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四字成语 四字成语
成语故事图片配图和简介怎么写_成语故事图片配图和简介怎么写的
ysladmin 2024-06-08 人已围观
简介成语故事图片配图和简介怎么写_成语故事图片配图和简介怎么写的 成语故事图片配图和简介怎么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它涉及到许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我将尽力为您解答相关问题。1.《成语故事365》故事简介2.成语故事简介2个,神话故事6个。3.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图片配图和简介怎么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它涉及到许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我将尽力为您解答相关问题。
1.《成语故事365》故事简介
2.成语故事简介2个,神话故事6个。
3.成语故事手抄报二年级一等奖
4.中华成语故事内容简介
5.求60个成语故事(简介)
6.成语故事抛砖引玉带?
《成语故事365》故事简介
《成语故事365》是由365个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成语故事组成的。书中讲述了大量的历史知识、民俗风情和生活哲理,并配以生动风趣的连环彩图,使图文互为照应。该书中既有著名的“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围魏救赵”、“空城计”等战争故事,还有“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画龙点睛”等神话故事,著名的历史人物孔子、孟子、曹操、诸葛亮、姜太公、孙子以及历代皇帝、臣民百姓都涵盖其中,内容十分丰富。
扩展资料:
成语的基本特征:
1、结构固定性
成语的构成成分和结构形式都是固定的,一般不能随意更变或增减语素。
例如“唇亡齿寒”,不能改为“唇亡牙冷”;“胸无点墨”,也不能增加成“胸中无有一点墨”。
此外成语里的语序也有固定性,不能随意更改。
例如“来龙去脉”不能改为“去脉来龙”;“汗马功劳”不能改为“功劳汗马”。
2、意义整体性
成语在意义上具有整体性。它的意义往往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其构成成分的意义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来的整体意义。
如“狐假虎威”,表面意义是“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实际含义是“倚仗别人的权势去欺压人”;“兔死狗烹”,表面意义是“兔子死了,猎狗就被人烹食”,实际含义是“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等等。
3、语法功能的多样性
从汉语语法的角度来看,汉语成语在句子里相当于一个短语,因为短语在一个句子中能充当不同的成分,所以成语的语法功能也具有多样性。
汉语成语形式多样,如四字成语、五字成语、六字成语、七字成语、八字成语等等,其中四字成语是汉语成语的主要形式。
4、风格具有典雅型
成语通常来自古代文献或俗语中,其语体风格庄重、典雅。
参考资料:
成语故事简介2个,神话故事6个。
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国时期,蜀主刘备死后,昏庸无能的阿斗继位,他只知享乐,把国内的军政大权交给诸葛亮处理。诸葛亮一面联吴伐魏,南征孟获,积极准备两次北伐,在最后一次北伐前夕给阿斗写《后出师表》表示自己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乐不思蜀
人们常把乐以忘本,无故国故土之思,称作“乐不思蜀”。这个典故就产生于三国时的洛阳。当时魏军入川,蜀后主刘禅投降,被送到洛阳。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赐住宅,月给用度,僮婢百人,刘禅为表感谢,特意登门致谢,司马昭于是设宴款待,并以歌舞助兴。当演奏到蜀地乐曲时,蜀旧臣们油然起国破家亡的伤怀之情,个个泪流满面。而刘禅却麻林不仁,嬉笑自若。司马昭见状,便问刘禅:“你思念蜀吗?”刘禅答道:“这个地方很快乐,我不思念蜀。”他的旧臣邰正闻听此言,连忙找个机会悄悄对他说:“陛下,等会儿若司马再问您,您就哭着回答:“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刘禅听后,牢记在心。酒至半酣,司马昭果然又发问,刘禅赶忙把邰正教他的话学了一遍,只是欲哭无泪。司马昭听了,说道:“咦,这话怎么象是邰正说的?”刘禅惊奇道:“你说的一点不错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开了。司马昭见刘禅如此老实,从此就再也不怀疑他。神禅就这样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了余生,传下了这令人捧腹的“乐不思蜀”的典故。
3、三顾茅庐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樊市.一说为今河南南阳城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4、七步成诗
曹操死后长子曹丕继位。曹丕唯恐几个弟弟与他争位,便先下手为强,夺了二弟曹彰的兵权;又逼四弟曹熊上了吊。此时就剩下老三曹植,曹丕深恨之。故命曹植在大殿之上走七步,然后以“兄弟”为题即兴吟诗一首,但诗中却不能出现“兄弟”二字,成则罢了,不成便要痛下杀手。曹植不假思索,立刻脱口而出:“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便是赫赫有名的“七步成诗”。曹丕听了以后潸然泪下,没下得了手,只是把曹植贬为安乡侯。
5、舌战群雄
