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查询 成语查询
不常见的成语故事及注释寓意和出处_不常见的成语故事及注释寓意和出处
ysladmin 2024-07-05 人已围观
简介不常见的成语故事及注释寓意和出处_不常见的成语故事及注释寓意和出处 对于不常见的成语故事及注释寓意和出处的问题,我有一些了解和研究,也可以向您推荐一些专业资料和研究成果。希望这对您有所帮助。1.简短成语故事及详解2.成语出处&解释
对于不常见的成语故事及注释寓意和出处的问题,我有一些了解和研究,也可以向您推荐一些专业资料和研究成果。希望这对您有所帮助。
1.简短成语故事及详解
2.成语出处&解释 急...
3.60个成语的出处和典故或词义
4.成语典故(古文)和翻译(越短越好)
5.简短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简短成语故事及详解
成语 作为古人智慧的结晶、汉语言中的精华,以其言近旨远、形象生动的独有特点,传承了中华几千年丰富的历史 文化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简短 成语 故事 及详解,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口蜜腹剑
唐玄宗时,李林甫是个有名的奸臣。他无德无才,却是个拍马溜须的老手。昏庸的皇上竟让他当上了宰相。
中书侍郎严挺之性格耿直,对李林甫十分鄙薄。李林甫便在皇上面前说严挺之的坏话。唐玄宗信以为真,当即把他贬斥到洛阳。
过了许久,唐玄宗又向李林甫提起严挺之。李林甫看出玄宗想提拔他,于是,他托人转告严挺之,说皇上问起他的病。严挺之便上书皇上请求上京治病。玄宗得知严挺之有病,从此打消重用他的念头。
民间称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形容嘴甜心毒,奸诈阴险,称“口蜜腹剑”。
半途而废
东汉时,乐羊子外出求学。过了一年,他因为想家就回来了。他的妻子一见到丈夫就用刀割断织机上的绢帛。乐羊子觉得十分奇怪,他妻子说:“书没有读完就停下来,如同割断织丝一样。”乐羊子深受震动,又重新回去读书。七年后,完成了学业才回到家中。
[注释]废:停止。
[提示]比喻做事中途停止,不能坚持到底。
春风得意
唐代大诗人孟郊,生前留下了许多首流传千古的佳篇,但是他的一生却十分坎坷。孟郊年轻时在河南傲(?o)山隐居。孤僻、耿直的他很少与人合得来,但与大文学家韩愈却一见如故。韩愈很推崇孟郊的诗文,尽力扶持他,望他能考取功名,走上仕途。但是孟郊的运气总是很背,屡试不中,一向处于贫困之中。
孟郊四十一岁那年,曾两度前往京城考进士,但都名落孙山。最后在第三次应考时,他考中了进士。为了表达自己的愉快情绪,他高兴地作了一首《登科后》:“昔日龌(w?)龊(chu?)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春风得意”这则成语的原意是指在春风轻拂中洋洋自得,后用来比喻到达目的后那种得意洋洋的心态。
八仙过海
传说 吕洞宾等八位神仙途经东海去仙岛,只见巨浪汹涌。吕洞宾提议各自投一样东西到海里,然后各显神通过海。于是铁拐李把拐杖投到水里,自己立在水面过海;韩湘子以花篮渡水:吕洞宾、蓝采和、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何仙姑也分别把自己的萧、拍板、纸驴、鼓、玉版、竹罩投到海里,站在上面逐浪而过。八位神仙都靠自己的神通渡过了东海。
[提示]比喻各有一套办法或本领去完成任务。一般连用。
磨杵(chǔ)成针
传说李白小时不爱学习,很贪玩。一天,他逃学到小溪边,望见一位老婆婆手里拿着根铁杵(铁棍),在一块大石头上磨。李白问:“你磨铁杵干什么?”老婆婆回答:“我给女儿磨一根绣花针。”李白又问:“这么粗的铁杵,什么时候才能磨成绣花针呢?”老婆婆说:“只要功夫深,铁杆磨成针。”李白听后很有感触,回家刻苦用功,最后成为唐代大诗人。
成语“磨杵成针”,比喻只要有恒心,再难的事也能做成。
鹤立鸡群
草地上有一群鸡。其中一只大公鸡,夸耀自己强壮,羽毛金黄亮丽,最为出众。另一只芦花大公鸡不以为然,说自己打起鸣来,声音嘹亮,才是最优秀的。就在他们互不服气,要打起来的时候,一只仙鹤突然从天而降,落在鸡群中,两只公鸡相形见绌,不再争斗了。
[提示]比喻一个人的仪表出众或学问、品德高于别人。
抛砖引玉
唐朝有两个诗人,一个叫常建,一个叫赵嘏(gǔ)。赵嘏的诗写得好,常建从心里羡慕,总想得到赵嘏的诗句。
有一次赵嘏到了苏州,常建得知赵嘏要去灵岩寺游览,就先到那里,故意在一块显眼的墙壁上挥笔题诗,并且只写了开头两句。不久,赵嘏来到了灵岩寺。他看到墙上那首不完整的诗,觉得十分惋惜,便借来笔砚,补上了结尾两句。
成语出处&解释 急...
