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四字成语 四字成语
成语故事 图_成语故事图片配图
ysladmin 2024-06-08 人已围观
简介成语故事 图_成语故事图片配图 大家好,今天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成语故事 图的问题。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孰能生巧成语故事2.成语故事手抄报二年级一等
大家好,今天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成语故事 图的问题。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孰能生巧成语故事
2.成语故事手抄报二年级一等奖
3.带有高山流水的成语故事?
4.成语故事园高质量手抄报
5.爱屋及乌这个成语故事
6.囫囵吞故事中的成语
孰能生巧成语故事
① 熟能生巧 成语故事图熟能生巧的成语故事copy
北宋有个射箭能手叫陈尧咨,一天,他在家练箭,十中八九,旁观者拍手称绝,陈尧咨自己也很得意,但观众中有个卖油的老头只略微点头,不以为然。陈尧咨很不高兴,问:“你会射箭吗?你看我射得怎样?”老头很干脆地回答:“我不会射箭。你射得可以,但并没有什么奥妙,只是手法熟练而已。”在陈尧咨追问老头有啥本领后,老头把一个铜钱盖在一个盛油的葫芦口,取勺油高高地倒向钱眼,全勺油倒光,未见铜钱眼外沾有一滴油。老头对陈尧咨说:“我也没什么奥妙的地方,只不过手法熟练而已。”
熟能生巧成语出处
《欧阳文忠公文集-归田录》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② 熟能生巧的意思是:()读了这个成语故事,我想到生活中的一个小事
当某件事成为习惯之后,自然而然的就会做好。
③ 还有什么和熟能生巧一样的成语故事
久病成医……:《左传·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战国·楚·屈原《九章·惜诵》:“九折臂而成医兮.”王逸注:“方人九折臂,更历方药,则成良医.”
④ 熟能生巧成语故事视频
熟能生巧
汉语拼音shú néng shēng qiǎo
成语出处《镜花缘》第三十回:"唐敖道:'九公不必谈了。俗话说的熟能生巧。"[1]
词语解释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形容做事非常熟练。[2]
字词解释巧:巧办法。熟:熟练 。
成语性质褒义词。
成语用法主谓式;作主语、谓语。
近义词驾轻就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笔走如神
反义词 半路出家、半途而废、浅尝辄止
⑤ 熟能生巧成语故事
”“倒油,哈。你们有谁愿意跟我比比看啊?竟然这样悔辱我们师父,不过让我倒油给你们看看,你先别生气?倒油谁不会,学习呢,眼睛看准了,我的箭术没人比得上。 老翁很谦虚的向陈尧咨说。倒完之后。 有一天陈尧咨带着徒弟在院子里练习射箭,你这个老头也会射箭吗,让他开心?” “师父。你知不知道我们师父的箭术!师父你再表演一下,有一个卖油的老翁正好走过。徒弟们在旁边拍手叫好,又在葫芦口上面放了一枚有孔的铜钱从前有个叫陈康肃,这只是一平常的技术罢了。你简直太看不起人了!”“是啊,没什么值得夸赞的,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不服气就比画比画,从此更加努力的练习射箭,一连发出十枝箭。 陈尧咨心里很不舒服。” “年轻人,你说的是什么话。”“那么是我的箭射得不好吗,没人能比得上,也就是熟能生巧的道理啊,每支箭都正中红心,号尧咨的人?”“不会,听你这么说好象很内行,这还用得着你这个老头来表演吗,让我们开开眼界嘛,这射箭的本领我可没有。”“老头儿,并不叫好,举世无双,不过?别开玩笑啊,油杓轻轻一歪,陈尧咨也很神气的对老翁说。 陈尧咨举起了弓,搭上箭,再也不夸耀自己的箭术。然后舀了一杓油:“这也是一种平常的技术罢了。他因此心里非常的骄傲,我们怎么比得上您呢,油一点儿也没沾到铜钱,您实在是太高明了!”“你们还是看了再说吧,每天都说些恭维他的话,常常夸耀自己的本领!”这些想从陈尧咨那儿学得箭术的年轻人?”“好是好,便停下来看。“哈:“喂,就拿了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小兄弟,那你就露两手给我们瞧瞧,哈,笔直的从钱孔流入葫芦里,我说的是真话,我们还要多跟您学习!”陈尧咨听了十分惭愧:“你看怎么样。你的箭术的确平常的很?”那个老翁只是微微点头。” 老翁说完,不客气的问他。”“老头儿。光说不练你有个什么用,那些油就像一条细细的黄线。后来他的人品和箭术一样好,箭术精良
⑥ 熟能生巧+成语故事
熟能生巧的典故出处(北宋)欧阳修《归田录》。
熟能生巧的典故释义做什么事情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
熟能生巧的历史典故
北宋时期,有个人叫陈康肃,号尧咨,他从小就喜欢射箭,整日练习,所以他的箭术十分精湛。他因此非常骄傲,常常夸耀自己的本领。
有一天,陈尧咨练习射箭,只见他举起了弓,搭上箭,一连发出十支箭,每支箭都正中红心。旁观人见他有如此高超的射箭本领,无不拍手叫好。陈尧咨自己也很得意,他环顾四周,发现一个卖油的老头只是略微地点了点头,有些不以为然的样子。陈尧咨心里很不舒服,不客气地问他:“喂,你这个老头也会射箭吗?你看我射得怎样?”老人很干脆地回答:“我不会射箭。你射得还可以,但并没有什么,只是手法熟练而已。”
陈尧咨听了有些恼火地说:“老头儿,你敢小看我射箭的本领,难道你有什么更高超的本事吗?”老人笑着说:“这射箭的本领我可没有,不过我可以倒油给你看看。根据我卖油的经验,知道你的射箭本领也是熟能生巧而已。”说完老人拿了一个盛油的葫芦放在地上,又在葫芦口放了一枚有孔的铜钱。然后舀了一勺油,眼睛看准了,油勺轻轻一歪,那些油就像一条细细的黄线,笔直地从钱孔流入葫芦里。倒完之后,油一点儿也没沾到铜钱。
老人谦虚地说:“这也是一种平常的技术,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了十分惭愧,从此更加努力地练习射箭,再也不夸耀自己的箭术了。
⑦ 熟能生巧是成语故事还是寓言故事
熟能生巧是成语故事。
熟能生巧
shú néng shēng qiǎo
解释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
出处《镜花缘》三十一回:“俗话说的‘熟能生巧’;舅兄昨日读了一夜。不但他已嚼出此中意味;并且连寄女都听会;所以随问随答;毫不费事。”
结构主谓式。
用法用作褒义。可用在学习、工作方法、艺术、生产等方面。一般作谓语、主语。
正音熟;不能读作“shóu”。
辨形熟;不能写作“孰”。
近义词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反义词半路出家
辨析~和“游刃有余”;都有“熟练了就容易”的意思。但~偏重于“生巧”;指具有了技巧性;“游刃有余”偏重在“有余”;指解决问题毫不费力。
例句任何事情开头难;但时间长了就会~;由难变易;由拙变巧。
⑧ 熟能生巧的故事 儿童成语故事
熟能生巧的故事
典故
从前有个叫陈康肃,号尧咨的人,箭术精良,举世无双。他因此心里非常的骄傲,常常夸耀自己的本领。“哈,哈,哈,我的箭术没人比得上。你们有谁愿意跟我比比看啊?”
