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典故 成语典故

成语故事有哪些分类图片及名称_成语故事有哪些分类图片及名称大全

ysladmin 2024-07-29 人已围观

简介成语故事有哪些分类图片及名称_成语故事有哪些分类图片及名称大全       希望我能够为您提供一些与成语故事有哪些分类图片及名称相关的信息和建议。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或需要更深入的解释,请告

成语故事有哪些分类图片及名称_成语故事有哪些分类图片及名称大全

       希望我能够为您提供一些与成语故事有哪些分类图片及名称相关的信息和建议。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或需要更深入的解释,请告诉我。

1.成语故事

2.成语故事有哪些分类

3.谁能帮我介绍几个成语故事呀

4.球成语故事,不是寓言故事!

成语故事有哪些分类图片及名称_成语故事有哪些分类图片及名称大全

成语故事

       分类: 教育/科学 >> 学习帮助

        问题描述:

        要是历史

        1.管仲:管鲍之交 老马识途

        2.楚庄王:一鸣惊人

        3.朝秦暮楚

       4.秦王扫

        解析:

        管鲍之交(6月7日)

        春秋时期,齐国有两个贤人,一个叫管仲,一个叫鲍叔牙。他们一个才气横溢,一个为人诚恳厚道。俩人意气相投,来往非常密切。后来他俩一起做了齐国公子的老师,管仲辅佐公子纠,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

        齐僖公死后,襄公即位,他害怕各位公子谋求他的王位,就想加害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于是公子纠逃到了鲁国,公子小白逃到了莒国。后来齐襄公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赶忙回国争夺王位。

        为了阻止小白,管仲率领士兵在其返回齐国的道路上进行拦截,一箭射中小白腰带上的钩子,小白装死去。管仲以为没有什么顾忌了,就与公子纠一起不紧不慢的赶回齐国。但等他们到达时,公子小白已经捷足先登,即位就国了,史称桓公。

        管仲和公子纠不甘失败,他们借鲁国军队去攻打齐国。结果战斗失利,公子纠被杀,管仲成为囚犯。

        齐桓公要拜鲍叔牙为相并处死管仲。鲍叔牙劝说道:“管仲是为其主嘛!主公可赦免他,让他为您效力。此人才能胜于我,若以他为相,齐国定会强大起来。

        桓公听了鲍叔牙的话,就不计前嫌,拜管仲为相。

        管仲知道后感叹说:“我和鲍叔曾经一道做买卖,赚了钱,我总是多拿一些。有人说我爱占便宜。鲍叔却说:“管仲家贫,理应多拿些。”鲍叔后来家道衰落,我为他谋划赚钱,结果反而令他更穷了。有人说我愚,鲍叔却说:‘哪里是他愚,是我自己没有好机遇!’我曾多次到朝中为官,但都被国君驱逐出境。有人说我不贤。鲍叔却说: ‘他是未遇到明主呀!’我曾从军参战,当遇到敌人反攻时,我总是第一个往回跑。有人说我胆怯,鲍叔却明白,说,‘他家中有老母,是孝心所致啊!’生我的是父母,而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管鲍之交”一直被誉为交友的最高境界,成为被历代传诵的佳话。可见真正的朋友应当患难与共,为了国家的利益能不计个人得失同心协力。而桓公不计较私仇,任用管仲终成霸业,其使贤任能之举,也对后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典故出自《列子·力命》:“管仲尝叹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此世称管鲍善交者。”也作管鲍之好。

        管鲍之交的意思是比喻知心相契、交谊深厚的朋友。管:管仲。鲍:鲍叔牙。均为春秋时齐国的名臣,交:交情。

        老马识途(6月11日)

        早在春秋时期,我国北方(今河北省北部)有一古老民族叫山戎。公元前7世纪时,这个民族发展的势力很强大,所以不断向外扩张,先后侵犯郑、齐、燕等国。公元前663年春天,山戎又犯燕国,燕国抵挡不住,便向齐国求救。齐桓公明白山戎若侵犯燕国,必然又要攻打齐国。所以齐桓公与相国管仲、士大夫隰朋等大臣,率领大军北伐山戎。齐军到了燕国,山戎的人马见齐军势大,便抢夺了燕军许多财物,往北逃到孤竹国去了。齐军趁势追赶,到了孤竹,孤竹国的国君也吓跑了。齐桓公欲罢兵回家,管仲说:“山戎人马势力尚大,我们回兵,他们也必然闻讯而返,还要侵犯燕国,我们必须打败他们,让他们顺服,方能一劳永逸。”于是齐桓公率大兵继续追赶,最后终于取得了胜利。

