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大全 成语大全

手不释卷的成语典故_手不释卷的成语典故简短

ysladmin 2024-05-15 人已围观

简介手不释卷的成语典故_手不释卷的成语典故简短       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手不释卷的成语典故的问题。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我将这个问题进行了归纳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手不释卷的成语典故_手不释卷的成语典故简短

       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手不释卷的成语典故的问题。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我将这个问题进行了归纳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手不释卷的成语故事典故_字词解析_造句

2.手不释卷成语接龙及详细解析

3.手不释卷的成语故事

4.手不释卷成语故事

5.手不释卷的成语典故手不释卷的主人公是谁

手不释卷的成语典故_手不释卷的成语典故简短

手不释卷的成语故事典故_字词解析_造句

        手不释卷的典故:

        三国时代,东吴有一员大将名叫吕蒙,字子明。吕蒙年轻时,因为家境贫困,无法读书识字。从军后,虽作战骁勇,常立战功,但是由于缺少文化,便不能把战例经验总结写下来。而且吕蒙自己也不太爱学习,一看书就犯困,所以对于书,他是能不看就不看的。

        有一天,吴主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一员大将,掌权管事,更应该好好地读一些书,增加自己的才干。这样你才不是那种有勇无谋的人,才能建立更大的功业,也能让那些文人佩服你!?

        吕蒙一听主公要他学习,便为难地推托说:?军队里的事情又多又杂,都要我亲自过问,而且我每天要操兵习战的,恐怕挤不出时间来读书啊!?

        孙权知道吕蒙这是推辞,便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每天要看很多奏章,还要操心东吴的大小事,但是每天我都会抽时间来看书!况且我并不是要你做一个文人去研究学问, 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

        吕蒙见主公这样说,自己也不好再推辞,便说:?我不认识什么字,看书还容易犯困,而且我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

        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可以通过看书习字,不懂的字句,你可以问你的文官也可以来问我。至于看书犯困这一点,等你读多了,明白一些读书的好处后,你就绝不会困了!关于看什么书,我觉得你是个武将,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法书, 再读些《左传)、《史记》等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处。?

        停了停,孙权又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从前汉光武帝在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你们年轻人更应该勉励自己多读点书。?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他叫文官找来一本《孙子兵法》点灯夜读,开始的时候他盯着书,一字字的读,有些瞌睡。可后来他却站起来边走边大声朗读,因为他读到《孙子》中一些好的谋略,虽然并不能深解,但是有一些是自己作战时用过的。那些精妙的兵法战略是自己一直不能表达出来的,现在却在这一本薄薄的书中全部用简练的话语说了出来,吕蒙怎么能不越读越精神呢?

        吕蒙就这样捧着书读到天亮,当他放下书时,才看见书上被他画的乱七八糟,那些都是他不懂的地方。

        就这样,吕蒙慢慢体会了读书的乐趣,行军打仗的时候也不忘带一本书在身边,他的阅读范围从兵书到史书到诗词歌赋,渐渐的,他也成了一个爱读书的人。他还经常和自己的文官探讨书中的疑惑,整个人的进步非常大!后来人们就用?手不释卷?这个成语来赞扬吕蒙这种好读书的习惯。

        手不释卷的汉语词典解释:

        手执书本没有放下的时候。形容勤读不倦。

        ●《三国志?魏志?文帝纪论》「﹝文帝﹞博闻彊识,才艺兼该」裴松之注引三国魏曹丕《典论?自叙》:「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

        ●《宋书?沈攸之传》:「攸之晚好读书,手不释卷,《史》《汉》事多所谙忆。」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四:「习吉好学,有笔述,虽马上军前,手不释卷。」

        ●鲁迅《而已集?读书杂谈》:「我想,凡嗜好的读书,能够手不释卷的原因也就是这样。他在每一叶每一叶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

        手不释卷的近义词/反义词如下:

        近义词:开卷有益、好学不倦、爱不释手、百读不厌、手不释书、学而不厌、孜孜不倦、临池学书、手不辍卷、如饥似渴

        反义词:不学无术

        用手不释卷造句:

        1、哥哥正准备考研究生,一天到晚手不释卷。

        2、安徒生童话真吸引人,谁读都会手不释卷。

        3、见他手不释卷的刻苦样,我不忍心打搅他。

        4、他是那么酷爱读书,你总是可以看到他手不释卷。

        5、无论在何处,他总是手不释卷,难怪学问如此渊博。

        6、读书手不释卷固然好,但适时的休息也是很重要。

        7、赵匡胤虽是一员武将,却很喜爱读书,常手不释卷。

        8、妈妈下定决心要学好英语,整天手不释卷地朗读着课文。

        9、在捷运车上,看到许多人都手不释卷,自己却整日好闲,心中不免感到非常惭愧。

手不释卷成语接龙及详细解析

       手不释卷的故事和含义简写如下:

       三国时,吕蒙是吴国的大将。一次,他点兵3万,用船80余只袭击荆州。水手一律身着白衣,大批精兵埋伏在船舱里。黑夜,船到当阳江边,烽火台的汉兵厉声盘问。吴军诈称是商船,要求靠岸避风,汉兵信以为真。约至二更,船上吴军突然袭击,占据了烽火台。随后,吕蒙带兵长驱直入,轻取荆州。

       吕蒙作战勇猛,平时却不肯读书。孙权劝道:“你读点历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孙权道:“汉先武帝从前行伍出身,却手不释卷。”从此,吕蒙勤勉自学,受益匪浅。手不释卷的含义是手里不离开书本,形容读书勤奋。

手不释卷的寓意

       手不释卷的意思是手中的书不肯放下来,比喻抓紧时间勤学,或看书入了迷。手不释卷这个成语故事让我们明白:时间紧迫也要读书,从书中学习知识。要多读书,爱读书,只有勤奋读书,才能有所成就。

       一个人的成才,环境、机遇、天赋等因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勤奋好学的人,哪怕外在因素对他再不利,他仍能凭借不懈的努力最终获得成功。而懒惰之人,哪怕他的天赋再出众,外在环境对他再有利,他的成就也将有限。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手不释卷

手不释卷的成语故事

        手不释卷,汉语 成语 ,读音为shǒu bù shì juàn,主谓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指十分勤奋好学。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手不释卷的 成语接龙 ,供大家参考。

        一、手不释卷成语解析

        手不放下书卷。形容好学不倦:虽在军旅,手不释卷。

        二、手不释卷 成语 典故

        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曹操死后,曹丕继位为魏王,不久即自立为帝。曹丕在政治的抱负和成就上虽远不及曹操,但对于文学的重视,则不在其父之下,《典论·论文》记载:“ 文章 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可见一斑。

        曹丕写过许多的诗歌、 散文 、辞赋,其中《典论·论文》更是开我国文学批评的先河。曹丕对于文学的 爱好 ,实有家学渊源。父亲曹操不但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著名的诗人;弟弟曹植的文采则更是不在话下,被后人誉为”才高八斗”。父子三人对当时文学的蓬勃发展,更是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曹丕在《典论·自叙》一文里记述了父亲曹操勤于治学,即使身在军队之中,军务繁忙之际,仍随时拿着书本阅读,以充实自己,并常跟曹丕说,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学习容易、思虑专一,但等到长大,就容易忘记所学。曹丕以父亲的话自我勉励,即使年长之后,仍旧不断努力学习。

        三、手不释卷成语接龙

        手不释卷 --> 卷甲倍道 --> 道不同,不相为谋 -->不次之位 -->位卑言高 --> 高不成低不就 --> 就事论事 --> 事预则立 --> 立此存照 --> 照葫芦画瓢 --> 瓢泼大雨 --> 雨打风吹 --> 吹灰之力 --> 力倍功半 -->半面之旧 -->旧病复发 --> 发财致富 --> 富国强民 --> 民安国泰 --> 泰山鸿毛 --> 毛骨耸然 --> 然荻读书 --> 书缺有间 --> 间不容缓 --> 缓兵之计 --> 计日可待 --> 待价而沽 --> 沽名钓誉 --> 誉不绝口 --> 口不择言 --> 言不及义 --> 义愤填膺 --> 膺箓受图 --> 图谋不轨 -->轨物范世 -->世态炎凉 --> 凉了半截 --> 截长补短 --> 短吃少穿 --> 穿红着绿 --> 绿暗红稀 --> 稀奇古怪 --> 怪声怪气 --> 气宇轩昂 --> 昂昂自若 --> 若存若亡 -->亡羊补牢 -->牢骚满腹 --> 腹背之毛 --> 毛骨耸然 --> 然荻读书 --> 书缺有间 --> 间不容缓 --> 缓兵之计 --> 计日可待 --> 待价而沽 --> 沽名钓誉 --> 誉不绝口 --> 口不择言 --> 言不及义 --> 义愤填膺 --> 膺箓受图 --> 图谋不轨 --> 轨物范世 --> 世态炎凉 --> 凉了半截 --> 截长补短 --> 短吃少穿 --> 穿红着绿 -->绿酒红灯 -->灯蛾扑火 --> 火耕流种 -->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 豆蔻年华 --> 华冠丽服 --> 服服贴贴