“师父,您实在是太高明了,我们怎么比得上您呢!”“是啊,我们还要多跟您学习,学习呢!师父你再表演一下,让我们开开眼界嘛!”这些想从陈尧咨那儿学得箭术的年轻人,每天都说些恭维他的话,让他开心。
有一天陈尧咨带着徒弟在院子里练习射箭,有一个卖油的老翁正好走过,便停下来看。
陈尧咨举起了弓,搭上箭,一连发出十枝箭,每支箭都正中红心。徒弟们在旁边拍手叫好,陈尧咨也很神气的对老翁说:“你看怎么样?”那个老翁只是微微点头,并不叫好。
陈尧咨心里很不舒服,不客气的问他:“喂,你这个老头也会射箭吗?”“不会。”“那么是我的箭射得不好吗?”“好是好,不过,这只是一平常的技术罢了,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老头儿,你说的是什么话?竟然这样悔辱我们师父。你知不知道我们师父的箭术,没人能比得上。你简直太看不起人了。”
“年轻人,你先别生气,我说的是真话。你的箭术的确平常的很,没什么值得夸赞的。”“老头儿,听你这么说好象很内行,那你就露两手给我们瞧瞧。不服气就比画比画。光说不练你有个什么用!”“小兄弟,这射箭的本领我可没有,不过让我倒油给你们看看。”“倒油,这还用得着你这个老头来表演吗?倒油谁不会?别开玩笑啊!”“你们还是看了再说吧。”
老翁说完,就拿了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又在葫芦口上面放了一枚有孔的铜钱。然后舀了一杓油,眼睛看准了,油杓轻轻一歪,那些油就像一条细细的黄线,笔直的从钱孔流入葫芦里。倒完之后,油一点儿也没沾到铜钱。
老翁很谦虚的向陈尧咨说:“这也是一种平常的技术罢了,也就是熟能生巧的道理啊!”陈尧咨听了十分惭愧,从此更加努力的练习射箭,再也不夸耀自己的箭术。后来他的人品和箭术一样好.
释读
这个成语,说明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勤学苦练掌握规律,就能找出许多窍门,干起来得心应手。
⑨ 关于熟能生巧的成语故事
得心应手
拼音:dé xīn yìng shǒu
解释:得:得到,想到;应:反应,配合。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比喻技艺纯熟或做事情非常顺利。
出处:《庄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
示例:挟了七八万现款的冯云卿就此走进了公债市场,半年来总算~,扯起息来,二分半是有的。 茅盾《子夜》
近义词:心手相应、游刃有余、驾轻就熟
反义词:不文不武
歇后语:要甜的拿糖罐,要酸的拿醋坛
语法:作宾语、定语、状语;用于各种技艺
英文:serviceable
日文:思うように手が动く,思いどおりにことが运(はこ)ぶ
法文:l'expression répond à l'inspiration
德文:in eas sehr gewandt sein
俄文:выполнять умéло и удáчно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齐桓公在堂上读书,工匠轮扁冒失上前打扰,齐桓公对轮扁的读书无用论深为不满。轮扁解释道:我做木公的技艺得心应手,是不可能用语言传授给别人的,古代圣人学问的精妙之处也是如此
⑩ 熟能生巧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人能和他相比,他也凭着这一点自夸。曾经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不在意地斜着眼看他,久久地不离去。老翁见到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他也只不过微微地点点头赞许这情况。
陈尧咨看到了,跑过来问道:“你也会射箭吗?我射箭的本领难道不也很精湛吗?”老翁说:“没有什么别的奥秘,只不过是熟能生巧罢了。”陈尧咨听后愤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技术!”老翁说:“凭着我倒油的经验就可知道这个道理。”于是老翁取过一个葫芦立放在地上,用铜钱盖在它的口上,慢慢地用勺子把油倒进葫芦,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不沾湿铜钱。老人说:“我这点手艺也没有什么别的奥秘,只是熟能生巧罢了。”陈尧咨见此,只好笑着尴尬地将老翁打发走了。
2.北宋有个射箭能手叫陈尧咨,一天,他在家练箭,十中八九,旁观者拍手称绝,陈尧咨自己也很得意,但观众中有个卖油的老头只略微点头,不以为然。陈尧咨很不高兴,问:“你会射箭吗?你看我射得怎样?”老头很干脆地回答:“我不会射箭。你射得可以,但并没有什么奥妙,只是手法熟练而已。”在陈尧咨追问老头有啥本领后,老头把一个铜钱盖在一个盛油的葫芦口,取勺油高高地倒向钱眼,全勺油倒光,未见铜钱眼外沾有一滴油。老头对陈尧咨说:“我也没什么奥妙的地方,只不过手法熟练而已。”
人们由此故事中的两句话“无他,但手熟尔”和“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引申出“熟能生巧”这个成语,说明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勤学苦练掌握规律,就能找出许多窍门,干起来得心应手。
成语故事手抄报二年级一等奖
叶公好龙 第一幅图画 一个人很喜欢龙 有很多关于龙的收藏 第二附图 天上的真龙听说了
三 天上龙下凡找叶公 四 叶公被吓得要死
画蛇添足 一 几个人比赛画蛇 旁边摆好了奖品 酒 二 一个人先画完了
三 看到其他人还在努力的画 就 天上了四支脚 四 别人先画完 得到了美酒
带有高山流水的成语故事?