⑴ 目不见睫的故事让我们可想到什么成语目不见睫 拼音:mù bù jiàn jié
解释:自己的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睫毛。比内喻没有自知之明。也容比喻只见远处,不见近处。
出处:《韩非子·喻老》:“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示例:远求而近遗,如~。 宋·王安石《再寄蔡天启》诗
近义词:目空一切
反义词:谦虚谨慎
语法:作谓语、宾语;指人无自知之明
英文:the eye cannot see its lashes--lack self-knowledge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楚庄王想趁越国内乱出兵占领越国。杜子听说后去见楚庄王说:“人的智慧往往就同人的眼睛一样,能看见百步以外的东西,却看不见自己的睫毛。楚国曾被秦、晋国打败,国内又不安定,此时出兵攻打越国就像目不见睫一样。”
⑵ 目不见睫的典故,成语目不见睫的故事
目不见睫
拼音mù bù jiàn jié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楚庄王想趁越国内内乱出兵占领越国。杜子听说后去见楚容庄王说:“人的智慧往往就同人的眼睛一样,能看见百步以外的东西,却看不见自己的睫毛。楚国曾被秦、晋国打败,国内又不安定,此时出兵攻打越国就像目不见睫一样。”
典故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韩非子·喻老》
释义自己的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睫毛。比喻没有自知之明。也比喻只见远处,不见近处。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人无自知之明
⑶ 文言文 《目不见睫》的翻译,急急急!!~~
翻译:
楚庄王想要讨伐越国,庄子规劝说:“大王想要讨伐越国,是为什么呢?”楚庄王说:“(越国)政治混乱军队软弱。”
庄子说道:“我害怕智慧(就)像眼睛(一样),可以看见百步以外的事物却不能自己看见它的睫毛。大王你的军队自从战败给秦、晋(两国后),丧失了数百里的土地,这是军队软弱。
庄跻在(我国)境内做了盗贼但是官吏们不能阻止,这是政治混乱。大王(你的国家)政治混乱军队软弱,并不在越国之下,却想要讨伐越国,这样的智慧如同眼睛看不见眼睫毛一样。”
楚庄王就停止了(讨伐越国的事宜)。
所以认识某件事的困难,不在于看见别人(如何),而在于看见自己(如何)。所以说:“(能够)自己看见本身(的不足)才是所谓的明智。”
原文:
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患之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
王乃止。
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注释
伐:攻打;讨伐;进攻
睫: 睫毛
愚:自谦之词
患:忧虑;担忧
谏:规劝君、尊长或朋友,使之改正错误和过失。
明:英明,明智,高明。
之智如目也:智力和见识就像眼睛一样
庄跻:楚国的大盗,实为人民起义领袖。
之:助词,无义。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如:像。
止:停止。
下:在…之下
(3)讲成语故事目不见睫扩展阅读:
目不见睫,指自己看不见自己的睫毛,比喻看别人的缺点很容易,看自己的不足则很难,没有自知之明;考虑问题常常想将来很远的事,却难以把握眼前的情况。
书中记载说:“庄子曰:‘臣愚患之。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成语“目不见睫”就是从这里来的。原意是说眼睛看不见自己的睫毛,比喻没有自知之明。
棋心 禅心系列之五---目不见睫
棋心禅心 -- 目不见睫
韩非子喻老篇有云:
楚庄主欲伐越,杜子谏曰:"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
人的眼睛,能见山峰之远,能视秋毫之细,却独独看不见眼前的睫毛。
⑷ 有一个成语叫“目不见睫”意思是说,眼睛看不见在它之上的睫毛 ,比喻有些人太没有自知之明
中华成语大词典
目不见睫
拼音:mù bù jiàn jié
解释:自己的眼睛看不到自内己的睫毛。比喻没有自知之容明。也比喻只见远处,不见近处。
出处:《韩非子·喻老》:“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示例:远求而近遗,如~。 宋·王安石《再寄蔡天启》诗
近义词:目空一切
反义词:谦虚谨慎
语法:作谓语、宾语;指人无自知之明
英文:the eye cannot see its lashes--lack self-knowledge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楚庄王想趁越国内乱出兵占领越国。杜子听说后去见楚庄王说:“人的智慧往往就同人的眼睛一样,能看见百步以外的东西,却看不见自己的睫毛。楚国曾被秦、晋国打败,国内又不安定,此时出兵攻打越国就像目不见睫一样。”
⑸ 成语故事大全 寓言故事的成语 如虎添翼
快马加鞭
五十步笑百步
揠苗助长
浑沌开窍
井底之蛙
东施效颦
望洋兴叹
庄子垂内钓
庖丁解容牛
鲁侯养鸟
吕梁丈人
吴王射猴
罔两问影
骊龙之珠
愚公移山
扁鹊换心
纪昌学射
杞人忧天
滥竽充数
三人成虎
郑人买履
目不见睫
子罕不受玉
鲁人徙越
自相矛盾
守株待兔
厉王击鼓
刻舟求剑
循表涉滩
毁钟掩耳
伯牙碎琴
画蛇添足
狐假虎威
惊弓之鸟
南辕北辙
鹬蚌相争
土偶桃梗
弓矢相济
叶公好龙
螳螂捕蝉
师旷劝学
每变益上
杯弓蛇影
塞翁失马
曲突徙薪
鳏鱼上钩
一字不提
梦中富贵
惠子告贫
盲人摸象
画饼充饥
神奇猎鹰
空中楼阁
千万买邻
猴子救月
按图索骥
以上成语(寓言)题目,不知有用吗
⑹ 目不见睫讲的什么故事
春秋时期,继齐桓公、晋文公称霸诸侯以后,楚庄王取得了诸侯霸主的地位。
但是他不满足,想要趁着越国衰弱之机,出兵讨伐,进一步实现统一天下的野心。楚国的文武百官感到现在楚国的国力已经和以前相差得太远了:对外连年不断发兵征讨,军队疲劳,百姓困倦,这与庄王初为诸侯霸主的时候相比,已经相差很远了;国内各地的百姓不满楚庄王的统治,纷纷揭竿而起,官府已无力镇压。在这种自顾不暇,束手无策之际,再去攻打越国,是很危险的。但是文武百官怕得罪楚庄王,怕丢掉乌纱帽,谁都不敢对楚庄王进谏。
这时,有一位姓杜的大夫,国人都很尊敬他,因为他在国人眼里是一位聪明的有识之士,都称他为杜子。他为了楚国的长远利益,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上朝去劝谏楚庄王。
杜子对楚庄王说:“大王要发兵讨伐越国,这是为什么呢?”楚庄王说:“越国是我国的邻国,我们不主动出兵攻打他们,他们也要出兵攻打我们。所以寡人决定讨伐越国。”杜子又问:“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候发兵讨伐呢?”楚庄王说:“现在越国政治昏乱,兵力疲弱。”杜子说:“我很愚昧,对这件事很担心。”楚庄王说:“你担心什么?
