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典故 成语典故
现代汉语成语的特点_现代汉语成语的特点及其来源
ysladmin 2024-07-18 人已围观
简介现代汉语成语的特点_现代汉语成语的特点及其来源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汉语成语的特点的今日更新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今天,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它的今日更新,让我们一起了解它的最新技术。1.现代汉语成语词典的简 介2.成语和词语的区别?3.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汉语成语的特点的今日更新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今天,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它的今日更新,让我们一起了解它的最新技术。
1.现代汉语成语词典的简 介
2.成语和词语的区别?
3.四字成语占绝大多数为什么
现代汉语成语词典的简 介
本词典根据学生学习阅读的实际需要,以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和使用成语为编纂的目的,从大量的汉语成语中选取常用、必备的4000余条。为便于学生的实际应用,词条按汉语拼音音序编排,每条成语一般分注意、释义、出处、书证、造句、提示等内容。其中,注意,释义、出处力求准确、规范,书证为近现代名著例句,造句则选自学生作文和报刊文章,提示部分则指出该成语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编者力求使本能达到“雅俗共赏”的目的,成语和词语的区别?
Ⅰ 形容人的性格特点的成语有哪些品质:拾金不昧
见义勇为
大公无私
执法如山
两袖清风
路不拾遗
性格:活泼开朗
性格爽朗
吝啬
大方
活泼可爱
和蔼可亲
做事方法:开门见山
Ⅱ 描写人物有什么特点的四字词语
Ⅲ 描写人物特点的成语
描写人物神态的:
神奕奕 眉飞色舞 炯炯有神 眉开眼笑 喜上眉梢
捧腹大笑 前仰后合 喜笑颜开
愁眉苦脸 大惊失色 惊慌失措 垂头丧气 没精打
形容人物品质的:
(1)勇敢:赴汤蹈火、冲锋陷阵、奋不顾身、视死如归
(2)勤奋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
(3)勤奋学习:十载寒窗、凿壁借光、囊萤映雪、手不释卷、
(4)助人为乐:乐于助人、排忧解难、仗义执言、拔刀相助
(5)关心他人:无微不至、体贴入微
(6)公正严明:铁面无私、执法如山、公私分明、大公无私 两袖清风
克己奉公 公而忘私 一尘不染
(7)有恒心、有毅力: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有始有终、绳锯木断
关于学习的:
学而不厌 好学不倦 废寝忘食 争分夺秒 孜孜不倦 闻鸡起舞 只争朝夕
悬梁刺股 凿壁偷光 囊萤映雪
注意力集中的:
全神贯注 聚精会神 专心致志 目不转睛 一心一意
形容谦虚的:
不骄不躁 大智若愚 功成不居 戒骄戒躁 洗耳恭听 虚怀若谷 谨言慎行
形容骄傲的:
班门弄斧 孤芳自赏 居功自傲 目空一切 目中无人 恃才傲物 妄自尊大
忘乎所以 唯我独尊 自高自大 自鸣得意 自命不凡
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
(1)喜:欣喜若狂、心花怒放 喜上眉梢
(2)怒:雷霆、火冒三丈、怒火中烧、怒气冲天
(3)哀:心如刀绞、泪如雨下、呼天抢地
(4)怕:胆战心惊、魂飞魄散、惊心动魄 心惊肉跳 心惊胆寒
(5)急:迫不及待、心急如焚、燃眉之急
(6)忧:忐忑不安 心慌意乱 心乱如麻 七上八下
描写人的语言:
口若悬河 对答如流 滔滔不绝 谈笑风生 高谈阔论 豪言壮语 夸夸其谈
花言巧语 海阔天空 无所不谈 侃侃而谈 喋喋不休 含糊其辞 娓娓而谈
(1)语言流利: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侃侃而谈、对答如流
(2)语言生动: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绘声绘色、娓娓动听
(3)语言不生动:吞吞吐吐、支支吾吾、欲言又止、张口结舌
描写人容貌体态的:
闭花羞月 沉鱼落雁 出水芙蓉 明眸皓齿 美如冠玉 国色天香 眉清目秀
鹤发童颜 和蔼可亲 老态龙钟 弱不禁风 面黄肌瘦 瘦骨嶙嶙 大腹便便