1. 成语故事手抄报
成语故事手抄报 关于成语故事的手抄报
带有的成语故事: 1.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
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便观察那人,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脸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更像是偷斧子的,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一不像偷斧子的。不久后,他(丢斧子的人)在挖他的山谷的时候发现了斧子,第二天又见到邻居家的儿子,就觉得他言行举止没有一处像是偷斧子的人了。
含义 这则寓言说明,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真理的障碍。当人以成见去观察世界时,必然歪曲客观事物的原貌。
寓意 做人处事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不能凭空猜想。 2.守株待兔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
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从此,他便不再种地。
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启示 不要存有侥幸心理,不要想着不劳而获,如果不付出努力,而寄希望于意外,结果只能是一事无成,不能死守狭隘经验、墨守成规。
。
成语故事
拔苗助长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如果需要还有很多,可以追问,也可以指定要哪个成语故事。
谁会做关于成语故事的手抄报?
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洛阳纸贵
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
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听到了,他非常难过,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这以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三都赋》。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诸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他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三都赋》受到谅也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草木皆兵
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
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
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
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苻坚中箭而逃。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成语故事手抄报一年级
成语: 滥竽充数 拼音: làn yú chōng shù 解释: 滥:失实的,假的。
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成语故事:滥竽充数这则成语的滥是失实,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的意思;竽是一种簧管乐器;充数是凑数。指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或是以次充好,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辞。
这个成语来源于《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竿,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潜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战国时期,齐宣王非常喜欢听人吹竽,而且喜欢许多人一起合奏给他听,所以齐宣王派人到处搜罗能吹善奏的乐工,组成了一支三百人的吹竽乐队。
而那些被挑选入宫的乐师,受到了特别优厚的待遇。当时,有一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浪荡子弟,名叫南郭。
他听说齐宣王有这种嗜好,就一心想混进那个乐队,便设法求见宣王,向他吹嘘自己是一名了不起的乐师,博得了宣王的欢心,把他编入了吹竽的乐师班里。可笑的是,这位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
每当乐队给齐宣王吹奏的时候,他就混在队伍里,学着别的乐工的样子,摇头晃脑,东摇西摆,装模做样地在那儿吹奏。因为他学得维妙维肖,又由于是几百人在一起吹奏,齐宣王也听不出谁会谁不会。
就这样,南郭混了好几年,不但没有露出一丝破绽,而且还和别的乐工一样领到一份优厚的赏赐,过着舒适的生活。后来,齐宣王死了,他儿子齐潜王继位,潜王同样爱听吹竽。
只有一点不同,他不喜欢合奏,而喜欢乐师门一个个单独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吓得浑身冒汗,整天提心吊胆的。
心想,这回要露出马脚来了,丢饭碗是小事,要是落个欺君犯上的罪名,连脑袋也保不住了。所以,趁潜王还没叫他演奏,就赶紧溜走了。
小学生成语手抄报
首先写成语的由来与释义,第二写相关故事并再画几个所写的成语的故事,最后可以写对学习这些成语自己的感悟和理解!下面就从三方面来介绍一下手抄报的设计与制作知识一、美化与设计 手抄报的美化与设计涉及的范围主要有:版面设计与报头、题花、插图、尾花和花边设计等。
1、版面设计 版面设计是出好手抄报的重要环节。 要设计好版面,须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本期手抄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选用有一定意义的报头(即报名)。
