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典故 成语典故
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寓意_梧桐一叶落
tamoadmin 2024-07-02 人已围观
简介1.关于凤栖梧桐的文言文2.叶子有关的成语或俗语3.形容秋天梧桐树的诗句4.关于梧桐树意向的诗句5.杜甫的《宿府》赏析悲秋、伤春的是诗人常有的情结,因为秋天虽是收获的季节,但也代表着由盛而衰的开始,而春天虽代表着勃勃生机,而由于寒意犹存,一片欣欣向荣的场面迟迟难以到来。在“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影响下,梧桐、芭蕉因为其特殊的生长习惯,自然成为诗人们面对这秋风肃杀、春意难来的感情寄托。知秋而落寄感伤
1.关于凤栖梧桐的文言文
2.叶子有关的成语或俗语
3.形容秋天梧桐树的诗句
4.关于梧桐树意向的诗句
5.杜甫的《宿府》赏析
悲秋、伤春的是诗人常有的情结,因为秋天虽是收获的季节,但也代表着由盛而衰的开始,而春天虽代表着勃勃生机,而由于寒意犹存,一片欣欣向荣的场面迟迟难以到来。
在“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影响下,梧桐、芭蕉因为其特殊的生长习惯,自然成为诗人们面对这秋风肃杀、春意难来的感情寄托。
知秋而落寄感伤的梧桐“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梧桐可谓是秋天最早落叶的树种,这就使梧桐与悲秋密切联系起来。梧桐树本身就是高直挺拔的,其枝叶更是高耸云端,给人一种距离感,在知秋就落叶的情况下,显得凋零、凄凉,让人觉得那种孤独感铺面而来,因此只会让人觉得衰落、颓败。
梧桐由于枝繁叶茂,当雨打在上面的时候声音很大,特别是秋天夜深人静的时候,雨滴落在梧桐树叶上,不但雨声格外刺耳,还让人联想到不断飘落的梧桐叶,让人思绪万千,难以入睡。诗人们将梧桐写入诗词,来寄托自己愁绪。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在李清照的这首《声声慢》中,在上片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悲伤主题下,用黄昏下的雨打梧桐,让人心声烦意的结尾,将词人内心的忧愁表露无疑。
难以舒展带忧愁的芭蕉芭蕉因叶大、舒展的特色,而被文人喜爱种植,作为观赏植物。芭蕉春天开放,但由于惧怕寒冷,在早春时候,芭蕉叶是卷曲的,这让诗人们看来,芭蕉看似是因为忧愁、肩负太多的压力而难以舒展开来,有着其叶卷缩越深,忧愁越深的认同。
未展芭蕉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在唐代诗人钱珝的这首诗中,诗人开始将卷缩的芭蕉比作冷烛、绿蜡,接着延伸到将未展芭蕉比成芳心未展的少女,害怕春寒而迟迟未开。在后两句将芭蕉比作未展开的书札,而少女的情愫都隐藏在里面,时刻希望春风早日到来。
芭蕉除了因生长特性早春难以舒展开来,被誉为忧愁过的代名词外。因为秋日时蕉叶舒展,在秋雨中和梧桐一样,因为雨滴劈劈啪啪的敲击,产生缠绵凄凉的秋愁。
长相思
云一緺,玉一梭, 澹澹衫儿薄薄罗。 轻颦双黛螺。 秋风多,雨相和, 帘外芭蕉三两窠。 夜长人奈何?
在李煜的这首词中,在上片中写女子的造型,在秋夜里还穿着薄薄衣衫,下片中用秋风秋雨写出环境寒冷,而女子似乎有心事,恍然不觉,此时雨落芭蕉的响声,连绵不绝,让女主人的忧愁无处化解,只能叹息道长夜漫漫,何处化解。
关于凤栖梧桐的文言文
1、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赏析:夜深了,淅淅沥沥的雨水,多情地亲吻着梧桐落叶,秋声呜咽,雨打芭蕉的声音,惹人愁绪难消。半夜时分梦里回到了故乡。这是孤独的梧桐落叶,随秋风独自飘零,漫无目的,增添几许忧愁,也象征着漂泊在外的诗人,传达出对家乡的思念。
2、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叶绍翁《夜书所见》
赏析:秋风瑟瑟,吹动着梧桐树叶,没有几分矫情,只送来寒意阵阵,江面上浪花渐起,使孤身在外的诗人情不自禁地思念起自己的家乡。这也是孤独的梧桐落叶,少了几分娇气,多了几分离愁,诗人客居异乡,看叶落,思故乡。
3、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周紫芝《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
赏析:半夜时分,天上下起了小雨,这是一场深秋的雨,滴滴皆是无情,洒向梧桐,看一片片落叶梧桐,听一声声雨打梧桐叶,无限的思绪涌上心田,都是离别的哀音。这是离别伤感的梧桐落叶,寄托着诗人万千离愁别绪。
4、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晏殊《踏莎行·碧海无波》