冰清玉洁 雍容华贵 文质彬彬 威风凛凛 虎背熊腰 如花似玉 容光焕发
落落大方 卓约多姿 其貌不扬 蓬头垢面
Ⅳ 人物特点的成语
描写人物性格的成语_网络知道
答
多重性格 乐天达观 成熟稳重 幼稚调皮 温柔体回贴
活泼可爱 普普通通答 内向害羞 外向开朗 心地善良
聪明伶俐 善解人意 风趣幽默 思想开放 积极进取
小心谨慎 郁郁寡欢 正义正直 悲观失意 好吃懒做
处事洒脱 疑神疑鬼
还有不明白的可以追问
满意请纳
你的纳是我继续帮助其他人的动力
Ⅳ 形容人物品质特点的成语有哪些
一视同仁 一清复二白 大义灭亲 大公制无私
义无反顾 正气凛然 正直无私 执法如山
刚正不阿 冰清玉洁 克己奉公 严于律己
两袖清风 忍辱负重 奉公守法 表里如一
斩钉截铁 忠心耿耿 忠贞不渝 贫贱不移
高风亮节 涓滴归公 虚怀若谷 堂堂正正
深明大义 童叟无欺 谦虚谨慎 廉洁奉公
毅然决然 豁达大度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襟怀坦白 心胸狭窄 苟且偷生 卑躬屈膝
庸庸碌碌 无所不为 丢三落四 阿谀奉承
Ⅵ 描写人物特点的词语有什么
描写来人物特点的词语
神奕奕 眉飞源色舞 炯炯有神 眉开眼笑 喜上眉梢
捧腹大笑 前仰后合 喜笑颜开
愁眉苦脸 大惊失色 惊慌失措 垂头丧气 没精打
形容人物品质的:
(1)勇敢:赴汤蹈火、冲锋陷阵、奋不顾身、视死如归
(2)勤奋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
(3)勤奋学习:十载寒窗、凿壁借光、囊萤映雪、手不释卷、
(4)助人为乐:乐于助人、排忧解难、仗义执言、拔刀相助
(5)关心他人:无微不至、体贴入微
(6)公正严明:铁面无私、执法如山、公私分明、大公无私 两袖清风
Ⅶ 形容人的性格特点的成语有哪些
品质:拾金不昧 见义勇为 大公无私 执法如山 两袖清风
路不拾遗
性格:活泼开朗 性格爽朗 吝啬 大方 活泼可爱 和蔼可亲
做事方法:开门见山
Ⅷ 成语有哪些特点
成语是中抄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袭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
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
Ⅸ 关于人物性格特点的成语有哪些
蕙心兰质:蕙、兰:都是香草名。蕙草样的心地,兰花似的本质。比喻女子心地纯洁,性格高雅。
蕙质兰心:蕙:一种香草;兰:兰花。蕙草样的心地,兰花似的本质。比喻女子心地纯洁,性格高雅。
文如其人:指文章的风格同作者的性格特点相似。
习久成性:性:性格。长期习惯于怎样,就会形成怎样的性格。有习惯成自然的意思。
习久性成:习:习惯;性:性格。长期的习惯将会形成一定的性格。
习以成性:习:习惯。习惯了就养成了性格。
习与体成:习:习惯。长期的习惯将会形成一定的性格。
习与性成:性:性格。长期习惯于怎样,就会形成怎样的性格。有习惯成自然的意思。
现实主义:注重事实或现实,反对一切不切实际或空想的性格。
惺惺相惜:性格、志趣、境遇相同的人互相爱护、同情、支持。
性情中人:性情:性格。有性格和真情实感的人。
血风肉雨:形容剧烈残酷的或性格刚强。
严气正性:气:脾气;性:性格。性格刚直,毫不苟且。
阳煦山立:象太阳那样暖和,象山岳那样屹立。比喻人性格温和,品行端正。
依模照样:按照模式样子描摹。比喻面貌、性格等十分相似。
义气相投:彼此志趣、性格相投合。
意气相合:意气:志趣性格;合:合得来。指志趣和性格相同的人,彼此投合。
意气相亲:意气:志趣性格。指志趣和性格相同的人,彼此投合。
意气相投:意气:志趣性格;投:合得来。指志趣和性格相同的人,彼此投合。
意气相许:意气:志趣性格。指志趣和性格相同的人,彼此投合。
意致纵横:意致:神情姿态;纵横:奔放。形容人的性格奔放。
与众殊:殊:不同。跟大家不一样。指人的性格、行为等不一般或事物很有特色。
元龙豪气:元龙:三国时陈登,字元龙,曾慢待许氾;豪:豪放。形容性格豪放。
铮铮不屈:铮铮:金属器皿相碰的声音。比喻性格刚强的人。
直性狭中:性:性格;狭:狭隘。性格直爽,但心胸狭隘,不能容人容事。
百人百性:一百人有一百种性格。泛指人的性格往往有不同。
不劣方头:劣:不好;方头:俗指不通时宜为方头。不以不通时宜为不好。形容人性格倔强、顽固。
不温不火:指性格温和、或销售行情不火爆的意思。
沉静寡言:性格深沉文静,不爱多说话。
丁丁当当:象声词。也形容性格刚强。
动心忍性:动心:使内心惊动;忍性:使性格坚韧。指不顾外界阻力,坚持下去。
方头不劣:方头:俗指不通时宜;不劣:倔强不驯顺。形容人性格倔强、顽固。
方头不律:形容人性格倔强、顽固。同“方头不劣”。
赶潮流:追上潮流的特性或性格;迎合当时最流行的风尚。
