悬梁刺股

       (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苏秦,字?[2]?季子,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是东周洛阳乘轩里(洛阳李楼乡太平庄)人,少时便有大志,随鬼谷子学习多年。为求取功名,他变卖家产,置办华丽行装,去秦游说秦惠王,欲以连横之术逐步统一中国,未被采纳。

       由于在秦时日太久,以致盘缠将尽,只好衣衫褴褛地返回家中,亲人见他如此落魄,都对他十分冷淡。苏秦羞愧难当,下决心用功学习,便拿出师傅送给他的《阴符》一书,昼夜苦读起来。读书时他准备了一把锥子,一打瞌睡,便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强迫自己清醒过来,专心读书。

       如此这般坚持了一年,他再次周游列国。这次终于说服齐、楚、燕、韩、赵、魏“合纵”抗秦,并手握六国相印。苏秦缔约六国,联合抗秦,投纵约书予秦,使秦王不敢窥函谷关达15年之久。

2、手不释卷

       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知识,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吕蒙总是推说军队事多没有时间学习,孙权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从前汉光武帝在 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为什么你就没有时间呢?”

       停了停, 孙权又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 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吕蒙问:“可我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

       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法书, 再读些《左传》、《史记》等一些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处。”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从此手不释卷,并坚持不懈。最后做了吴国的主将,有勇有谋,屡建奇功。

3、凿壁偷光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名文不识大户人家,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4、牛角挂书

       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鞯骑牛,在牛角上挂一卷《汉书》,一边走一边看书。越国公杨素正巧在路上看见,慢慢地跟在他后面,问:“哪来的书生这般勤奋?”李密认识杨素,从牛背上下来参拜。杨素问他读的是什么,他回答说:“《项羽传》。”

       杨素于是和他交谈,觉得很惊奇。回家后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的见识风度,不是你们这些等闲之辈所具有的。”玄感因此就倾心结交李密 。隋炀帝九年,玄感在黎阳起兵,派人入函谷关迎接李密。

5、韦编三绝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

       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其中为熟牛皮绳最为结实。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即使读书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文与质了。”

       百度百科-悬梁刺股

       百度百科-手不释卷

       百度百科-凿壁偷光

       百度百科-牛角挂书

       百度百科-韦编三绝

古代刻苦求学的主人公及相关的成语

       关于古人刻苦读书的成语故事有牛角挂书,凿壁借光,囊萤映雪

       1、牛角挂书

       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鞯骑牛,在牛角上挂一卷《汉书》,一边走一边看书。越国公杨素正巧在路上看见,慢慢地跟在他后面,问:“哪来的书生这般勤奋?”李密认识杨素,从牛背上下来参拜。杨素问他读的是什么,他回答说:“《项羽传》。”杨素于是和他交谈,觉得很惊奇。回家后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的见识风度,不是你们这些等闲之辈所具有的。”玄感因此就倾心结交李密 。隋炀帝九年,玄感在黎阳起兵,派人入函谷关迎接李密。

       2、凿壁借光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名文不识大户人家,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3、囊萤映雪

       孙康家里很贫穷,买不起灯油。一天半夜,孙康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光。他发现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御史大夫。

古代成语中七个勤学的典故

       1.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2.组逖闻鸡起舞

       当匈奴贵族横行北方、西晋王朝面临崩溃的时候,晋朝有一些有志气的将领还坚持在北

       方战斗。刘琨就是这样的杰出代表。

       刘琨年青的时候,有一个要好的朋友叫祖逖。在西晋初期,他们一起在司州(治所在今

       洛阳东北)做主簿,晚上,两人睡在一张床上,谈论起国家大事来,常常谈到深更半夜。

       一天夜里,他们睡得正香的时候,一阵鸡叫的声音,把祖逖惊醒了。祖逖往窗外一看,

       天边挂着残月,东方还没有发白。

       祖逖不想睡了,他用脚踢踢刘琨。刘琨醒来揉揉眼睛,问是怎么回事。祖逖说:“你听

       听,这可不是坏声音呀。它在催我们起床了。”

       两个人高高兴兴地起来,拿下壁上挂的剑,走出屋子,在熹微的晨光下舞起剑来。

       就这样,他们一起天天苦练武艺,研究兵法,终于都成为有名的将军。

       3.囊荧映雪

       车胤捉来萤火虫当读书用的灯,孙康就着雪地的反光读书学习,俩人都是刻苦读书的典范。

       4.头悬梁,锥刺股。头悬梁:晋代名士孙敬,昼夜苦读,唯恐困倦,就用绳系发悬在房梁上,瞌睡时把自己拽醒,继续学习。锥刺股:战国时有位名为苏秦的好学者,昼夜勤读,困倦时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清醒后继续学习。形容刻苦学习,永不懈怠。