赏析:独自登上高楼,眺望着远方,远方有诗人日思夜想的人,丝丝细雨,轻落梧桐叶上,天色已是黄昏。读罢全诗,不禁想起“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虽然没有夕阳,但那种无奈的思绪却很浓厚,思念着的人儿无法相见。这是思念心上人的落叶,只有寄托着它带去诗人深深的想念。
5、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王昌龄《长信怨》
赏析:宫廷之内,水井栏边的梧桐秋叶渐黄,窗上的珠帘,不曾卷起,因为怕夜里秋霜打进来,增加寒意。一个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中,形孤影单、卧听宫廷园中风吹梧桐叶的声音。这是深宫怨女情感下的梧桐叶,寄托着少女无限的感伤,满怀着对君王的深切思念之情。
6、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李清照《忆秦娥·咏桐》
赏析:炉上的香火,奄奄一息,壶里的美酒,所剩无几,真地很扫兴,这光景令人内心加剧悲苦凄切。严酷萧瑟的秋风,催促着梧桐叶的飘落,不知是秋风的急躁还是冬天的不耐心,已经无人探知。对丈夫命运的担忧,身处异乡的愁闷孤苦,此时席卷全身,实在是太令女诗人伤感了。
7、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张耒《夜坐·庭户无人秋月明》
赏析:庭院里,矗立着高大的梧桐,这是一棵坚强的梧桐,它也不甘就此衰落。树上的梧桐叶也似乎通晓树的内心,迎风摇摆,发出了些许声音,尽情地呐喊着。这是不惧风寒的梧桐叶,苍凉悲壮的场景跃然纸上,表达出诗人孤高自傲的品性。
8、桐叶晨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陆游《蝶恋花·桐叶晨飘蛩夜语》
赏析:深秋时节,诗人从前线奉调回京,一路上看见枯黄的桐叶在晨光中飒飒飘落,又听到寒蛩不停地在夜里悲鸣。面对如此萧瑟的秋景,想到回京后再也难以受到重用的现实,心中十分沮丧灰暗。这是对仕途未知的哭诉,寄托着诗人渴望再次被朝堂重用的感情。
9、桐叶落,蓼花残。雁声天外寒。——张淑芳《更漏子·秋》
赏析:梧桐叶,纷纷飘零,蓼花凋残,南飞的大雁,呜咽的叫声响彻天空,深秋的寒意浸透肌肤,独居世外桃源,却无法得知归家的路途,心中无比的忧愁。
10、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张炎《清平乐·候蛩凄断》
赏析:深秋时节,万物凋零,只有那一叶梧桐悠悠落下,不知寄托了多少秋凉悲声!诗人独自飘零,面对着纷飞的梧桐叶,心中愁绪骤起,孤苦潦落的情思满腹,看尽了多少人世苍凉之后,却道不尽人间悲欢离合。
叶子有关的成语或俗语
1. 为何古文中“梧桐”常与“悲秋”相伴
梧桐落叶早,古人有“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的说法。古人素有悲秋的情结,睹物伤怀,见叶落更觉秋深。“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南唐·李煜《相见欢》)囚禁生活中的南唐帝王,自是有一番愁苦,而这清冷的月光照着光秃的梧桐树,愈加增添了院中人的愁怨。
“秋风秋雨愁煞人”,秋雨中的桐叶则更添愁闷落寞的情绪。“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最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温庭筠《更漏子》)雨声与桐叶结合,一叶叶,一声声,响在耳畔滴在心田,怎不令思妇痛感离别后的孤寂呢?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声声慢》更是借“梧桐”“细雨”中最后一点“寻寻觅觅”,造成“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失望收场,将女词人丧夫亡国之后历尽沧桑、饱经忧患的无限哀愁抒写了出来。人们常以“愁”字来形容这种心境,可是对于陷入极度愁苦中的这位老年孀妇来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也许“梧桐兼细雨”的意象,总能勾起人们的满腔愁绪和无限遐思。
2. 关于“梧桐”的诗句有哪些1、微云淡河汉,626169757a6869616fe78988e69d8331333363393735疏雨滴梧桐。
——唐·孟浩然 《句》 2、十二珠帘卷秋月,霏霏凉露下梧桐。——元·萨都剌 《赠来复上人四首 其四》 3、芳草满庭飞燕子,晚凉和雨在梧桐。
——明·文徵明 《晚雨饮子重园亭》 4、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唐·李白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5、入门紫鸳鸯,金井双梧桐。
——唐·李白 《效古二首 其一》 6、四十日秋无点雨,谁将消息到梧桐。——宋·方岳 《秋热 其一》 7、台越还闻走麋鹿,墟吴真见有梧桐。
——明·沈周 《读吴越春秋》 8、白纻乌纱青宝玦,紫鸾黄鹄碧梧桐。——宋·杨万里 《和章德茂少卿拉馆学之士四人访王德脩提干》 9、秋声连蟋蟀,寒色上梧桐。
