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典故 成语典故

马陵之战的成语典故简写_马陵之战的成语典故简写是什么

ysladmin 2024-06-07 人已围观

简介马陵之战的成语典故简写_马陵之战的成语典故简写是什么       现在,请允许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马陵之战的成语典故简写的相关知识,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关于马

马陵之战的成语典故简写_马陵之战的成语典故简写是什么

       现在,请允许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马陵之战的成语典故简写的相关知识,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关于马陵之战的成语典故简写的讨论,我们开始吧。

1.出自马陵之战的成语典故

2.马陵之战减灶计的典故

3.孙膑有关的成语

4.马陵之战的典故 马陵之战孙膑用了什么计策

马陵之战的成语典故简写_马陵之战的成语典故简写是什么

出自马陵之战的成语典故

       增兵减灶

       典故出处源自《史记》卷六十五 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

       成语释意 增兵减灶和减兵增灶是古代打仗时的一种战法,主要是为了迷惑对方。增兵减灶和减兵增灶都是叫对方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兵力,从而有利于自己战胜对方。

       原文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1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1固:本来 (《史记》卷六十五 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

       译文 又过了十三年,魏国和赵国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齐国派田忌率兵前往,直奔大梁城。魏将庞涓听到消息,放下韩国赶回,但齐军已经越过齐境而西进。孙膑对田忌说:“他们魏军素来慓悍勇武而看不起齐国,齐国有怯懦的名声,善于作战的人只能因势利导。兵法上说,行军百里与敌争利会损失上将军,行军五十里而与敌争利只有一半人能赶到。(为了让魏军以为齐军大量掉队)应使齐军进入魏国境内后先设十万个灶,过一天设五万个灶,再过一天设三万个灶。”庞涓行军三天,见到齐军所留灶迹,非常高兴,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怯懦,入我境内三天,士兵已经逃跑了一大半。”所以丢下步兵,只率轻兵锐卒,用加倍的速度追赶齐军。

       孙膑估计魏军的行军速度,天黑应当赶到马陵。马陵道路狭窄,旁多险阻,可以埋伏兵马,于是把一棵大树削去树皮,露出白木,在上面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然后命齐军善射者持上万张弩,埋伏在道路两旁,约定好“天黑见到点着的火就一起放箭”。庞涓果然于夜晚来到削去树皮的大树下,看见树上写着字,便钻木取火来照明。字还没有读完,齐军万弩齐发,魏军大乱失去队形。庞涓自知无计可施,军队已彻底失败,只好自刎,临死说:“总算叫这小子成了名!”齐国乃乘胜全歼魏军,俘虏了魏太子申回国。孙膑因此而名扬天下,世人皆传习他的兵法。

马陵之战减灶计的典故

       陵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战例,这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象,诱其就范,使战局始终居于主动地位,那么马陵之战和桂陵之战分别是什么典故?

        1、 桂陵之战:魏国在战国初期因魏文侯的改革而变得强大起来,因而引起了其他诸侯的戒备。公元前356年,赵成侯在平陆(今山东汶上)和齐威王、宋桓侯相会以示好,并与燕文公在阿(今河北南阳北50里)会盟。由此,魏国开始有被诸国联合进攻的可能,因此魏国欲找机会突破,以解除这个危机。(1)公元前354年(周显王十五年),赵国进攻魏国的盟国卫国,夺取了漆及富丘两地(均在今河南长垣),此举招致了魏国的干涉,魏国派兵包围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2)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邯郸,国内空虚,于是率军围攻魏都大梁,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孙膑却在桂陵(一说山东菏泽,一说河南长垣)伏袭,打败魏军,并生擒庞涓。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

        2、 马陵之战:桂陵之战后,魏国虽元气大伤,但经过几年的休整后,魏国逐渐开始恢复对外进攻。根据《竹书纪年》的记载,“梁惠成王二十八年,穰疵率师及郑孔夜战于梁、赫,郑师败逋。”(1)周显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年),魏国发兵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应允救援,以促韩国竭力抗魏国。齐威王以田盼为主将,田婴,田忌为副将,孙膑为军师,运用“围魏救赵”战法,率军直趋魏都大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国之困。又用“减灶示弱”的方法,将魏军10万人杀得溃不成军,并俘虏了魏太子申。(2)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失去霸主地位。

        关于马陵之战和桂陵之战分别是什么典故的内容就介绍到这了。

孙膑有关的成语

       马陵之战减灶计是中国古代军史上著名的马陵之战,战神孙膑用“减灶”之计全歼魏军。

1.背景介绍

       公元前343年,魏军为了报桂陵之战失败的仇而兴兵伐韩,在魏军的强大攻势下,弱小的韩国只好求救于齐国,齐威王命令孙膑为军师,田忌为大将去救援韩国,孙膑再次采取“围魏救赵”之计。

       他率兵直接向魏国腹地纵深挺进以攻取魏国都城大梁,孙膑与守卫大梁的魏军形成对峙局面,以引诱庞涓的魏军前来增援,然后再伺机歼灭之。

2.减灶计的实施

       战国初期,魏国因国内的改革而变得强大,后魏国名将吴起创建了所向无敌的魏武卒,他接连打败秦国等大国,这让魏国称霸中原,一些国家纷纷附属于魏国,公元前354年,战国诸雄林立,赵国出兵攻打魏国的属国卫国,当时实力强大的魏国为了救援卫国,魏王便令庞涓率兵伐赵。

3.敌军的误判

       在精锐的魏武卒的打击下,赵国都城很快就被其围困,赵王胆战心惊,他派使者向东方大国齐国求救,齐国派大将田忌、军师孙膑率兵救援。

       孙膑率兵直接攻打防守空虚的魏国边城,以威胁魏都大梁,魏王害怕都城陷落,他连连给庞涓下了三道退兵的圣旨,庞涓没有马上救援,他在夺取赵都邯郸之后立刻回兵增援大梁,孙膑在庞涓去往大梁的必经之地桂陵设下伏兵,庞涓的前锋部队中了齐军埋伏而损失惨重。

5.齐国的胜利

       孙膑在成功救援了赵国后回师齐国,公元前343年,魏国为了将桂陵之战中的损失捞回来而兴兵攻韩,韩请求齐国救援,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就爆发了历史上有名的马陵之战。

总结:

       马陵之战减灶计是一则关于智谋的典故,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在战争中,智谋和计谋可以起到关键的作用,胜利往往取决于智勇双全的领导者和正确的战略决策。

马陵之战的典故 马陵之战孙膑用了什么计策

       孙膑,战国时军事家。齐国阿(在今山东阳谷)人。孙武后裔。曾与庞涓同学兵法,后涓为魏惠王将军,诳他到魏,处以膑刑(去膝盖骨),故称孙膑。后经齐国使者秘密接回,被齐威王任为军师,马陵之战,身居辎车,计杀庞涓,大败魏军。著作有《孙膑兵法》,久已失传。1972年银雀山出土,有一万一千余字。

       经典名言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名言解说

       彼:对方。殆:危险。对自己的情况和对方的情况都有透彻的了解,成百次打仗都不会失败;不了解对方的情况而了解自己的情况,打仗则有胜有负;既不了解对方的情况,又不了解自己的情况,则每仗必败。

       围魏救赵

       公元前341年,魏国发兵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应允救援,以促韩国竭力抗魏国。齐威王以田忌为主将,田婴,田盼为副将,孙膑为军师,运用“围魏救赵”战法,率军直趋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国之困。这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象,诱其就范,使战局始终居于主动地位。

       今天关于“马陵之战的成语典故简写”的讨论就到这里了。希望通过今天的讲解,您能对这个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