杜子说:“智慧就像人的眼睛一样,能看到百步以外的东西,却看不见自己的眼睫毛。”
楚庄王问:“这话怎么讲?”
杜子回答说:“大王的军队,自从被秦国、晋国打败,丧失了几百里地的国土,这说明楚国的兵力疲弱;庄跻在国内造反,官府却无力平乱,这说明楚国的政治昏乱。大王的政治昏乱、兵力疲弱,并不在越国之下。可是大王却要讨伐越国。这不说明智慧像眼睛看不见睫毛一样,看不见自己的弱点。大王您说是不是?”
楚庄王听了“目不见睫”的寓言,就放弃了讨伐越国的打算。
人都是容易看见别人的弱点,却永远看不见自己的弱点。
⑺ 目不见睫中智是什么意思
眼睛是看不到睫毛的智慧的。
从生理上讲,人的眼睛一般是看不到睫毛的。
这句话是比喻和讽刺那些目中无人的人,是不会看到别人的优点的。
进一步讽刺目中无人的人,实际上是没有智慧的人。
⑻ 目不见睫是指什么成语
中华成语大词典来
目不见自睫
拼音:mù
bù
jiàn
jié
自己的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睫毛.比喻没有自知之明.也比喻只见远处,不见近处.
出处:《韩非子·喻老》:“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示例:远求而近遗,.宋·王安石《再寄蔡天启》诗
近义词:目空一切
反义词:谦虚谨慎
语法:作谓语、宾语;指人无自知之明
英文:the
eye
cannot
see
its
lashes--lack
self-knowledge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楚庄王想趁越国内乱出兵占领越国.杜子听说后去见楚庄王说:“人的智慧往往就同人的眼睛一样,能看见百步以外的东西,却看不见自己的睫毛.楚国曾被秦、晋国打败,国内又不安定,此时出兵攻打越国就像目不见睫一样.”
⑼ 求一些成语故事,不要常见的,大概300—400字,最后还要有对这个成语故事的理解
1.自相矛盾
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他)称赞他自己(的盾)说:“我这盾牌的坚固,没有东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称赞他的矛说:“我这矛的锋利,对于任何东西没有不能被它刺穿的。”有人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会怎么样?”这个卖东西的人不能够回应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解释: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不同。
造句:这个问题的答案前后不同,而且自相矛盾.
2. 后来居上
汲黯是西汉武帝时代人,以刚直正义、敢讲真话而受人尊重。他为人和做官都不拘小节,讲求实效。虽然表面上不那么轰轰烈烈,却能把一个郡治理得井井有条,因此,朝廷把他从东海太守调到朝廷当主爵都尉——一种主管地方吏任免的官职。
有一次,汉武帝说要实行儒家的仁义之政,为老百姓办好事了。没等皇帝把话说完,汲黯就说:“陛下内心里那么贪婪多欲,表面上却要装得实行仁政,这是何苦呢?”一句话把皇帝噎了回去。汉武帝登时脸色大变,宣布罢朝,满朝文武都为汲黯捏着一把汗,担心他会因此招来大祸。武帝回到宫里以后,对身边的人说,汲黯这个人也未免太粗太直了。
从此以后,汲黯的官职再也没有提升。他当主爵都尉的时候,公孙弘、张汤都还是不起眼的小官,后来,他们一个劲儿住上升,公孙弘当上了丞相,张汤做上了御史大夫,可他汲黯还蹲在原地没动窝。有一天,汲黯对武帝说,陛下使用群臣,跟码劈柴一样,是“后来者居上”啊!汉武帝当然听得出这是发牢骚。于是,转脸对臣下们说:“人真是不能不学习啊!你们听汲黯说话,越来越离谱了!”
解释: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
造句:你等着看好了,我们会后来居上的。
3.铁杵磨针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解释: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造句: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
4.闻鸡起舞
典故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造句:运气不是偶然的,不闻鸡起舞,难见财神微笑。
5.亡羊补牢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 “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兴,生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 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解释: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
造句: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60个成语的出处和典故或词义
更新1:解释愈短愈好!
