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典故 成语典故

既来之则安之的意思翻译全文_既来之则安之翻译句子

tamoadmin 2024-08-18 人已围观

简介1.既来之则安之意思2.既来之,则安之的翻译是什么?3.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及注释4.“不患寡而患不均”是什么意思?是公正的观点么?5.既来之则安之翻译6.季氏将伐颛臾翻译一句一译不担心分的少,而是担心分配的不公平公正,不担心人民生活贫穷,而担心生活不安定。出处:《论语·季氏第十六篇》原文: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

1.既来之则安之意思

2.既来之,则安之的翻译是什么?

3.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及注释

4.“不患寡而患不均”是什么意思?是公正的观点么?

5.既来之则安之翻译

6.季氏将伐颛臾翻译一句一译

既来之则安之的意思翻译全文_既来之则安之翻译句子

不担心分的少,而是担心分配的不公平公正,不担心人民生活贫穷,而担心生活不安定。

出处:《论语·季氏第十六篇》

原文: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翻译:

无论是诸侯或者大夫,不担心财富不多,只是担心财富分配不均匀;不担忧人民贫穷,只担忧境内不安定。若是财富平均,便无所谓贫穷;境内和平团结,便不会觉得人少;境内平安,国家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招徕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

赏析解读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此句反映出孔子的反战思想。他不主张通过军事手段解决国际、国内的问题,而希望用礼、义、仁、乐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是孔子的一贯思想。

孔子提出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朱熹对此句的解释是:“均,谓各得其分;安,谓上下相安。”这种思想对后代人的影响很大,甚至成为人们的社会心理。

既来之则安之意思

“既来之则安之”这句话在生活中也是经常用到的,表达出一种心境,一种修行,下面是对它的含义和用处的理解,希望对您有帮助~

一、译文

字义:既:已经; 来之:使之来; 安之:使之安。

全句译文:他们来了,就得把他们安顿下来,使他们安心。

历史演变:可以看出译文,当时的场景应该是由“主人”对“客人”的一个应尽的“义务”。经过上千年的演化,加上人们对其字面的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和用法在不断的改变,逐渐形成今天“即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的含义,成为“客人”安慰自己的话。

二、出处

“既来之,则安之”出自《论语·季氏》中孔子和他的弟子冉有的对话,孔子说:“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三、生活智慧

心如止水,乱则不明;子欲避之,反促遇之。既来之,则安之,这才是生存之道。

“既来之,则安之”很好的诠释了我们的某种状态,不管你做什么,要怀有这种心态,我相信一切美好都会降临你身边的。人生短暂,每一段旅程都是稍纵即逝,在孩提的是时候,你要快快乐乐的去玩耍。在上学时代,你要去好好学习,因为你也是在“赚钱”。工作了,就要每天对得起这份工资,这是你的福气,感恩老板给你带来的平台。生活给予你的不止是表面上你所看到的。这是一种修行.......

四、造句

1.冷静点,既来之则安之吧。

2.对于疾病,既得之,则安之。

3.他的公司干脆既来之则安之,开始转而致力于提升价值曲线。

4.不过,我们既来之,则安之,也顺便走一-走照几张相。

5.西方政策制定者需要睿智地记住另- -句中国谚语:既来之,则安之。

既来之,则安之的翻译是什么?

既: 已经 ;来之:使之来;安之:使之安。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 安顿 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必来。

成语出处: 《论语·季氏》:“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

成语例句: 但 既来之,则安之 ,姑且住下再说。

繁体写法: 既来之,则安之

注音: ㄐㄧˋ ㄌㄞˊ ㄓㄧ ,ㄗㄜˊ ㄢ ㄓㄧ

既来之,则安之的近义词: 随遇而安 处在任何环境都能适应并感到满足 保重弱躯,开扩心地,随遇而安,足慰悬悬矣。清? 尹会

既来之,则安之的反义词: 来无影,去无踪

成语语法: 复句式;作状语;表示既然来了就要安心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复句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英语翻译: since you he come; take your ease.

日语翻译: 乗りかかった舟(ふね)

读音注意: 则,不能读作“zhé”。

写法注意: 既,不能写作“即”。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及注释

既来之则安之——原意是已经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拼音 jì lái zhī,zé ān zhī

释 义 既:已经;来之:使之来;安之:使之安。

出 处 《论语·季氏》:“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用 法 复句式;作状语;表示既然来了就要安心 

示 例 但~,姑且住下再说。★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二回 

造 句:姑娘,既来之,则安之,不要想太多,早点睡吧。 

出自《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所说的一段话:夫如是,故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用来回答冉有的话。 安,是使动用法,安之,是使之安。

“不患寡而患不均”是什么意思?是公正的观点么?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及注释如下:

1、原文: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2、译文:

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颇臾。冉有、子路两人参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对颛臾使用武力。”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颇臾,先王曾经任命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正是跟鲁国共安危的藩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

冉有说:“那个季孙要这么千,我们两人都不想呢。”孔子说:“冉求!贤人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比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

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责备谁呢?”

