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四字成语 四字成语
汉朝时期的历史典故成语故事_汉朝时期的历史典故成语故事有哪些
ysladmin 2024-06-19 人已围观
简介汉朝时期的历史典故成语故事_汉朝时期的历史典故成语故事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汉朝时期的历史典故成语故事的问题。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我将这个问题进行了归纳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声东击西的成语故事典故_字词解析_造句
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汉朝时期的历史典故成语故事的问题。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我将这个问题进行了归纳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声东击西的成语故事典故_字词解析_造句
2.历史上夜郎自大的典故有何历史故事呢?
3.成语“乱七八糟”出自汉朝,有什么历史典故?
声东击西的成语故事典故_字词解析_造句
声东击西的典故: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目的是团结西域诸国共同对抗匈奴,但团结西域各国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先打通南北通道。
由于地处大漠西缘的莎车国,煽动周边小国,归附了匈奴,反对汉朝。班超考虑再三,决定首先平定四处煽风点火的莎车国。
莎车国王知道自己的实力无法和班超抗衡,便向北边的龟兹国求援。于是,龟兹王亲自率领五万人马,援救莎车国。
班超虽然联合了于阗等国,但兵力只有二万五千人,敌众我寡,难以力克,必须智取。为了迷惑敌人,班超想出了一个声东击西的妙计。他派人在军中散布对班超的不满言论,制造打不赢龟兹,有撤退的迹象,并且特别让莎车俘虏听得一清二楚。
这天黄昏,班超命令于阗大军向东撤退,而自己则率领将士向西撤退,表面上显得很慌乱,故意放俘虏趁机脱逃。俘虏逃回莎车营中,急忙报告汉军慌忙撤退的消息。龟兹王听后特别高兴,误以为班超害怕自己而慌忙逃跑了,他决定趁此机会追杀班超。龟兹王立刻下令兵分两路,追击逃敌,而他亲自率一万精兵向西追杀班超。
班超胸有成竹,趁夜幕笼罩大漠,撤退了仅十里地,部队即就地隐蔽。龟兹王求胜心切,率领追兵从班超隐蔽处飞驰而过,班超立即集合部队,与事先约定的东路于阗人马,迅速回师杀向莎车。
班超的部队如从天而降,莎车猝不及防,迅速瓦解。莎车王惊魂未定,来不及逃走,只得投降。而另一边,龟兹王气势汹汹地追了一夜,却连班超部队的踪影也没见到,但又听说莎车已被平定的消息。龟兹王深知大势已去,只有收拾残部,悻悻地返回了龟兹国。
声东击西的汉语词典解释:
1. 表面上声言攻打东面,其实是攻打西面。军事上使敌人产生错觉的一种战术。语出《通典?兵六》:「声言击东,其实击西。」
●宋张纲《乞修战船札子》:「况虏情难测,左实右伪,声东击西。」
●《水浒传》第十八回:「这雷横亦有心要救晁盖,以此争先要来打后门;却被朱仝说开了,只得去打他前门,故意这等大惊小怪,声东击西,要催逼晁盖走了。」
●袁庙等《辛亥革命征信录》:「是夜革党拟于十二句钟,由汉口起事,声东击西,使武昌不暇筹备。」
●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第四章:「经常要采取巧妙的方法,去欺骗、引诱和迷惑敌人,例如声东击西,忽南忽北,即打即离,夜间行动等。」
2. 形容动作、说话、行文等变化莫测。
●清李渔《玉搔头?讲武》:「一任他声东击西,藏头露尾,俺自有应八面的雄捍蔽。」
●孙犁《澹定集?读作品记》:「他的语言,采取了长段排比,上下骈偶,新旧词汇并用,有时寓庄于谐,有时寓谐于庄,声东击西,真假相伴,抑扬顿挫,变化无穷的手法。」
声东击西的近义词/反义词如下:
近义词:围魏救赵、调虎离山、避实就虚、出其不意、出奇制胜
反义词:无的放矢
用声东击西造句:
1、警察识破了他声东击西的小伎俩。
2、我军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迷惑敌人。
3、他最后的论点是在声东击西,想让我们忘掉要点。
4、努尔哈赤用兵如神,声东击西,避实击虚,把明军杀败了。
5、游击队声东击西,故弄玄虚,搞得敌人团团乱转。
6、护卫:也许他们是期待援军的帮助。也许他们是声东击西。
7、我们班足球队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使对方连连失利,结果以3比0大获全胜。
8、采取声东击西战术,弄得敌人扑朔迷离,不知游击队到底在哪儿。
9、黄国梁说除了声东击西策略外,整个行动还有其他保安措施配合。
历史上夜郎自大的典故有何历史故事呢?