        齐国的军队是在春天出征的,等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因为地理不熟,齐军行进到崇山峻岭中的一片荒谷里,转来转去迷失了道路。如果找不到返回的道路而长期被围困在山中,部队的给养就会产生问题。齐桓公急得不得了,便问管仲怎么办?管仲想了想说:“我们放马的时候,清早放出,晚上他们自己能回家,可见马有认路的记性,我们可以让它把我们领出荒谷。”于是齐桓公让人找来几匹岁口大的马,松开它们的缰绳,任它们自己走,齐军紧随其后,果然就走出了荒谷,找到了返回齐国的道路。

        后来,人们多用这则成语,比喻见多识广,富有经验的人能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

        典故出自《韩非子·说林》:“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老马识途的意思是老马能认识路途,老马:岁口大的马,识途:认识路途。比喻熟悉情况、经验丰富的人能起引导作用。

        秦国打败晋国以后,一连十几年两国没有发生战事。可是南方的楚国却一天比一天强大,一心要跟中原的霸主晋国争夺地位。

        公元前613年,楚成王的孙子楚庄王新即位,做了国君。晋国趁这个机会,把几个一向归附楚国的国家又拉了过去,订立盟约。楚国的大臣们很不服气,都向楚庄王提出要他出兵争霸权。

        无奈楚庄王不听那一套,白天打猎,晚上喝酒,听音乐,什么国家大事,全不放在心上,就这样窝窝囊囊地过了三年。他知道大臣们对他的作为很不满意,还下了一道命令:谁要是敢劝谏,就判谁的死罪。

        有个名叫伍举的大臣,实在看不过去,决心去见楚庄王。楚庄王正在那里寻欢作乐,听到伍举要见他,就把伍举召到面前,问:“你来干什么?”

        伍举说:“有人让我猜个谜儿,我猜不着。大王是个聪明人,请您猜猜吧。”

        楚庄王听说要他猜谜儿,觉得怪有意思,就笑着说:“你说出来听听。”

        伍举说:“楚国山上,有一只大鸟,身披五彩,样子挺神气。可是一停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鸟?”

        楚庄王心里明白伍举说的是谁。他说:“这可不是普通的鸟。这种鸟,不飞则已,一飞将要冲天;不鸣则已,一鸣将要惊人。你去吧,我已经明白了。”

        过了一段时期,另一个大臣苏从看看楚庄王没有动静,又去劝说楚庄王。

        楚庄王问他:“你难道不知道我下的禁令吗?”

        苏从说:“我知道。只要大王能够听我的意见,我就是触犯了禁令,被判了死罪,也是心甘情愿的。”

        楚庄王高兴地说:“你们都是真心为了国家好,我哪会不明白呢?”

        打这以后,楚庄王决心改革政治,把一批奉承拍马的人撤了职,把敢于进谏的伍举、苏从提拔起来,帮助他处理国家大事;一面制造武器,操练兵马。当年,就收服了南方许多部落。第六年,打败了宋国。第八年,又打败了陆浑(在今河南嵩县东北)的戎族,一直打到周都洛邑附近。

        为了显示楚国的兵威,楚庄王在洛邑的郊外举行一次大检阅。

        这一来,可把那个挂名的周天子吓坏了。他派一个大臣王孙满到郊外去慰劳楚军。

        楚庄王和王孙满交谈的时候,楚庄王问起周王宫里藏着的九鼎大小轻重怎么样。九鼎是象征周王室权威的礼器。楚庄王问起九鼎,就是表示他有夺取周天子权力的野心。

        王孙满是个善于应付的人。他劝说楚庄王:国家的强盛,主要靠德行服人,不必去打听鼎的轻重。楚庄王自己知道当时还没有灭掉周朝的条件,也就带兵回国了。

        以后,楚庄王又请了一位楚国有名的隐士孙叔敖当令尹(楚国的国相)。孙叔敖当了令尹以后,开垦荒地,挖掘河道,奖励生产。为了免除水灾旱灾,他还组织楚国人开辟河道,能灌溉成百万亩庄稼,每年多打了不少粮食。没几年工夫,楚国更加强大起来,先后平定了郑国和陈国的两次内乱,终于和中原霸主晋国冲突起来。

        公元前5年,楚庄王率领大军攻打郑国,晋国派兵救郑。在邲地(今河南郑州市东)和楚国发生了一次大战。晋国从来没有打过这么惨的败仗,人马死了一半,另一半逃到黄河边。船少人多,兵士争着渡河,许多人被挤到水里去了。掉到水里的人往船上爬,船上的兵士怕翻船,拿刀把往船上爬的兵士手指头都砍了下来。

        有人劝楚庄王追上去,把晋军赶尽杀绝。楚庄王说:“楚国自从城濮失败以来,一直抬不起头来。这回打了这么大的胜仗,总算洗刷了以前的耻辱,何必多呢?”