四字成语占绝大多数为什么
你知道成语和我们平时所用的词语,所说的词语有何区别吗?下面就跟着我一起来看看吧。
成语和词语有什么区别
词语的定义:文辞;词和短语的合称,包括单词、片语及整个词汇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成语的定义如下:“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片语或短句。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显然这个定义是非常宽泛的,以致于很多情况下,我们很难界定一个短句究竟是不是成语。
如何界定成语和俗语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俗语的定义如下:“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 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从这个解释 可以看的出,《现代汉语词典》的编著者认为成语和词语的最大区别就是成语有出处, 而俗语则没有出处,来自民间。
然而成语和俗语的区别真的是这样么? 我们不能忽视的一点是:有相当一部分的成语来源于俗语。例如指桑骂槐,就是一 个无从考证出处的俗语,由于使用得广泛而变成了成语。又如: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很多成语辞典说这句出于《容斋随笔》,可是《容斋随笔》里原文是:“信之为大将军 ,实萧将军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显 然在洪迈之前便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并不是洪迈的原创。这里的俚语就是现在 的俗语之意。 有些是很容易区分界定的,比如:贼头贼脑一看就是俗语,但是贼眉鼠目就不太好 说究竟是成语还是俗语。特别是一些有出处的“俗语”,更是很难分清楚。比如“风马 牛不相及”作为成语异议不大,但是“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也很难说究竟算不算 成语。
俗语可以分为三类:谚语、歇后语、惯用语。这三类都和成语有交叉。
第一类:谚语。谚语的形式通常为完整的一句话,而不是一个片语。很多谚语和成 语的界限并不明显,而事实上也有很多成语来自于谚语。《战国策·楚策》有“臣闻鄙 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之语,也就是“亡羊补牢 ,未为迟也”本身是一个谚语,虽然现在我们常用前四个字,但是使用者都知道其含义 是“未为迟也”。《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论赞:“鄙语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究其来源,《楚辞·卜居》中有“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 不同。”。可见这应该是在战国时期就流传在楚国的谚语。 还有一些在边缘地带游荡的谚语,比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坐山观虎斗” ,“挂羊头卖狗肉”,“驴唇不对马嘴”这些谚语也是沿用数百年,但是很多成语辞典 也会收入这些谚语。
第二类:歇后语。歇后语的形式类似谜语,前半句出一个谜面,后半句作出解释, 经常使用谐音谐意等形式。可以说歇后语和成语交叉不大,但是仍然有一小部分。例如 “打破砂锅璺问到底”,这是一个标准的歇后语,但是也常常被作为成语对待。类 似的还有“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天下乌鸦一般黑”,“开门七件事,柴米 油盐酱醋茶”等等。
第三类是惯用语。这部分照理说是最不容易和成语混淆的,事实上却是十分混乱。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四字的惯用语特别多,例如:春夏秋冬,东西南北。个人感觉 大部分的成语辞典对于这部分的处理也是众说纷纭。
成语含义的变迁