曹操大军沿江结寨,准备并吞江东。东吴君臣惊疑忧惧,是和是战难以定夺。诸葛亮运用谋略,与东吴群臣纵论天下大事,巧舌辩驳,说服他们和孙权要与刘备联合抗曹。才有后来的赤壁之战。此成语原指与众多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指与很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
6、锦囊妙计
孙权用公瑾之计,引刘备入东吴招亲,要挟刘备交还荆州。诸葛亮在他临行前交给赵云三个用锦做成的袋子,吩咐说:“内封三条神妙计策,到时依次打开行事。”赵云和刘备、孙乾率五百军士到南许,依锦囊妙计破了公瑾计策,娶了孙权之妹孙尚香逃回荆州。让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这成语是比喻及时解救危急的好办法。
7、羽扇纶巾
诸葛亮积劳成疾,临终与众将诀别,并安排了军国大事。他死后虽秘不发丧,但司马懿见蜀兵后 退已知真相,故催军速追。突然五丈原上炮响旗飘,诸葛亮端坐四轮车出现,,他羽扇纶巾。魏军见诸葛亮尚在,弃甲逃命,溃不成军。两日后,司马懿方知车上是木人。此成语形容诸葛亮的装束,也形容谋士镇定自若的潇洒风度。
成语故事手抄报二年级一等奖
成语故事简介:
1.画龙点睛
张僧繇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张僧繇是梁朝著名的画师。有一次,皇帝命令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龙。不一会儿,两条栩栩如生的龙就出现在墙壁上了。这时皇帝发现这两条龙都没有眼睛,就问张僧繇这是为什么。张僧繇回答说:“画上眼睛的话,它们就会飞走的。”大家不信,皇帝一定要他画上眼睛,张僧繇只好给其中的一条龙点上了眼睛。霎时间,电闪雷鸣,那条龙真的飞走了。
成语“画龙点睛”比喻说话或做事关键部位处理得好,使整体效果更加传神。
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2.三令五申
春秋时侯,有一位着名军事学家孙武,他带着自己写的兵书《孙子兵法》去见吴王阖闾。
吴王看过之后说:“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过了,是不是拿我的军队试试?”孙武说可以。吴王再问:“用妇女来试验可以吗?”孙武也说可以。于是吴王召集一百八十名宫中美女,请孙武训练。
孙武将她们分为两队,让吴王最宠爱的两个宫姬当队长,并叫她们每个人都拿着长戟。队伍站好后,孙武便发问:“你们知道怎样向前向后和向左向右转吗?”众女兵说:“知道。”孙武又解释道:“向前就看我心胸,向左就看我左手,向右就看我右手,向后就看我背后。”众女兵说:“明白了。”
于是孙武命人搬出铁钺(古时用的刑具),三番五次向她们告戒。说完便击鼓发出向右转的号令。怎知众女兵不但没有依令行动,反而哈哈大笑。孙武见状,说道:“解释不明,交代不清,应该是将官们的过错。”于是又将刚才一番话详尽地再向她们解释一次。再而击鼓发出向左转的号令,众女兵仍然只是大笑。孙武便说:“解释不明,交代不清,是将官的过错。既然交代清楚而不听令,就是队长和士兵的过错了。”说完命左右随从把两个队长推出斩首。
吴王见孙武要斩他的爱姬,急忙派人向孙武讲情,可是孙武说:“我既受命为将军,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遂命左右将两女队长斩了,再命两位排头的为队长。自此以后,众女兵无论是向前向后,还是向左向右,甚至跪下起立等复杂的动作都认真操练,再不敢儿戏了。
这故事出自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后来人们把孙武向女兵再三解释的做法,引申为“三令五申”,即反覆向人告诫的意思。例如某地政府屡次向食品商店告诫食品要清洁卫生,以免损害顾客健康,我们便可说:关于食品商店要保证清洁卫生,政府已“三令五申”,大家都早已知道了
神话故事:
1.“万卷书”的传说
明代,安徽亳州有个书生,名叫欧阳搏云,字苦书。本是出生在官宦之家,后因家境日下,渐渐败落,十分贫寒。但是,书生不甘命运的安排,更不愿寄人篱下,决心考取“功名”,光耀列祖,哪知连年落榜。有位好心肠的先生告诉他:“后生功底太差,还需读万卷书,方能感招天地之神。” 于是他终日抄书习文不止。可是家中贫寒,纸又太贵,只得将一篇篇文章抄写在墙壁上和门板上。一日他在室中感到闷倦,便来到后院散心。只见后院那株多年未开花的牡丹丛,花繁叶茂,感到惊喜,于是突然心血来潮,返回室内,取来笔砚,将文章抄写在牡丹花瓣上,以花代纸。那位好心的先生路过这里看到此景,称此牡丹为“万卷书”。这也许感动了“花神”,翌年,欧阳搏云果真中了“举人”。
2.鸡叫日出
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九个太阳。大地热得像一块烧红了的铁块,人们的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于是,人们请来了一位力气大、箭法准的勇士,让他把太阳射下来。 勇士拉开大弓,向着天空射出了八支箭,天上的八个太阳就“噼里啪啦”地落了下来。“哎呀,要杀死我了!”剩下的一个太阳吓得躲到了山背后,再也不敢出来了。 这一来,一个太阳也没有了,天地一片漆黑,人们的日子还是没法过,只有赶紧再把剩下的那个太阳给叫出来。 黄莺被请来了。它自以为是世上最好的歌唱家,对着山那边就骄傲地唱了起来,不料太阳不肯出来。云雀、画眉也来了,它们也像黄莺一样骄傲,太阳还是一点儿动静也没有。 最后,大公鸡说:“让我来试试吧。”它虽然不是什么歌唱家,但勤劳勇敢,嗓子也不坏。大公鸡对着山那边十分谦逊地高声叫了三遍,声音虽然不是十分美妙,但却充满了真诚和热情。太阳被感动了,慢慢地从山后露出了笑脸。 从此,公鸡叫三遍,太阳跟着就出来了。
3.精卫填海
炎帝有一个善良,可爱的小女儿,名字叫精卫.她从小就有一个梦想,希望见道无边的大海.小女孩一天天张大,也一天比一天漂亮.终于在她认为自己有能力找到大海的时候,她悄悄的离开了部落.最终她找到了大海,她为大海的伟大而陶醉,正当她奔向大海的时候,大海同样卷着巨浪奔向精卫.最后,大海把精卫带走了,带着她离开了这个世界.精卫死前那一刻才醒悟过来.精卫的灵魂因为愤怒而化做一只青鸟,精卫为了报复大海,决定把大海填平,于是就日以继夜的含着西山的石头去填海.