        手不释卷成语接龙及详细解析相关文章:

        ★ 手不释卷的成语解释和成语接龙

        ★ 手不释卷成语接龙大全

        ★ 手不释卷的成语接龙怎么做

        ★ 手不释卷成语接龙

        ★ 手不释卷的成语接龙

        ★ 手不释卷的解释和造句

        ★ 有关于顺理成章成语接龙及解释

        ★ 七步之才成语接龙及故事

        ★ 措手不及的成语接龙示例

        ★ 措手不及的成语接龙集锦

手不释卷成语故事

       手不释卷的成语故事如下:

       三国时代,东吴有一员大将名叫吕蒙,字子明。他年轻时,因家里贫困,无法读书。从军后,虽然骁勇善战,立下了不少战功,却苦于缺少文化,不能把战例经验总结写下来。

       有一天,吴主孙权对吕蒙说:你如今掌管军事大权,应当多读一些史书、兵书,不断增长自己的学识以担当重任。吕蒙一听主公要他学习,便为难地推托说:军队里的事情又多又复杂,都要我亲自过问,恐怕挤不出时间来读书啊。

       孙权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做一个读书人,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我在掌权前后都读了不少的书,感觉从中得到的帮助实在是太大了。你本来就是个聪明人,更应该多读点书。

       吕蒙问:可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 等兵书,再读些《左传》、《史记》等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处。

       停了停,孙权又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从前汉光武帝在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为什么你就没有时间呢。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并坚持不懈。最后做了吴国的主将,有勇有谋,屡建奇功。随着读的书越来越多,他的见解也越来越精辟,一些见解就连当时学识渊博的人也自叹不如。

手不释卷造句

       1、我们要学习他虚心好学,手不释卷的好习惯。

       2、世臣家贫嗜学,少年时养鸭为生。在田里放鸭期间,经常手不释卷,边放鸭,边读书。

       3、他很会利用时间,不管是走路,还是坐车,几乎都是手不释卷,所以功课一直名列前茅。

       4、他一生酷爱读书,就是躺在病床上,仍旧手不释卷。

       5、在捷运车上,看到许多人都手不释卷,自己却整日游手好闲,心中不免感到非常惭愧。

       6、无论在何处,他总是手不释卷,难怪学问如此渊博。

       7、他是个书呆子,整天手不释卷。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手不释卷

手不释卷的成语典故手不释卷的主人公是谁

        手不释卷成语故事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成语是历经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历史长河沉淀下来的文化瑰宝,凝聚了古人的智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用到成语,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手不释卷成语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手不释卷成语故事

        汉字书写:手不释卷

        汉语注音:shǒu bù shì juàn

        成语出处: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成语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常与“笔不停挥”连用。

        手不释卷的意思:释:放下;卷:古代指抄写的卷帙,指书籍。手里总是拿着书,舍不得放下。形容读书用功,勤奋好学。也指看书入迷。

        手不释卷的近义词:学而不厌、爱不释手、书不离手、爱书如命、韦编三绝、悬梁刺股;

        手不释卷的反义词:无心向学、一暴十寒、不学无术;