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其特点是深刻隽永,言简意赅。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成语典故(精选22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成语典故1东汉的时候,有一个人叫做陈寔(音:实)。每次别人遇到什么纷争的时候,都会请陈寔出来主持公道,因为大家都知道陈寔是一个忠厚诚恳的大好人,每个人都很喜欢他、听他的话!有一年陈寔的家乡闹饥荒,很多人都找不到工作做,有的人就到别的地方去工作,也有人因为没有工作可以做,变成了小偷,专门去偷别人的东西!
有一天晚上,有一个小偷溜进陈寔的家,准备等陈寔睡觉以后偷东西,这个小偷不知道陈寔发现他躲在屋梁上面,不过陈寔却假装没看到,安静地坐在客厅里喝茶。过了一会儿,陈寔把全家人都叫到客厅,对着大家说:「你们知道,人活在世界上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如果我们不好好把握时间去努力,等我们老了以后再努力就来不及了。所以,我们应该从小就要养成努力向上的好习惯,长大以后才能对社会、家庭,还有自己有好的贡献!当然也有一些不努力的人,只喜欢享受,这些人的本性并不坏,只是他们没有养成好的习惯,才会做出一些危害社会的坏事情,你们现在把头往上看,在我们屋梁上的这位先生,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小偷一听,吓得赶快从屋梁上爬下来,跪在陈寔的前面:「陈老爷,对不起!我知道我错了,请您原谅我!」陈寔不但没有责骂小偷,还非常慈祥的对小偷说:「我看你不象是一个坏人,可能是因为生活困苦所逼,我现在给你一些钱,你不要再去偷东西了,好好努力,做错事情只要能改过,你还是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的!」小偷感动的哭着对陈寔说:「谢谢陈老爷!我一定会好好努力的!」后来,这个小偷果然把自己的坏习惯改掉,努力做事,成为一个大家都称赞的好青年!后来,大家就把陈寔说的话变成“梁上君子”这句成语,用来称呼偷拿别人东西的小偷
成语典故2有备无患
拼音:yǒu bèi wú huàn
解释:患:祸患,灾难。事先有准备,就可以避免祸患。
成语故事:
有一次,宋、齐等十二个国家联合攻打郑国,眼看自己国家的兵力不足,郑国的国君急忙请晋国调停,晋国也很爽快答应,于是赶紧与十二个国家商量,请他们停止攻打郑国。十二国家因为惧怕强大的晋国,虽然心里非常不愿意,但是也只好乖乖退兵。
为了答谢晋国,郑国的国君派使者送给晋国许多美女、乐器、乐师等。收到这些礼物,晋悼公十分高兴,并且将一半的美女赏给功臣魏绛。没想到而魏绛不但一口拒绝,并且还劝晋悼公在国家强盛时不能大意,而忘了自己也身处于危险之中,在享乐时应该想到国家可能碰到的困难和危险,这样才能随时做好应付的准备。晋悼公一听觉得非常有道理,也就接受了他的意见。