4.“歹刘黄”的传说 古时候,洛阳附近有一个后生,姓刘名丹亭。他自小爱花如痴,种花成癖,在百花之中,尤好牡丹,院前屋后种了许多花草和牡丹。然而正因为他花种得特别好,常遭顽童袭骚。他非常生气,每次凡被他捉住者,轻者罚劳作一晌,重则打板数下。因此,当地顽童便给他起了个绰号叫“歹刘”。这样渐渐传开,久而久之便取代了他的名字,成了“大名”。 说起“歹刘”的种花技艺确实不凡,他种牡丹百余株,花大色艳品种多。一年他培育出一株黄金色的牡丹,其花色超过“姚黄”,众乡邻惊叹,富贵人家以金银相求。当时**牡丹十分稀少,他便大量繁殖,一时远近争相栽种,成为一种时尚。以后,人们将这种花命名为“歹刘黄”,这品名被载入书中,流传下来。
5.刘师阁”的传说
隋朝末年,在河南汝州的庙下镇东,有个刘氏家族居住的地方--刘家馆。这里有一个美丽天真的少女,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备受亲邻的喜欢。随后父母相继过世,少女便随在长安作官的哥嫂来到长安定居。隋朝灭亡后,哥嫂相继谢世,独留她孤怜一人无处可去,又兼看破红尘,竟出家作了尼姑。 出家时,少女将原来家院里亲手种植的白牡丹带到庵中,以表献身佛家,洁身自好之意。在她的精心管理下,白牡丹长得非常茂盛,美丽。一株着花千朵,花大盈尺,重瓣起楼,白色微带红晕,晶莹润泽,如美人肌肤,童子玉面。观者无不赞其美,颂其佳,故每逢四月,众多信女纷纷前来此庵拜佛观花,且以花献佛为乐,香火愈旺。 因此花出自“刘氏居之阁下”,故名为“刘氏阁”,又叫“刘师阁”。后来,此牡丹品种又传到四川省天彭,山东荷泽等,芳香远播。
6.炎帝击石生火
人类使用最早的火全都是天然火(大多是雷电击在大树上所产生的火).有个人便想人类总不能一直依靠天然火吧,所以决定自己要创造一种取火的方法,在一次狩猎中,他一失手未将石制的标枪命中猎物,不过他发现标枪与地上的石头相击时产生了火花,于是他就捡了很多那里的石头来试验,结果成功的取得了火.也因为他发现了取火的方法,所以各个部落都一致拥他为王,这个人就是以火德为王的炎帝.之后他又创造了耕种方法并且教会了人类耕种,所以他又被称为神农.
还有很多,自己去看下。
参考资料:
中华成语故事内容简介
1. 成语故事手抄报
成语故事手抄报 关于成语故事的手抄报
带有的成语故事: 1.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
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便观察那人,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脸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更像是偷斧子的,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一不像偷斧子的。不久后,他(丢斧子的人)在挖他的山谷的时候发现了斧子,第二天又见到邻居家的儿子,就觉得他言行举止没有一处像是偷斧子的人了。
含义 这则寓言说明,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真理的障碍。当人以成见去观察世界时,必然歪曲客观事物的原貌。
寓意 做人处事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不能凭空猜想。 2.守株待兔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
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从此,他便不再种地。
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启示 不要存有侥幸心理,不要想着不劳而获,如果不付出努力,而寄希望于意外,结果只能是一事无成,不能死守狭隘经验、墨守成规。
。
成语故事
拔苗助长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如果需要还有很多,可以追问,也可以指定要哪个成语故事。
谁会做关于成语故事的手抄报?
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洛阳纸贵
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
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听到了,他非常难过,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这以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三都赋》。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诸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他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三都赋》受到谅也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草木皆兵
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
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
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
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苻坚中箭而逃。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成语故事手抄报一年级
成语: 滥竽充数 拼音: làn yú chōng shù 解释: 滥:失实的,假的。
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成语故事:滥竽充数这则成语的滥是失实,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的意思;竽是一种簧管乐器;充数是凑数。指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或是以次充好,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辞。
这个成语来源于《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竿,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潜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战国时期,齐宣王非常喜欢听人吹竽,而且喜欢许多人一起合奏给他听,所以齐宣王派人到处搜罗能吹善奏的乐工,组成了一支三百人的吹竽乐队。
而那些被挑选入宫的乐师,受到了特别优厚的待遇。当时,有一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浪荡子弟,名叫南郭。
他听说齐宣王有这种嗜好,就一心想混进那个乐队,便设法求见宣王,向他吹嘘自己是一名了不起的乐师,博得了宣王的欢心,把他编入了吹竽的乐师班里。可笑的是,这位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
