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大全 成语大全

成语与历史的关系_成语的历史性

ysladmin 2024-05-15 人已围观

简介成语与历史的关系_成语的历史性       成语与历史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它涉及到许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我将尽力为您解答相关问题。1.成语与中国文化有什么关系?2.与历史故事有关

成语与历史的关系_成语的历史性

       成语与历史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它涉及到许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我将尽力为您解答相关问题。

1.成语与中国文化有什么关系?

2.与历史故事有关的成语

3.10个和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有关的成语,并写出与它相关的历史事件 。

成语与历史的关系_成语的历史性

成语与中国文化有什么关系?

       成语是汉语言文化的精华,其中蕴藏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极富于生命力的成语,就象语言中的活化石,为我们研究语言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提供了宝贵而丰富的素材。

        汉语成语的文化特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成语的形式,二是成语的内容。从形式上看,以四字格为主的外在形式,以单音词为主的构词成分,追求平仄和谐的音韵搭配,各成分之间讲究对称的内在关系以及大量使用表示虚指的数词等等,这些形式上的特点就像一个个文化的符号,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反映了汉民族语言的发展历史,反映了汉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发展历程。

       从内容上看,汉语成语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准确而全面地表现了汉民族文化的基本内容,反映了汉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价值体系。通过汉语成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从天文历法、山川地理、宗教历史到文学艺术、宫室建筑、饮食起居;从政治军事、道德伦理、思想观念到典章制度、礼俗礼仪、服饰乐律等。可以这样说,汉语成语就是一个向我们展示传统文化精华的窗口和平台。

       下面举例说明汉语成语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1、成语与服饰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服饰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凤冠霞帔”、“珠围翠绕”是帝王妃嫔和贵族妇女的打扮,普通的劳动妇女就只能是“荆钗布裙”;“顶冠束带”、“象简乌纱”是朝庭命官的穿戴,“冬裘夏葛”、“绫罗绸缎”是有钱人的穿戴,普通老百姓要“方巾长袍”、“峨冠博带”则是不可能的,只能“短褐穿结”、“颠倒衣裳”;“褒衣博带”、“方巾阔服”是古代儒生的装束。“凤冠霞帔”代表了古代贵妇人的高贵美丽,“峨冠博带”显示了古代士大夫的尊贵潇洒,“方巾阔服”表现了古代读书人的儒雅从容……遇到喜事要“披红挂彩”以示庆贺,遇到丧事则“披麻戴孝”以表哀痛。

       在汉民族的历史上,颜色也扮演着尊卑不同的角色。**是帝王之色,所以皇帝出的文告叫黄榜,穿的衣服叫黄袍;朱、紫、青、绿等都是等级不同的官阶之色,前两种颜色代表封建官僚中的最高层,因此用“被朱佩紫”、“大红大紫”等表示身居高官,地位显贵;后两种颜色是中下层官吏官服的颜色,象征地位低微,所以“白发青衫”代表的是官场失意之人;白是平民百姓的服饰之色,成语“白衣秀士”指尚未做官的读书人。服装的色彩分明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的壁垒森严的等级制度

       从古代在服饰上种种严格的规定可以看出,服饰是古人的社会地位、经济实力、志趣节操、思想情感等的外在表现,所以汉语中与服饰有关的成语数目众多也就不足为怪了。

       2、成语与建筑文化。和建筑有关的成语很多,如:

       雕梁画栋 富丽堂皇 古色古香 鳞次栉比 金碧辉煌

       高楼大厦 青瓦白墙 亭台楼阁 舞榭歌楼 钩心斗角

       祸起萧墙 登堂入室 雕梁画栋 曲径通幽 金城汤池

       碧瓦朱甍 雕栏玉砌 琼楼玉宇 蓬门荜户 层台累榭

       这些成语所反映的中国古代建筑极具民族文化特色。如:“雕梁画栋”指有雕刻和彩绘装饰的栋梁,形容建筑物富丽堂皇。元·郑廷玉《看钱奴》的第三折说:“这的是雕梁画栋圣祠堂。” 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里写到:“正面五间上房,皆是~,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鹉画眉等雀儿。”

       中国古代的楼台宫室建筑,内外的装饰上追求华丽美观,富丽堂皇。栋梁上精美的雕刻和华丽的彩绘,不仅突出地表现了古人在建筑设计上的审美追求,也反映了等级机制度和经济地位上的鲜明不同。

       再如,“高楼大厦”指高大豪华的房屋建筑。在这些建筑中,古代宫室殿堂的高大豪华是无与伦比的。西汉初年,萧何主持修建未央宫时说:“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无以重威。”可见,规模宏大的宫殿楼台已不仅仅是可供居住、观赏的建筑,也可以作为巩固政权的一种工具,宣示权力的一个象征。因此,历代帝王都重视都城和宫殿建筑,从而形成了一种传统。