去年因为“七月流火”,人大的校长着实露了一把脸。成语误用滥用现在已经成为 了一种社会现象,而现象后边必然存在着问题。语言的变迁是一个客观事实,无法否定 。一个方面是读音的变迁,一个方面是含义的变迁。有些含义的变迁已经被广泛接受, 而另外一些颇有争议。比如“素面朝天”,本出《杨太真外传》,说虢国夫人自恃容貌 娇媚,不化妆就去朝见天子。现在则将朝天理解为“面对公众”,可以说也不算有什么 错误。还有“望洋兴叹”是仰起头慨叹。现在理解为看到大海而产生渺小的感觉而慨叹 。 语言的从俗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但是那些需要从,那些不能从,则是一个值得考虑 的问题。例如“帧”原读zhèng,近年由于IT知识的普及发展,这个字被普遍误读成为 zhēn,第5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已经将zhēn作为正音了。还有纪晓岚的“纪”,现在 也是jǐ和jì都被视为正确读音了。 有很多成语是古人故意曲解或者谐谑而改变了含义。比如“每下愈况”是说越到细 微之处越能观察到事物的真相,而“每况愈下”就是一个因为宋人谐谑而形成的成语。 对于我们来说,重要的是能够从我做起,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成语。当然用谐音 谐意来利用成语表示诙谐是一种修辞手法,我们不应该视为错误。
成语的形式
成语以四个字居多,但是并不是说只有四个字的才是成语。四个字的成语争议最少 ,其他字数的多少都有些争议。 两个字的比较少,但是也有一些,例如:斧正,推敲。在古代汉语中,除了联绵词 ,以单音节词为多,双音节词比较少。所以这类有著名典故的双音节词通常也被视为成 语。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很多四字成语可以简化为二字词语,例如:蛇足,效颦等等。这 种情况只是成语的简化,并不是二字的成语。 三个字的例如:风马牛,东道主,执牛耳,莫须有等等。 超过四个字的情况也不少见,比如:“五十步笑百步”,“小巫见大巫”,“冒天 下之大不韪”,“是可忍,孰不可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等等。 一个很常见的问题是很多人喜欢随意的打乱四字成语的顺序,不知道是为了表示与 众不同还是有才学。比如把“美轮美奂”说成“美奂美轮”,把“朝秦暮楚”说成“暮 楚朝秦”。我们承认有一部分成语是两种说法都有,但是大部分成语还是有固有形态而 不能生拉硬造的。有种极端的情况是为了保持平仄对仗或者押韵而把成语“倒装”,这 种现象我是极度不赞成的,就是一种明显的“以文害辞”。例如《红楼梦》第89 *** 目 :“人亡物在公子填词,蛇影杯弓颦卿绝粒”。这里人亡物在是“平平仄仄”,杯弓蛇 影是“平平平仄”,为了做到偶数字平仄相对而将杯弓蛇影倒过来写成了“蛇影杯弓” 。 成语的问题一箩筐,而绝大部分都不知道如何解决。不知道这种混乱的状态何时才 能结束。 猜你喜欢
1. 为什么四字成语占绝大多数
这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
1.自《诗经》起,多个时期多种问题文体皆是四言体,人们养成了四言的习惯;
2.“四”与中国人的审美情趣有关,四代表四方、四季,四是正直,四有完美的风水,四言符合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审美习惯;
3.从语法上讲,汉语注重简洁与多变,而四字不多不少,四言成语即可以用到对比、比喻等多种手法,又避免了文字冗余。四言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极强的韵律感。
其他相关说法:
成语一般都是由四个字组成的。这是一种相沿已久,约定俗成又具有完整性的语言单位,所以称为「成语」。
许多成语都从个别的具体事实引申出概括而抽象的意义来。它的意义往往不是它的组成部分的意义的直接总和。换句话说,我们不能从字面上理解其意义。譬如,「东窗事发」是指阴谋败露,若只看字面就不能了解其确切含意。
成语的来源
成语或者是有出处的,或者是生活上的习惯语。有出处的成语,可分为「事典」和「语典」。
所谓「事典」,即出於古代某一桩故事。这类成语或者由古代的寓言故凝缩而成,常用托的故事或者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带有劝戒讽刺意味。如「守株待兔」、「塞翁失马」、「与虎谋皮」、「对牛弹琴」等。
所谓,「语典」出自旧籍的一两句话,或包含一个典故,或出於古人的诗文,甚至、戏曲等作品中,都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名句,被简籍的一两句话,被简缩为成语。如「白驹过隙」、「教学相长」等。
此外,有部分成语来自生活的口头创造。用四个语素构成的四个音节的整齐形式,为人们喜闻乐见,经常运用。
例如:「一乾二净」、「人山人海」、「大惊小怪」等。
对你有所帮助请纳,谢谢!!