——明·何景明 《雨夜似清溪二首 其一》 10、离情满江汉,秋色入梧桐。——明·黄瑜 《送张九衢都帅北上时镇惠潮》 11、游鳞戏沧浪,鸣凤栖梧桐。
——唐·高适 《酬秘书弟兼寄幕下诸公》 12、晓霜凝耒耜,初日照梧桐。——唐·卢纶 《和考功王员外杪秋忆终南旧居》 13、会希全物色,时放倚梧桐。
——唐·杜甫 《遣闷奉呈严(一本有郑字)公二十韵》 14、麒麟游甸苑,凤鸟集梧桐。——明·祝允明 《都门赠吴渊父》 15、满耳蛩声秋唧唧,玉阶寒露冷梧桐。
——清·杨淑贞《秋夜》 17、16、玉醑金钗香梦断,归来晴月挂梧桐。——宋末元初·方回 《饮商氏普安堂(大震)》 18、斜照尚多高柳少,明年更欲种梧桐。
——宋·葛天民 《小亭》 19、绿苔侵杖屦,秋色近梧桐。——宋·刘敞 《庶几堂》 20、仰看阳光只见空,不如影里看梧桐。
——宋·杨万里 《小憩揭家冈谛观桐阴》。
3. 关于梧桐的诗句有哪些描写“秋天梧桐树”的诗句有 1.《击梧桐》 年代: 宋 作者: 柳永 香靥深深,姿姿媚媚,雅格奇容天与。
自识伊来,便好看承,会得妖娆心素。临歧再约同欢,定是都把、平生相许。
又恐恩情,易破难成,未免千般思虑。近日书来,寒暄而已,苦没忉忉言语。
便认得、听人教当,拟把前言轻负。见说兰台宋玉,多才多艺善词赋。
试与问、朝朝暮暮。行云何处去。
2.《梧桐》 年代: 唐 作者: 戴叔伦 亭亭南轩外,贞干修且直。广叶结青阴,繁花连素色。
天资韶雅性,不愧知音识。 3.《虞美人·翻翻翠叶梧桐老》 年代: 宋 作者: 叶梦得 翻翻翠叶梧桐老。
雨后凉生早。葛巾藜杖正关情。
莫遣繁蝉容易、作秋声。 遥空不尽青天去。
一抹残霞暮。病余无力厌跻攀。
为寄曲阑幽意、到西山。 4.《梧桐影·落日斜》 年代: 唐 作者: 吕岩 落日斜,秋风冷。
今夜故人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 5.《梧桐》 年代: 宋 作者: 司马光 紫极宫庭阔,扶疏四五栽。
初闻一叶落,知是九秋来。实满风前地,极添雨后苔。
群仙傥来会,灵凤必徘徊。
形容秋天梧桐树的诗句
1;枝附叶著 〖解释〗比喻上下关系紧密。亦作“枝附叶连”。
2;移根接叶 〖解释〗喻指牵引媒介。
3;移根换叶 〖解释〗比喻彻底变换处境。
4;一叶落知天下秋 〖解释〗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
5;叶瘦花残 〖解释〗比喻女人的衰老。
6;梧桐一叶落 〖解释〗梧桐落叶最早,故以之表示秋天来临。后亦以比喻事物衰落的征兆。
7;秋风扫叶 〖解释〗比喻威力大、气势猛。
8;牡丹虽好,终须绿叶扶持 〖解释〗扶持:扶助。比喻再好的事物也要有个帮衬。
9;一叶障目解释眼睛被一片树叶挡住,指看不到事物的全貌故事有个书呆子从古书上读到“蝉翳叶”的故事,信以为真,就四处寻找,把蝉躲藏处的树叶全部摘下,拿回家遮脸作试验,问妻子能不能看见他。
10;牡丹虽好,全仗绿叶扶 解释比喻人不管有多大能耐,总得有人在旁协助。
11;重熙累叶 同“重熙累洽”。
12;枝叶相持 比喻相互扶助。
13;枝叶扶苏 见“枝叶扶疏”。
14;枝叶扶疏 形容树木长势良好,颇为繁盛。也形容家族繁盛,子孙满堂,还可形容文章内容充实。
15;枝流叶布 同“枝布叶分”。
16;枝附叶着 比喻上下关系紧密。亦作“枝附叶连”。
17;枝附叶连 见“枝附叶着”。
18;枝附叶从 枝叶附从于树干。比喻依附的部属。
19;枝分叶散 比喻后裔支派分布甚广。同“枝布叶分”。
20;枝繁叶茂 枝叶繁密茂盛。
21;枝对叶比 枝叶相对并列。比喻骈体文对偶句式。
22;枝布叶分 比喻后裔支派分布甚广。
23;玉叶金枝 指皇家后裔。
24;雨条烟叶 ①雨中的柳条,烟雾中的柳叶。形容凄迷的景色。②喻情意的缠绵。
25;御沟红叶 御沟:流经宫苑的河道。指红叶题诗的故事,后用以比喻男女奇缘。亦作“御沟流叶”、“红叶之题”。
26;有枝有叶 形容真切详尽。
27;一叶迷山 意谓一叶蔽目,不见泰山。
28;一叶报秋 同“一叶知秋”。
29;杨穿三叶 《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原谓射技高超。后亦喻兄弟三人相继科举及第。
30;西风落叶 形容秋天景象。比喻事物已趋衰落。
31;同心叶力 同“同心协力”。
32;条修叶贯 枝长叶连。比喻有条理、有系统。
33;条入叶贯 比喻深入精微,融会贯通。
34;添枝增叶 见“添枝接叶”。
35;添枝接叶 增添树的枝叶。比喻叙述事情或转述别人的话时,加上原来没有的内容,使之走样。
36;柔枝嫩叶 柔软娇嫩的枝叶。比喻温柔美貌的妙龄女子。
37;秋风落叶 秋风扫尽了落叶。比喻一扫而光,不复存在。
38;青枝绿叶 ①青绿色的枝叶。多指生长茂盛的树木。②比喻年轻。
39;骈枝俪叶 谓偶句俪辞。
40;绿叶成荫 指女子出嫁生了子女。
41;连枝分叶 同根所生的枝叶。常喻兄弟之间的密切关系。
42;连枝带叶 见“连枝分叶”。
43;加枝添叶 在叙事或转述时,于主要事件外,添上原来没有的内容。
44;胡枝扯叶 亦作“胡支扯叶”。东拉西扯,不着边际。
45;胡支扯叶 见“胡枝扯叶”。
46;改柯易叶 谓枝叶凋败。比喻人品蜕变。
47;词无枝叶 词:言词,词句。形容文字简炼,无枝蔓之辞。
