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四字成语 四字成语

成语的来源特点及如何正确使用_成语的来源特点及如何正确使用英语

ysladmin 2024-06-11 人已围观

简介成语的来源特点及如何正确使用_成语的来源特点及如何正确使用英语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关于“成语的来源特点及如何正确使用”的话题。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梳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交流吧。1.成语的特点(举例说明

成语的来源特点及如何正确使用_成语的来源特点及如何正确使用英语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关于“成语的来源特点及如何正确使用”的话题。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梳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交流吧。

1.成语的特点(举例说明)

2.成语的共同特点

3.成语的理解及运用?

4.成语是怎么来的?

成语的来源特点及如何正确使用_成语的来源特点及如何正确使用英语

成语的特点(举例说明)

       1、成语的特点。成语主要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源远流长。

       ⑴源远。指成语沿用的历史性,例如:成语“有恃无恐”最早见于《左转·僖公二十六年》“室如悬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沿用历史了。“打草惊蛇”出自唐朝段成式所写的一个故事中“汝虽打草,吾已惊蛇”一句,至今至少千年以上。“捕风捉影”最早出现在宋朝朱熹的《朱子全书学一》,“两面三刀”最早出于《元曲灰阑记》,“南腔北调”最早出现在清朝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这些成语都有一二百年甚至八九百年的沿用历史了。

       ⑵流长。指成语使用上的社会性。成语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在书面或口头上广泛使用的。像一些来自古诗词中的成语,它们是从不同时代的诗词中截取的原文,因为它们或寓意深刻,或形象生动,是全诗的警句、名句,被人民群众喜爱,广为使用和传诵,得以流传。例如“春风得意”“平分秋色”“山雨欲来风满楼”“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

       第二个特点是定型不变。成语是一种定型的固定词组,绝大多数由四个字组成。当然,三个字,五个字,甚至更多字数构成的也有。如“一溜烟”“更上一层楼”“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己所勿欲,勿施于人”等,但这毕竟是少数。为什么成语以四字居多呢?这和汉语的特点有关,汉民族讲话,在音节上大都是成双成对的。汉语讲究四声,读起来能产生声音上的美感,四个字的结构能适应这种声调的各种变化。《诗经》这部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中305篇基本上都是四字一句,这种四字句,结构短小精悍,活泼明快,读起来抑扬顿挫,在后来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中,影响着诗人,作家,而诗人、作家的作品,又影响着人民群众的语言。成语基本上源于古书和人民群众的口语,因此成语以四字为多。

       而且成语既要能表达深刻复杂的思想,又要极其概括精炼,过长过短都不行,四个字最为合适。

       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它的结构和组成部分不能随意更改或变动。有的成语里有一组近义词或反义词。例如,“三言两语”中的“言”和“语”是意思相近的词;“大同小异”中的“大”和“小”、“同”和“异”都是反义词,这些都不能随便更换。再如,“奇装异服”中“奇”“异”同义,“装”和“服”同义,有人将“奇装异服”写成“奇装衣服”,表面看只是写了个错别字,其实反映了没弄清成语的结构。例如,“两虎相斗”不能说成“三虎相斗”,“南腔北调”不能说成“东腔西调”,“盲人瞎马”不能说成“盲人瞎驴”。

       四字结构的词语很多,有人专门为它们起了个名字叫“四字格”,其中有些原来就是成语,有些原来不是,用久了也就成了成语。我们现在有很多成语就是这样发展来的。

       2、成语的来源

       成语都是有来源的。一是来自于群众口语,一是来自于书面,有案可稽。首先介绍出自群众口语的成语。

成语的共同特点

       成语(chengyu,idioms)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 形象鲜明的作用。

        

        成语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语。成语多由四个字组成,但也有三个字或四个字以上的。成语的来源有五个方面:一是神话传说,如夸父逐日和精卫填海;二是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和狐假虎威;三是历史故事,如负荆请罪和破釜沉舟;四是文人作品,如老骥伏枥和青出于蓝;五是外来文化,如功德无量和火中取栗。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其中有古书上的成句,也有从古人文章中压缩而成的词组,还有来自人民口里常说的习用语。有些意义从字面上可以理解,有些从字面上就不易理解,特别是典故性的。如“汗牛充栋”、“虎踞龙蟠”、“东山再起”、“草木皆兵”之类,在汉语成语里占有一定的比例。汉语历史悠久,成语特别多,这也是汉语的一个特点。

       历史来源:

        成语大都有一定的出处。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鹬蚌相争”出于《燕策》,“画蛇添足”出于《齐策》,“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于《韩非子·难势》,都是古代的寓言。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一箭双雕”出于《北史·长孙晟传》,“口蜜腹剑”出于《唐书·李林甫传》,都是历史上的故事。至于截取古书的文句用为四字成语的更为普遍。如“有条不紊”取自《尚书·盘庚》“若纲在纲,有条而不紊”,“举一反三”取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痛心疾首”取自《左传》成公十三年“斯是用痛心疾首,暱就寡人”,“分庭抗礼”取自《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未尝不分庭抗礼”,“奴颜婢膝”取自晋代葛洪《抱朴子·交际》“以岳峙独立者为涩吝疏拙,以奴颜婢膝者为晓解当世”, “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其他采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为数很多。如“忧心忡忡”出自《诗经·召南·草虫》,“外强中干”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以逸待劳”出自《孙子·军争》,“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牢不可破”出自唐代韩愈《平淮西碑》。

        在人民口里常说的一些四字习用语也可以归入成语里来。如“咬文嚼字”、“拖泥带水”、“阳奉阴违”、“不三不四”、“心直口快”之类,与成语的结构相同。在成语中也有些是接受外来文化而出现的。如“天花乱坠”、“当头棒喝”、“不可思议”、“不二法门”都是。

        成语一般都是四字格式,不是四字的较少。如“五十步笑百步”、“ 欲速则不达”、“ 醉翁之意不在酒”。成语一般所以用四个字,这与汉语本身句法结构和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有关系。  成语大多来源佛教

       大千世界,大发慈悲,大吹大擂,大吹法螺,不二法门,五体投地,六根清净,天花乱坠,心到神知,心心相印,手忙脚乱,方便之门,水中捞月,水泄不通,功德无量,功德圆满,半路出家,半斤八两,四大皆空,生老病死,吐丝自缚,因果报应,因风吹火,回头是岸,安身立命,在劫难逃,有口皆碑,老僧入定,肉眼凡胎,自由自在,自作自受,衣钵相传,佛口蛇心,佛眼相看,作贼心虚,邪魔外道,拂袖而去,披毛戴角,抛砖引玉,拈花微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沿门托钵,金刚怒目,勇猛精进,皆大欢喜,看破红尘,苦海无边,借花献佛,旁门左道,

成语的理解及运用?

       (1)成语的的特点

       意义的整体性。有些成语不能单纯按字面理解,因为它所表达的是整体的意思。例如:“破釜沉舟”,表面意思是“打破锅弄沉船”,实际含义是“下定决心干到底”。

       结构的凝固性。因为成语是相沿已久,约定俗成的,所以结构相对固定,不能随意变更,一般应保持原字和构成方式。例如:“犬牙交错”不能换成“狗牙交错”,“愚公移山”不能说成“愚公挪山”“愚公铲山”“愚公搬山”等。

       形成的历史性。成语大多来源于历史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等,具有很长的演化时间,一些成语在感彩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例如:“明哲保身”。

       (2)成语的来源

       来源于古代寓言和神话。例如:

       愚公移山(《列子·汤问》)、塞翁失马(《淮南子》)、叶公好龙(《新序·杂事》)。

       来源于历史事件和故事。例如:

       反映春秋战国历史的。例如:卧薪尝胆、纸上谈兵、完璧归赵。反映楚汉战争历史的,如:四面楚歌、项庄舞剑、取而代之。反映三国历史的,如:三顾茅庐、望梅止渴、万事俱备。

       来源于古典作品名句。例如:

       七手八脚、门当户对、少见多怪、半斤八两。

       来源于外民族的成语典故。例如:

       火中取栗(法国拉·封登的寓言《猴子与猫》)。

       (3)成语的语法结构

       并列关系。例如:披坚执锐 防微杜渐 冷嘲热讽 拈轻怕重

       承接关系。例如:见异思迁 先斩后奏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目的关系。例如:削足适履 守株待兔 杀一儆百 越俎代庖

       因果关系。例如:水滴石穿 水落石出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主谓关系。例如:毛遂自荐 杞人忧天 夜郎自大 叶公好龙

       动宾关系。例如:不见经传 颠倒黑白 顿开茅塞 如丧考妣

       动补关系。例如:轻如鸿毛 退避三舍 无动于衷 荒谬绝伦

       联动关系。例如:画蛇添足 抱薪救火 亡羊补牢 借刀

       兼语关系。例如:请君入瓮 令人生畏 引狼入室 放虎归山

       偏正关系。例如:衣冠禽兽 扶摇直上 孜孜不倦 一丘之貉

成语是怎么来的?