一般报头应设计在最醒目的位置; (2)通读所编辑或撰写的文章并计算其字数,根据文章内容及篇幅的长短进行编辑(即排版)。一般重要文章放在显要位置(即头版); (3)要注意长短文章穿插和横排竖排相结合,使版面既工整又生动活泼; (4)排版还须注意:字的排列以横为主以竖为辅,行距要大于字距,篇与篇之间要有空隙,且与纸的四周要有3CM左右的空边。
另外,报面始终要保持干净、整洁。 2、报头 报头起着开门见山的作用,必须紧密配合主题内容,形象生动地反映手抄报的主要思想。
报名要取有积极、健康、富有意义的名字。 报头一般由主题图形,报头文字和几何形体色块或花边而定,或严肃或活泼、或方形或圆形、或素雅或重彩。
报头设计应注意: (1)构图要稳定,画面结构要紧凑,报头在设计与表现手法上力求简炼,要反映手抄报的主题,起“一目了然”之效; (2)其字要大,字体或行或楷,或彩色或黑白; (3)其位置有几种设计方案:一是排版设计为两个版面的,应放在右上部;二是排版设计为整版的,则可或正中或左上或右上。一般均设计在版面的上部,不宜放在其下端。
3、题头 题头(即题花)一般在文章前端或与文章题图结合在一起。设计题头要注意以题目文字为主,字略大。
装饰图形须根据文章内容及版面的需要而定。文章标题字要书写得小于报题的文字,要大于正文的文字。
总之,要注意主次分明。 4、插图与尾花 插图是根据内容及版面装饰的需要进行设计,好的插图既可以美化版面又可以帮助读者理解文章内容。
插图及尾花占的位置不宜太大,否则易显得空且乱。尾花大都是出于版面美化的需要而设计的,多以花草或几何形图案为主。
插图和尾花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需要的,并非多多益善,应得“画龙点睛”之效。 5、花边 花边是手抄报中不可少的。
有的报头、题头设计可用花边;重要文章用花边作外框;文章之间也可用花边分隔;有的整个版面上下或左右也可用花边隔开。在花边的运用中常用的多是直线或波状线等。
二、报头画、插图与尾花的表现手法 报头画、插图与尾花的表现手法大致可分为线描画法和色块画法两种。 1、线描画法 要求形象简炼、概括,用线准确,主次分明。
作画时要注意一定的步骤: (1)一般扼要画出主线----确定角度、方向和大小; (2)再画出与图相关的比例、结构及透视; (3)刻画细部,结合形体结构、构图、色调画出线条的节奏变化; (4)最后进行整理,使画面完整统一。 2、色块画法 除要求造型准确外,还须善于处理色块的搭配和变化关系,而这些关系的处理要从对象的需要出发,使版面色彩丰富。
作画时,可先画铅笔稿(力求造型准确),再均匀平涂大色块;后刻画细部;最后进行修整,使之更加统一完美。 线描画法与色块画法,通常是同时使用,可以是多色亦可单色。
不管是线描还是色块画法,最好不要只用铅笔去画。版面上的图形或文字不能剪贴。
三、手抄报的编绘制作的步骤 编绘制作是落实由设想到具体着手完成的重要步骤。 其步骤有二:一是准备阶段,另一是编制阶段。
1、准备阶段。 主要是各种材料、工具的准备。
具体包括:拟定本期手抄报的报名;准备好一张白棒纸(大小视需要而定,有半开,四开,八开等,本次我要求的手抄报是四开);编辑、撰写有关的文字材料(文章宜多准备些);书写、绘图工具等。 2、编制阶段。
这个阶段是手抄报制作的主要过程。 大致为:版面设计、抄写过程、美化过程。
(1)版面设计:根据文章的长短进行排版,并画好格子或格线(一般用铅笔轻轻描出,手抄报制作完毕后可擦可不擦)。 (2)抄写过程:指的是文章的书写。
手抄报的用纸多半是白色,故文字的书写宜用碳素墨水;字体宜用行书和楷书,少用草书和篆书;字的个头大小要适中(符合通常的阅读习惯)。字写得不是很漂亮不要怕,关键在于书写一定要工整。
另外,还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3)美化过程:文章抄写完毕后,即可进行插图、尾花、花边的绘制(不宜先插图后抄写),将整个版面美化。
这个过程是手抄报版面出效果的关键过程。 另:手抄报可以是黑白的,也可是彩色的。
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专题性的。手抄报的制作设计与黑板报制作设计要求和步骤大体是相同的。
成语故事园高质量手抄报
『壹』 成语故事《高山流水》高山流水的典故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筝曲《高山流水》,就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现有多种流派谱本。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则是浙江武林派的传谱,旋律典雅,韵味隽永,颇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貌。
山东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四个小曲的联奏,也称《四段曲》、《四段锦》。
河南派的《高山流水》则是取自于民间《老六板》板头曲,节奏清新明快,民间艺人常在初次见面时演奏,以示尊敬结交之意。这三者及古琴曲《高山流水》之间毫无共同之处,都是同名异曲。
不论是各种派别的《高山流水》,都是人们对美的追求与向往,无论传承多少年,经过多少变化,《高山流水》始终是古筝曲的经典曲目。
『贰』 高山流水成语故事卡通
高山流水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拼音]
gāo shān liú shuǐ
[出处]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例句]
人常说高山流水,知音难觅,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近义]
知音难觅 流水高山
『叁』 成语故事:高山流水
1、故事内容
当时的楚国有个读书人,姓伯,名牙。他很喜欢弹琴,从小跟一位名叫连城的先生学琴。伯牙天资聪颖,琴艺大进,但却很难捕捉到乐曲的神韵。
一日,老师对伯牙说:“我带你去寻一个仙师点化点化,好吗?
伯牙一口答应,高高兴兴地背着琴随老师乘船来到东海蓬莱山,老师让他坐地休息,自己去找老师去了。
伯牙在这巍峨苍郁的山野之中,久等不见老师归来,便沿一条山路寻去。绕过一个山头之后,不想却有一幅奇景挂在眼前:真是云中飞瀑,雾中清泉,水花四溅如珍珠,激音回荡如仙乐。伯牙顿感天眼大开,灵感涌起,便席地而坐,抚琴而成妙曲。突然,他的身后传来老师的声音:“哈哈,哈哈……仙师被你找到了。”
伯牙恍然大悟,原来老师所说的仙师就是大自然啊。相传《水仙操》和《高山流水》这两首古琴曲都是伯牙当时成就的。从此,他的琴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但却始终没能找到一个知音。
后来,伯牙到晋国做了大夫。一日,他奉命出使楚国。因遇大风,只好在汉阳江口停留。待风平之后,一轮仲秋之月便从浮云中漫步而出。伯牙站立船头,仰视明月,俯视江面水波,琴兴大发,便抚琴而弹。一曲即终,忽从草丛中跳出一个樵夫来,此人对伯牙的琴艺赞叹不已。
伯牙大惊,便问道:“你会听琴,你能识琴之优劣吗?”