更新2:
10. 系 口蜜腹剑
1. 一鼓作气 一 ㄧ 鼓 ㄍ ㄨ ˇ 作 ㄗ ㄨ ˋ ㄛ 气 ㄑ ㄧ ˋ 注释: 喻开始做事时
精神晨奋。 成语出处: 左传庄公十年:「夫战
勇气也
一鼓作气
再而衰
三而竭。彼竭我盈
故克之。」 成语造句: 做事就是要有一鼓作气的精神,绝不可以有半途而废的是情发生! 相关成语: 一气呵成
趁热打铁 2. 病入膏肓 病 ㄅ ㄧ ˋ ㄥ 入 ㄖ ㄨ ˋ 膏 ㄍ ㄠ 肓 ㄏ ㄨ ㄤ 注释: 肓(ㄏㄨㄤ):在中医上是指人体心脏与横隔膜之间的部位,古代认为是药力无法到达的地方。 病入膏肓:指人病重,无药可救或比喻事情已严重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相关成语: 不可救药 3. 破釜沈舟 秦朝末年,项羽带领楚军跟秦军打仗。楚军渡过漳河后,项羽命令部下把做饭的锅全部砸碎,把所有的船都鐅沉,只带三天干粮,以此激励士兵拼死作战,不打胜仗绝不生还。后来,楚军果然奋勇杀敌,取得了胜利。 4. 汗流浃背 汗 ㄏ ㄢ ˋ 流 ㄌ ㄧ ˊ ㄡ 浃 ㄐ ㄧ ˊ ㄚ 背 ㄅ ㄟ ˋ 注释: 汗流满背。 相关成语: 汗出如浆
汗如雨下 5. 罄竹难书 罄 ㄑ ㄧ ˋ ㄥ 竹 ㄓ ㄨ ˊ 难 ㄋ ㄢ ˊ 书 ㄕ ㄨ 注释: 喻劣迹太多
非笔墨所能尽记。 相关成语: 相反:寥寥可数
丰功伟绩 相似:擢发难数 6. 如火如荼 如 ㄖ ㄨ ˊ 火 ㄏ ㄨ ˇ ㄛ 如 ㄖ ㄨ ˊ 荼 ㄊ ㄨ ˊ 注释: (荼,草名,开白花。)比喻军容壮盛浩大。后亦形容气势或气氛等的蓬勃、热烈;即形容声势热烈壮大或壮盛、炽烈。 成语出处: (1)国语˙吴语:吴王昏乃戒,令万人以为方阵,皆白裳、白旗、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王祝秉钺载白旗,以中阵而立,左军亦如之,皆赤裳、赤旟、丹甲、朱羽之矰,望之如火。 (2)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八回:如火如荼,军容何盛。 (3)老残游记˙第十一回:钩连上些人家的败类子弟,一发做得如火如荼。 成语故事: 国语˙吴语:吴王昏乃戒,令万人以为方阵,皆白裳、白旗、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王祝秉钺载白旗,以中阵而立,左军亦如之,皆赤裳、赤旟、丹甲、朱羽之矰,望之如火。 注:1.旗 ㄑㄧˊ,一种在旗旒上画龙,并在旗竿竿头系铃作为装饰的旗子。或泛指各种旗帜。(旒 ㄌㄧㄡˊ,旗子上垂下来的彩带。) 2.矰 ㄗㄥ,系有丝绳,用以射鸟的箭。 3.荼 ㄊㄨˊ,草名,茅属,开白花;军装皆白,故曰如荼。又军装皆赤,故曰如火。 4.秉钺 ㄅㄧㄥˇ ㄩㄝˋ,指持斧。或比喻执掌兵权。 5.旟 ㄩˊ,古代指挥军队前进的旗子,画有鸟振翅疾飞的图像。 成语造句: (1)三二九广州之役虽终失败,但革命的浪潮,如火如荼,全国各省纷纷响应。 (2)这场决赛战况激烈,双方情势如火如荼不可开交的进展着。 相关成语: 如荼如火
汹涌澎拜
风起云涌 2009-08-18 13:28:06 补充: 世 ㄕ ˋ 外 ㄨ ㄞ ˋ 桃 ㄊ ㄠ ˊ 源 ㄩ ㄢ ˊ 注释: 喻风景优美而人迹罕到之地。 2009-08-18 13:29:58 补充: 8. 完壁归赵(a) 秦昭王听说赵惠文王有一块完美无瑕的和氏璧,就想要得到这块宝玉,于是派遣使者送信给赵惠文王,表示愿意以十五座城池换取宝玉。赵王收到信后,命蔺相如为使臣,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 2009-08-18 13:30:30 补充: 8. 完壁归赵(b) 到了秦国后,蔺相如双手捧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来仔细端详良久,发现不愧是稀世之宝,非常高兴。可是过了很久,秦王都绝口不提以城换璧之事,于是蔺相如假意要指出和氏璧上的瑕疵给秦王看,把和氏璧拿了回来,并且义正词严地说:“大王答应以十五座城交换和氏璧,可是我一直看不到大王的诚意。如果大王要宝玉却不肯实现诺言,我就以自己的脑袋和这块宝玉一起在柱子上撞个粉碎。”秦王怕他真的把璧玉撞碎了,就含糊其词的表示自己会实现诺言,并请蔺相如先回宾馆休息。回到宾馆后,蔺相如知道秦王不会真的以城换璧,就秘密派人将和氏璧送回赵国了。 2009-08-18 13:31:45 补充: 唇亡齿寒 (a) 注释: 比喻两者互相依赖
祸福相关
休戚与共