        说着,立即下令收兵,让晋国的残兵逃了回去。

        打那以后,这个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就成了霸主。

        从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到楚庄王,前前后后总共五个霸主。历史上通常称他们是“春秋五霸”。 (来源:常青树)

        限于篇幅,就只好这么多了,您可以搜索一下百度,这些都是传统故事。

成语故事有哪些分类

        寓意深刻的历史成语故事

        有哪些历史成语背后有着深刻的含义呢?下面我跟大家分享几篇成语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莫须有(秦桧)

        [释义] 原意是也许有吧。后指凭空捏造。

        [语出] 《宋史.岳飞传》:?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

        [用法] 紧缩式;作谓语、补语、定语;指凭空捏造诬陷

        出自?宋史?岳飞传,岳飞传记岳飞被捕,案子将要做成的时候,韩世忠不服,找秦桧质问。秦桧说,岳飞儿子岳云给张宪的信,虽然找不到了,可是?其事体莫须有?。韩世忠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这就是莫须有被人注意的开始。

        中国知识人读古书,摇头晃脑,做博学状,其实古书读得实在不行,因为他们读书不化,乱读一气。以?莫须有?三字为例,大家都解释做?没有?的意思,这是根本说不通的。秦桧若悍然说?莫须有?是?没有?,等于没有证据就整岳飞、等于公然承认自己胡来,天下哪有这种事?中国知识人读?宋史?岳飞传,可是都不深究这样解释如何说不通,真混球。

        总算有一二敢提疑问的人出来了。徐乾学在《资治通鉴后编》一里,表示?莫须有?三字是弄错了,该是?必须有?;毕沅在《资治通鉴考异》里,用《中兴记事本末》的旁证,认为也该是?必须有?;朱彝尊说过这样才对。但是?莫?字改成?必?字,又根据什么呢?莫?字和?必?字,明明是不同的两个字啊!俞正燮有鉴于此,他在《癸巳存稿》里,认为?莫须有?三字还是该从字面解释,认为该标点做?莫,须有?。?莫?表示秦桧的迟疑,?须有?表示必须有。?世忠截其语而合之,以诋桧之妄。?俞正燮这种解释,虽然不犯私改古书的毛病了,但犯了乱点古书的毛病,还是不通。

        其实,?莫须有?三个字,是宋朝人的用法,应该从宋朝人的书里,去找旁证,这样才是解决问题的正宗。在宋朝人的书里,我发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里有?莫须召二三大将来?的话;《曲淆旧闻》里有?莫须待介甫参告否?的话;《铁围山丛谈》里有?莫须问他否?的话;《宝真斋法书赞》里有?莫须与他明辩?的话;《分类夷坚志》里有?莫须谢尚书否?的话;《思陵录》里有?莫须批出?的话;《后村大全集》里有?莫须有人?的话。?从这些宋朝口语中,我们归纳出来?莫须?的语义,原来是?难道不?或?难道没?的意思。?莫须有?三个字,原来是?难道没有吗?的意思。印证?宋史?原文:?狱之将上也,韩世忠不平,诣桧,诘其实。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翻成现代话,明明是?岳飞的罪名,难道没有吗?的傲慢语气。这种语气,才正是当时针锋相对的对话,?莫须有?三个字这样解释,才说得通。。?

2、桃李满天下(狄仁杰)

        [释义] 比喻一个人的学生很多;各地都有。桃李:桃树和李树;比喻老师教的学生。

        [语出] 唐?白居易《春和令公绿野堂种花》:?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辨形] 李;不能写作?里?。 [近义]遍布天涯

        [用法] 用作褒义。多用歌颂教师或学校。一般作谓语。 [结构]复句式。

        [例句] (1)张老师在教育战线上奋斗了大半辈子;如今早已是~了。(2)赵老师辛勤教学三十年;~。

        [英译]he students all over the country

        [成语故事]

        唐代武则天当皇帝时,有一个宰相叫狄仁杰,字怀英,太原(今属山西)人。此人德高望重,敢于直言相谏,深得武则天赏识。武则天称他为?国老?(武则天即位时,狄仁杰已八十多)而不直呼其名。就是上朝时,武则天也不让他跪拜,说:见狄公下拜,我浑身都痛。武则天常对其他大臣说:?不是特别重要的.军国大事,你们不要去麻烦狄老。?