        手不释卷的故事

        吕蒙是三国时期吴国的一员大将,他小时侯家徒四壁,没有钱读书,后来英勇善战当上了将军。吕蒙作战虽然很猛,但是因为目不识丁没有文化所以没办法把自已的经验用文字总结起来,孙权鼓励他去读书学点知识,但是吕蒙说军人只要能上战场打好仗就可以了,读书练字是文人墨客的事情,另外他有很多军事需要处理没有时间用来读书,就一直推托。孙权举了很多例子推心置腹地对他说:“曹操一把年纪了还是很好学;汉朝光武帝刘秀当兵的时侯也手不释卷。我在年轻的时侯努力的读了很多书,觉得自已有了很大的长进,你为什么不可持续发展寻求上进呢?你年轻聪明,如果能多读一些史书和兵书,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吕蒙听了孙权的话以后非常感动,便抓时间开始学习《左传》《孙子》《史记》《六韬》等很多书籍。因为吕蒙孜孜不倦的努力与坚持,没过多久,他能够引用很多古文来说话了,周围的人都说他不再是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在后来的打仗与行军中灵活运用了很多文韬武略,有智有勇屡建奇功,最后成为了吴国赫赫有名的`主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像吕蒙那样知道正确的做法后要立即改正。

        手不释卷例句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四:“习吉好学,有笔述,虽马上军前,手不释卷。”

        清.王晫《今世说.德行》:“闵象南老好观书,年七十余,每夜漏下二三十筹,手不释卷。”

        鲁迅《而已集.读书杂谈》:“我想,凡嗜好的读书,能够手不释卷的原因也就是这样。他在每一叶每一叶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

        冯玉祥《我的生活》第一八章:“贾焜亭(名德耀,日本士官学生,平日手不释卷,笔不停挥,颇有学识眼光。)对这些情形也总是摇头,和我抱同样的感想。”

        手不释卷造句

        虽然他后来戎马一生,但也常常是手不释卷,这才造就了这一位才气无双的伟大诗人。

        一位才高八斗的学者在新婚燕尔之际,仍然手不释卷地读书,这让身边的朋友们叹为观止。

        手不释卷成语典故

        原文:

        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勖邪?"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今论,何一称穰侯乎。兄今代公瑾,既难为继,且与关羽为邻。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陵人。今与为对,当有单复以乡待之。"。密为肃陈三策,肃敬受之,秘而不宣。权常叹曰:"人长而进益,如吕蒙、蒋钦,盖不可及也。富贵荣显,更能折节好学,耽悦书传,轻财尚义,所行可迹,并作国士,不亦休乎!"

        译文:

        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知识,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吕蒙总是推说军队事多没有时间学习,

        孙权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从前汉光武帝在 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为什么你就没有时间呢?"

        停了停, 孙权又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 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

        吕蒙问:"可我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

        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法书, 再读些《左传》、《史记》等一些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处。"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从此手不释卷,并坚持不懈。最后做了吴国的主将,有勇有谋,屡建奇功。

        手不释卷的寓意

        手中的书不肯放下来,比喻抓紧时间勤学,或看书入了迷。手不释卷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要多读书,爱读书,只有勤奋读书,才能有所成就。

;

       手不释卷,这一成语最早是说东吴孙权手下的将领吕蒙。当年吕蒙在孙权帐下,自己目不识丁,但是又不想学习,孙权用自己作为例子说,我这么忙还学习,何况你呢?于是吕蒙痛改前非,发奋苦读,以至于手不释卷,终于学有所成。后来人们用手不释卷比喻学习非常勤奋

       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教育、爱学习的民族。从三皇五帝到现代,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很多爱好学习的历史人物,比如凿壁借光的西汉著名文学家匡衡,囊萤映雪的晋代孙康等等。

       手不释卷也是表达爱学习的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史学家陈寿的著作《三国志·吴书·吕蒙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典故中的主人公叫作吕蒙,经过孙权开导,不断勉励自己,终于达到让孙权佩服的水平,让孙权感叹“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待”。

       后来,人们将手不释卷逐步运用起来,比喻一个人学习非常勤勉,是个褒义词。

       而这个成语中的吕蒙,生于公元148年,老家在安徽省境内。先是投靠了孙策,也就是孙权的哥哥。他作战勇猛,深受孙策敬重。而当孙策死后,他继续留在东吴,为孙权效力。

       吕蒙是个粗人,但是忠心耿耿,多次救孙权于危难,而且在攻取荆州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献出计策杀掉了关羽。孙权以他为心腹,而吕蒙也尽职尽责,最终因患病而死,去世时四十二岁。

       好了,关于“手不释卷的成语典故”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手不释卷的成语典故”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