48;吹叶嚼蕊 ①谓吹奏、歌唱。②引申指反复推敲声律、词藻。
49;冰销叶散 比喻事物消失瓦解。
50;抱枝拾叶 犹言舍本逐末。
51;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解释〗树长得再高,落叶还是要回到树根。比喻离开故土时间再长,最后还是要回归故土。
52;有枝添叶 比喻叙述事情或转述别人的话,为了夸大,添上原来没有的内容。
53;一叶知秋 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54;叶落知秋 看到树叶落,便知秋天到来。比喻从细微的变化可以推测事物的发展趋向。
55;叶公好龙 叶公:春秋时楚国贵族,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56;叶落归根 树叶从树根生发出来,凋落后最终还是回到树根。比喻事物总有一定的归宿。多指作客他乡的人最终要回到本乡。
57;冶叶倡条 倡:通‘娼’;冶:妖艳。原形容杨柳的枝叶婀娜多姿,后比喻任人玩赏攀折的花草枝叶,借指。
58;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蔽:遮。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
59;寻枝摘叶 比喻追求事物次要的、非根本的东西。
60;添枝加叶 在树干上添上些枝叶。比喻叙述事情或转述别人的话,为了夸大,添上原来没有的内容。
61;琼枝玉叶 封建时代称皇家后裔。
62;如振落叶 形容轻而易举。
63;破桐之叶 比喻已分不可复合的事物。
;秋风扫落叶 秋天的大风把落叶一扫而光。比喻强大的力量迅速而轻易地把腐朽衰败的事物扫除光。
65;落叶归根 飘落的枯叶,掉在树木根部。比喻事物有一定的归宿。多指客居他乡的人,终要回到本乡。
66;牡丹虽好,全仗绿叶扶持 比喻人不管有多大能耐,总得有人在旁协助。
67;莫辨楮叶 莫:不;辨:分辨。不能分辨楮叶的真假。比喻模仿逼真或以假乱真。
68;两叶掩目 如同两片树叶遮住了眼睛。比喻受到蒙蔽而对事物分辨不清楚。
69;金枝玉叶 原形容花木枝叶美好。后多指皇族子孙。现也比喻出身高贵或娇嫩柔弱的人。
70;枯枝败叶 败:衰败。干枯的树枝,衰败的花叶。形容荒凉、破坏的样子。
71;疾风扫秋叶 比喻力量强大、行动迅速,象暴风扫除落叶一样。
72;红叶题诗 唐代宫女良缘巧合的故事。比喻姻缘的巧合。
73;根深叶茂 茂:繁茂。根扎得深,叶子就茂盛。比喻基础牢固,就会兴旺发展。
74;粗枝大叶 绘画,画树木粗枝大叶,不用工笔。比喻工作粗糙,不认真细致。
75;倡条冶叶 倡:通‘娼’;冶:妖艳。原形容杨柳的枝叶婀娜多姿。后比喻任人玩赏攀折的花草枝叶。借指。
76;落叶知秋 看到地上的黄叶就知道秋天来临。比喻通过某一迹象便可预测形势的发展变化
77;绿叶成阴 指绿叶繁茂覆盖成荫。比喻女子青春已逝,儿女成行
78;梵册贝叶 指佛经,佛经原本多用梵文写在贝多罗树叶上
关于梧桐树意向的诗句
《诗经· 风·定之方中》:“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 ,作于楚室。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
2.《诗经·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萋萋,雍雍喈喈。
贺铸《鹧鸪天》“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3.《孔雀东南飞》:“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4.白居易《 长恨歌》“ 秋雨梧桐叶落时"
5.高明《 咏别》“ 准备着夜雨梧桐,和泪点常飘洒”。
6. 广群芳谱·木谱六桐》 “ 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
7.朱淑真《 菩萨蛮· 秋》:“ 秋声乍起梧叶落,蛩吟唧唧添萧索。”
8.柳永《 玉蝴蝶》:“ 水风轻、 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
9.赵长卿《 卜算子·秋深》:“ 何处最知秋,风在梧桐井。”
10.孟郊《 秋怀》:“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11.温庭筠《 更漏子》:“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12.张辑《 疏帘淡月》“ 梧桐雨细。渐滴作秋声,被风惊碎”
13.周紫芝《 鹧鸪天》“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14.刘过《 贺新郎》“ 一枕新凉眠客舍,听梧桐疏雨秋风颤”
杜甫的《宿府》赏析
1.关于梧桐在古诗词中的意象研究
1;古人认为蝉栖高饮露,自然是生性高洁。蝉所栖之高的梧桐,其形象高洁也就更加卓茕不凡。由于梧桐孤然傲立、品性高洁,所以人们将它与松柏放在一起,称为美材。