冉有说:“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孙的.邑费地很近。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孔子说:“冉求!君子讨厌那种避而不说自己贪心却一定另找藉口的态度。我听说过: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家(封地)的大夫,不必担心财富不多。

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少;安定,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

如今仲由和冉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以内使用武力。我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萧墙里面。”

3、注释:

1、季氏: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把持朝政,名肥。颛臾(zhuān yú),小国,是鲁国的属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旧说季氏贪颛臾土地而攻之。依文意乃季氏与鲁君矛盾极深,历代鲁君欲除季氏,季氏恐颛臾再为患,这就助了鲁君,故欲攻之。

2、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冉有,名求,字子有。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两人都为孔子弟子。见:谒见。

3、有事:这里指军事行动。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当时季氏专制国政,与鲁哀公的矛盾很大。他担忧颛臾会帮助鲁哀公削弱自己的实力,所以抢先攻打颛臾。

4、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无乃?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尔是过,责备你,这里的意思是批评对方没尽到责任。是:结构助词,提宾标志。过:责备。

5、先王:指周之先王。

6、东蒙主:主管祭祀蒙山的人。东蒙,山名,及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主:主管祭祀的人。

7、是社稷之臣也:是:代词,指颛臾。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社稷是祭祀谷神和土神的祭坛。有国者必立社稷。国亡,社稷被覆盖起来废掉,故社稷为国家的象征。这里指鲁国。

8、何以伐为:为什么要攻打它呢?何以:为什么。何?为:表反问语气。

9、夫子:季康子。春秋时,对长者,老师以及贵族卿大夫等都可以尊称为夫子

10、周任:上古时期的史官。

11、陈力就列:能施展自己才能,就接受职位;如若不能,就应辞去职务。陈:施展。就:担任。列:职位。止:不去。

12、危:不稳,这里指站不稳。持:护持。

13、颠:跌倒。扶:搀扶。

14、相(xiàng):搀扶盲人走路的人。

15、兕(sì):独角犀。柙(xiá):关猛兽的笼子。

孔子的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 (今山东曲阜)人。父名叔梁纥,母为颜徵在。春秋末期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幼年丧父,家中贫困,青年时曾为委吏、乘田等官职。曾问礼于老聃,问官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博闻强记,学识渊博。公元前500年,相定公,使齐国返还侵占鲁国的地域。公元前499年,任中都宰,后升大司寇,摄行相事,诛佞臣少正卯。

既来之则安之翻译

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意思是不担心贫穷,而担心财富不均。是公正的观点,因为贫富差距远远要比一起贫穷治理起来难的多。原文出自于先秦孔子的《季氏将伐颛臾》。

原文: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白话译文:

我听说,对于诸侯和大夫,不担心贫穷,而担心财富不均;不担心人口少,而担心不安定。由于财富均了,也就没有所谓贫穷;大家和睦,就不会感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了。因为这样,所以如果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用仁、义、礼、乐招徕他们;已经来了,就让他们安心住下去。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颛臾是鲁君(先王)封的‘东蒙主”,如果季氏抢占来,必然引起社会动荡,就要“不安”。接着,孔子批评冉有和季路,“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是错误的。

文章结尾一句“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表现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孔子已经看穿季氏讨伐颛臾的最终目的其实是要削弱鲁国的实力,以至篡夺鲁国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季氏的行为只是一种试探性的武力示威,因而最后一句道破了季氏的阴谋,一语中的。

季氏将伐颛臾翻译一句一译

既来之则安之的翻译是: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既来之,则安之是中国俗语,出自《论语季氏》:“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成语释义

既:连词;已经。

来之:使动用法,使之来。

安之:使动用法,使之安。

成语语法

复句式;作状语。

成语造句

1、是闻也非达也,既来之则安之。

2、山区虽然艰苦,我不怕,既来之,则安之,我一定把这里看成是我的家。

3、既来之,则安之,别三心二意了。

4、别老惦着家乡了,既来之,则安之,时间长了,这儿不就成了你的第二故乡了吗!

5、凡事顺其自然就好。既来之,则安之,这才是生存之道。

6、既来之,则安之,静观其变,见机顺时而动才是真理。

7、天快亮了,云飞终于从回忆与记忆融合中解脱出来,虽然不可思议,但是思前想后也没别的办法,既来之,则安之,接受现实吧。

季氏将伐颛臾翻译一句一译内容如下:

原文:季氏将伐颛臾先秦:孔子及弟子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要对颛臾用兵。”孔子说:“冉有!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那颛臾,先王曾把颛臾的国君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胜任就该辞去。’如果盲人摇晃着要倒下却不去扶持,颤颤巍巍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么何必要用那个搀扶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