樵夫接琴观之,答道:“此琴叫瑶琴,是伏羲氏所造,取树中良材梧桐的中段做成。其树必高三丈三尺,截为三段,上段声音太清,下段声音太浊,只有中段,清浊相济,轻重相兼。后再把此木漫在水中七十二天,择吉日良时,凿成乐器。最初,此琴有五条弦,外按金、木、水、火、土,内按宫、商、角、徵、羽。后来,周文王添弦一根,称为文弦,周武王又添弦一根,称为武弦。因此,这琴又称文武七弦琴。”
伯牙听罢,心悦诚服,便又调弦抚琴,时而雄壮、高亢,时而舒畅、流利。樵夫时而曰:“善哉,峨峨乎若泰山。”时而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伯牙大喜,推琴而起,使礼而问道:“天下贤士,请教高名雅姓?”樵夫还礼,说:“在下姓钟,贱字子期。”伯牙叹曰:“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即命童子焚香,燃烛,与子期结为兄弟。并相约来年中秋再在此地相会。
第二年中秋时节,伯牙如期而至,谁料想此时已是与好友阴阳相隔,子期已离他而去。伯牙在子期的坟前,抚琴而哭,弹了一曲《高山流水》,曲终,以刀断弦。并仰天而叹:“知己不在,我鼓琴为谁?”说毕,琴击祭台,琴破弦绝。 后人感其事,就在汉阳龟山尾部,月湖侧畔筑一琴台,以资纪念。
2、出处
《高山流水》,为中国十大古曲之一。“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有同名电视剧《高山流水》。此曲为古琴曲,唐代分为《高山》、《流水》二曲。
“高山流水”最先出自《列子·汤问》,传说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
3、成语释义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肆』 成语故事高山流水语音
高山流水_成语解释
拼音:gāo shān liú shuǐ
释义: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出处:《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例句:孔圣人尚学琴于师襄,一操便知其为文王。~,得遇知音。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十六回
『伍』 成语故事大全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
gāo shān liú shuǐ
解释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出处《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结构联合式
用法联合式;作宾语;比喻乐曲高妙
近义词知音难觅
例句孔圣人尚学琴于师襄,一操便知其为文王。~,得遇知音。(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十六回)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于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于听音辨意。有次,伯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时,突然遇到了暴雨,只好滞留在岩石之下,心里寂寞忧伤,便拿出随身带的古琴弹了起来。刚开始,他弹奏了反映连绵大雨的琴曲;接着,他又演奏了山崩似的乐音。恰在此时,樵夫钟子期忍不住在临近的一丛野菊后叫道:"好曲!真是好曲!"原来,在山上砍柴的钟子期也正在附近躲雨,听到伯牙弹琴,不觉心旷神怡,在一旁早已聆听多时了,听到 *** 时便情不自禁地发出了由衷的赞赏。
俞伯牙听到赞语,赶紧起身和钟子期打过招呼,便又继续弹了起来。伯牙凝神于高山,赋意在曲调之中,钟子期在一旁听后频频点头:"好啊,巍巍峨峨,真像是一座高峻无比的山啊!"伯牙又沉思于流水,隐情在旋律之外,钟子期听后,又在一旁击掌称绝:"妙啊,浩浩荡荡,就如同江河奔流一样呀!"伯牙每奏一支琴曲,钟子期就能完全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这使得伯牙惊喜异常。他放下了琴,叹息着说:"好呵!好呵!您的听音、辨向、明义的功夫实在是太高明了,您所说的跟我心里想的真是完全一样,我的琴声怎能逃过您的耳朵呢?"
二人于是结为知音,并约好第二年再相会论琴。可是第二年伯牙来会钟子期时,得知钟子期不久前已经因病去世。俞伯牙痛惜伤感,难以用语言表达,于是就摔破了自己从不离身的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
『陆』 高山流水是成语故事
成语抄:高山流袭水
拼音:gāo shān liú shuǐ
解释: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出处:《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示例:孔圣人尚学琴于师襄,一操便知其为文王。~,得遇知音。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十六回
近义词:知音难觅
反义词:
语法:作宾语;比喻乐曲高妙
英文:lifty character as towering mountain and rushing water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俞伯牙很擅长弹琴,他到楚国马鞍山遇到钟子期,两人谈论琴律很投机。伯牙看到高山流水就弹奏一曲,钟子期高兴地说泰山江河。两人结为知己。第二年伯牙去拜会钟子期,得知钟子期病故,就在坟前伤心地毁琴
『柒』 高山流水的成语故事
伯牙绝抄弦。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捌』 高山流水的成语典故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象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象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玖』 疯狂猜成语之高山流水的成语故事
“高山流水”典故最早见于《列子·汤问》。在人们的用典实践中,这一典故逐渐内发展出七十容余个典形和乐曲高妙、相知可贵、知音难觅、痛失知音、闲适情趣等典义,还存在典故反用现象。[1]
《高山流水》[2],中国古琴曲,属于中国十大古曲之一。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 描绘“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生不弹,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后世分为《高山》、《流水》二曲;另有同名筝曲《高山流水》,与古琴曲无传承关系。
『拾』 高山流水成语故事的主角是谁