        A. 形容 理解的成语

        形容 理解的成语

        通情达理

        张本继末:把事情的本末说明白。

        达地知根:指根底清楚、明白。

        惇信明义:惇:重视;信:诚实。重视信实,明白理义。

        耳聪目明

        B. 词语与成语的理解方法

        所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成语大多由四字组成。

        特点:①结构的相对定型性。②意义的整体性。③时间和空间的习用性。④形成的历史性。⑤内容和形式的民族性。

        来源:①历史故事。②寓言故事。③神话或其他传说。④古典文学作品。

        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绝大部分是由四个字组成的。例如"空中楼阁""鼎鼎大名""青出于蓝""有声有色""欢天喜地"等都是四字成语。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

        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谚语、歇后语、引语和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从某些方面看来,也有相似之出。譬如专名和科学术语都是固定词组;谚语、歇后语、引语不仅是固定词组或句子,而且意味也有些与成语相似;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比较简炼,形式跟绝大多数的成语一样,如"东西南北""春夏秋冬"之类,但是这些都不是成语。把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等的区别搞清楚,这就有助于断定什么是成语,什么不是成语。现在简单地就这方面作些说明。

        成语跟专名不同:专名和成语虽然都是由几个字组成的固定词组,但是专名是表示特定概念的,例如"李庄小学"只是一个学校独有的名称(当然,可能有重名),"广安人民公社"只是一个公社独有的名称。成语则是表示一般概念的,例如"七零八落"这个成语,既可以用来形容开败了的花朵,又可以用来形容被打败的军队,也可以用来形容稀疏零散的人群。又如"津津有味"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任何一个人对于某些事物特别感觉有兴趣。

        成语跟科学术语不同:科学术语是表示科学概念的,不是表示一般概念的。例如"主观能动性""革命乐观主义""无限花序""平行四边形"这些科学术语,尽管都是由几个字组成的固定词组,可是并不是成语。

        成语跟谚语不同:谚语绝大部分是句子而不是词组。谚语经常用在人民大众的口语里,用在文章里的比较少。谚语往往具有浓厚的口语色彩,不象成语那样具有文言色彩。谚语的形式,不象成语那样整齐。例如"坐山观虎斗""天下乌鸦一般黑"之类的谚语,都不是那么整齐。当然,如果把这些谚语一定说是成语,也是可以勉强的。

        成语跟歇后语不同:歇后语是一种固定的句子,一定要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是用事物作比喻,后一部分是从正面作说明。写文章为了收到鲜明、形象、生动、具体的表达效果,也可以象引用成语似的引用歇后语。如"泥菩萨过河 自身难保。"狗拿耗子 多管闲事。""泥菩萨洗脸 越洗越难看。""蜜饯黄连 先甜后苦。"这些话,都是"歇后语"而不是"成语"。

        成语跟引语不同:在古人的著作中有个别语句,如"勾心斗角"(见杜牧《阿房宫赋》)"水落石出"(见苏轼《赤壁赋》)等,因为时常被人们使用,后来就成了成语。但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两句诗。这两句诗不是人们时常使用的,而是在文章中偶而被引用了。因此这类语句应该称之为"引语",不能看做是成语。

        成语跟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也不一样,因为成语由四个字组成的占绝大多数,所以有些人往往把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尤其是文言色彩比较浓厚的普通词组,也看做是成语。应当指出:凡是一个词组里的词可以抽换的,就应该把它看做普通词组。例如"根本改变""这个词组,在某种场合,也可以改为"彻底改变"、"基本改变"或"大大改变"。又如"密切合作"这个词组,可以改为"紧密合作","肆意挥霍",可以改为"任意挥霍"或"随意挥霍"。这几个词组改了以后,并不影响内容,使人感到也很合适。象这样可以自由改动的词组,都是普通词组。至于成语,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组成成语的词,一般不能用其他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来替换。例如"虎口余生"这个成语,就不能改为"狼口余生"或"豹口余生",也不能改为"虎嘴余生"。又如:"不管哪个殖民主义者怎样花言巧语地侈谈和平,也掩盖不了他们的侵略本质。"在这个句子里,不但不能把"花言巧语地侈谈和平"改为"花言地侈谈和平",或"巧语地侈谈和平",就是改为"巧语花言地侈谈和平"也是非常勉强的。