2;青干碧叶的梧桐,则是伉俪深情的象征,古代传说梧为雄,桐为雌,梧桐同长同老,同生同死,我国有“梧桐相待老,鸳鸯合双死”之说,因此,诗文中常以梧桐表示男女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
3;梧桐落叶早,古人有“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的说法。古人素有悲秋的情结,睹物伤怀,见叶落更觉秋深。“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南唐·李煜《相见欢》)囚禁生活中的南唐帝王,自是有一番愁苦,而这清冷的月光照着光秃的梧桐树,愈加增添了院中人的愁怨。
4;借助“雨”意象的凄冷的氛围,以衬托出孤枕不眠的离愁客愁,莫过于摹写静夜雨声。当夜幕垂下后,人们对雨的听觉非常敏锐,那淅淅沥沥的雨声特别具有穿透力,直人深夜未眠人的心里。为了追求夜雨更加清晰的声响效果,古代文人们往往借助于梧桐树叶写雨之声。著名的有晚唐温庭筠的《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词借三更时分梧桐冷雨的一叶叶、一声声,烘托出闺中女子的一怀离愁别怨,极为凄婉动人。温庭筠此词中的“梧桐雨声”作为一个特写的意象,一再出现在以后的宋词创作中,它由个体意象成为公共的意象,带有渲染离情愁怀的特定色调。
2.关于宋词中梧桐的意象唐诗中最先起用“梧桐”意象的,恐怕当算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梧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蝉居于梧桐之上,此诗以梧桐树干的高挺清拔声响远播,暗指诗人志趣的高洁。苏轼在元丰五年被贬黄州时有词“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梧桐前着一“疏”字,更显梧桐树孤高独立,东坡先生卓尔不群的品性由此可见一斑。
桐木也可指品行高洁。“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孟郊《秋怀》)桐木是制琴的美材,峥嵘的桐木制成的美琴却弃置不被用,借此寄托了诗人苦吟一生而穷困一生的失意的悲哀。桐花也能对超凡的才能起衬托作用。李商隐在表现韩冬郎青出于蓝而青于蓝的才能时写“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传说中凤凰喜栖于桐花遍野的丹山,所以桐花便成了俊才的生活背景。
时至初秋,梧桐落叶最早。因此诗人常有梧桐叶落而天下知秋的怀想。“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晏殊《清平乐》)平淡幽细的描绘中透露出淡淡的哀愁。“玉京人去秋萧索,画檐鹊起梧桐落。”(耿玉真《菩萨蛮》)萧索之秋梧桐叶落,人去京师,闺中人怎不怅然失望?柳永《玉蝴蝶》中有“梧叶飘黄,谴情伤”之句,渲染出秋的萧疏、清幽和衰飒。把梧桐与秋联系得最好的是李煜的《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秋的味,秋的落寞以及无穷的艺术美尽情显现。
诗人常借其他秋景共同谱写秋的韵味。“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秋登宣城谢眺北楼》)橘柚的深碧,梧桐的微黄,秋光渐老,一片苍寒。“桂花香雾冷,梧叶西风影。”(高观园《菩萨蛮》)桂花、秋雾、西风,一派自然天成。
古人常在傍晚或清晓时分汲水。梧桐与井、辘轳并举,点明傍晚时令。“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以井边梧桐秋深夜黄破题,点明季节、时令。李煜《采桑子》中写“辘轳金井静,梧桐晚,几树惊秋”。
傍晚时分,落叶飘零,希冀飘零,心绪零落,最易想念未归之人,所以诗人常将梧桐和秋雨、秋声联系起来表达哀情。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引用已较为成熟。“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酸恻动人的意象婉转地描述了杨玉环死后唐太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晏殊《踏莎行》)景中有情,情景浑涵,合成一片,不露痕迹。以梧桐表闺怨的集大成者应是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意象不断叠加,意境逐步沉郁,写景议论自然交融。
梧桐秋雨滴落,声声催人断肠。以秋声来衬托寂寞,更能突现心境孤独。“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只是一滴雨露,不知多少离愁,声声叶叶,离愁到明也难以释怀。这种用以动衬静的方法,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梧桐雨除表怨情外,还在怀友人,述矢志,叙飘零中时有闪现。姜夔写给友人的《八归》中有“疏桐吹绿,庭院暗雨乍歇”。刘过在《贺新郎》中道“一枕新凉眠客舍,听梧桐疏雨秋风颤”,贫士的失职之悲在秋风秋雨中真正愁煞人。邓剡《浪淘沙》“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述写了飘零之苦。