每当乐队给齐宣王吹奏的时候,他就混在队伍里,学着别的乐工的样子,摇头晃脑,东摇西摆,装模做样地在那儿吹奏。因为他学得维妙维肖,又由于是几百人在一起吹奏,齐宣王也听不出谁会谁不会。
就这样,南郭混了好几年,不但没有露出一丝破绽,而且还和别的乐工一样领到一份优厚的赏赐,过着舒适的生活。后来,齐宣王死了,他儿子齐潜王继位,潜王同样爱听吹竽。
只有一点不同,他不喜欢合奏,而喜欢乐师门一个个单独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吓得浑身冒汗,整天提心吊胆的。
心想,这回要露出马脚来了,丢饭碗是小事,要是落个欺君犯上的罪名,连脑袋也保不住了。所以,趁潜王还没叫他演奏,就赶紧溜走了。
小学生成语手抄报
首先写成语的由来与释义,第二写相关故事并再画几个所写的成语的故事,最后可以写对学习这些成语自己的感悟和理解!下面就从三方面来介绍一下手抄报的设计与制作知识一、美化与设计 手抄报的美化与设计涉及的范围主要有:版面设计与报头、题花、插图、尾花和花边设计等。
1、版面设计 版面设计是出好手抄报的重要环节。 要设计好版面,须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本期手抄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选用有一定意义的报头(即报名)。
一般报头应设计在最醒目的位置; (2)通读所编辑或撰写的文章并计算其字数,根据文章内容及篇幅的长短进行编辑(即排版)。一般重要文章放在显要位置(即头版); (3)要注意长短文章穿插和横排竖排相结合,使版面既工整又生动活泼; (4)排版还须注意:字的排列以横为主以竖为辅,行距要大于字距,篇与篇之间要有空隙,且与纸的四周要有3CM左右的空边。
另外,报面始终要保持干净、整洁。 2、报头 报头起着开门见山的作用,必须紧密配合主题内容,形象生动地反映手抄报的主要思想。
报名要取有积极、健康、富有意义的名字。 报头一般由主题图形,报头文字和几何形体色块或花边而定,或严肃或活泼、或方形或圆形、或素雅或重彩。
报头设计应注意: (1)构图要稳定,画面结构要紧凑,报头在设计与表现手法上力求简炼,要反映手抄报的主题,起“一目了然”之效; (2)其字要大,字体或行或楷,或彩色或黑白; (3)其位置有几种设计方案:一是排版设计为两个版面的,应放在右上部;二是排版设计为整版的,则可或正中或左上或右上。一般均设计在版面的上部,不宜放在其下端。
3、题头 题头(即题花)一般在文章前端或与文章题图结合在一起。设计题头要注意以题目文字为主,字略大。
装饰图形须根据文章内容及版面的需要而定。文章标题字要书写得小于报题的文字,要大于正文的文字。
总之,要注意主次分明。 4、插图与尾花 插图是根据内容及版面装饰的需要进行设计,好的插图既可以美化版面又可以帮助读者理解文章内容。
插图及尾花占的位置不宜太大,否则易显得空且乱。尾花大都是出于版面美化的需要而设计的,多以花草或几何形图案为主。
插图和尾花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需要的,并非多多益善,应得“画龙点睛”之效。 5、花边 花边是手抄报中不可少的。
有的报头、题头设计可用花边;重要文章用花边作外框;文章之间也可用花边分隔;有的整个版面上下或左右也可用花边隔开。在花边的运用中常用的多是直线或波状线等。
二、报头画、插图与尾花的表现手法 报头画、插图与尾花的表现手法大致可分为线描画法和色块画法两种。 1、线描画法 要求形象简炼、概括,用线准确,主次分明。
作画时要注意一定的步骤: (1)一般扼要画出主线----确定角度、方向和大小; (2)再画出与图相关的比例、结构及透视; (3)刻画细部,结合形体结构、构图、色调画出线条的节奏变化; (4)最后进行整理,使画面完整统一。 2、色块画法 除要求造型准确外,还须善于处理色块的搭配和变化关系,而这些关系的处理要从对象的需要出发,使版面色彩丰富。
作画时,可先画铅笔稿(力求造型准确),再均匀平涂大色块;后刻画细部;最后进行修整,使之更加统一完美。 线描画法与色块画法,通常是同时使用,可以是多色亦可单色。
不管是线描还是色块画法,最好不要只用铅笔去画。版面上的图形或文字不能剪贴。
三、手抄报的编绘制作的步骤 编绘制作是落实由设想到具体着手完成的重要步骤。 其步骤有二:一是准备阶段,另一是编制阶段。
1、准备阶段。 主要是各种材料、工具的准备。
具体包括:拟定本期手抄报的报名;准备好一张白棒纸(大小视需要而定,有半开,四开,八开等,本次我要求的手抄报是四开);编辑、撰写有关的文字材料(文章宜多准备些);书写、绘图工具等。 2、编制阶段。
这个阶段是手抄报制作的主要过程。 大致为:版面设计、抄写过程、美化过程。
(1)版面设计:根据文章的长短进行排版,并画好格子或格线(一般用铅笔轻轻描出,手抄报制作完毕后可擦可不擦)。 (2)抄写过程:指的是文章的书写。
手抄报的用纸多半是白色,故文字的书写宜用碳素墨水;字体宜用行书和楷书,少用草书和篆书;字的个头大小要适中(符合通常的阅读习惯)。字写得不是很漂亮不要怕,关键在于书写一定要工整。
另外,还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3)美化过程:文章抄写完毕后,即可进行插图、尾花、花边的绘制(不宜先插图后抄写),将整个版面美化。
这个过程是手抄报版面出效果的关键过程。 另:手抄报可以是黑白的,也可是彩色的。
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专题性的。手抄报的制作设计与黑板报制作设计要求和步骤大体是相同的。
求60个成语故事(简介)
全书共四卷,收集中华几千年成语故事,通过精炼的文字、精美的、精准的诠释、精彩的论点,进行有机结合,将精彩绝伦的成语故事再现给读者。以准确为基础,努力将与成语故事有关的风格多样的书法绘画、历史、背景资料、文物古迹融入其中,充满时空场景感。
以文带图,根据文字用成语所反映的历史特点和意义,展示的丰富、系统性,使读者通过全面、简练的文字,多角度、全方位真实感受中华成语故事的巨大魅力。
扩展资料:
《中华成语故事》中的成语列表:
1、爱屋及乌;
2、按图索骥;
3、八斗才;
4、八仙过海;
5、百步穿杨;
6、杯弓蛇影;
7、不材之木;
8、不越雷池;
9、沧海桑田;
10、沧海一粟;
11、豺狼当道;
12、草木皆兵;
13、长风破浪;
14、唱筹量沙;
15、车水马龙;
16、沉鱼落雁;
17、大义灭亲;
18、呆若木鸡;
19、东窗事发;
20、得陇望蜀;
21、多多益善;
22、对牛弹琴;
23、二桃杀三士;
24、房谋杜断;
25、风马牛不相及;
26、风声鹤唳;
27、凤毛麟角;
28、覆水难收;
29、孤注一掷;
30、刮目相待;
31、邯郸学步;
32、狐假虎威;
33、画饼充饥;
34、画龙点睛;
35、画蛇添足;
36、讳疾忌医;
37、祸起萧墙;
38、鸡鸣狗盗;
39、鸡犬升天;
40、借箸代筹;
41、金貂换酒;
42、金屋藏娇;
43、惊弓之鸟;
44、精卫填海;
45、鞠躬尽瘁;
46、刻舟求剑;
47、口蜜腹剑;
48、夸父逐日;
49、滥竽充数;
50、老骥伏枥;
61、老马识途;
62、老牛舐犊;
63、炼石补天;
64、龙盘虎踞;
65、庐山真面;
66、马首是瞻;
67、买椟还珠;
68、盲人摸象;
69、毛遂自荐;
70、门可罗雀;
71、名落孙山;
72、目不窥园;
73、目无全牛;
74、南辕北辙;
75、囊萤映雪;
76、啮雪吞毡;
77、呕心沥血;
78、攀辕卧辙;
79、破镜重圆;
80、七步成诗;
81、七擒七纵;
82、奇货可居;
83、杞人忧天;
84、前倨后恭;
85、黔驴技穷;
86、倾国倾城;
87、人面桃花;
88、日下无双;
89、如椽大笔;
90、如鱼得水;
91、塞翁失马;
92、三人成虎;
93、丧家之狗;
94、首鼠两端;
95、甚嚣尘上;
96、数典忘祖;
97、树倒猢狲散;
98、司空见惯;
99、四面楚歌;
100、弹冠相庆。
成语故事抛砖引玉带?
