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查询 成语查询
成语故事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和讲解_成语故事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和讲解视频
ysladmin 2024-06-20 人已围观
简介成语故事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和讲解_成语故事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和讲解视频 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关于成语故事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和讲解的最新动态,希望我的介绍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1.文言文刻舟求剑阅读训练2.百步穿杨文言文答案3.吴起
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关于成语故事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和讲解的最新动态,希望我的介绍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1.文言文刻舟求剑阅读训练
2.百步穿杨文言文答案
3.吴起守信文言文阅读
4.卖油翁校本文言文阅读答案
5.孟母三迁文言文阅读答案的成语
6.《匡衡凿壁借光》阅读答案
文言文刻舟求剑阅读训练
1. 刻舟求剑的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原文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有个想乘船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在水里。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下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他从雕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船已经前进,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刻舟求剑 漫画
注释
1.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掉,落。 6.于--在,到。 7.遽--立刻,急忙,马上。 8.契--雕刻。 9.是--指示代词,这儿。 10.吾--我的。 刻舟求剑 漫画
11.之--结构助词,不译。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但是。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主要批评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
揭示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
ipanzhi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
2. 刻舟求剑的阅读答案、阅读文言成语故事,完成练习楚人有 爱问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
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
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 注释: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坠--落。
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哲理评析:故事中楚国人滑稽可笑的做法违背了哲学中物质与运动关系的基本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位物质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说,整个宇宙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具体说,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人类社会到思维领域,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文中的楚国人,虽然看到了船、水、剑的客观存在,却忽视、否认了它们的运动,是一种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表现。
3. 文言文刻舟求剑 4. 刻舟求剑文言文原文 刻 舟 求 剑(战 国) 《吕氏春秋. 察今》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也是很糊涂吗? 注释 1.涉:渡.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落. 6.于:在,到. 7.遽:急忙,快. 8.契:用刀刻. 9.是--指示代词,这. 10.吾:我的. 11. 之:消独.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寻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然而,表转折.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也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22.止:停止,指船停了下来。
5.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刻舟求剑,守株待兔以下原文及译文供阅读参考:刻舟求剑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译文 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以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守株待兔原文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出自《韩非子·五蠹》译文 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于是,(那个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野兔不可能再次得到的,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所耻笑.现在居然想用过去的治国方略来治理当今的百姓,这都是在犯守株待兔一样的错误呀。
6. 文言文《刻舟求剑》翻译还有单个字解释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赶紧去抓,已经来不及了. 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自--从.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是--这.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坠--落.契者--刻着记号的地方.若--如果.。
百步穿杨文言文答案
1.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七年级成语典故篇胸有成竹
胸有成竹xiōng yǒu chéng zhú
[释义] 原指画竹子在动笔之前脑子里先有竹子的完整形象。现比喻做事情动手之前心里已有主意;有打算或有把握。成:完全的。
[语出] 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即逝矣。”
[辨形] 竹;不能写作“足”。
[近义] 成竹在胸 心中有数
[反义] 心中无数 茫无头绪