经过一代又一代文人的染笔,后人听到秋风吹拂梧桐,就产生凄凉的况味。但梧桐不仅仅是凄凉的代名词。“梧桐”意象应用较广,因而含义复杂,上文只是简单的归纳。梧桐深深深几许?“梧桐” 意象中更深的况味,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析。
3.关于宋词中梧桐的意象是怎样的最先起用“梧桐”意象的,恐怕当算唐朝诗人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梧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蝉居于梧桐之上,此诗以梧桐树干的高挺清拔声响远播,暗指诗人志趣的高洁。苏轼在元丰五年被贬黄州时有词“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梧桐前着一“疏”字,更显梧桐树孤高独立,东坡先生卓尔不群的品性由此可见一斑。
桐木也可指品行高洁。“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孟郊《秋怀》)桐木是制琴的美材,峥嵘的桐木制成的美琴却弃置不被用,借此寄托了诗人苦吟一生而穷困一生的失意的悲哀。桐花也能对超凡的才能起衬托作用。李商隐在表现韩冬郎青出于蓝而青于蓝的才能时写“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传说中凤凰喜栖于桐花遍野的丹山,所以桐花便成了俊才的生活背景。
时至初秋,梧桐落叶最早。因此诗人常有梧桐叶落而天下知秋的怀想。“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晏殊《清平乐》)平淡幽细的描绘中透露出淡淡的哀愁。“玉京人去秋萧索,画檐鹊起梧桐落。”(耿玉真《菩萨蛮》)萧索之秋梧桐叶落,人去京师,闺中人怎不怅然失望?柳永《玉蝴蝶》中有“梧叶飘黄,谴情伤”之句,渲染出秋的萧疏、清幽和衰飒。把梧桐与秋联系得最好的是李煜的《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秋的味,秋的落寞以及无穷的艺术美尽情显现。
诗人常借其他秋景共同谱写秋的韵味。“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秋登宣城谢眺北楼》)橘柚的深碧,梧桐的微黄,秋光渐老,一片苍寒。“桂花香雾冷,梧叶西风影。”(高观园《菩萨蛮》)桂花、秋雾、西风,一派自然天成。
古人常在傍晚或清晓时分汲水。梧桐与井、辘轳并举,点明傍晚时令。“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以井边梧桐秋深夜黄破题,点明季节、时令。李煜《采桑子》中写“辘轳金井静,梧桐晚,几树惊秋”。
傍晚时分,落叶飘零,希冀飘零,心绪零落,最易想念未归之人,所以诗人常将梧桐和秋雨、秋声联系起来表达哀情。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引用已较为成熟。“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酸恻动人的意象婉转地描述了杨玉环死后唐太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晏殊《踏莎行》)景中有情,情景浑涵,合成一片,不露痕迹。以梧桐表闺怨的集大成者应是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意象不断叠加,意境逐步沉郁,写景议论自然交融。
梧桐秋雨滴落,声声催人断肠。以秋声来衬托寂寞,更能突现心境孤独。“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只是一滴雨露,不知多少离愁,声声叶叶,离愁到明也难以释怀。这种用以动衬静的方法,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梧桐雨除表怨情外,还在怀友人,述矢志,叙飘零中时有闪现。姜夔写给友人的《八归》中有“疏桐吹绿,庭院暗雨乍歇”。刘过在《贺新郎》中道“一枕新凉眠客舍,听梧桐疏雨秋风颤”,贫士的失职之悲在秋风秋雨中真正愁煞人。邓剡《浪淘沙》“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述写了飘零之苦。
经过一代又一代文人的染笔,后人听到秋风吹拂梧桐,就产生凄凉的况味。但梧桐不仅仅是凄凉的代名词。“梧桐”意象应用较广,因而含义复杂,上文只是简单的归纳。梧桐深深深几许?“梧桐” 意象中更深的况味,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析。