成语典故3晋武帝司马炎死后,他的叔叔赵王司马伦野心很大,他趁晋惠帝司马衷刚即位,国家还不够稳定的时候,就和手下一起计划一项阴谋,篡夺了王位。司马伦在当上皇帝后,竟然胡乱封官,让他自己的亲戚朋友、甚至是家里的仆人和差役,都当了大官或是成为他的近侍官员。当时的近侍官员都使用珍贵的貂尾作为帽子的妆饰,可是司马伦封的官员实在太多了,找不出那么多的貂尾,只好用相似的狗尾代替。
因为司马伦滥封的官员实在太多了,而这些官员既没有真才实学,又不为人民办事,碉知道欺压百姓,胡作非为,令老百姓感到非常痛恨,就编了谚语讽刺他们:“貂不足,狗尾续。”
成语典故4汲黯是西汉武帝时代人,以刚直正义、敢讲真话而受人尊重。他为人和做官都不拘小节,讲求实效。虽然表面上不那么轰轰烈烈,却能把一个郡治理得井井有条,因此,朝廷把他从东海太守调到朝廷当主爵都尉——一种主管地方吏任免的官职。
有一次,汉武帝说要实行儒家的仁义之政,为老百姓办好事了。没等皇帝把话说完,汲黯就说:“陛下内心里那么贪婪多欲,表面上却要装得实行仁政,这是何苦呢?”一句话把皇帝噎了回去。汉武帝登时脸色大变,宣布罢朝,满朝文武都为汲黯捏着一把汗,担心他会因此招来大祸。武帝回到宫里以后,对身边的人说,汲黯这个人也未免太粗太直了。
从此以后,汲黯的官职再也没有提升。他当主爵都尉的时候,公孙弘、张汤都还是不起眼的小官,后来,他们一个劲儿住上升,公孙弘当上了丞相,张汤做上了御史大夫,可他汲黯还蹲在原地没动窝。有一天,汲黯对武帝说,陛下使用群臣,跟码劈柴一样,是“后来者居上”啊!汉武帝当然听得出这是发牢骚。于是,转脸对臣下们说:“人真是不能不学习啊!你们听汲黯说话,越来越离谱了!”
故事出自《史记·汲郑列传》。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相同。
成语典故5汉平帝的大司马王莽篡夺汉朝政权以后,各地爆发了农民起义,其中声势最大的是赤眉军和绿林军。公元23年,农民军在昆阳(今河南叶县)与王莽的42万大军展开决战,其中一个叫刘秀的将领十分活跃。在这一战役中,王莽被打得惨败,几乎全军覆没。不久,农民军就攻进了京城,杀死了王莽。皇族刘玄被尊为天子,刘秀因立了大功,被封为萧王。
刘秀是一个很有城府的人,并不甘心让刘玄做皇帝。刘秀在黄河以北一边与反对刘玄的零散农民军作战,一边扩充自己的.势力。公元24年,刘秀在魏州和蒲阳大败赤眉军,收编了投降的部队,封降军的主帅为列侯,其他带兵的军官也都任命了官职。
可是这些投降的官兵很不放心,担心将来被刘秀消灭。刘秀看出他们的心病,便采取了一项出人意料的措施:下令每位降将仍旧回旧部,统率原来所属的兵马;他自己则只带很少的随从,到各投降部队去巡视,并不对他们加以戒备,以表示对他们的绝对放心。这些投降的官兵见刘秀把他们当作自己人,立刻解除了心中的疑虑,互相议论说:“萧王把自己的心都掏出来了,放在别人的腹中,我们还有什么可担心的?难道还不该为他赴汤蹈火吗?”所以,官兵对刘秀十分服从。《后汉书·光武帝本纪》里的原话是:“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报死乎!”