画虎成狗:成语故事东汉初年伏波将军马援对子侄后辈教育十分严格,希望他们成为有用的人才。他不喜欢侄子马严和马敦在别人后面说长道短,他写信《诫兄子严敦书》告诫他们,让他们学杜季良、龙伯高。如果学不成就像画不成老虎反而画得像一头。
典故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也。 《后汉书·马援传》
释义画老虎不成,却成了狗。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模仿不到家
近义词画虎不成反类狗
示例身已许君,复何吝惜,但恐画虎成狗,致贻污谤。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胭脂》
成语故事元朝的大臣彻里帖木耳,处理公务精明干练,善于决断。有 一年他在浙江任职,正好逢上省城举行科举考试。他目睹了这场考 试,从官府到考生都花费了许多钱财,并且免不了有营私舞弊的情 况。他暗暗下了决心,待到自己掌握了大权,一定要促使朝廷废除这 种制度。 后来,他升任相当于副宰相的中书平章政事,便奏告元顺帝,请 求废除科举制度。中国科举制度隋唐以来已实行了七百多年,要废 除它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在朝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大师伯颜表 示支持,但反对的很多。 有位御史坚决反对废除科举制度,他请求顺帝治彻里帖木耳的 罪。不料顺帝虽然很昏庸,但对废除科举制度倒是赞成的。因此不仅 不支持那位御史,反而把他贬到外地去当官。不久,他命人起草了废 除科举制度的诏书,准备颁发下去。 书还未下达,地位略低于平章的参政许有王,又出来反对废 除科举制度。他对伯颜说:“如果废除科举考试制度,世上有才能的 人都会怨恨的。” 伯颜针锋相对地说:“如果继续实行科举考试制度,世上贪赃枉 法的人还要多。” 许有王反驳说:“没有实行科举考试制度的时候,贪赃枉法的人 也不是很多吗?” 伯颜讽刺他说:“我看中举的人中有用之材太少,只有你参政一 个人可以任用!” 许有王不服气,举出许多当时中举的高官来反驳伯额。伯颜当 然不会改变自己的观点,于是两人争论得非常激烈。 第二天,满朝文武被召到祟天门听读皇帝下达的废除科举制席 的诏书,许有王还特地被侮辱性地通知在班首听读。看来,皇帝特意 要让这个反对者将诏书听得明白些。许有王心里非常不愿意,但又 惧怕得罪皇帝遭到祸害,只好勉强跪在百官前列听读诏书。 听读完诏书后,百官纷纷回府,许有王满脸不高兴地低头走路。 有个名叫普化的御史特地走到他边上,凑着他的耳朵冷嘲热讽他 说:“参政,你这下成为过河拆桥的人啦。 这话的意思是,你许参政是靠科举当官的,现在宣读皇上关于 废除科举制度诏书,你跪在最前面,似乎是废除科举制度的领头人, 就像一个人过了桥后就把桥拆掉一样。许有王听了又羞又恨,加快 步伐离开。之后他借口有病,再也不上朝了。
后生可畏:成语故事元朝的大臣彻里帖木耳,处理公务精明干练,善于决断。有 一年他在浙江任职,正好逢上省城举行科举考试。他目睹了这场考 试,从官府到考生都花费了许多钱财,并且免不了有营私舞弊的情 况。他暗暗下了决心,待到自己掌握了大权,一定要促使朝廷废除这 种制度。 后来,他升任相当于副宰相的中书平章政事,便奏告元顺帝,请 求废除科举制度。中国科举制度隋唐以来已实行了七百多年,要废 除它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在朝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大师伯颜表 示支持,但反对的很多。 有位御史坚决反对废除科举制度,他请求顺帝治彻里帖木耳的 罪。不料顺帝虽然很昏庸,但对废除科举制度倒是赞成的。因此不仅 不支持那位御史,反而把他贬到外地去当官。不久,他命人起草了废 除科举制度的诏书,准备颁发下去。 书还未下达,地位略低于平章的参政许有王,又出来反对废 除科举制度。他对伯颜说:“如果废除科举考试制度,世上有才能的 人都会怨恨的。” 伯颜针锋相对地说:“如果继续实行科举考试制度,世上贪赃枉 法的人还要多。” 许有王反驳说:“没有实行科举考试制度的时候,贪赃枉法的人 也不是很多吗?” 伯颜讽刺他说:“我看中举的人中有用之材太少,只有你参政一 个人可以任用!” 许有王不服气,举出许多当时中举的高官来反驳伯额。伯颜当 然不会改变自己的观点,于是两人争论得非常激烈。 第二天,满朝文武被召到祟天门听读皇帝下达的废除科举制席 的诏书,许有王还特地被侮辱性地通知在班首听读。看来,皇帝特意 要让这个反对者将诏书听得明白些。许有王心里非常不愿意,但又 惧怕得罪皇帝遭到祸害,只好勉强跪在百官前列听读诏书。 听读完诏书后,百官纷纷回府,许有王满脸不高兴地低头走路。 有个名叫普化的御史特地走到他边上,凑着他的耳朵冷嘲热讽他 说:“参政,你这下成为过河拆桥的人啦。 这话的意思是,你许参政是靠科举当官的,现在宣读皇上关于 废除科举制度诏书,你跪在最前面,似乎是废除科举制度的领头人, 就像一个人过了桥后就把桥拆掉一样。许有王听了又羞又恨,加快 步伐离开。之后他借口有病,再也不上朝了。
成语亡羊补牢故事插图图
⑴ 成语故事大全有哪些1.成语弃之可惜
拼音wáng yáng bǔ láo
释义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