        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和歇后语的不同,看起来相当明显。成语跟引语、普通词组、谚语的区别,一般说来也是清楚的,但是有的也不容易分辨。我们应该承认有些固定词组或相当固定的词组是介于成语与谚语、引语或普通词组之间的,对这类词组,不必一定去划分它的界限。例如"一文不值",我们可以认为它是普通词组,因为把它该为"不值一文"、"不值一钱"或"一钱不值"都毫不勉强。但是,这个词组毕竟有相对的固定性,极象成语,把它看作成语,也未尝不可以。又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把它看做成语或谚语皆无不可。

        C. 成语理解与运用答案!

       

        从前,有一个县官离任时,老百姓送给他一块“功德匾”,上面写着“四大天地”。县太爷很高兴,很想炫耀自己,就对送行的人说:“我在任多年,并无多大成绩可言。今天你们赐给我功德匾,实在是厚爱。请告知一下‘四大天地’的具体内容。”有人回答:“太爷上任呀,( 惊天动地 );太爷在任呀,( 花天酒地 );太爷办事呀,( 昏天暗地 );如今离任呀——”众人高呼:“( 谢天谢地 )!”然后一哄而散。那县官呆若木鸡。<谢天谢地、惊天动地、昏天暗地、花天酒地>

        D. 我们要运用和理解学过的成语。(改病句)

        运用和理解

        换下位置,不合逻辑

        E. 关于理解的成语

        不可思议原有神秘奥妙的意思。现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美轮美奂轮:高大;奂:众多。形容房屋高大华丽。随机应变机:时机,形势。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鹤立鸡群象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F. 关于理解的成语

        肌劈理解 [jī pī lǐ jiě]

        生词本

        基本释义

        比喻立论精辟,析义翔实。

        褒义

        出 处

        清·钱谦益《汲古阁毛氏新刻十七史序》:“圣贤之微言大义,纲举目张,肌劈理解,权衡尺度,凿凿乎指定于胸中。”

        G. 关于成语的理解与运用答案

        2本学期我们诵读并积累了大量成语,如关于“看”、”仪表“、“四内季”的成语等等容,请把这些成语对号入座把。

        情况已经到了极危险的地步,他却泰然自若 ,毫不惊慌

        这里是经济开发区,各种车辆 不胜枚举 ,一片繁忙的景象

        故宫博物院有许多 无价之宝,那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

        天空 万里无云,地上 鸟语花香 ,那景象令人心旷神怡

        H. 形容理解 的成语

        百思不解 百:多次;解:理解。百般思索也无法理解。

        出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三:“此真百思不得其故矣。”

        百思莫解 百思:百般思索。形容反复思索也不能理解。

        出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三:“此真百思不得其故矣。”

        半解一知 指理解得不深,知道得很少。同“一知半解”。

        出处:宁调元《燕京杂诗》:“半解一知天下士,千歧百辙釜中鱼。”

        不可思议 原有神秘奥妙的意思。现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

        出处:《维摩诘所说经·不思议品》:“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可思议。”

        不立文字 佛家语,指禅家悟道,不涉文字不依经卷,唯以师徒心心相印,理解契合,传法授受。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七:“师问:‘祇如古德,岂不是以心传心?’峰曰:‘兼不立文字语句。’”

        不识抬举 识:认识,理解;抬举:赞扬,器重。不懂得人家对自己的好意。

        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七回:“这 *** 不识抬举。”

        不知所言 形容说话内容混乱,无法理解。同“不知所云”。

        出处:《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不知所云 云:说。不知道说得是些么。形容说话内容混乱,无法理解。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大惑不解 惑,迷惑;解:理解。感到非常迷惑,不能理解。

        出处:《庄子·天地》:“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

        咄咄怪事 表示吃惊的声音。形容不合常理,难以理解的怪事。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高深莫测 高深的程度无法揣测。形容使人难以理解。

        出处:《汉书·严延年传》:“吏民莫能测其意深浅,战栗不敢犯禁。”

        怪事咄咄 表示吃惊的声音。形容不合常理,难以理解的怪事。同“咄咄怪事”。

        贯穿融会 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同“贯通融会”。

        出处:清·戴名世《方舟传》;“年十四五,尽通六经诸史及百家之书,贯穿融会,发挥为义理之文,穷微阐幽,务明其所以然之故。”