后人根据这段历史,将“推赤心置人腹中”句概括为“推心置腹”的成语。
成语典故6唐诗人崔护,资质甚美,清明独游长安南庄,至一村户,见花木丛萃,寂无人声。因渴极,叩门求浆。良久始有一女子应门,捧杯水让坐。女子独倚庭前桃花斜河,姿态楚楚动人;凝睇相对,似有无限深情。
崔护以言挑之,不应。彼此注目久之。崔辞行,女子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次年清明,崔护追忆此事,情不可邂,又往探访,唯见门院如故,扁锁无人。
惆怅之余,乃题诗于门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后代诗文中常以“人面桃花”喻男子邂逅一女子,来后不复再见的惆怅心情。
成语典故7南朝陈代子舍人徐德言,其妻为陈后主的妹妹乐昌公主。因见天下大乱,国亡无日,遂破铜镜为二,夫妻各执一半,相约他年正月十五日卖镜都市会面。
不久,陈果为隋所灭。德言流离至京城,遇一仆在街头叫卖破镜,正与自己藏的半边契合。就题诗道:“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
公主见诗,悲泣不食。杨素知情后,大为感动,终于让他们夫妇团聚。后因以“破镜重圆”喻夫妻离散后重新团圆。
成语典故8成语解释
英勇的气慨,天下没有第二个人。
成语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成语简拼
CQWS
成语用法
才气无双作谓语、定语;指人的才能。
成语例子
世事几如人意,儒冠还负身谋。叹天生李广,才气无双,不得封侯。(宋·苏泂《雨中花》词)
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中郎将李广跟随太尉周亚夫平定吴楚等地诸侯叛乱,他立了大功,调任边境上谷太守,他英勇善战,匈奴称他为飞将军,闻风丧胆。公孙昆邱担心他的安危就上书汉景帝,请求保护这个才气无双的将领。汉景帝就把他调往内地任职
成语典故9典源出处
《周易·革》:“上六,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征凶,居贞吉。象曰:君子豹变,其文蔚也;小人革面,顺以从君也。”
释义用法
豹子的皮毛越变花纹越丰富美丽。后以此典指君子修身养德,迁善去恶;或指地位改变,事业发达。
用典形式
豹变唐·李白:“英豪未豹变,自古多艰辛。”清·黄景仁:“陈平未豹变,乃在委巷居。”
看豹变元·乃贤:“咫尺风云看豹变,鸣珂曳履登朝堂。”
豹变真君子唐·张祜:“豹变真君子,龙钟浅丈夫。”
豹望因文变唐·张祜:“豹望因文变,鲲期假翅翔。”
成语典故10典源出处
唐·白居易《双鹦鹉》诗自注:“谚云:郑玄家牛,触墙成‘八’字。”
释义用法
后汉郑玄,为当时有名的儒学大师,学问渊深,家中奴婢皆读书,古代俗谚,郑玄家的牛,触墙都可以成‘八’字。后用此典形容人有学者家风。
用典形式
八字墙清·丘逢甲:“却教人忆泥中婢,八字墙高似郑乡。”
郑玄牛宋·陈与义:“坐令郑玄牛,亦抱荆山玉。”
郑牛识字唐·白居易:“郑牛识字吾常叹,丁鹤能歌尔亦知。”
成语典故11拼音huǐ chē shā mǎ
成语故事汉朝时期,冯良30岁时担任尉从佐,他讨厌为官被人驱使。一次,他奉命去迎接督邮,一路感慨万千,因路不好,车子颠坏了,他干脆抛弃车子,连马也杀掉,脱下官袍,从此隐遁到犍为,从杜抚学,过着隐士的生活。
出处毁车杀马,逝从此以径归;卖剑买牛,分余生之永已。宋·陆游《谢曾侍郎启》元晦虽有毁车杀马之说,然势恐不容不一出也。宋·陆九渊《与陈倅书》
解释废弃车马。喻归隐意志坚决。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比喻句
相近词杀马毁车
成语示列毁车杀马,逝从此以经归;卖剑买牛,分余生之永己。宋·陆游《谢曾侍郎启》
成语典故12成语名称:铁杵成针
成语拼音:tiě chǔ chéng zhēn