典故战国时期,楚国的楚襄王即位后,重用奸臣,政治腐败,国家一天天衰亡下去。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看到这样情况非常着急,总想好好劝劝他,但是楚襄王只顾享乐,根本听不进别人说的话。有一天,庄辛实在忍不住了。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和一些人奢侈*乐,不管国家大事,国家迟早有一天会灭亡啊!” 楚襄王听了大怒,骂道:“你老糊涂了吧,竟敢这样诅咒楚国,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就这样,庄辛见楚襄王不纳忠言,只好躲到了赵国。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攻打楚国,楚国几乎没有什么抵挡就让秦国攻陷了楚国的都城郢城。楚襄王惶惶如丧家之犬,逃到城阳城(今河南信阳市一带)。到这时,他想到庄辛的忠告,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于是,又悔又恨,便派人把庄辛迎请回来,说:“过去因为我没听你的话,所以才会弄到这种地步,现在,你看还有办法挽救吗?” 庄辛说:“主公果真有悔改之意吗?” 楚襄王说:“我现在太后悔了,不知道现在还迟不迟?” 庄辛说:“那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于是,庄辛就讲道:从前,有人养了一圈羊。一天早晨,他发现少了一只羊,仔细一查,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间狼钻进来,把羊叼走了一只。邻居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窟窿吧!”那个人不肯接受劝告,回答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中钻进来,叼走了一只羊。他很后悔自己没有听从邻居的劝告,便赶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从此,狼再也不能钻进羊圈叼羊了。 楚襄王一听到这个故事就明白了庄辛的意思,于是他接着对庄辛说:“庄爱卿,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于是,庄辛给楚襄王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楚国都城虽被攻陷,但只要振作起来,改正过错,秦国是灭不了楚国的。楚襄王听了,便遵照庄辛的话去做,果真度过了危机,振兴了楚国。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
⑵ 成长必读:中国成语故事27(盘根错节,抛砖引玉
成语: 盘根错节
拼音: pán gēn cuò jié
解释: 盘:盘曲;错:交错;节:枝节。树木的根枝盘旋交错。比喻事情纷难复杂。
出处: 《后汉书·虞诩传》:“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
举例造句: 莫谓乡村阻力多,盘根错节须能手。 徐特立《毕业歌》
拼音代码: pgcj
近义词: 错综复杂、根深蒂固
反义词: 简明扼要
歇后语: 千年的大树;野花树长在石崖上
灯谜: 五百年前的老槐树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事情复杂
英文: with isted roots and gnarled branches
故事: 东汉读书人虞诩应太尉李修的聘请为官,西羌突然入侵,他与大将军邓骘的用兵存在分歧而产生矛盾。邓后来找机会报复性调他去朝歌任职。虞诩则认为这是好事,就像砍树应砍那些坚硬的盘根错节,这样才显出斧头的锋利
成语: 抛砖引玉
拼音: pāo zhuān yǐn yù
解释: 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
出处: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比来抛砖引玉,却引得个坠子。”
举例造句: 刚才婢子费了唇舌,说了许多书名,原是抛砖引玉,以为借此长长见识,不意竟是如此!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八回
拼音代码: pzyy
近义词: 引玉之砖、一得之见
灯谜: 国
用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分句;用于谦词
英文: throw out a brick to attract a jade
故事: 唐朝诗人常建非常佩服赵嘏的才华,总想得到赵嘏的诗作。一次常建打听到赵嘏要到灵岩寺游玩,就先赶到该寺,在墙上题了两句诗。赵嘏见到墙上的诗,提笔就在诗的后面加上两句,形成一首完整的七言绝句,人们评说这是常建抛砖引玉
⑶ 成语故事:抛砖引玉
典 故
唐代高僧从谂掸师,主持赵郡观音院多年。相传他对僧徒参禅要求极严,必需人人静坐敛心,集中专注,绝不理会外界的任何干扰,达到凝思息妄、身心不动的入定境界。有一天,众僧晚参,从谂禅师故意说:“今夜答话,有闻法解悟者出来。”,此时徒众理应个个盘腿正坐,闭目凝心,不动不摇。恰恰有个小僧沉不住气,竟以解问者自居,走出礼拜。从谂掸师瞟了他一眼,缓声说道:“刚才抛砖引玉,却引来一块比砖还不如的土坯!”,另外,有一个抛砖引玉的故事。据《历代诗话》、《谈证》等书记述:唐代诗人赵嘏,以佳句“长笛一声人倚楼”博得大诗人杜牧的赞赏,人们因此称赵嘏为“赵倚楼”,当时另有一位名叫常建的诗人,一向仰慕赵嘏的诗才。他听说赵嘏来到吴地,料他一定会去灵岩寺游览,便先赶到灵岩,在寺前山墙上题诗两句,希望赵嘏看到后能添补两句,续成一首。果然赵嘏游览灵岩寺看到墙上两句诗,不由诗兴勃发,顺手在后面续了两句,补成一首完整的绝诗。常建的诗没有赵嘏写得好,他以较差的诗句引出赵嘏的佳句,后人便把这种做法叫作“抛砖引玉”。其实,常建、赵嘏并非同时代人,他们各自的活动年代相距百年之多,续诗之说不可信,只是由于这段故事很出名,人们也就承认它是成语“抛砖引玉”的出处之一。
⑷ 抛砖引玉的成语故事
抛砖引玉的故事:
成语: 抛砖引玉
拼音: pāo zhuān yǐn yù
解释: 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
成语故事:
唐朝有个叫赵嘏的人,写得一手好诗,就连著名诗人杜牧也十分赞赏。当时有个叫常建的诗人,也很欣赏赵嘏的才能。一天,常建听说赵嘏要到灵岩寺去游览,便先到了寺里,在墙上写了两句诗,希望能引出赵嘏的诗来。果然,赵嘏看到墙上的诗句后,觉得很好,便顺手续了两句,使它成为一首完整的诗。人们称常建这种办法为抛砖引玉。这个成语比喻先发表粗浅的意见,以引出别人的高见。
⑸ 宝宝幼儿园 成语故事 抛砖引玉
宝宝幼儿园 成语故事 抛砖引玉
抛砖引玉[ pāo zhuān yǐn yù ]
基本释义详细释义