古代那些勤奋读书的人和事的成语

       古代成语中,并不止有七个勤学的典故。

       一、凿壁借光 : 《西京杂记》记载了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可是家境贫寒,晚上想读书而无烛照明。邻居家倒是每到夜晚,总烛光明明,可惜这光照不到他匡衡的屋里。怎么办呢 ? 匡衡便把自己家靠邻舍的那堵墙壁凿开,以引邻居家的烛光来读书。后人即用“凿壁、空壁、偷光、偷光凿壁、凿壁借辉、借光”等指勤学苦读,有时也引申为求取他人教益。

       二、苏秦刺股:战国时期的著名社会活动家、外交家苏秦,一次因多次游说秦王失败而返回故里。回家后,他的妻子不下床迎接他,嫂嫂不给他做饭,父母亲和他连话都不说。苏秦为之大耻,发奋读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后人用“刺股、锥股、握股”等形容勤学苦读,刻苦自励。

       三、悬梁苦读:古时后有一个刻苦好学的人叫孙文宝,他不分白天黑夜,,总是在孜孜苦读。等到晚上疲劳不堪,需要睡觉的时候,孙文宝仍然怕睡过头,,耽搁太多的时间,于是他就用绳子把头发和屋顶上的大梁拴在一起,只要头一晃动即可醒来继续用功苦读,终于成为“当世大儒”。后人即用“悬梁、悬头”等指勤学苦读,奋发向上。

       四、闻鸡起舞:《晋书·祖狄传》中记载着这样一件事:祖狄和他的好朋友刘琨“俱为司州主簿”, 二人常常互相勉励 , 立志为国效力。二人常常“共被同寝”,半夜听到鸡叫 , 即起来操演武艺。后人用“闻鸡起舞”比喻有志之士及时奋发。

       五、截蒲为牒:汉代有一位名叫路温舒的人 , 小时候他的父亲叫他去放羊、路温舒在放羊的同时,割取一些蒲草,回家后用蒲草编成蒲简,用蒲简来写字。后人用“截蒲、削蒲、编蒲、题蒲”等指苦学。

       六、临池学书:古代一位书法家张芝,练习书法的时候,将其家中的衣帛都写上字,而后再洗净煮白,反复为之,尽将池水都染黑了。终于练就了一笔漂亮的草书。后人用“临池学书、书练”等形容刻苦学习书法。

       七、负薪挂角: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

       八、手不释卷:意思是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知识,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从此手不释卷,并坚持不懈。最后做了吴国的主将,有勇有谋,屡建奇功。

       ..............

有关读书刻苦的成语故事十个

       古代那些勤奋读书的人和事的成语如下:

       凿壁借光、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牛角挂书、随月读书、秉烛达旦、笃学好古、牛角挂书、囊萤映雪、发奋图强、持之以恒、废寝忘食、夜以继日。

古代那些勤奋读书的故事如下:

       西汉时有一位著名的经学家名叫匡衡,关于他凿壁偷光读书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传为佳话。史书记载,匡衡自小家境贫寒。白天,他靠砍柴割草,换点粮食度日;晚上,他想读书,可是没有钱买油灯。

       他看到邻居家灯火明亮,就在墙上动手凿个洞,引一点微弱的亮光。每天晚上,他就靠这点儿亮光如饥似渴、专心致志地读起来。

       晋朝车胤恭谨勤苦,学习不知疲倦。学问渊博,通晓许多门知识。由于家里穷,不能经常弄到油点灯,夏天他就用白绢袋装几十只萤火虫来照亮读书,一直读到天亮。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隋朝时的李密非常专心向学,分秒不愿浪费,有一次他要去绥山,怕途中耽搁太多时间,出发之前他用蒲草编织鞍子放在牛背上,把要阅读的书挂在牛角上,一边骑牛一边读书,十分专注。连当时大臣杨素经过,丝毫不觉,勤学专注之功令人敬佩。

       1、韦编三绝

       孔子一生都在学习,到了晚年后,更是喜欢上了易经。易经非常难懂,学起来特别吃力,但孔子却不怕吃苦,一直反反复复地诵读,直到完全弄懂为止。当时还没有发明出纸张,书都是用竹简或木简写成的,非常笨重。将许多竹简使用皮条一同穿起后,便做成了一册书。因为孔子过于勤奋学习,勤展书简,次数多了,竟弄断了三次皮条。