2. 为什么四字成语占绝大多数为什么成语基本都是四个字呢?从我国古代的诗歌总集《诗经》,古代历史《尚书》,还有后来初学读的三、百、千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多为四字句,《四言杂字》《龙文鞭影》一、二、三集,都是四言.这可以看出大概是四字容易上口.从这 (6)里语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斯不自见之患也.(曹丕《典论·论文》) 转化为敝帚千金. (7)《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 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后演化为指鹿为马. 目前常用的汉语成语有4000条左右,其中四字成语占96%,其余是两个字到14个字的一般成语都是有出处有典故的,成语以格式为主,一般都是四字,只有少量的其他形式,其他形式有“三字”、“五字”等等其表现主要是地域性,有许多成语只在平遥当地使用! “四字”是汉语成语的常见形式,也是汉语使用者最喜欢的形式之一.吕叔湘先生曾这样指出:四音节好像一直都是汉语《百家姓》《李氏蒙求》《龙文鞭影》等等都是四音,亭台楼阁常有四言的横额,流传最广的成语也是四言为多.”。
3. 为什么四字成语占绝大多数这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1.自《诗经》起,多个时期多种问题文体皆是四言体,人们养成了四言的习惯;2.“四”与中国人的审美情趣有关,四代表四方、四季,四是正直,四有完美的风水,四言符合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审美习惯;3.从语法上讲,汉语注重简洁与多变,而四字不多不少,四言成语即可以用到对比、比喻等多种手法,又避免了文字冗余。
四言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极强的韵律感。其他相关说法:成语一般都是由四个字组成的。
这是一种相沿已久,约定俗成又具有完整性的语言单位,所以称为「成语」。 许多成语都从个别的具体事实引申出概括而抽象的意义来。
它的意义往往不是它的组成部分的意义的直接总和。换句话说,我们不能从字面上理解其意义。
譬如,「东窗事发」是指阴谋败露,若只看字面就不能了解其确切含意。 成语的来源 成语或者是有出处的,或者是生活上的习惯语。
有出处的成语,可分为「事典」和「语典」。 所谓「事典」,即出於古代某一桩故事。
这类成语或者由古代的寓言故凝缩而成,常用托的故事或者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带有劝戒讽刺意味。如「守株待兔」、「塞翁失马」、「与虎谋皮」、「对牛弹琴」等。
所谓,「语典」出自旧籍的一两句话,或包含一个典故,或出於古人的诗文,甚至、戏曲等作品中,都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名句,被简籍的一两句话,被简缩为成语。如「白驹过隙」、「教学相长」等。
此外,有部分成语来自生活的口头创造。用四个语素构成的四个音节的整齐形式,为人们喜闻乐见,经常运用。
例如:「一乾二净」、「人山人海」、「大惊小怪」等。 对你有所帮助请纳,谢谢!。
4. 为什么四字成语占绝大多数,而三字、五字、六字、七字等成语很少成语不全部是四字句,但绝大多数是四字句,原因有以下几个:一是《诗经》的影响,诗经开四字诗歌之先河,对后世诗歌在句式节奏词汇等方面的影响是巨大的,现在许多成语就出自于《诗经》;二是古代其他文学作品及论文等,其句式的重要结构就是四字句,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句被经常运用,就成了成语;三是四字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又及具概括力,所以人们喜欢使用,重复使用,传承不息就成了成语。
因为自古以来四字成语一般都不标字数,五字以上往往标作“多字成语”。所以四字成语占大多数
一般成语都是有出处有典故的,成语以格式为主,一般都是四字格,只有少量的其他形式,其他形式有“三字格”、“五字格”等等其表现主要是地域性
5. 四字成语占绝大多数,而三字、五字、六字、七字等成语很少,这是为一是《诗经》的影响,诗经开四字诗歌之先河,对后世诗歌在句式节奏词汇等方面的影响是巨大的,现在许多成语就出自于《诗经》;二是古代其他文学作品及论文等,其句式的重要结构就是四字句,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句被经常运用,就成了成语;三是四字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又及具概括力,所以人们喜欢使用,重复使用,传承不息就成了成语。
因为自古以来四字成语一般都不标字数,五字以上往往标作“多字成语”。所以四字成语占大多数一般成语都是有出处有典故的,成语以格式为主,一般都是四字格,只有少量的其他形式,其他形式有“三字格”、“五字格”等等其表现主要是地域性。
6. 成语为什么大多为四字四字格何以成为汉语成语的主要格式? 翻开任何一部汉语成语词典,我们所见大多数是四字格成语。