成语用法:作谓语、宾语;用于劝诫人。
实用性:常用
感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主谓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成语来源:明·郑之珍《目连救母·四·刘氏斋尼》:“好似铁杵磨针,心坚杵有成针日。”
成语造句:
铁杵成针的成语故事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铁字开头的成语
铁杵成针、铁棒磨成
包含有铁字的成语
恨铁不成、拼得工夫、铁棒磨成、铁杵成针、只要功夫
成语典故13成语拼音
ān rú tài shān
成语解释
形容象泰山一样稳固,不可动摇。
成语出处
汉·枚乘《上书谏吴王》:“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成语造句
在敌人的强大攻势下,我军阵地~。
近义词
坚如磐石、岿然不动
反义词
岌岌可危、危在旦夕、不堪一击
成语故事
西汉诸侯吴王刘濞对汉景帝的中央政权心怀不满,御史大夫晁错主张削减诸侯的领地,导致刘濞联合楚等七国诸侯以“清君侧”名义举兵反叛。吴王府枚乘写了《上书谏吴王》对刘濞劝谏,希望改变主意能使地位比泰山还要稳固。
成语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形容坚固不可摧毁,从容不迫。
成语典故14后汉时期,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名叫郑玄。他从小勤奋好学,太守杜密认为他是个可造之材,于是推荐他进入太学读书。后来郑玄又拜大文学家马融为师,在他门下学习。当郑玄学成离开时,马融感慨地说:“郑玄走了,我全部的学识也都被他带走了。”
郑玄在家里勤奋地研究学问,他和一起研究经学的何休是好朋友。何休写了《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三篇文章。郑玄读完后,不同意他的见解,于是就写了《发墨守》、《针膏肓》、《起瘫疾》三篇文章来反驳何休。何休读完后,发现郑玄是利用自己文章里的观点来反驳自己,而且很有道理,不得不憾慨地说:“你这样不是进来我的屋子,又拿我的武器向我进攻吗?”
成语典故15惟命是从:让做什么就做什么,完全服从命令。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亲自率领大军讨伐郑国。三个月后便攻破了郑国都城。郑襄公出于无奈,只好裸露上身,牵着一只羊向楚庄王求饶说:“我不能很好的服侍君王,令大王生气,这都是我的罪过。今后,大王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只要大王不灭郑国,让郑国像您的众多属国一样服侍您,这就是您的恩惠了,也是我的心愿。我大胆的说出心里话,请大王决定吧。”
楚王看到郑伯的可怜相,认为郑王可以取得百姓的信任,就下令退兵,允许郑国求和,还与郑国订立了盟约。
成语典故16释义
原指残害灭绝各种生物。后指不知爱惜物品;随意毁坏糟蹋。
语出
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人物
三人(宝钗、李纨、探春)只是取笑之谈,说了笑了一回,便仍谈正事。探春因又接说道:“咱们这园子只算比他们的多一半,加一倍算,一年就有四百银子的利息。若此时也出脱生发银子,自然小器,不是咱们这样人家的事。若派出两个一定的人来,既有许多值钱之物,一味任人作践,也似乎暴殄天物。不如在园子里所有的老妈妈中,拣出几个本分老诚能知园圃的事,派准他们收拾料理,也不必要他们交租纳税,只问他们一年可以孝敬些什么。”(《红楼梦》第五十六回)
成语典故17纣王死了,商朝灭了,周武王仍忧心忡忡,问:“进了殷都,对商朝的旧部怎么处置呢?”