       2、牛角挂书

       李密在少年时发奋学习,上进心很强,他打听到缑山有一位名士包恺,就前去向他求学。李密骑上一头牛出发了,牛背上铺着用蒲草编的垫子,牛角上挂着一部《汉书》。李密一边赶路一边读《汉书》中的《项羽传》。

       正巧越国公杨素骑着快马从后面赶上来,勒住马赞扬他:“这么勤奋的书生真是少见呵!”少年书生回过头来,一见是越国公,赶紧从牛背上跳下来行礼。一老一少在路边上交谈起来,李密谈吐不俗,杨素深深感到他不同寻常。果然,李密后来成了隋末农民起义队伍瓦岗军的首领。

       3、穿壁引光

       西汉宰相匡衡从小因为家贫,没有条件进学堂,他白天帮人干活,晚上没钱买灯油,就只好在家里土墙上凿一个洞,借隔壁的灯光来读书,甚至到有书的人家去免费帮工换取书本。他刻苦学习,后来在汉元帝时期当上了太子少傅。

       4、映月读书

       南齐有一读书人叫江泌,他白天要工作,只有晚上有时间读书,但家贫买不起灯,只好利用有月光的夜晚读书。他每当读到月亮西斜时,就搬一张梯子搁在墙脚下,站在梯上读,月光逐渐下坠,他也一级一级升高,一直爬到屋顶。有时读累了,一不小心从梯上掉下来,他连忙爬起来,连身上的泥土也顾不得拂掉,又爬到梯上,继续读下去。

       5、圆木警枕

       司马光从小到老,一直坚持不懈地学习,做官之后反而更加刻苦。他住的地方,除了图书和卧具,再没有其他珍贵的摆设。卧具很简单:一架木板床,一条粗布被子,一个圆木枕头。

       为什么要用圆木枕头呢?说来很有意思,当读书太困倦的时候,一睡就是一大觉。圆木枕头放到硬梆梆的木板床上,极容易滚动。只要稍微动一下,它就滚走了。头跌在木板床上,“咚”的一声,他惊醒了就会立刻爬起来读书。司马光给这个圆木枕头起了个名字叫:“警枕”。

       6、牧豕听经

       后汉时琅邪有个叫承宫的,是个孤儿,从8岁给人放牧猪羊。乡里人徐子盛给几百个学生讲授《春秋经》。一次承宫放牧经过,在那儿休息时听见《春秋经》,于是请求留下,为学生们拾柴。

       虽然过了几年艰苦的生活,但承宫都勤学不倦。后来天下大乱,承宫和妻子到了蒙阴山,努力耕种。庄稼快熟时,有人来说那地是他的,承宫也不和他计较,把地让给他就离开了。永平年间,承宫被朝廷封作博士,最后还作到了侍中祭酒,他的名声一直传扬到了北方遥远的匈奴。

       7、悬梁刺股

       东汉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时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很容易打盹,为了不因此而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这样读书疲劳打瞌睡的时候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后来他终于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战国时期的苏秦是一个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轻的时候学问并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没有人关注,即使有雄心壮志也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定决心发奋图强努力读书。由于他经常读书读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时候就用事先准备好的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来,振作精神继续读书。

       8、以荻画地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9、临池学书

       王羲之自幼研读书法,他对东汉的大书法家张芝非常崇拜,一有时间就揣摩字体的间架结构和气势,心里想着,手指在衣襟上画着,时间一长,连衣襟都划破了。

       王羲之决心要赶上张芝,他一边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一边用心学习前人的书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他每天写完字后,都要到家门前的池塘里洗刷笔砚,天长日久,池塘的水全部成了深黑。人们把这个池塘叫做墨池。

       10、昼耕夜诵

       北魏崔光幼年家贫,嗜书好学,白天耕种,夜晚读书。后为人撰写书稿,以润笔之资赡养父母。北魏孝文帝泰和六年,崔光仕魏为中书博士著作郎,与秘书丞李彪共撰国史,后李彪解职,史事由崔光专任。后因谋略功,实授太子少傅,迁右光禄大夫。孝明帝熙平元年,封为平恩县侯,加授太子太保。

扩展资料:

       形容读书刻苦的成语有:牛角挂书、悬梁刺股、废寝忘食、凿壁偷光、学而不厌、韦编三绝、囊萤映雪、专心致志、勤学苦练、全神贯注、闻鸡起舞、手不释卷、目不窥园、焚膏继晷、鸡鸣而起,等等,有着很多的经典故事,激励着人们刻苦学习、努力成才。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韦编三绝

       百度百科-牛角挂书

       百度百科-以荻画地

       百度百科-悬梁刺股

       好了,今天关于“古人勤学的成语故事及主人公”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古人勤学的成语故事及主人公”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