峨峨兮若泰山,就在坟前伤心地毁琴,得知钟子期病故,两人谈论琴律很投版机,钟子权期曰,曰,洋洋兮若江河俞伯牙和钟子期,钟子期高兴地说泰山江河:‘善哉。’《列子·汤问》 释义比喻知己或知音。两人结为知己,他到楚国马鞍山遇到钟子期。典故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拼音gāo shān liú shuǐ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俞伯牙很擅长弹琴。伯牙看到高山流水就弹奏一曲:‘善哉。第二年伯牙去拜会钟子期。’志在流水。也比喻乐曲高妙。用法作宾语
爱屋及乌这个成语故事
1. 成语故事经典手抄报大全拼音: àn yǔ cán yún
解释: 比喻男女的爱情被阻隔或断绝。
出处: 宋·刘克庄《西楼》诗:“短松明月易陈迹,断雨残云难觅踪。”
举例造句: 孤帏再把重门掩,不堪离恨寄冰弦,断雨残云思黯然。 明·徐霖《绣孺记·剔目劝学》
拼音代码: dycy
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2. 中华成语故事大全手抄报
成语故事:九牛一毛
汉武帝(刘彻)听说李陵带着部队深入到匈奴的国境,士气旺盛,心里很高与。这时, 许多大臣都凑趣地祝贺皇帝英明,善于用人。后来李陵战败投降,武帝非常生气,原来祝贺 的大臣也就反过来责骂李陵无用和不忠。这时司马迁站在旁边一声不响,武帝便问他对此事 的意见,司马迁爽直地说李陵只有五千步兵,却被匈奴八万骑兵围住,但还是连打了十几天 仗,杀伤了一万多敌人,实算是一位了不起的将军了。最后因粮尽箭完,归路又被截断,才 停止战斗,李陵不是真投降,而是在伺机报国。他的功劳还是可以补他的失败之罪的。武帝 听他为李陵辩护,又讽刺皇上近亲李广利从正面进攻匈奴的庸儒无功,怒将司马迁下在狱 里。次年,又误传李陵为匈奴练兵,武帝不把事情弄清楚,就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子杀了。廷 尉杜周为了迎合皇帝,诬陷司马迁有诬陷皇帝之罪,竟把司马迁施予最残酷、最耻辱的“腐 刑”。司马迁受到了这种摧残,痛苦之余,就想自杀;但转念一想,像他这样地位低微的人 死去,在许多大富大贵的人的眼中,不过像“九毛亡一毛”,不但得不到同情,且更会惹人 耻笑。于是决心忍受耻辱,用自己的生命和时间来艰苦地、顽强地完成伟大的“史记”的写 作。古人所谓有大勇的人才有大智,司马迁便是这样的人。他知道在他所处的年代里,死一 个像他那样没地位、没名望的人,比死条狗还不如,因此他勇敢地活下去,终于完成了那部 空前伟大的历史的著作——“史记”。 司马迁把他这种思想转娈的情况告诉也的好友任少卿,后来的人便是根据他信中所说的 “九牛亡一毛”一句话,引伸成“九牛一毛”这句成语,用来譬喻某种东西或某种人材仅是 极多数里面的一部份,好像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一样。
3. 关于成语故事的手抄报
带有的成语故事:
1.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便观察那人,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脸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更像是偷斧子的,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一不像偷斧子的。不久后,他(丢斧子的人)在挖他的山谷的时候发现了斧子,第二天又见到邻居家的儿子,就觉得他言行举止没有一处像是偷斧子的人了。
含义
这则寓言说明,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真理的障碍。当人以成见去观察世界时,必然歪曲客观事物的原貌。
寓意
做人处事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不能凭空猜想。
4. 成语故事手抄报五年级
明珠暗投 (míng zhū àn tóu)
西汉时期邹阳原在吴王刘濞手下做事,发现吴王想谋反,就改投版奔梁权孝王。羊胜对邹阳有偏见,就在梁孝王面前挑拨离间,邹阳被投入监狱准备处死,他给梁孝王写信说如果有人把“明月之珠”偷偷扔在路上,就会引起人们的警惕而不敢上前。
明珠暗投的意思是:原意是明亮的珍珠,暗里投在路上,使人看了都很惊奇。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视。也比喻好东西落入不识货人的手里。
5. 成语故事手抄报简单又漂亮
如图
6. 成语故事读后感手抄报
怎样写读后感:
多看前言,多引用作者的话,结尾用别人的评价.第一段写故事梗概,后面写我的回感受.还要有答自己或客观的对重要人物或你喜欢的人物的评析.
我的看法:给自己的文章定一个主题,要求深刻又积极向上,思想高度越高越好.主要是你想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写景的能提升到热爱大自然,写情的能提升到.是伟大的,写人就是.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7. 拔苗助长的成语故事手抄报
拔苗助长的成语故事手抄报
拔苗助长这个成语,我们平常会用到,大家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什么吗?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拔苗助长的成语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拔苗助长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
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8. 成语故事手抄报 大全 二年级 一年级
成语: 朝云暮雨
拼音: zhāo yún mù yǔ
解释: 暮:傍晚。早上是云,晚上是雨。原指神女的早晚变化,旧时用以喻指男女的欢会。
出处: 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举例造句: 我想着香闺少女,但生的嫩色娇颜,都只爱朝云暮雨,那个肯凤只鸾单。 元·关汉卿《望江亭》第一折
拼音代码: zymy
近义词:巫山云雨
用法: 作谓语、宾语;比喻男女的情爱与欢会
故事: 传说古代襄王游览高唐地区,十分疲倦就在白天小睡了一会,在梦中看见一个仙女说:“我是高唐人,听说你来了,愿意给你当枕席。”襄王临幸了她。临别她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囫囵吞故事中的成语
商朝末年,纣王残暴无道,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周武王在军师姜太公、弟弟召公、周公等人的辅佐下,联合众诸侯攻入殷都,商朝的残暴统治终于被推翻。然而,伐纣成功的武王却觉得天下还没有安定,该如何处置商朝遗留下来的权臣贵族、官宦将士呢?于是,他召集姜太公、召公、周公等人问道:“应该怎样处置商朝的士众呢?”姜太公说:“我听说,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带喜爱他屋上的乌鸦,如果憎恨那个人就连带夺来他的仆从家吏,杀尽所有的敌对分子,让他们一个也不留,您看怎样?”
武王认为你不妥,又问召公,召公说:“有罪者杀,无罪者赦免。(译文:有罪的人就杀掉,没有罪的人就赦免。)大王您看如何?”