如同唇和齿一样的密切。 成语出处: 左传僖五年:「晋假道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曰:『虢
虞之表也
虢亡虞之从之;谚所谓辅车相依
唇亡齿寒者
其虞虢之谓也。』」 成语故事: 晋国的南面有两个小国家,一个叫虞(ㄩˊ),一个叫北虢(ㄍㄨㄛˊ),这两个国家相依相连,关系十分和睦。但虢国却经常侵犯晋国。所以晋献公总想讨伐虢国,却总没有机会。 2009-08-18 13:32:13 补充: 唇亡齿寒 (b) 有一天,晋献公问大夫荀息是否可以攻打虢国,荀息说:「虞国和虢国关系很好,攻打虢国,虞国就会帮助虢,两个对付一个,我们恐怕不易取胜。」献公说:「依你这么说,只好看虢国欺侮我们?」荀息说:「虢国喜欢玩乐,我们何不送些美女财物让他尽情地玩乐,不理政事,我们就可以攻打了。」献公依计而行,由于虢公得到晋国的美女,果然不理政事,只顾玩乐。 2009-08-18 13:32:37 补充: 唇亡齿寒 (c) 为了不使虞公援救虢国,晋献公给虞公送了厚礼,向虞国借路去讨伐虢。于是献公派荀息出使虞国。荀息见了虞公,送上一双名贵的玉壁和一匹千里马。虞公是个贪心的人,见了礼物,很是高兴。荀息说:「我们国君一向仰慕您的大名,想结交您,送了这点薄礼表示心意。顺便有点小事求您,虢国老是侵犯我们,我们准备惩罚他们,想向贵国借路去讨伐虢国,可否让我们过去?如果我们侥幸胜了,战利品就都送您。」虢公当即答应了。 2009-08-18 13:33:01 补充: 唇亡齿寒 (d) 大夫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这事您可不能答应啊!虢国和虞国好比嘴唇和牙齿,俗话说「唇亡齿寒」。如果没了嘴唇,牙齿就会受冻的。」可是虞公就是不听。宫之奇还想劝说,被百里奚劝住了。宫之奇料到虞国会亡国,带着全家老小逃走了。 2009-08-18 13:33:22 补充: 唇亡齿寒 (e) 周惠王十九年(西元前六五八年)晋献公派大将里克和荀息讨伐虢国,当兵车过虞国时,虞国国君表示愿意率兵助战,在虞公的帮助下,采取欺骗的手段,拿下了虢国的下阳关。晋军乘胜进军,在周惠王二十二年(西元前六五五年)攻灭虢国。里克将俘虏的美女和抢来的财物分了一些给虞公,虞公更加高兴。晋军驻扎在虞国都城外,说休息几天再回去。 2009-08-18 13:33:57 补充: 唇亡齿寒 (f) 有一天,守门的人向虞公报告说晋侯来了,虞公忙备车,到城外迎接。晋侯约虞公到箕山打猎,虞公为了显示排场,将城中的兵马全都调到城外,跟随自己打猎。正在打猎时百里奚跑来告诉虞公城中出事。虞公回到城边只见城上一位大将对虞公喊话:「承蒙你借道给我们,这一次又借给我们一个国家,谢谢您啦。」虞公这才大梦初醒,悔恨交加,对百里奚说:「当初为什么不提醒我。」百里奚说:「您连宫之奇的话,都听不进去,难道还能听我的吗?」 相关成语: 同舟共济
守望相助
假途灭虢
暮虢朝虞
虢灭虞亡 2009-08-18 13:35:26 补充: 口 ㄎ ㄡ ˇ 蜜 ㄇ ㄧ ˋ 腹 ㄈ ㄨ ˋ 剑 ㄐ ㄧ ˋ ㄢ 注释: 嘴甜心毒;比喻说话很甜而居心险诈。即形容一个人嘴巴说的好听,而内心险恶、处处想陷害人。 成语出处: (1)资治通鉴˙卷二一五˙唐纪三十一˙玄宗天宝元年:「唐李林甫为相,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啗(ㄉㄢˋ)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2009-08-18 13:35:44 补充: (2)明˙王世贞˙鸣凤记˙第二十五出:这厮口蜜腹剑,正所谓慝(ㄊㄜˋ)怨而友者也。 成语造句: (1)他表里不一,对人口蜜腹剑,因此人们均远离他,提防这种人。 (2)在这个世界上,对那种口蜜腹剑的人不可不防,因为那种人外表友善,暗地里在找机会加害你。 相关成语: 相反:苦口婆心 相似:刀头之蜜
口是心非
佛口蛇心
笑里藏刀
建议你去呢个网=] dict.moe/chengyu/sort_pho
成语典故(古文)和翻译(越短越好)
1一无是处
解释: 是:对,正确。没有一点儿对的或好的地方。没有一点用处。
出处: 明·张岱《与胡季望》:“是犹三家村子,使之治山珍海错,烹饪燔炙一无是处。明眼观之,只发一粲。”
2十全十美
解释:十分完美,毫无欠缺。
出处:清·陈朗《雪月梅传》:“贤侄出门也得放心,岂不是十全十美。”
3完美无缺
解释 完美:完整,完善。完善美好,没有缺点。
出处 清·钱泳《履园丛话》:“小楷,微带行笔,共一百廿八行,前者十数行破裂者,而后幅完好无阙(缺)。”
4绰绰有余
解释 绰绰:宽裕的样子。形容非常宽裕,富裕。 易错写成“绰绰有裕”.