太公说:“我听说:喜爱一个人,会喜欢他屋上的乌鸦(爱屋及乌);讨厌一个人,会讨厌他家的墙壁篱笆。应该杀尽那些敌对分子。”武王认为不行。
召公说:“杀了那些有罪的;放了那些无罪的。”武王认为不好。
周公说:“释放所有的人,用仁德来感化他们。”
周武王听了,心中豁然开朗,觉得天下可以安定了。
“爱屋及乌”比喻喜欢一个人,就会喜欢和这个人相关的东西。
(出自《尚书·大传》)
成语典故18典源出处
《南齐书·周颙传》:周颙“清贫寡欲,终日长蔬食,虽有妻子,独处山舍。卫将军王俭谓颙曰:‘卿山中何所食?’颙曰:‘赤米白盐,绿葵紫蓼。’”
释义用法
南朝齐周颙清贫寡欲,独居山中,以蔬食为生,人问他,他说吃的是“赤米白盐,绿葵紫蓼”。即粗米、盐和一些蔬菜。后用此典指粗茶淡饭的清贫生活。
用典形式
周颙蓼清·孙枝蔚:“田足邵平瓜,山多周颙蓼。”
白盐赤米宋·陆游:“白盐赤米已过足,早韭晚菘犹恐奢。”
赤米白盐清·顾炎武:“赤米白盐犹自足,青山绿水故何求?”
成语典故19拼音jī shān guà piáo
成语故事相传唐尧时期,不愿当首领的许由隐居在箕山一带,他过着自食其力的简约生活。一次他在颍水边用手捧水喝时,有人送他一只水瓢,挂在树上,风吹得乒乓作响。许由心里很烦,把它丢到一边,头也不回就走了。
典故明·敬虚子《小隐书·许由》载:相传许由隐居箕山之下,颖水之阳,躬耕自食,以手掬饮。人遗一瓢,挂于树,风吹历历作声,以为烦,弃之。
释义用为隐居不仕之典。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成语示列湖海伴渔樵,任尘埃暗宝刀,枕流漱石吾堪老,因此上箕山挂瓢,缑山弄箫,幽怀尽付闲花草。明·王錂《春芜记·访友》
成语典故20典源出处
《左传·昭公七年》:“昔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实为夏郊,三代祀之。”释文:“熊,音雄,兽名,亦作能,如字,一音奴。能,三足鳖也。”《国语·晋语》亦载。
释义用法
古代神话传说禹的父亲鲧因为治水不成功,被尧在羽山的地方处死,神灵化作黄熊,跳进羽渊。后以此典指臣子被害或被斥逐;或咏有关洪水事。
用典形式
黄熊清·黄景仁:“黄熊怒气余咆哮,鳖躯鹿足驱银泡。”
羽渊魄宋·苏轼:“初囚羽渊魄,尽返湘江魂。”
啼黄熊明·陈子龙:“朝随山鬼啼黄熊,暮逐江妃乘赤鲤。”
鲧死羽唐·韩愈:“膺图受禅登明堂,共流幽州鲧死羽。”
成语典故21典源出处
《文选·左思〈吴都赋〉》:“象耕鸟耘,此之自与。”刘渊林注引《越绝书》:“舜葬苍梧,象为之耕;禹葬会稽,鸟为之耘。”
释义用法
传说舜死后葬在苍梧,有象为他耕田;禹死后葬在会稽,有鸟为他耘地。后以此典形容仁爱化人。
用典形式
鸟耘唐·宋之问:“未游龟负岳,且识鸟耘田。”
象鸟唐·李商隐:“万方同象鸟,辇动满秋尘。”
象耕唐·李商隐:“大卤思龙跃,苍梧失象耕。”
舜耕宋·苏轼:“忆昔舜耕历山鸟为耘,如今老鸦种麦更辛勤。”
成语典故22典源出处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三:“进士张(chan),汉阳王柬之曾孙也。时初落第,两手奉登科记顶戴之,曰:‘此千佛名经也。’其企羡如此。”宋·王镋《唐语林》卷四亦载。其中进士姓名记为“张倬”。
释义用法 千佛名经为佛经名,张在当初落第时,非常羡慕那些得中者,曾把登科名榜顶在头上,认为它与千佛名经一般神圣。后用此典借指科举登科的名榜。
用典形式
千佛名清·钱谦益:“三条烛际升平候,千佛名标浩劫余。”
千佛名经宋·范成大:“当年千佛名经里,又见西游第二人。”
选佛科名录清·黄遵宪:“一编选佛科名录,便是司空城旦书。”
成语“乱七八糟”出自汉朝,有什么历史典故?