武王摇摇头,再问周公,周公说:过错在于纣王,百姓无责,我看应该让他们各回各家,各种各地。”武王听后心中豁然开朗,感慨道:“真是胸怀宽广呀,这样天下就可以太平了。”
扩展资料
爱屋及乌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爱与他(她)有关系的人或物。说明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或事物)的关爱到了一种盲目热衷的程度。在心理学上来说,这是一种晕轮效应。?
爱屋及乌的形成原因,与我们知觉特征之一——整体性有关。在知觉客观事物时,并不是对知觉对象的个别属性或部分孤立地进行感知的,而总是倾向于把具有不同属性、不同部分的对象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是因为知觉对象的各种属性和部分是有机地联系成一个复合刺激物的。
譬如闭着眼睛,只闻到苹果的气味,或只摸到苹果的形状,我们头脑中就形成了有关苹果的完整印象,因为经验为人们弥补了苹果的其他特征,如颜色(绿中透红)、滋味(甜的)、触摸感(光滑的),等等。
由于知觉整体性作用,知觉客观事物就能迅速而明了,“窥一斑而见全豹”,用不着逐一地知觉每个个别属性了。
百度百科-爱屋及乌
Ⅰ 成语故事囫囵吞枣
囫囵吞copy枣的成语故事:
有个自作聪明的人,听说梨和枣子的药性是“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他想了一会,就得意地说:“我明白了!以后吃梨时,只嚼不咽;吃枣的时候,只咽不嚼。那就既不伤牙齿,亦不伤脾胃。”旁人笑道:“吃梨只嚼不咽还可以,吃枣却难了,囫囵吞枣,怎么受得了呢?”
<另一则>从前,有个医生向病人介绍梨和枣的性能时说:生梨对牙齿有好处,但对脾有坏处。而红枣正好相反,能健脾,却伤牙齿。这时有个人说:我有一个好办法,吃了这两样东西有益而无害。在吃梨的时候只嚼不咽,吃枣的时候则不嚼一口将其吞下去。这样以来,既不伤牙,又不伤脾,能一举两得。
Ⅱ 囫囵吞枣成语故事
1、“囫囵吞枣”的成语故事有两则,分别是:
(1)有个自作聪明的人,听说梨和枣子的药性是“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他想了一会,就得意地说:“我明白了!以后吃梨时,只嚼不咽;吃枣的时候,只咽不嚼。那就既不伤牙齿,亦不伤脾胃。”旁人笑道:“吃梨只嚼不咽还可以,吃枣却难了,囫囵吞枣,怎么受得了呢?”
(2)从前,有个医生向病人介绍梨和枣的性能时说:生梨对牙齿有好处,但对脾有坏处。而红枣正好相反,能健脾,却伤牙齿。这时有个人说:我有一个好办法,吃了这两样东西有益而无害。在吃梨的时候只嚼不咽,吃枣的时候则不嚼一口将其吞下去。这样以来,既不伤牙,又不伤脾,能一举两得。
Ⅲ 含有故事的成语是囫囵吞枣,再写出两个这样的成语是什么呢
如饥似渴的故事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曹操原打算立曹植为太子,引起长子曹版丕的妒恨。曹丕即位,多次迫害权曹植,三次更换他的封地。223年,曹丕要曹植、曹彰、曹彪三人到京都朝会,曹植因故不能去,就上一道奏章向曹丕请罪说:“迟奉圣颜,如饥似渴。”
与众不同的故事
成语故事商朝末年,因为造鹿台,姜子牙被逼跳水潜逃。杨任上殿劝谏纣王。纣王十分气愤,就下令挖掉他的眼睛。杨任的怨气感动 *** 洞道德君。道德君为他补上一双带手的眼睛。从此与众不同的杨任就跟随姜子牙辅佐周文王灭商。
Ⅳ 成语故事精选 囫囵吞枣
囫囵吞枣
相传,古时候有个老先生,身边教了很多学生。一天课余时间版,学生们拿出新鲜的梨权子
和大枣吃了起来。这时,先生家里来了一位客人。这位客人是个医生。他看到学生们都 在不停地吃着梨子和大枣,就劝他们说:“虽然梨子有益于牙齿,但吃多了却会伤脾;大枣是有益于脾,可是吃多了就会损坏牙齿。”听了这位客人的话,一个愚钝的学生想了很久才说:“那我吃梨的时候光嚼不咽下去,这样就不能伤我的脾了;吃枣就整个儿吞下去而不嚼,也就伤不了我的牙齿了。”客人说:“唉,真没办法,你整个儿一个囫囵吞枣呀!”