就以流行较广的《现代汉语成语词典》(增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为例统计,该词典共收成语八千七百条,其中四字格成语八千四百二十条,约占90%。对此人们自然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四字格何以成为汉语成语的主要格式?对此,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回答。
一、四字格作为汉语成语的主要格式符合语言交际的效益原则 以尽量简练的语言传递尽可能丰富的信息,应该是语言交际的效益原则,要而言之就是“言简意赅”。 汉语成语无论是直接摘引古代诗文,还是由古代神话、寓言、历史故事等概括而成,或由古代诗文语句加工而成,其内容蕴涵都相当丰富而深刻。
从语言交际的效益考虑,成语很需要一个既能包含复杂完整的意思又简洁凝练的最佳语言形式。 大家知道,成语是一种特殊的固定词组,在意义上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往往不能孤立地从字面上分割解释,在运用中其功能相当于一个词,所以它实际上是一个定型的语素组合。
而汉语的语素绝大多数是单音节的,表现在书面上就是一个个汉字,因此,字数的多少是谋求言简意赅所必须考虑的一个要素。我们不妨设想,汉语成语如果大多少于四个字或多于四个字,将是怎样一种情形。
就以“狐虎威”、“四面楚歌”、“鞭长莫及”为例,它们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如果仅用两个字显然表述不清楚。用三个字,写成“狐威”、“四面歌”、“鞭莫及”,简则简矣,意思却很不明白。
(少数成语实需三个字即可完整表义,人们出于审美考虑延伸为四字格,如“短兵接——短兵相接”、“不足奇——不足为奇”,则当别论)如果写成“狐虎之威”、“四面皆楚歌”、“虽鞭长不及马腹”,信息容量无多大增加,却显得冗余累赘。可见,四字格是成语言简意赅的最佳格式。
那么,四字格成语何以能言简意赅呢,这应该从汉语自身的有关特点来考察。 首先,构成四字成语的“字”绝大多数是单音节语素。
它们集形、音、义于一体,具有独立的较完整的含义,可以自由或较自由地运用,参与构成各种词语,信息容量较大。例如“实事求是”由四个语素构成,各个相对独立的语素意义有机联系起来,表达一个丰富完整的含义。
特别是象“黔驴技穷”、“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成语,由四个语素记述一个生动的寓言故事,再由此作比喻引申,使成语在字面意义之外蕴含更丰富更深刻的寓意。这无疑是凭借了汉语单音节语素表义容量大这一有利条件。
其次,汉语是非形态语言,语言单位的构成主要依靠语序和虚词来组合。其中以语序为手段的直接组合,与四字格成语言简意赅特点有密切关系。
凡是进入成语的各个语素,只要在语义上能相互搭配,同时又符合逻辑事理和语言习惯,就可以不借助其它语言成分而直接依靠语序来灵活组合,构成并列、主谓、偏正、述宾、述补等复杂多样的语法关系,并以此表达丰富的意思。例如“心直口快”就是由主谓关系的“心直”、“口快”再构成并列关系;“能者为师”是由偏正关系的“能者”与述宾关系的“为师”再构成主谓关系,等等,都是各语素借助语序直接组合而成的。
正因如此,四字格成语这个小小的天地之中,才有可能容纳如此灵活多样的语法结构,负载如此丰富的信息内容,成为言简意赅的统一体。 二、四字格成语具有丰富的审美特征,为人们喜闻乐见 首先,四字格成语体现了均衡之美。
注重均衡之美是汉民族传统审美心理的一个显著倾向,它体现于汉民族文化艺术的许多领域。如方块汉字严整匀称的间架结构,古代诗词曲赋乃至散文之中普遍出现的骈偶词句,古代建筑严格均衡对称的格局,书法、篆刻、绘画对于紧凑、匀称、平稳的讲究等等,都说明我们的祖先十分注重均衡之美。
这种审美倾向必然会投射到作为汉民族文化载体之一的汉语上,其中包括人们对成语格式的选择。 四字格成语在语音上是四个音节;在形体上是四个方方正正的汉字;在语素排列的节奏上大多为二二组合,“龙飞凤舞”、“百川归海”、“拍案叫绝”等;在语法结构上则有大量的并列结构,如“理直气壮”、“古今中外”、“千言万语”等,都表现出强烈的对称均衡之美。
这就使四字格成语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均衡美的要求。 其次,四字格成语具备变化之美。
均衡不等于否定变化。人们既注重均衡美也追求变化美,在均衡基础上求变化,在变化中取得均衡。
例如,古代格律诗的平仄变化和词的长短句;书法艺术中的行书、草书;建筑艺术中的飞檐、曲廊、拱桥等,都均衡之中追求错综变化的实例。这种对变化美的追求,同样深刻地影响到人们对成语格式的选择。
四字格成语的错综变化表现在语音上,是成语内部各字声调之间可以构成平仄变化,构成抑扬起伏,如“一见如故”(平仄平仄)、“大书特书”(仄平仄平)、“光怪陆离”(平仄仄平)、“古今中外”(仄平平仄)等等;表现在语素排列的节奏上,除了骈立的二二组合,还可以构成一三组合,如“危/在旦夕”、“木/已成舟”、“浩/如烟海”,三一组合,如“一衣带/水”、“背道而/驰”、。
7. 成语为什么大多为四字四字格何以成为汉语成语的主要格式?翻开任何一部汉语成语词典,我们所见大多数是四字格成语。
就以流行较广的《现代汉语成语词典》(增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为例统计,该词典共收成语八千七百条,其中四字格成语八千四百二十条,约占90%。对此人们自然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四字格何以成为汉语成语的主要格式?对此,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回答。