出处 《诗经·小雅·角弓》:“此令兄弟,绰绰有余。”
5入不敷出
解释 收入不够开支。 敷:够,足。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07回:“但是家计萧条,入不敷出。”
6无忧无虑
解释:没有丝毫忧愁和顾虑,形容心情安然自得。 无:没有。忧:担忧,忧愁。虑:顾虑,忧虑。
出处:元·郑廷玉《忍字记》第二折:“来,来,来,我做了个草庵中无忧无虑的僧家。”
7无牵无挂
解释 形容没有拖累,非常放心
出处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61回:“北侠原是无牵无挂之人,不能推辞,同上茉花村去了。”
8牵肠挂肚
释义: 形容十分惦念,放心不下。
出处: 元·无名氏《冤家债主》第三折:“可怎生将俺孩儿一时勾去,害的俺张善友牵肠割肚。”
9高枕无忧
解释:垫高了枕头睡觉,无忧无虑。比喻平安无事,不用担忧;或放松警惕,麻痹大意。
出处: 《战国策·魏策一》:“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
10枕戈待旦
释义:戈:古代的一种兵器,和“矛”相似;旦:天亮。枕着武器躺着,等待天亮。形容杀敌心情急切,毫不松懈,时刻准备迎战。成语:枕戈待旦
出处:《晋书·刘琨传》:“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
11醉生梦死
释义: 生:活着。像喝醉酒和做梦那样,昏昏沉沉,糊里糊涂地过日子。 出处: 宋·朱熹《小学》卷五引程灏曰:“虽高才明智,胶于见闻,醉生梦死,不自觉也。”
12花天酒地
解释:形容荒*腐化、吃喝嫖赌的生活。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七回:“到京之后,又复花天酒地,任意招摇。”
13一丝不苟
解释:苟:苟且,马虎。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
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上司访知,见世叔一丝不苟,升迁就在指日。”
14小心翼翼
释义:翼翼:比喻 恭敬慎重的样子。形容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
出处:《诗经·大雅·大明》:“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
15粗心大意
解释:粗疏。指做事不细心,随便马虎。
出处: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四回:“忽然灵机一动,心中悟将过来:'这是我粗心大意。我若不进去,他怎得出来?'
16马马虎虎
解释:指还过得去。亦形容做事不认真,不仔细。
出处:茅盾《子夜》十二:“单办那八个厂,四十多万也就马马虎虎混得过。”
17无理取闹
解释: 原谓蛙声只是没来由地喧闹。毫无理由地吵闹。指故意吵闹、捣乱。 出处: 唐·韩愈《答柳柳州食虾蟆》诗:“鸣声相呼和,无理只取闹。”
18息事宁人
释义: 息:平息;宁:使安定。原指不生事,不骚扰百姓,后指调解纠纷,使事情平息下来,使人们平安相处。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章帝纪》:“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验;及吏人条书相告,不得听受,冀以息事宁人。”
19相安无事
解释:相:互相;安:安稳。指彼此相处没有什么争执或冲突。
出处:宋·邓牧《伯牙琴·吏道》:“古者君民间相安无事者,故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
20惊涛骇浪
解释: 涛:大波浪;骇:使惊怕。汹涌吓人的浪涛。比喻险恶的环境或尖锐激烈的斗争。
出处: 唐《玉山常文集·海云楼记》:“人当既静之时,每思及前此所经履之惊涛骇浪,未尝不惕然。”
21轩然大波
解释:轩然:高高涌起的样子。高高涌起的波涛。比喻大的纠纷或乱子。 指不好的影响。
出处:唐·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诗:“轩然大波起,宇宙隘而妨。”
22一箭双雕
解释:雕:一种凶猛的大鸟。指射箭技术高超,一箭射中两只雕。比喻做一件事达到两个目的。
出处:《北史·长孙晟传》:“尝有二雕飞而争肉,因以箭两只与晟,请射取之。晟驰往,遇雕相攫,遂一发双贯焉。” 《新唐书·高骈传》:“事朱叔明为司马,有二雕并飞,骈曰:‘我且贵,当中之。’一发贯二雕焉。”《续景德传灯录·慧海仪禅师》:“万人胆破沙场上,一箭双雕落碧空。”后因以比喻一举两得。
23一举两得
解释:举:做事。做一件事得到两方面的好处。
出处:《晋书·束皙传》:“赐其十年之复,以慰重迁之情。一举两得,外实内宽。”
24事半功倍
解释: 功:功效。形容做事的方法,费力小,收效大。
出处: 先秦·孟轲《孟子·公孙丑上》:“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25得不偿失
注释: 偿:抵得上。所得的利益抵偿不了所受的损失。
出处: 宋·苏轼《和子由除日见寄》诗:“感时嗟事变,所得不偿失。”
26全神贯注
解释:贯注:集中。全神贯注: 全部精力集中在一点上,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出处:钱钟书《围城》:“人事太忙,不许我们全神贯注,无间断地专怀念一个人。”
27目不转睛
解释: 眼珠子一动不动地盯着看。形容注意力集中。
出处: 晋·杨泉《物理论》:“子义燃烛危坐通晓,目不转睛,膝不移处。”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一:“老婆婆看着小官人,目不转睛,不觉两泪交流。”
28专心致志
解释:形容一心一意,集中精神,聚精会神,把心思全放在上面。 致:尽,极;志:意志。
出处:先秦·孟轲《孟子·告子上》:“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29心不在焉
解释: 焉:代词,相当这里。心思不在这里,指思想不集中。
出处: 西汉·戴圣《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30心神不定
解释:定:安定。心里烦躁,精神不安。
出处:明·罗贯中《平妖传》第二回:“心神不定,谓之狐疑。”
31表里不一
释义: 表面与内在不一样。
出处: 《逸周书·谥法解》:“行见中外曰悫。”
32名不副实
释义: 副:相称,相符合。名声或名义和实际不相符。指空有虚名。
出处: 汉·祢衡《鹦鹉赋》:“惧名实之不副,耻才能之无奇。”三国·魏·刘邵《人物志·效难》:“中情之人,名不副实,用之有效。”
33不厌其烦
解释: 厌:嫌;烦:麻烦。不嫌烦琐与麻烦。
出处: 宋·袁燮《挈斋集》:“贽之先君,不惮其烦,而帝每不能听。
34措手不及
解释 :事出突然,来不及应付。 措手:着手处理,应付;不及:来不及。 出处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第二卷:“打脊的髡徒,怎恁幺措手不及早撺过我? 《平鬼传》第六回:“不如俺先杀向前去,给他一个措手不及,杀他一个片甲不归,方知俺的厉害。”
35手足无措
释义: 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
出处: 《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36退避三舍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37如火如荼
故事出自《国语·吴语》。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38请君入瓮