        贯通融会 犹言融会贯通。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出处:宋·袁燮《〈象山先生文集〉序》:“自始知学,讲求大道,弗得弗措,久而寝明,又久而大明,此心此理,贯通融会,美在其中,不劳外索。”

        横从穿贯 指融会贯通。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囫囵半片 囫囵:完整的,整个儿的。一个整体中的一部分。指只听懂或理解了其中的大概意思。

        肌劈理解 比喻立论精辟,析义翔实。

        出处:清钱谦益《汲古阁毛氏新刻十七史序》:“古者‘六经’之学,专门名家,各守师说。圣贤之微言大义,纲举目张,肌劈理解,权衡尺度,凿凿乎指定于胸中,然后出而从事于史。”

        艰深晦涩 艰深:文辞深奥难懂;晦涩:意义隐晦,不顺口。形容笔调深僻、寓意难以理解的文章。

        出处:宋·黄伯思《东观余论·校定楚辞序》:“故分章办事,以其所对,别附于问,庶几览者莹然,知子厚之文不苟为艰深也。”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别集上》:“为文而晦涩若此,其湮弗没传也。”

        例直禁简 法律或禁令简单明了,人民就容易理解和遵守。

        出处:《晋书·杜预传》:“例直易见,禁简允犯。”

        茫然不解 茫然:无所知的样子。一无所知,不理解。

        出处: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一○二回:“邵肩齐说及前事,娄朴茫然不解。”

        迷惑不解 指对谋事非常疑惑,很不理解。同“大惑不解”。

        出处:老舍《鼓书艺人》二十七:“她鞠了个躬,转身慢慢走进了下场门。掌声很热烈。听众瞧着她,迷惑不解。”

        融汇贯通 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出处:秦牧《艺海拾贝·独创一格》:“郑板桥学习任何东西,都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融汇贯通,发扬创造性。”

        融会贯通 融会:融合领会;贯通:贯穿前后。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出处:《朱子全书·学三》:“举一而三反,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

        融会通浃 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出处:宋·叶适《司农卿湖广总领詹公墓志铭》:“已而遍观诸书,博求百家,融会通浃,天文、地理、象数、异书,无不该极。”

        融释贯通 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出处:清·戴名世《〈读易质疑〉序》:“世苟有通学古之士,潜心冥会,融释贯通,其于程朱继志述事,能补其所未及,是亦程朱之功臣也。”

        融液贯通 犹融会贯通。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出处:清·秦笃辉《平书·文艺下》:“殆于圣贤之义理,心领神会,融液贯通,然后参之经史子集,以发其光华,范之规矩准绳,以密其法律,而后乃称为文。”

        深刺腧髓 穿穴入骨。形容深透理解。腧,穴位。

        神会心融 犹言融会贯通。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I. 成语的理解和运用

        成语: 兰因絮果

        拼音: lán yīn xù guǒ

        解释: 兰因:比喻美好的结合;絮果:比喻离散的结局。比喻男女婚事初时美满,最终离异。

        出处: 《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左传·宣公三年》:“初,郑文公有贱妾曰燕姞,梦天使与己兰。”

        举例造句:兰因絮果,现业谁深。 清·张潮《虞初新志·小青传》

        拼音代码: lyxg

        用法: 作宾语;用于男女婚姻

        英文: the vicissitudes of life

        J. 我们要运用和理解学过的成语。(修改病句)

        病因:语序不当

        故,应改为:我们要理解和运用学过的成语。

       成语是在汉语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

       成语的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其形式以四字居多,也有一些三字和多字的,大多由四字组成。简单的说,成语就是,说出来大家都知道,可以引经据典,有明确出处和典故,并且使用程度相当高的用语。

       成语一共有5万多条,其中96%为四字格式,也有三字、五字、六字、七字以上的成语。如“五十步笑百步”、“闭门羹”、“莫须有”、“欲速则不达”、“醉翁之意不在酒”等。成语一般用四个字,这大概是因为四字容易上口。

       成语的结构:

       成语的结构是多种多样的,上面只是简单举例的性质。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 形象鲜明的作用。它的本身就有不少比喻和对比以及加重的措辞方法。

       如“阳奉阴违”、“外强中干”、“五光十色”、“一知半解”、“七嘴八舌”、“患得患失”、“不寒而栗”等各有妙用。因为成语有多种意义,所以文学家对成语的运用都非常注意。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成语

       好了,今天我们就此结束对“成语的来源特点及如何正确使用”的讲解。希望您已经对这个主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