        武则天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取多种措施,广罗人才,并让狄仁杰给他推荐能担任将相的人才。狄仁杰推荐了张柬之、姚崇等数十人,这些人后来多成了名臣。有人对狄仁杰说:?你真是位了不起的人物,朝廷里有才能的大臣都是你推荐的,真是桃李满天下啊。?狄仁杰说:?推荐有才能的人为国家效力,不是为私,是我应该做的。?

        公元700年,九十三岁的狄仁杰病死,武则天痛哭流涕。自此以后,每当朝廷有大事而众人又不能解决时,武则天常叹息说:?老天爷为什么这么早就夺去了我的国老啊!?

;

谁能帮我介绍几个成语故事呀

       成语故事有哪些分类如下:

       历史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故事、戏剧故事。

扩展资料:

       故事的分类大致可分为:童话故事,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神话故事,科幻故事,侦破故事,穿越故事,历史故事,戏剧故事,心灵故事,激励故事,生活故事,成长故事,幼儿故事,民间故事,动物故事等。

       从作者分,有民间故事和创作故事儿童民间故事又可以划分为民间幻想故事、民间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故事、民间笑话故事四种类型.二、从表现形式分,有图画故事和文字故事三、从题材分,有生活故事、历史故事、人物故事、动物故事、故事、旅行见闻故事、知识故事和幽默讽刺故事等类型。

故事的种类和功能?

       1、民间故事:是一种流传于民间,具有一定性和幻想成分的题材广泛的叙事性口头文学形式。

       2、改编故事:以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为依据而改编的适合儿童阅读欣赏的故事,也称文学名著故事。

       3、生活故事:取材于儿童的生活,反映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生活的短小故事,分为写人为主和写事为主的生活故事。

       4、历史故事:以史实为依据编写而成的,适合儿童欣赏和聆听的故事,是历史和文学相结合的产物。

       5、谜语故事:以耐人寻味的故事做谜面,并于其中隐藏谜底的故事。

       6、动物故事:取材于动物世界,以动物为主人公,描写它们的生态、习性,或借动物形象象征人类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故事。

       故事类型分为:大情节故事、小情节故事、反情节故事、以及非情节故事。这个分类来自麦基爷爷。我们平时最常见的是大情节故事,其次是小情节故事。

球成语故事,不是寓言故事!

       分类: 教育/科学 >> 学习帮助

        解析:

        1.闻鸡起舞

        语出《晋书·祖逖传》

        祖逖(公元266-321年),字士稚,晋代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县北)人。父亲祖武,任上谷太守。祖逖少年丧父,有兄弟六人。哥哥祖该、祖纳都很有才干。祖逖性情豁达、狂放,十四五岁还未开始读书,哥哥们都替他发愁。然而,祖逖轻仗义,为人慷慨大方,每至农家,就以哥哥的名义散发谷、帛赈济穷人,乡里的人都很敬重他。后来,祖逖博览群书,涉及古今,往来于京师之间,看到他的人都说他有济世之才。

        祖逖寓居在阳平。24岁时,阳平推举他为孝廉,后来又被苊举为秀才,但是他都不答应。

       故事说,祖逖与司空刘琨都当过司州主簿,二人感情深厚,如影随形,关系极为密切,经常盖一条被子睡觉。有一天夜里,有一只鸡在半诳就叫起来了。按当时迷信的说法,在半夜鸣叫的鸡是荒鸡,听到荒鸡的叫声是不吉祥的。可是,祖逖听天荒鸡的叫声后,却把刘琨踢醒,对他说:“这不是不祥的声音。”于是,他起来舞剑。

        “闻鸡起舞”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人们用它形容怀有壮志,勤勉奋发。

        《晋书·祖逖传》:

        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mou2),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cu4)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3.一匡天下

        语出《论语·宪问》

        故事说,有一次,孔子与学生子路、子贡讨论起仁德来。子路说:“齐桓公的哥哥公子纠与齐桓公争夺君位,齐桓公杀了他。管仲和召忽都是公子纠的家臣,公子纠被杀后,如忽自杀,管仲却归服齐桓公,并当了宰相,活得好好的,却没有自杀。”子路又说:“这样看来,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孔子说:“齐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的盟会,不用武力,这都是依*管仲的力量啊!这就算是他的仁德吧!这就算是他的仁德吧!”

        子贡不赞成孔子的看法,他说:“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齐桓公杀了管仲的主人公子纠,管仲不仅没有自杀,反而去辅佐齐桓公。”孔子说:“管仲辅佐齐桓公,使齐国在诸侯中称霸,并使天下走上正道,老百姓到了今天还享受他的恩惠。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也要披着头发,衣襟向左开,被少数民族统治和奴役了。难道管仲这样的人也要像一般老百姓那样恪守小节,在小山沟中自杀也没有人知道吗?”