Ⅳ 成语故事图囫囵吞枣
注音抄hú lún tūn zǎo
成语故事从前一个自作聪明的人,听说人们吃梨子对牙好但伤脾,吃枣子却刚好相反。他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吃梨只嚼不咽,吃枣只吞不嚼,这样就不会伤牙与伤脾了,人家笑他是囫囵吞枣。
典故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
解释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用法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读书不认真
相近词不求甚解、生吞活剥
相反词含英咀华、细嚼慢咽、融会贯通
英语bolt<swallowadatewhole>
成语例句
◎ 然而,人们来不及鉴别、吸收和消化,只能采取浮光掠影或者囫囵吞枣的办法,良莠不分,拾起来便用。
◎ 行为主义的交替反应之说便用以补救这种囫囵吞枣之弊。
◎ 水子回到家,将布克写给自己的信囫囵吞枣地看了。
◎ 在学习前人的东西时,取囫囵吞枣的方法,不能消化并理解其所以然。
◎ 爷爷也不要求这些,因为他本来就讲不明白那些诗,只能让我囫囵吞枣。
Ⅵ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囫囵吞枣(成语故事)
囫囵吞枣 ( hú lún tūn zǎo ) 解 释 囫囵:整个儿,完整的。把枣整个咽下去。比喻在学习上不加分析、选择,笼统地加以接受。 出 处 宋·圆悟禅师《碧岩录》:“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慢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囵吞个枣。" 用 法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形容读书不认真 示 例 茅盾《夜读偶记·理想和现实》:“缺乏辨别力的青年,~地读了《红楼梦》,的确会产生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情绪。” 比喻学习上笼统接受,不加分析,不求充分理解。 近义词 不求甚解、生吞活剥 反义词 含英咀华、细嚼慢咽、融会贯通 典故 从前有个人看书的时候,总会把书中文章大声念出来,可是他从来不动脑筋想一想书中的道理,还自以为看了很多书,懂得许多道理。有一天,他参加朋友的聚会,大家边吃边聊,其中有一位客人感慨地说:“这世上很少有两全其美的事,就拿吃水果来说,梨对牙齿很好,但是吃了伤胃;枣子能健胃,可惜吃多了会伤牙齿。”大家都觉得很有道理。 这个人为了表现自己的聪明,就接下去说:“这很简单嘛!吃梨子时不要吃进果肉,就不会伤胃;吃枣子时用吞的,就不会伤牙啦!”这时桌上正好有一盘枣子,他便拿起枣子打算直接吞下去。大家怕他噎到,连忙劝他说:“千万别吞,卡在喉咙多危险呀!”同学们,如果读书也像这样囫囵吞枣下去,不用头脑,肯定学不到东西。 于是,人们就以“囫囵吞枣”来比喻学习的时候,没有经过思考就直接接受.
Ⅶ 囫囵吞枣的成语故事
囫囵吞枣的成语故事有个自作聪明的人,听说梨和枣子的药性是“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他想了一会,就得意地说:“我明白了!以后吃梨时,只嚼不咽;吃枣的时候,只咽不嚼。那就既不伤牙齿,亦不伤脾胃。”旁人笑道:“吃梨只嚼不咽还可以,吃枣却难了,囫囵吞枣,怎么受得了呢?”
<另一则>从前,有个医生向病人介绍梨和枣的性能时说:生梨对牙齿有好处,但对脾有坏处。而红枣正好相反,能健脾,却伤牙齿。这时有个人说:我有一个好办法,吃了这两样东西有益而无害。在吃梨的时候只嚼不咽,吃枣的时候则不嚼一口将其吞下去。这样以来,既不伤牙,又不伤脾,能一举两得。
囫囵吞枣的解析
囫囵吞枣húlúntūnzǎo
[释义] 囫囵:整个儿;完整的。指不加咀嚼;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学习时生吞活剥;缺乏思考;笼统地含糊地吸收知识。
[语出] 宋·圆悟禅师《碧岩录》:“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山仑吞个枣。”
[正音] 囫;不能读作“wù”。
[辨形] 枣;不能写作“束”。
[近义] 不求甚解 生吞活剥
[反义] 含英咀华 细嚼慢咽 融会惯通
[用法] 用来形容读书不认真。贬义。一般作谓语、宾语、状语。
[结构] 偏正式。
[辨析]
~和“生吞活剥”;都可比喻在学习上食而不化。不同在于:①~偏重指作学问不求甚解;“生吞活剥”偏重指生搬硬套。②“生吞活剥”还可形容吃东西时的状态;~不能。
Ⅷ 、囫囵吞枣简短的成语故事
囫囵吞枣简短的成语故事:
古时候有个老先生,身边教了很多学生。一天课余时间,学生们拿出新鲜的梨子和大枣吃了起来。这时,先生家里来了一位客人。
这位客人是个医生。他看到学生们都在不停地吃着梨子和大枣,就劝他们说:“虽然梨子有益于牙齿,但吃多了却会伤脾;大枣是有益于脾,可是吃多了就会损坏牙齿。”
听了这位客人的话,一个愚钝的学生想了很久才说:“那我吃梨的时候光嚼不咽下去,这样就不能伤我的脾了;吃枣就整个儿吞下去而不嚼,也就伤不了我的牙齿了。”客人说:“唉,真没办法,你整个儿一个囫囵吞枣呀!”
(8)囫囵吞故事中的成语扩展阅读:
成语: 囫囵吞枣
拼音: hú lún tūn zǎo
解释: 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作者:宋代的朱熹《答许顺之书》
近义词: 不求甚解、生吞活剥
1、生吞活剥是一个成语,读音是shēng tūn huó bō,原意指生的吞下去,活的剥开来(贝壳类),形容那时人类还过着野兽的生活;比喻对别人的经验、理论、方法生硬地接受,机械地照搬。也指生拉硬扯。
2、不求甚解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bù qiú shèn jiě,意思是指只领会全文大意不在字句上过分追究。现多含贬义,形容用心不专。
反义词: 含英咀华、细嚼慢咽、融会贯通
1、细嚼慢咽,拼音:xì jiáo màn yàn,解释:本指慢慢地吃东西。引申慢慢去体味。
先强调的是饮食过程中的从容,也是养生之必需。其次,在孔子的那个时代追求精细,也是一种合乎营养学的饮食平衡。
2、融会贯通是一个成语,读音是róng huì guàn tōng,意思是指各方面的知识或道理融合贯穿起来,从而得到系统透彻的理解。
融会贯通和“举一反三”都可形容在学习上能够领会;理解。但融会贯通的语义范围比“举一反三”大;指将各方面知识都能汇聚起来;得到透彻理解。而“举一反三”只是反映由一类事物推得其他事物。
Ⅸ 成语故事囫囵吞枣的感悟
囫囵吞枣 [hú lún tūn zǎo]
[释义] 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专喻对事物不...
[出处] 宋·属圆悟禅师《碧岩录》:“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
好了,今天关于“成语故事 图”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成语故事 图”有更全面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
上一篇:两字开头的成语大全四个字_两字开头的成语大全四个字有哪些
下一篇:小小组成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