一、四字格作为汉语成语的主要格式符合语言交际的效益原则以尽量简练的语言传递尽可能丰富的信息,应该是语言交际的效益原则,要而言之就是“言简意赅”。汉语成语无论是直接摘引古代诗文,还是由古代神话、寓言、历史故事等概括而成,或由古代诗文语句加工而成,其内容蕴涵都相当丰富而深刻。
从语言交际的效益考虑,成语很需要一个既能包含复杂完整的意思又简洁凝练的最佳语言形式。 大家知道,成语是一种特殊的固定词组,在意义上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往往不能孤立地从字面上分割解释,在运用中其功能相当于一个词,所以它实际上是一个定型的语素组合。
而汉语的语素绝大多数是单音节的,表现在书面上就是一个个汉字,因此,字数的多少是谋求言简意赅所必须考虑的一个要素。我们不妨设想,汉语成语如果大多少于四个字或多于四个字,将是怎样一种情形。
就以“狐虎威”、“四面楚歌”、“鞭长莫及”为例,它们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如果仅用两个字显然表述不清楚。用三个字,写成“狐威”、“四面歌”、“鞭莫及”,简则简矣,意思却很不明白。
(少数成语实需三个字即可完整表义,人们出于审美考虑延伸为四字格,如“短兵接——短兵相接”、“不足奇——不足为奇”,则当别论)如果写成“狐虎之威”、“四面皆楚歌”、“虽鞭长不及马腹”,信息容量无多大增加,却显得冗余累赘。可见,四字格是成语言简意赅的最佳格式。
那么,四字格成语何以能言简意赅呢,这应该从汉语自身的有关特点来考察。首先,构成四字成语的“字”绝大多数是单音节语素。
它们集形、音、义于一体,具有独立的较完整的含义,可以自由或较自由地运用,参与构成各种词语,信息容量较大。例如“实事求是”由四个语素构成,各个相对独立的语素意义有机联系起来,表达一个丰富完整的含义。
特别是象“黔驴技穷”、“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成语,由四个语素记述一个生动的寓言故事,再由此作比喻引申,使成语在字面意义之外蕴含更丰富更深刻的寓意。这无疑是凭借了汉语单音节语素表义容量大这一有利条件。
其次,汉语是非形态语言,语言单位的构成主要依靠语序和虚词来组合。其中以语序为手段的直接组合,与四字格成语言简意赅特点有密切关系。
凡是进入成语的各个语素,只要在语义上能相互搭配,同时又符合逻辑事理和语言习惯,就可以不借助其它语言成分而直接依靠语序来灵活组合,构成并列、主谓、偏正、述宾、述补等复杂多样的语法关系,并以此表达丰富的意思。例如“心直口快”就是由主谓关系的“心直”、“口快”再构成并列关系;“能者为师”是由偏正关系的“能者”与述宾关系的“为师”再构成主谓关系,等等,都是各语素借助语序直接组合而成的。
正因如此,四字格成语这个小小的天地之中,才有可能容纳如此灵活多样的语法结构,负载如此丰富的信息内容,成为言简意赅的统一体。二、四字格成语具有丰富的审美特征,为人们喜闻乐见首先,四字格成语体现了均衡之美。
注重均衡之美是汉民族传统审美心理的一个显著倾向,它体现于汉民族文化艺术的许多领域。如方块汉字严整匀称的间架结构,古代诗词曲赋乃至散文之中普遍出现的骈偶词句,古代建筑严格均衡对称的格局,书法、篆刻、绘画对于紧凑、匀称、平稳的讲究等等,都说明我们的祖先十分注重均衡之美。
这种审美倾向必然会投射到作为汉民族文化载体之一的汉语上,其中包括人们对成语格式的选择。 四字格成语在语音上是四个音节;在形体上是四个方方正正的汉字;在语素排列的节奏上大多为二二组合,“龙飞凤舞”、“百川归海”、“拍案叫绝”等;在语法结构上则有大量的并列结构,如“理直气壮”、“古今中外”、“千言万语”等,都表现出强烈的对称均衡之美。
这就使四字格成语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均衡美的要求。其次,四字格成语具备变化之美。
均衡不等于否定变化。人们既注重均衡美也追求变化美,在均衡基础上求变化,在变化中取得均衡。
例如,古代格律诗的平仄变化和词的长短句;书法艺术中的行书、草书;建筑艺术中的飞檐、曲廊、拱桥等,都均衡之中追求错综变化的实例。这种对变化美的追求,同样深刻地影响到人们对成语格式的选择。
四字格成语的错综变化表现在语音上,是成语内部各字声调之间可以构成平仄变化,构成抑扬起伏,如“一见如故”(平仄平仄)、“大书特书”(仄平仄平)、“光怪陆离”(平仄仄平)、“古今中外”(仄平平仄)等等;表现在语素排列的节奏上,除了骈立的二二组合,还可以构成一三组合,如“危/在旦夕”、“木/已成舟”、“浩/如烟海”,三一组合,如“一衣带/水”、“背道而/驰”、“不速之/客”。
8. 为什么成语大部分是4个字没有什么人下定义,都是在语言中长期沿用,约定俗成的。
所以成语的成语的定义很长时间以来在学术界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话题。 所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
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成语大多由四字组成。
特点:①结构的相对定型性。②意义的整体性。
③时间和空间的习用性。④形成的历史性。
⑤内容和形式的民族性。 来源:①历史故事。
②寓言故事。③神话或其他传说。