[用法] 用作褒义。形容人做事很有谋略。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结构] 主谓式。
[辨析] ~和“心中有数”;都有“心中已有打算”的意思。但~偏重于事前对问题已有全面的考虑和解决办法;或因心中有了主意而办事神态镇定;沉着;“心中有数”偏重于对客观情况已有所了解。
[例句]
①我发愁这次完不成任务;老武~地说:“没问题\"。
②事前充分准备;事发才能~;不会慌乱。
[英译] have the right answer for
[成语故事]
北宋时候,有一个著名的画家,名叫文同,他是当时画竹子的高手
2. 课外文言阅读小题1:随意,懈怠 到……去 破 比小题2:①学习无早晚,只是怕开始时勤奋,后来却懈怠了。
②我知道他一定比鸡鸣时出发的人先到达目的地。小题3:业精于勤,荒于嬉。
勤能补拙 一寸光阴一寸金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3:试题分析:“关于‘勤’的名句”平时积累的应有不少,在课本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中,我们应有积累一些事例和名言。如业精于勤,荒于嬉。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点评:语文是一门积累性很强的学科,平时的积累没准在何时就会派上用场。因此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积累一些成语故事、名人名言、俗语歇后语、古诗文名句等。
这样,不仅可以在考试时备不时之需,还可以提高学习的兴趣,提升自己的品味。
3. 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常识,常见词语等等之 一、代词 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 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十则》) ④醒侯故使之问之。
(《扁鹊见蔡醒公》)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十则》) 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
(《宋定伯捉鬼》)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作“的” 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 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 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 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大铁椎传》) 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②何陋之有?(《陋室铭》) 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而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十则》)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 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译作“然后”“就”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十则》) 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③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涉世家》) 3、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十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4、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
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①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冯婉贞》) 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③敏而好学。
(《十则》) 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 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捕蛇者说》) ③睨之,久而不去。
(《卖油翁》) 6、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所以”“因而”。 ①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醉翁亭记》) ②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他。(《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黄生借书说》) 以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等。 ①介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 2、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岳阳楼记》) ②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土,士以故归之。(《读孟尝君传》)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④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3、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用、按照”等。
①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马说》) 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④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愚公移山》) 二、连词 1、表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 ②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出师表》) ③故为之说,以俟夫人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④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2、表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3、表并列或承接,因果关系。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 三、动词:译为“认为”。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文言文实词用法 1、人不知而不愠(怨恨)《论语十则》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迷惑)(疑惑)(同上)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导)(同上) 4、择其善者而从之(长处;优点)(同上) 5、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渐渐地)《扁鹊见蔡桓公》 6、醒侯故使人问之(特意)(同上) 7、使人索扁鹊(寻找)(同上) 8、桓侯遂死(于是就)(同上) 9、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胁迫,攻击)《狼》 10、顾野有麦场(回头看,看见)《同上》 11、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放松,这里指卸下)(同上) 12、蜀之鄙。