与历史故事有关的成语

       答案:B

       A项正确,“因势利导”出自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原文为“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指顺着事情发展的趋势向有利的方向引导。马陵之战中,善于用兵的孙膑猜透庞涓轻敌的心理,因势利导,减灶诱敌,营造出齐军士兵胆小逃跑的假象;与此同时,他暗中埋伏弓箭手,等待敌人上当;轻敌的庞涓果然进入圈套,被迫自杀。故所涉历史人物为孙膑。

       B项错误,“擘肌分理”出自汉代张衡的《西京赋》,原文为“若其五县游丽辩论之士,街谈巷议,弹射臧否,剖析毫厘,擘肌分理,所好生毛羽,所恶成疮痏”,比喻分析事理十分细致。故所涉历史人物为张衡,而不是管仲。

       C项正确,“约法三章”出自汉代司马迁的《史记·高祖本纪》,原文为“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原指刘邦进入咸阳,废除秦法之后制定出三条简单法令;后泛指约好或提出几条规定,大家共同遵守。故所涉历史人物为刘邦。

       D项正确,“潜精研思”出自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班固传》,原文为“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指专心钻研。故所涉历史人物为班固。

10个和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有关的成语,并写出与它相关的历史事件 。

       与历史故事有关的成语有望梅止渴、四面楚歌、卧薪尝胆、背水一战、围魏救赵、负荆请罪、纸上谈兵、完璧归赵、草木皆兵、指鹿为马、唇亡齿寒等。

       1、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他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2、四面楚歌。

       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着又失败的情节,所以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3、背水一战。

       汉军面临大敌,后无退路,只能拼死奋战。这是潜伏的那两千士兵乘虚攻进赵营。赵军遭到前后夹击,很快被韩信打败。 战后有人问韩信:“背水列阵乃兵家大忌,将军为何明知故犯?”韩信笑着说:“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也是兵书上有记载的呀。”

       4、围魏救赵。

       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他撤兵的战术。

       5、负荆请罪。

       讲述了发生在赵国首都邯郸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故事又被称为将相和。在邯郸市串城街(邯郸道)有一处巷子回车巷,这里就是蔺相如回避廉颇的窄巷,还在巷口立了一通石碑回车巷碑记,记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1、舌战群儒

       诸葛亮为联盟孙权抵抗曹操的过程中遭到东吴诸谋士的责难,最后都被诸葛亮一一反驳,哑口无言。

       2、初出茅庐

       意思是初次出来做事,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刚到工作岗位上,缺乏经验。指的是诸葛亮初次用兵,神机妙算,大获全胜。关羽、张飞等佩服的五体投地。

       3、缓兵之计

       三国时期,孔明与司马懿在祁山作战。蜀军消灭了魏军大将郭淮、孙礼,占领了武都、阳平。张郃、戴陵等率军前去救援,被孔明打败。双方对峙了半月。孔明见司马懿不敢出战,用撤军的缓兵之计,诱使司马懿驱兵追赶,司马懿中计大败。

       4、乐不思蜀

       意思是很快乐,不思念蜀国。原义指蜀后主刘禅甘心为虏不思复国。后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出自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5、草船借箭

       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足十万支箭,立下奇功。

       6、妄自菲薄

       三国时期,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刘禅复兴汉室,他竭尽全力筹划北伐曹魏,但刘禅胸无大志,没有治国才能,诸葛亮深表忧虑,出征前夕写了《前出师表》,要他教育好百官不忘先帝恩德,应该发愤图强,不能妄自菲薄。

       7、望梅止渴

       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第三次越巢湖伐吴,七月天气炎热,行军途经安徽省含山县梅山村,士兵口渴难熬,曹操站在山道上指着前面遥远的地方说:“前有大梅林”,士兵争先恐后地前进。

       其实此山过去十几里是濡须河中游,很快有了充足的水源,士兵们虽然被骗依然很高兴,这就是大家耳熟能祥的“望梅止渴”成语来源。

       8、三顾茅庐

       原为汉末刘备去南阳郡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隆中)的诸葛亮家去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9、空城计

       街亭失守, 司马懿大军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御敌,却大开城门,并在城楼抚琴, 司马懿疑有埋伏,遂退兵。后以“空城计”泛指掩饰自己力量空虚、迷惑对方的策略。

       10、单刀赴会

       出自《三国志·吴书·鲁肃传》:“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赴会? 。”指关羽只带一口刀和少数随从赴鲁肃的宴会。后泛指一个人冒险赴约。有赞扬赴会者的智略和胆识之意。

       百度百科-舌战群儒

       百度百科-缓兵之计

       百度百科-空城计

       百度百科-草船借箭

       百度百科-望梅止渴

       百度百科-乐不思蜀

       百度百科-妄自菲薄

       百度百科-单刀赴会

       百度百科-三顾茅庐

       百度百科-初出茅庐

       今天关于“成语与历史的关系”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成语与历史的关系”,并从我的答案中找到一些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