[ pāo zhuān yǐn yù ]
谦辞。比喻自己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
典 故
唐代高僧从谂掸师,主持赵郡观音院多年。相传他对僧徒参禅要求极严,必需人人静坐敛心,集中专注,绝不理会外界的任何干扰,达到凝思息妄、身心不动的入定境界。有一天,众僧晚参,从谂禅师故意说:“今夜答话,有闻法解悟者出来。”,此时徒众理应个个盘腿正坐,闭目凝心,不动不摇。恰恰有个小僧沉不住气,竟以解问者自居,走出礼拜。从谂掸师瞟了他一眼,缓声说道:“刚才抛砖引玉,却引来一块比砖还不如的土坯!”,另外,有一个抛砖引玉的故事。据《历代诗话》、《谈证》等书记述:唐代诗人赵嘏,以佳句“长笛一声人倚楼”博得大诗人杜牧的赞赏,人们因此称赵嘏为“赵倚楼”,当时另有一位名叫常建的诗人,一向仰慕赵嘏的诗才。他听说赵嘏来到吴地,料他一定会去灵岩寺游览,便先赶到灵岩,在寺前山墙上题诗两句,希望赵嘏看到后能添补两句,续成一首。果然赵嘏游览灵岩寺看到墙上两句诗,不由诗兴勃发,顺手在后面续了两句,补成一首完整的绝诗。常建的诗没有赵嘏写得好,他以较差的诗句引出赵嘏的佳句,后人便把这种做法叫作“抛砖引玉”。其实,常建、赵嘏并非同时代人,他们各自的活动年代相距百年之多,续诗之说不可信,只是由于这段故事很出名,人们也就承认它是成语“抛砖引玉”的出处之一。
⑹ 成语故事动画片 抛砖引玉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
抛砖引玉
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
[拼音]
pāo zhuān yǐn yù
[出处]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比来抛砖引玉,却引得个坠子。”
[近义]
举一反三 一得之见 引玉之砖 千虑一得
⑺ 和抛砖引玉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
和抛砖引玉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是(引玉之砖、一得之见、一孔之见、千虑一得、一得之功)。
抛砖引玉
pāo zhuān yǐn yù
解释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比来抛砖引玉,却引得个坠子。”
结构连动式。
用法多用作谦词;用于讲话时的客套话。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
近义词引玉之砖、一得之见
例句我的这些话不过是~;希望能引起大家发言的兴趣;请各位把自己的高论都谈谈吧。
英译。better
成语故事唐代高僧从谂掸师,主持赵郡观音院多年。相传他对僧徒参禅要求极严,必需人人静坐敛心,集中专注,绝不理会外界的任何干扰,达到凝思息妄、身心不动的入定境界。有一天,众僧晚参,从谂禅师故意说:“今夜答话,有闻法解悟者出来。”此时徒众理应个个盘腿正坐,闭目凝心,不动不摇。恰恰有个小僧沉不住气,竟以解问者自居,走出礼拜。从谂掸师瞟了他一眼,缓声说道:“刚才抛砖引玉,却引来一块比砖还不如的土坯!”另外,有一个抛砖引玉的故事。据《历代诗话》、《谈证》等书记述:唐代诗人赵嘏,以佳句“长笛一声人倚楼”博得大诗人杜牧的赞赏,人们因此称赵嘏为“赵倚楼”,当时另有一位名叫常建的诗人,一向仰慕赵嘏的诗才。他听说赵嘏来到吴地,料他一定会去灵岩寺游览,便先赶到灵岩,在寺前山墙上题诗两句,希望赵嘏看到后能添补两句,续成一首。果然赵嘏游览灵岩寺看到墙上两句诗,不由诗兴勃发,顺手在后面续了两句,补成一首完整的绝诗。常建的诗没有赵嘏写得好,他以较差的诗句引出赵嘏的佳句,后人便把这种做法叫作“抛砖引玉”。其实,常建、赵嘏并非同时代人,他们各自的活动年代相距百年之多,续诗之说不可信,只是由于这段故事很出名,人们也就承认它是成语“抛砖引玉”的出处之一。
引玉之砖
yǐn yù zhī zhuān
解释自己表示谦虚的话。比喻为了引出别人高明的意见而发表的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比来抛砖引玉,却引得个坠子。”
结构偏正式成语
用法作宾语;指抛砖引玉的话
近义词抛砖引玉
例句 *** 《新民主主义论》:“我们的东西,只当作引玉之砖,千虑之一得。”
英译serve as a modest spur to ince somebody to e forward
一得之见
yī dé zhī jiàn
解释见:见解。谦虚的说法,指自己对某个问题的见解。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结构偏正式。
用法多用在书面语里;常作自谦之词。一般作宾语。
正音见;不能读作“xiàn”。
辨形之;不能写作“支”。
近义词一孔之见、千虑一得、一得之功
反义词博学多才
辨析~和“一孔之见”;都指一点不全面;不深刻的见解;都可以作谦词。有时可通用。但~偏重在见解的“肤浅”;“一孔之见”偏重在见解的“狭隘、片面”。
例句这是我对本文的~;很不全面;也不一定完全正确;只供参考。
英译
一孔之见
yī kǒng zhī jiàn
解释从一个小窟窿里所看到的。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
出处汉·桓宽《盐铁论·相刺》:“持规而非矩,执准而非绳,通一孔,晓一理,而不知权衡。”
结构偏正式。
用法用作贬义。常指目光陕隘的人。一般作宾语。
正音之;不能读作“zī”。
辨形孔;不能写作“恐”;见;不能写作“剑”。
近义词一得之见、坐井观天、管见所及
反义词高瞻远瞩
辨析~和“坐井观天”;都比喻狭小片面的见解。但~偏重于“之见”;只是范围的影响;而“坐井观天”偏重在“观天”;发挥的见解有极大错误性。
例句(1)不是满足于个人的~;要虚心向群众学习。
(2)今天所讲的;只是我的~;仅供参考。
英译alimitedview
成语故事从前有一个人看到别人布网捕鸟,发现被捕的鸟每只鸟头才钻一个网眼,心想既然如此,何必结网呢?他回家便剪断长绳做成一个个圈圈,别人问他作什么用,他笑而不答并庆幸自己一孔之见,就找了一个没人的地方安好这些小圈圈,结果一只鸟儿也没捕上
千虑一得