历史上夜郎自大一词流传了2000多年,使夜郎国被世人皆知,但也被嘲笑了千年。实际上,夜郎国也很委屈,并非他完全无知而又自大,而是它做了背锅侠,替另一个国家背了千年的锅。今天,我们就穿越历史了解其中的历史真相。夜郎自大的成语故事发生在汉武帝时期,当时汉朝的使者出使西南地区,见到了滇国和夜郎国的国王,他们二人像好奇宝宝一样向汉朝使者问出了?汉孰与我大?的问题,令汉朝使者嗤之以鼻。那么,为何夜郎自大呢?实际上有以下二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客观原因,当时汉朝与西南地区交通不便,鲜有交往,夜郎国的国王根本就没有到过中原,根本不知道汉朝到底有多大,因此,他好奇的问一句?汉孰与我大?,也很正常,并非是所谓的?自大?,不知者不怪嘛!
二是夜郎并非弹丸小国,有与汉朝比较的实力和信心。据《史记?西南夷列传》称:?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这表明夜郎确实是当时西南地区最大的国家。并且据《史记?西南夷列传》有载:?窃闻夜郎所有精兵,可得十余万?。夜郎能拥有精兵十余万,可见其国力之强盛。因此,可见人家夜郎国也是有实力的,在西南地区也是有自己的骄傲,为何就不能比较一下呢?
综上所述,夜郎国由于客观原因不了解强大的汉朝,就问一下谁个的国家更大,实则很正常,并非自大,没有什么值得嘲笑的。反而是当时汉朝使者的自尊心太强,太过于自大,嘲笑人家夜郎国,完全就是矫情。汉朝这一矫情,直接坑死了夜郎国,背负了这千年的污名。
实际上,退一万步来说,也不应该说是夜郎国自大。据《史记?西南夷列传》:?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从记述可知?汉孰与我大??实则是当时滇王问的,而夜郎也只是随着滇王问了一嘴,真要说自大也应该说?滇国自大?,这完全是夜郎国替滇国背了锅,做了一次背锅侠。
这个夜郎国真是够倒霉的,替滇国背了2000多年的锅。总之,成语还是成语,原来怎么用,现在还怎么用,但是我们不应该因此贬低夜郎国。各位,你们说呢?
乱七八糟这个成语有两个典故,一个是西汉时期的七国之乱,一个是晋朝的八王之乱。都是王朝分裂最终衰败的典故。这两个典故都是中国古代诸侯国的争斗故事,这个成语引申出了没有秩序、乱糟糟的情况。这也是古代国家分裂时期的写照。乱七八糟这个词用得几率很高,也是现代人常用的成语之一。乱七八糟从汉朝到现在,流传久远,却依旧是中国人的口头禅之一。不管是形容一个空间还是形容这件事情。很多人都喜欢用乱七八糟这个成语。它只有四个字,就能形容一个场景,不得不说中国的成语涵义的之广。它不止蕴含着浅显的道理也将典故包含其中,既有深究的空间,也有通俗的使用之处。
成语在中国的使用是非常常见的。小学的时候开始,语文老师就会教学生字、词、成语。这些都是被当做中文中最基础的部分。这也可以看出来,成语一直是中文中的重要的一部分。我们看到现在有些人由于阅读的时间太少,缺乏书写的联系,导致中文的水平处于很低级的状态,连基本的成语都不了解。
如果我们不重视成语的使用,不加强对成语的学习,我们将逐渐丢掉中文中的精髓,那我们的中文水平将一步步退化。即使学历是本科,语言表达能力却不及高中生,这实在是讽刺。乱七八糟虽然只是简单的成语,也有很深的寓意。希望以后的中国,能更加多去推广我们的文化,让成语更普及。
好了,今天关于“汉朝时期的历史典故成语故事”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汉朝时期的历史典故成语故事”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