        “一匡天下”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匡(kuang1):纠正。“一匡天下的意思是,使天下的一切事情都得到纠正。

        “左衽”也是从这个故事来的。衽:衣襟。左衽:衣襟向左天,是古时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打扮。人们用“左衽”比喻受外来异族的统治。

        《论语·宪问》: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du2)而莫之知也?”

        4.四海为家

        语出《史记·高祖本纪》

        秦朝灭亡以后,汉高祖刘邦打败了与他争雄的楚霸王项羽,做了皇帝,迁都长安,建立了西汉王朝。但是,刘氏初建,天下并不太平。各地异姓诸王拥兵自重,常情不轨之心;一些为建立西汉王朝立过汗马功劳的中小将领也伺机起哄;六国残余贵族也想东山再起。匈奴贵族的侵扰,同姓诸王的祸患,都构成了或大或小或远或近的因素。刘邦东征西讨,平定叛乱,常常地体会到创业之艰辛,守业之不易。

        故事说,公元前199年,汉高祖刘邦平定叛乱后回到长安。这时,丞相萧何已下令营造了未央宫。此宫建造得十分宏丽,东立苍龙阙,北有玄武阙,前殿、武库、太仓等,一应俱全。汉高祖刘邦回来以后,看到宫殿如此壮丽、奢华,顿时勃然大怒,责问萧何说:“天下混乱苦战数年,谁胜谁负尚不可知,你建造如此豪华的宫殿,未免太过分了吧?”萧何回答:“正因为天下尚未十分安定,才可以乘此机会建造宫室。况且天子占有四海之地,不把宫殿建造得壮丽一些,不足以表现天子的威风。建造得壮丽一些,还可以叫后世人永远超不过它!”汉高祖刘邦听后,顿时转怒为嘉。

        “四海为家”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它本来的意思是说,帝王占有全国,用以形容帝王事业的宏伟富有。

        后来,人们把它转意,用它形容飘泊流浪、足迹不定。现代人又用它比喻志在四方,不依恋于家庭或故乡。

        《史记·高祖本纪》:

        萧丞相营作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高祖还,见宫阙壮甚,怒,谓萧何曰:“天下匈匈苦战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萧何曰:“天下方未定,故可因遂就宫室。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也有以加也。”高祖乃说(yue4)。

        5.见危授命

        语出《论语·宪问》

        故事说,春秋时期,孔子教授许多学生。有一次,学生子路问孔子:怎样才能做一个完美的人。孔子回答:“如果具有臧武仲(即臧孙纥,鲁国的大夫)的智慧,孟公绰(鲁国大夫)的克制,卞庄子(鲁国大夫)的勇敢,冉求(孔子的学生)的才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这样也就可以成为一个完美的人了。”孔子又说:“现在何必要求自己一定要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呢?现在的人,只要见到财利时能想到道义,遇到国家或君主有危急时而肯付出生命,久处困境也不忘记平生的诺言,这样也可以成为一个完美的人了。”

        “见危授命”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授命:献出生命。人们用:见危授命”表示,看到国家有危难时,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

        《论语·宪问》: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yao1,通“约”)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举世无双:秦朝末年,韩信因得不到项羽的重用,而改投刘邦,开始也没有得到重用,因滕公的推荐给萧何,萧何认为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推荐给刘邦。刘邦敷衍应付,韩信不辞而别,萧何月下追回韩信,对刘邦说他是举世无双,刘邦拜他为大将。

       出人头地:北宋嘉佑年间,四川的苏轼到京城汴梁参加进士考试,主考官欧阳修看到苏轼的试卷以为是自己朋友的,将本应取第一名的只给其第二名。苏轼考取进士后给欧阳修写了一封感谢信,欧阳修感叹他的才华,说应该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

       妙手回春:春秋时期齐国神医扁鹊经过虢国听说虢太子猝死,就问中庶子太子的症状,认为虢太子只是死可以救活。就叫弟子子阳磨好针,在太子的穴位上扎了几针,太子就苏醒过来,再经汤药调解,20天后就完全康复,扁鹊赢得妙手回春的称号。

       如花似玉: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描写一个美丽多情的少女去野外桑,看到一个长得像鲜花一样美丽、像碧玉一样清秀的青年男子,他虽然衣着朴素大方,举止言行处处很高雅,少女顿时对这个如花似玉的男子从心底产生爱慕之情。

       今天关于“成语故事有哪些分类图片及名称”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成语故事有哪些分类图片及名称”,并从我的答案中找到一些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