4.语文诗词中“梧桐”的意象是什么1;古人认为蝉栖高饮露,自然是生性高洁。蝉所栖之高的梧桐,其形象高洁也就更加卓茕不凡。由于梧桐孤然傲立、品性高洁,所以人们将它与松柏放在一起,称为美材。
2;青干碧叶的梧桐,则是伉俪深情的象征,古代传说梧为雄,桐为雌,梧桐同长同老,同生同死,我国有“梧桐相待老,鸳鸯合双死”之说,因此,诗文中常以梧桐表示男女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
3;梧桐落叶早,古人有“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的说法。古人素有悲秋的情结,睹物伤怀,见叶落更觉秋深。“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南唐·李煜《相见欢》)囚禁生活中的南唐帝王,自是有一番愁苦,而这清冷的月光照着光秃的梧桐树,愈加增添了院中人的愁怨。4;借助“雨”意象的凄冷的氛围,以衬托出孤枕不眠的离愁客愁,莫过于摹写静夜雨声。当夜幕垂下后,人们对雨的听觉非常敏锐,那淅淅沥沥的雨声特别具有穿透力,直人深夜未眠人的心里。为了追求夜雨更加清晰的声响效果,古代文人们往往借助于梧桐树叶写雨之声。著名的有晚唐温庭筠的《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词借三更时分梧桐冷雨的一叶叶、一声声,烘托出闺中女子的一怀离愁别怨,极为凄婉动人。温庭筠此词中的“梧桐雨声”作为一个特写的意象,一再出现在以后的宋词创作中,它由个体意象成为公共的意象,带有渲染离情愁怀的特定色调。
5.梧桐在古诗词中一般是什么意象的表现1、高洁品格的意象及寓意
梧桐在古诗中有象征高洁美好品格之意.如“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诗经·大雅·卷阿》),诗人在这里用凤凰和鸣,歌声飘飞山岗;梧桐疯长,身披灿烂朝阳来象征品格的高洁美好.再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以高大挺拔,绿叶疏朗的梧桐为蝉的栖身之处,写出了蝉的高洁,暗喻自己品格的美好.庄子在《秋水》中也说:“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 鹓鶵是古书上说的凤凰一类的鸟.它生在南海,而要飞到北海,只有梧桐才是它的栖身之处.这里的梧桐也是高洁的象征.因此,古代有“栽桐引凤”之说.
2、忠贞爱情的意象及寓意
梧桐枝干挺拔,根深叶茂,在诗人的笔下,它又成了忠贞爱情的象征.如“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诗中用松柏梧桐的枝叶覆盖相交,象征了刘兰芝和焦仲卿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这双对纯真爱情的追求,对封建礼教的抗争的夫妻,生前被迫分离,死后合葬九泉,能不震撼人心?
3、孤独忧愁的意象及寓意
风吹落叶,雨滴梧桐,凄清景象,梧桐又成了文人笔下孤独忧愁的意象.如“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极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位亡国之君幽居在一座寂寞深院里的落魄相.重门深锁,顾影徘徊,只有清冷的月光从梧桐枝叶的缝隙中洒下来,好不凄凉!过去是居万民之上的君主,而今已成阶下囚,万千愁绪,满腔幽愤,尽在其中.亡国之恨何时了?又如“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徐再思《水仙子·夜雨》),深秋孤夜,夜雨滴打着梧桐和芭蕉,每一声都引起相思之人的阵阵秋思和缕缕愁绪.这既是一首雨夜相思曲,又是一幅凄风苦雨的秋夜图!面对此景,相思之苦便从词人心底涌起.作者对雨打梧桐和芭蕉的描绘,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凄婉惶惑,意境深远.
4、离情别绪的意象及寓意
在唐宋诗词中,梧桐作离情别恨的意象和寓意是最多的.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诗人以昔日的盛况和眼前的凄凉作对比,描写了唐明皇因安史之乱失去了杨贵妃后的凄凉境况.唐明皇回宫后,目睹旧物,触景生情,昔日的美人何在?诗人以春秋两季景物相对比,暗讽了这位重色轻国的君主与美人儿缠绵缱绻带来的终生悔恨.如“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秋夜三更,冷雨滴在梧桐叶上,一位独处秋闺的女子,脆弱敏感的心已无法承载离情别绪的痛苦,缠绵悱恻,幽怨伤怀,彻夜不眠.其意蕴深厚,令人回味无穷.再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丈夫去世,独守空房的李清照,遭受国破家亡的痛苦.此时,女词人独立窗前,雨打梧桐,声声凄凉,孤独无助的她,在深切地怀念着自己的丈夫.这哀痛欲绝的词句,催人泪下,堪称写愁之绝唱.
如若满意,还望采纳,谢谢!