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成语“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39洛阳纸贵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40望梅止渴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41高山流水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42鸡呜狗盗
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
43草木皆兵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44探骊得珠
故事见于《庄子列御寇》。成语“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
45势如破竹
故事出自《晋书·杜预传》。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46按图索骥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47
故事见于《庄子·秋水》。成语“望洋兴叹”,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48唇亡齿寒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49枕戈待旦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枕戈待旦”出自刘琨《与亲故书》,形象地写出了刘琨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决心。后来用作成语,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
50后来居上
故事出自《史记·汲郑列传》。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相同。
51掩耳盗铃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52闻鸡起舞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53抱薪救火
故事出自《史记·魏世家》。成语“抱薪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祸害,结果反而使祸害扩大。
54邯郸学步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55指鹿为马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56百依百顺
注释:一切顺从,对方怎么说就怎么做,
出处:《红楼梦》,造句:寡母独守此女,娇养溺爱,凡女儿一举一动,她母亲皆百依百顺。
57背信弃义
注释:不守信用和道义,
出处:《北史。周本纪》,造句:背信弃义的人永远不会有好的结果。
58五花八门
解释:原指五行阵和八门阵。这是古代两种战术变化很多的阵势。比喻变化多端或花样繁多。
出处:《虞初新志·孙嘉淦<南游记>》:“伏龙以西,群峰乱峙,四布罗列,如平沙万幕,八门五花。”
59一成不变
解释:成:形成。一经形成,不再改变。指守旧不变或固守陈法。形容一点没有变化。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王制》:“刑者,侀也。侀者,成也,一成而不可变,故君子尽心焉。”
60原封不动
解释: 原来贴的封口没有动过。比喻完全按照原样,一点不加变动。
出 处: 元·王仲文《救孝子》第四折:“是你的老婆,这等呵,我可也原封不动,送还你罢。”
简短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拔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狐假虎威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一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吾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枣犹百兽之畏虎也。”
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黔驴技穷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应应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喊,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室中雕文尽以为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 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自 相 矛 盾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翻译
刻舟求剑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仍不见宝剑的影子。其实他又怎么找得到宝剑呢?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叶公好龙
从前有个叫叶公的人非常喜欢龙。在他的家里,墙上画着龙,柱子上雕着龙,穿的 盖的上面都绣着龙。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喜欢龙,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长长的尾 巴伸在堂上,把头探进窗户里张望。叶公看到天上的真龙后,吓得魂飞胆破,脸色 都变色了,急忙躲起来。原来,叶公喜欢的不是真龙,而是那些画的、绣的、刻的假龙。
郑人买履
郑国有个人想去买双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带那尺码。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又转回家去取。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於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麼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自相矛盾
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他)称赞他自己(的盾)说:“我这盾牌的坚固,没有东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称赞他的矛说:“我这矛的锋利,对于任何东西没有不能被它刺穿的。”有人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会怎么样?”这个卖东西的人不能够回应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守株待兔