qiān lǜ yī dé
解释即使愚笨的人,在很多次考虑中也总会有些可取的地方。多用来表示自谦。
出处《晏子春秋·杂下十八》:“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 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结构复杂式。
用法用作褒义。多用在书面语。一般作宾语。
正音得;不能读作“děi”。
辨形虑;不能写作“虚”。
近义词引玉之砖、抛砖引玉
反义词千虑一失
例句(1)我们不应该鄙视那些~的好意见。
(2)对这个问题;我是外行;刚才的话仅供参考;所谓“~\"。
英译Afoolmaygiveawisemancounsel。
成语故事晏婴是齐国的大夫。他父亲死后,由他继任齐国的卿,历任灵公、庄公、景公王朝的相国。晏婴为人正直,当官清廉,生活非常俭朴,上至君主、下至百姓,对他都很尊敬。一天,晏婴正要吃午饭,刘景公派了一个人来见他。晏婴因为对方是君王派来的而特殊款待,当场把自己的饭菜分成两份,请来人共进午餐。当然,他这顿饭没有吃饱。景公知道这件事后,感叹他说:“相国家里竟然如此贫困,我一直不知道。这是我的过错!”说罢,景公命人给晏婴送去千金,以供他接待宾客之用。不料。晏婴不愿接受,叫来人带回。景公命人再送,他仍然不肯收下。当景公命人第三次送来时,晏婴对来人说:“请禀报大王,我并不贫困。大王给我的俸禄,不仅足够我供养家人、接待宾客之用,还可以用来接济穷苦百姓。所以,我不能接受大王额外的赏赐了!”送金的人也感到非常为难,对晏婴说:“相国,我是奉命办这件事的。您这次又不愿接受,叫我如何去回报大王呢?”晏婴想了想,说:“既然如此,我和你一起进宫,让我当面向大王辞谢。”晏婴见了景公,感谢他对自己的厚爱,并表达作为一个臣子,能吃饱穿暖就可以了,不能有过多的财富,请求他不要勉强让自己接受。额外的赏赐。景公听了这番话,对晏婴更敬重了,但还是要把千金赐给他。景公还举了一个例子:齐国以前的贤相管仲;为齐桓公成为当时各诸侯国第一个盟主立了大功。桓公赏给他许多封地,管仲没有推辞就接受了。你晏婴为什么要推辞?晏婴说:“我听到过这样的说法:圣人千百次考虑,总有一次失误;笨人千百次考虑,总有一次正确。也许管仲考虑这件事有失误;而我虽然笨,这件事处理得可能正确。”景公听他说到如此地步,只好作罢。
一得之功
yī dé zhī gōng
解释一得:一点心得,一点收获;功:成绩。一点微小的成绩。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广武君曰:‘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结构偏正式。
用法常用作自谦之词。一般作主语、宾语。
正音得;不能读作“de”或“děi”。
辨形功;不能写作“公”。
近义词一得之见、一得之愚、一孔之见
反义词丰功伟绩
例句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这~;一技之长;或许正是别人之短。
英译minor success
⑻ 抛砖引玉成语故事配图
抛砖引玉
[读音][pāo zhuān yǐn yù]
[解释]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回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答品。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大众晚参;师云:‘今夜答话去也;有解问者出来。’时有一僧便出;礼拜;师曰:‘比来抛砖引玉;却引得个鯈子。’”
[近义]一得之见引玉之砖投砾引珠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分句;用于谦词。
成语亡羊补牢故事: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亡羊补牢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襄王听了,很不高兴,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才想起去找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1、本成语出自"战国策·楚策",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2、寓意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而来的,表达了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错误估计了事情的发展,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是如果他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做错了没关系,错了,一段时间没明白也没关系,但一错再错不再改正是不对的。错误是人人都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可以尽可能的减少错误出现的机会。
3、出处
亡羊补牢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楚策四》。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bǎi hé)的斗争。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即策士〕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这部书有文辞之胜,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成语亡羊补牢故事插图:
好了,今天我们就此结束对“成语故事图片配图和简介怎么写”的讲解。希望您已经对这个主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