④古典文学作品。 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绝大部分是由四个字组成的。
例如"空中楼阁""鼎鼎大名""青出于蓝""有声有色""欢天喜地"等都是四字成语。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
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谚语、歇后语、引语和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从某些方面看来,也有相似之出。譬如专名和科学术语都是固定词组;谚语、歇后语、引语不仅是固定词组或句子,而且意味也有些与成语相似;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比较简炼,形式跟绝大多数的成语一样,如"东西南北""春夏秋冬"之类,但是这些都不是成语。
把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等的区别搞清楚,这就有助于断定什么是成语,什么不是成语。现在简单地就这方面作些说明。
成语跟专名不同:专名和成语虽然都是由几个字组成的固定词组,但是专名是表示特定概念的,例如"李庄小学"只是一个学校独有的名称(当然,可能有重名),"广安人民公社"只是一个公社独有的名称。成语则是表示一般概念的,例如"七零八落"这个成语,既可以用来形容开败了的花朵,又可以用来形容被打败的军队,也可以用来形容稀疏零散的人群。
又如"津津有味"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任何一个人对于某些事物特别感觉有兴趣。 成语跟科学术语不同:科学术语是表示科学概念的,不是表示一般概念的。
例如"主观能动性""革命乐观主义""无限花序""平行四边形"这些科学术语,尽管都是由几个字组成的固定词组,可是并不是成语。 成语跟谚语不同:谚语绝大部分是句子而不是词组。
谚语经常用在人民大众的口语里,用在文章里的比较少。谚语往往具有浓厚的口语色彩,不象成语那样具有文言色彩。
谚语的形式,不象成语那样整齐。例如"坐山观虎斗""天下乌鸦一般黑"之类的谚语,都不是那么整齐。
当然,如果把这些谚语一定说是成语,也是可以勉强的。 成语跟歇后语不同:歇后语是一种固定的句子,一定要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是用事物作比喻,后一部分是从正面作说明。
写文章为了收到鲜明、形象、生动、具体的表达效果,也可以象引用成语似的引用歇后语。如"泥菩萨过河 自身难保。
"狗拿耗子 多管闲事。""泥菩萨洗脸 越洗越难看。
""蜜饯黄连 先甜后苦。"这些话,都是"歇后语"而不是"成语"。
成语跟引语不同:在古人的著作中有个别语句,如"勾心斗角"(见杜牧《阿房宫赋》)"水落石出"(见苏轼《赤壁赋》)等,因为时常被人们使用,后来就成了成语。但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两句诗。这两句诗不是人们时常使用的,而是在文章中偶而被引用了。
因此这类语句应该称之为"引语",不能看做是成语。 成语跟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也不一样,因为成语由四个字组成的占绝大多数,所以有些人往往把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尤其是文言色彩比较浓厚的普通词组,也看做是成语。
应当指出:凡是一个词组里的词可以抽换的,就应该把它看做普通词组。例如"根本改变""这个词组,在某种场合,也可以改为"彻底改变"、"基本改变"或"大大改变"。
又如"密切合作"这个词组,可以改为"紧密合作","肆意挥霍",可以改为"任意挥霍"或"随意挥霍"。这几个词组改了以后,并不影响内容,使人感到也很合适。
象这样可以自由改动的词组,都是普通词组。至于成语,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组成成语的词,一般不能用其他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来替换。
例如"虎口余生"这个成语,就不能改为"狼口余生"或"豹口余生",也不能改为"虎嘴余生"。又如:"不管哪个殖民主义者怎样花言巧语地侈谈和平,也掩盖不了他们的侵略本质。
"在这个句子里,不但不能把"花言巧语地侈谈和平"改为"花言地侈谈和平",或"巧语地侈谈和平",就是改为"巧语花言地侈谈和平"也是非常勉强的。 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和歇后语的不同,看起来相当明显。
成语跟引语、普通词组、谚语的区别,一般说来也是清楚的,但是有的也不容易分辨。我们应该承认有些固定词组或相当固定的词组是介于成语与谚语、引语或普通词组之间的,对这类词组,不必一定去划分它的界限。
例如"一文不值",我们可以认为它是普通词组,因为把它该为"不值一文"、"不值一钱"或"一钱不值"都毫不勉强。但是,这个词组毕竟有相对的固定性,极象成语,把它看作成语,也未尝不可以。
又如"路。
好了,今天关于“现代汉语成语的特点”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现代汉语成语的特点”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