宋国有个农夫种着几亩地,他的地头上有一棵大树。一天,他在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兔子箭一般地飞奔过来,猛的撞在那棵大树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断了,蹬蹬腿就死了。这个农夫飞快的跑过去,把兔子捡起来,高兴地说:“这真是一点劲没费,白捡了个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了。”他拎着兔子一边往家走,一边得意地想:“我的运气真好,没准明天还会有兔子跑来,我可不能放过这样的便宜。”
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干活,只守着那棵大树,等着兔子撞过来。结果,等了一天什么也没等到。他却不甘心,从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树下等着兔子来撞死。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长得比庄稼都高了,连个兔子影也没有再见到。
1、专心致志
古时候有个围棋高手,名叫秋,人们称他弈秋。他有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好学,棋艺提高很快;另一个虽然也天天听课,但很不专心。他看着老师,心里却想着天上有没有大雁飞来,老师的话一句也没听进去,棋艺自然也没有丝毫提高。
[注释]致:尽,极。志:志趣,心意。
[提示]指用心专一,注意力不分散。
2、哄堂大笑
宋朝时候,有个叫冯相的官员。有一天,他穿着一双新靴子走进办公的衙门。一个同僚问他:“您买这双新靴子花了多少钱?”他抬起一只脚说:“九百。”那个同僚惊奇地说:“怎么我这双靴子花了一千八百呢?”冯相又抬起另一只脚说:“这只也是九百。”满屋的人都大笑起来。
[提示]形容屋子里的人同时都大笑起来。
3、双管齐下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名叫张_,他擅长画山水、松石,特别是画松树尤其叫人称绝。张_作画的时候,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能左右手各握一管笔,可以同时在纸上作画。一管笔画苍翠的松枝,另一管笔画枯干虬枝,画出的松树惟妙惟肖,谁看了他的画都感到惊奇,人们都说他是神笔。张_还有两个画画的绝招:一是用无笔头的秃笔绘画;二是用手指画画。他拿一块白绢,用手指蘸上颜料,左抹右涂,一会儿就作成一幅山水树木的作品。
[注释]管:指笔。
[提示]比喻两件事情同时进行。
4、栩栩如生
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经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忘与!”意思是说,庄周做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他觉得非常快活得意,简直忘记了世界还有庄周这么一个人。襄王听了庄辛的话,感到十分振奋,封他为阳陵君,采用了他的计谋,收复了不少失地。
[注释]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
[提示]形容文学、艺术作品对人和其他生物的形象,表现得非常逼真,好像活的一样。
5、胸有成竹
宋朝有个著名的画家叫文与可,特别擅长画竹子,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为了画好竹子,他在自己房前屋后种了许多竹子,一年四季,他都在仔细观察竹子的形态和变化。所以每次要画竹子时,他的胸中就已经有了十分生动、逼真的竹子形象了。
[注释]成:现成。
[提示]比喻在做某事之前,已有了充分的准备和把握。也作“成竹在胸”。
6、熟能生巧
宋朝时,有个人叫陈尧咨,他一箭射断了一根细树枝。正在自鸣得意时,旁边一个卖油的老翁把一枚铜币放在油葫芦口上,舀了一勺油从高高的地方倒下来,油从铜币的小孔里穿过,流进油葫芦里去了。陈尧咨非常惊奇,老翁说:“不过是熟能生巧而已。”
[提示]指做事情熟练了,就会掌握窍门。
7、水滴石穿
从前,有个廉洁的县官,他审问一个拿了公家一枚铜钱的仓库管理人。那人说:“不就是一枚铜钱吗?”他提笔写下一行批语:“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意思就是说,一天偷一枚铜钱,一千日就是一千枚;天天用绳锯木头,木头也会断;水珠天天滴在石头上,石头也会被滴穿。
[提示]比喻虽然力量小,只要坚持做下去,就能做出很难办到的事来。也作“滴水穿石”。
8、百发百中
在楚国的一个练武场上,许多射手在比武射箭,有个射箭能手养由基,连续几次射中靶心,有好事者说:“射中靶心,还算不了什么。能射中百步之外的柳树叶子,那还差不多。”养由基站稳脚步,张弓搭箭,一箭射在了百步之外的柳树叶子上,大家都拍手叫好。
[注释]发:射箭。
[提示]形容射箭或射击技术非常高明。
9、无价之宝
战国中期,魏国有一个农民在地里耕作时,得到一块一尺见方的玉。他把玉献给魏王。魏王叫老玉工鉴定,老玉工说:“恭喜大王得到了一块罕见的宝玉。”魏王问:“这块玉值多少钱?”老玉工说:“有钱也买不到,用五座城池的代价,也只能看一下而已。”魏王大喜,重赏了献玉的人。
[提示]指极其稀有的珍贵物品。
10、画龙点睛
南北朝有个画家叫张僧繇。传说他在一所佛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都没画眼睛。大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有了眼睛,龙会飞走的。”人们以为他说大话。他只好为两条龙画上眼睛。立时雷电破壁,两条龙腾空而去,墙上只剩下没有眼睛的两条龙。
[提示]比喻作文或讲话时,加上一两句关键的话会使内容更精辟有力。
11、画蛇添足
战国时,楚国一座寺庙的主人,送给看守庙宇的几个人一壶酒。人多酒少,不够喝。有人提议,谁先画完一条蛇,这壶酒就归谁。大家赞同,画了起来。一人先画好了,看别人还在画,他又给蛇画了四只脚。这时,另一个人也画好了,那人说:“没有脚,你画的不是蛇。”说完就把酒喝了。
[注释]足:脚。
[提示]比喻多此一举,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把事情弄坏。
12、事半功倍
战国中期,战乱频频,民不聊生。孟子对学生说:“当年周文王施行仁政,仅以方圆一百里为基础,步步为营,就打败了商纣王,拯救了百姓。如果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也能这样做,只要付出一半的代价,就能结束战乱统一全国。”
[提示]比喻费力小,收效大。与“事倍功半”意思相反。
13、千载难逢
唐朝时,韩愈因为反对将佛祖释加牟尼的遗骨供奉在皇宫中,被贬了官职。后来,他向唐宪宗上了奏章,建议在东岳泰山举行祭天大典,还请求皇上让他参加这个仪式,说这是千年也遇不到的盛事。宪宗对他的奏章很满意,让他担任了吏部侍郎的重要官职。
[注释]载:年。
[提示]形容机会难得与可贵。
14、拔苗助长
春秋时,有个急性子农夫,他插下秧苗后,好几天也不见秧苗长高,心里着急,就把自己田里的秧苗挨个都拔高了一些。他累得筋疲力尽,回到家里,得意地对儿子说:“我干了一天,总算帮助秧苗长高了一些。”儿子连忙跑到田边去看,只见秧苗全都被太阳晒得枯死了。
[提示]比喻不顾事物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15、得过且过
传说,五台山上曾经有一种鸟叫寒号鸟。夏天是它们羽毛丰满的季节。那时它们总是张开翅膀得意地叫道:“我多么漂亮!”它们从不筑巢垒窝,只知道玩乐。到了冬天,羽毛脱落,就不再美丽了。晚上躲进石缝里被冻得发抖,白天出了太阳,它们又自我安慰地叫道:“得过且过,得过且过!”
[注释]且:暂且,不作长远打算。
[提示]形容工作马虎、敷衍了事,过一天算一天。
今天关于“不常见的成语故事及注释寓意和出处”的讲解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主题,并从我的回答中找到需要的信息。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