6.宋词中描写梧桐的意象以及赏析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作者:李煜 朝代:南唐 体裁:词
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
注释:
[1]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2]离愁:指去国之愁。
[3]别有一般:亦做“别是一番”,另有一种之意。
前言:
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此词是作者被囚于宋国时所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廷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赏析:
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
“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
过片后“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7.赞美梧桐树的诗词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梧桐会相老,鸳鸯会双死。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大风吹倒梧桐树,自有旁人说短长。
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
是非不到野溪边,只就梧桐听雨眠。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红豆啄残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今夜故人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
只有这些了。
《宿府》
唐·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庭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年)六月,新任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严武保荐杜甫为节度使幕府的参谋。做这么个参谋,每天天刚亮就得上班,直到夜晚才能下班。杜甫家住成都城外的浣花溪,下班后来不及回家,只好长期住在府内。这首诗,就写于这一年的秋天。所谓“宿府”,就是留宿幕府的意思。因为别人都回家了,所以他常常是“独宿”。
杜甫的理想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然而无数事实证明这理想难得实现,所以早在乾元二年(759年),他就弃官不做,摆脱了“苦被微官缚,低头愧野人”的牢笼生活。这次作参谋,虽然并非出于杜甫自愿,但为了“酬知己”,还是写了《东西两川论》,为严武出谋划策。但到幕府不久,就受到幕僚们的嫉妒、诽谤和排挤,日子很不好过。因此,在《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里,他诉说了自己的苦况之后,就请求严武把他从“龟触网”、“鸟窥笼”的困境中解放出来。这首《宿府》诗即作于这种背景之下。
赏析
意象是诗歌最亲密的伴侣,一般来说诗歌的意义和整体审美效应是由具体可感的意象生发的,王夫之说“会景而生心”,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说的都是意象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宿府》这首诗从身边的事物写起。“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地点:长江边上一座城市的幕府里。景物:明净爽朗的秋天,明月悬挂空中的深夜,诗人面前一截残烛,幕府庭院里的水井及其旁边的一株梧桐树,整个夜晚听到的只是守城部队自言自语般的号角声。这是一个月色美好的秋夜,如有雅兴,是赏月的时光。然而诗人却无精打采地说道:“谁看?”这反而衬托出诗人心情的不好。因此诗人从梧桐感受到寒意,从角声听出了悲凉,这是诗人的情感对于周围景物的渗透。是什么引起诗人的伤感?是秋天吗?金风萧瑟,黄叶飘零,容易让人产生岁月逼人,人生迟暮的联想;是残烛吗?烛油如泪,烛光摇曳,一人独对,的确会感到孤寂;是水井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水井是家乡的象征,有一个词叫“乡井”,乡和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诗人这时候离乡背井客居成都,顿生乡愁是可以理解的;是角声吗?这是军旅之声,身处战乱之中的诗人,由此回想起颠沛流离的动荡生活是情理中事;是梧桐吗?俗话说:“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它常被文人用来渲染悲秋气氛,这是其一;其二,传说凤凰非梧桐不栖,俗话说:“家有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人们常以此比喻贤臣择主而事,幕府有这么一棵梧桐树,是诗人理想的安身之地吗?多么复杂的情感,要是一并迸发,当然情难自抑,悲从中来了。“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这一联造句特别,应当加以注意。七言律诗句法结构,一般是上四下三,而这一联却不是,朱自清《<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说这一联是上五下二,有意变调求新。
是身边的物象引发了诗人心中的愁绪。这愁绪的生发过程脉络分明。偌大的幕府里诗人独自呆看着明灭不定的残烛,孤独难忍。这时见到庭院里的水井,想到了家乡,家乡的亲人。“风尘荏苒音书绝”,时光在战乱中消磨,一点也得不到家乡亲人的音讯和书信。耳畔部队的号角声告诉诗人,想也白想,“关塞萧条行路难”,经过战争,即使关防要地这些交通要道也十分冷落,行路艰难,传递书信容易吗?“已忍伶俜十年事”,这种孤单的感受不是今夜才有,已经整整忍受十年啦。那么现在呢?看看庭院里的梧桐树,这是凤凰栖息的树,这是安身之地吗?“强移栖息一枝安”,自己只是像一只小鸟,落在一根树枝上,勉强求得暂时的安顿。这首诗的主题是思乡,杜甫想望的安身之地是家乡。杜甫出生洛阳巩县,安史之乱以来四处飘泊到这时已经十年了。在这前一年,杜甫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里欣喜若狂地写道:“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诗人念念不忘的是洛阳。洛阳历史上曾是唐朝的陪都,称为东都,在盛唐时期同长安一样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诗人对洛阳的怀念也是对故都的怀念,包含着平定战乱、恢复安定的祈盼,寄托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
虽然《宿府》表现的仅仅是浓重地涂抹着杜甫个人经历色彩的思乡之情,但是杜甫的个人遭遇是同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对于国家的忧虑和个人飘泊流离的愁闷在诗中融为一体,从而拓展了内涵,给人以更加丰富的联想,获得了更加广泛的共鸣。这正是《宿府》这首诗得到人们喜欢的原因。
杜甫的《宿府》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