4.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七年级成语典故篇胸有成竹胸有成竹xiōng yǒu chéng zhú[释义] 原指画竹子在动笔之前脑子里先有竹子的完整形象。
现比喻做事情动手之前心里已有主意;有打算或有把握。成:完全的。
[语出] 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即逝矣。”[辨形] 竹;不能写作“足”。
[近义] 成竹在胸 心中有数[反义] 心中无数 茫无头绪[用法] 用作褒义。形容人做事很有谋略。
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结构] 主谓式。
[辨析] ~和“心中有数”;都有“心中已有打算”的意思。但~偏重于事前对问题已有全面的考虑和解决办法;或因心中有了主意而办事神态镇定;沉着;“心中有数”偏重于对客观情况已有所了解。
[例句] ①我发愁这次完不成任务;老武~地说:“没问题\"。 ②事前充分准备;事发才能~;不会慌乱。
[英译] have the right answer for[成语故事] 北宋时候,有一个著名的画家,名叫文同,他是当时画竹子的高手。
5. 我要上初一了,以前在小学对文言文类的阅读题做得比较少,古文中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而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②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③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④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准确率较高.。
6.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荀巨伯探友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速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注解:①值:适逢。 ②郡:此指城。 ③相视:看望你。
④败义:毁坏道义。 ⑤一:整个 ⑥班军:调回出外打仗的军队。
1、选出与“我辈无义之人”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吾欲之南海 B、水陆草木之花
C、怅恨久之 D、属于作文以记之
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吾今死矣,子速去。
(2)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3)友人有疾,不忍委之。
3、你从本文中获得了哪些启发?
1、B 2、(1)我现在要死了,你赶快离开。(2)(我)从老远的地方来看你,可你却让我离开,使我成为一个不讲道义而只顾求生的人,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应该做的吗?(3) 朋友有病,(我)不忍心丢下他(独自离开)。3、友情无价。人世间最宝贵的就是赤城的友爱,它比生命还值得人们珍惜。
译文:荀巨伯远道去探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兵进攻郡城。朋友对荀巨伯说:“我现在就要死了!您还是离开吧。”荀巨伯说:“我远道来看你,你却让我离开,让我舍弃正义来保全性命,这哪里是我荀巨伯做的事!” 胡兵进城后,对荀巨伯说:“我们的大军一到,整个郡城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一个人留下来?”荀巨伯说:“朋友有病,不忍心抛弃他,我宁愿用自己的身家性命来代替朋友的性命。” 胡兵相互议论说:“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入了重道义的郡城!”于是撤回大军。整个郡城都得以保全。
吴起守信文言文阅读
1. 求《百步穿杨》故事(文言文)
百步穿杨
战国策·西周策》
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释义 它与成语‘百发百中”意义相似。比喻射箭技艺高超,并引申为本领非常高强。
故事秦国的名将白起,领兵前去攻打魏国,有个名叫苏厉的谋士获悉后,赶紧去见周朝的国君,提醒他说: “如果魏国被秦军占领,您的处境就危险了。” 原来,这时周朝的国君名义上是天子,实际上对各诸侯国已没有管辖权。魏国如被秦国攻灭,秦国的势力将更强大,对周天子的威胁也更大。周天子问苏厉怎么办,苏厉建议周天子赶快派人去劝说白起停止进攻,并给白起讲一个故事。苏厉介绍了一个应该向白起讲的故事: 楚国有个著名的射箭手,名叫养由基。此人年轻时就勇力过人, 练成了一手好箭法。当时还有一个名叫潘虎的勇士,也擅长射箭。一天,两人在场地上比试射箭,许多人都围着观看。靶子设在五十步外,那里撑起一块板,板上有一个红心。潘虎拉开强弓,一连三箭都正中红心,博得围观的人一片喝采声。潘虎也洋洋得意地向养由基拱拱手,表示请他指教。 养由基环视一下四周,说:“射五十步外的红心,目标大近、太大了,还是射百步外的柳叶吧!” 说罢,他指着百步外的一棵杨柳树,叫人在树上选一片叶子,涂 上红色作为靶子。接着,他拉开弓,“唆”的一声射去,结果箭链正好贯穿在这片杨柳叶的中心。 在场的人都惊呆了,潘虎自知没有这样高明的本领,但又不相信养由基箭箭都能射穿柳叶,便走到那棵杨柳树下;选择了三片杨柳叶,在上面用颜色编上号,请养由基按编号次序再射。养由基走前几步,看清了编号,然后退到百步之外,拉开弓, “嗖”、“嗖”、“嗖”三箭,分别射中三片编上号的杨柳叶。这一来,喝采声雷动,潘虎也口服心服。 就在一片喝采声中,有个人在养由基身旁冷冷他说: “喂,有了百步穿扬的本领,才可以教他射箭了!” 养由基听此人口气这么大,不禁生气地转过身去问道:“你准备怎样教我射箭?” 那人平静他说:“我并不是来教你怎样弯弓射箭,而是来提醒你该怎样保持射箭名声的。你是否想过,一旦你力气用尽,只要一箭不中,你那百发百中的名声就会受到影响。一个真正善于射箭的人,应当注意保持名声!” 养由基听了这番话,觉得很有道理,再三向他道谢。 周天子派去的人,就按照苏厉介绍的向白起讲了上面这个故事。白起听后,想到要保持自己百战百胜的名气,不能轻易出战,便借口有病,停止了向魏国的进攻。这个故事还引申出另一条成语“百发百中”。
2. 求《百步穿杨》故事(文言文)
百步穿杨文言文楚有养由基者,善射。
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左右皆曰善。
有一人过曰:“善射,可教射也矣。” 养由基曰:“人皆曰善,子乃曰可教射,子何不代我射之也?” 客曰:“我不能教子支左屈右。
夫射柳叶者,百发百中,而不以善息,少焉气力倦,弓拔失钩,一发不中,前功尽矣。” 译文:楚国有一个名叫养由基的人,善于射箭,百步之 *** 柳叶能够百发百中,因此人们都极力赞美他。
这时有一个从他身旁经过的人对养由基说:既然如此善于射箭,就可以训练他人箭术了。养由基听到后说,人人都说我专门射箭好,你却偏要叫我去训练他人箭术,那么你为什么不代替我射箭呢?过路人说,我当然不会教你出左手屈右手的等各种各样的射法,我只是想向你建议:既使你射柳叶能百发百中,而不会适时休息,过段时间你肯定会气力衰退,弓拉不开,箭锋偏弯,到时一箭射不中,那么你的所有前功尽弃了。
3. 百步穿杨的文言文,(十万火急,迫在眉睫楚有养由基者,善射。
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左右皆曰善。
有一人过曰:“善射,可教射也矣。” 养由基曰:“人皆曰善,子乃曰可教射,子何不代我射之也?” 客曰:“我不能教子支左屈右。
夫射柳叶者,百发百中,而不以善息,少焉气力倦,弓拔失钩,一发不中,前功尽矣。” 译文:楚国有一个名叫养由基的人,善于射箭,百步之 *** 柳叶能够百发百中,因此人们都极力赞美他。
这时有一个从他身旁经过的人对养由基说:既然如此善于射箭,就可以训练他人箭术了。养由基听到后说,人人都说我专门射箭好,你却偏要叫我去训练他人箭术,那么你为什么不代替我射箭呢?过路人说,我当然不会教你出左手屈右手的等各种各样的射法,我只是想向你建议:既使你射柳叶能百发百中,而不会适时休息,过段时间你肯定会气力衰退,弓拉不开,箭锋偏弯,到时一箭射不中,那么你的所有前功尽弃了。
4. 百步穿杨文言文听了"客"的话以后,养由基会有怎样的反应百步穿杨
原文
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左右皆曰善。有一人过曰:“善射,可教射也矣。”养由基曰:“人皆曰善,子乃曰可教射,子何不代我射之也?”
客曰:“我不能教子支左屈右。夫射柳叶者,百发百中,而不以善息,少焉气力倦,弓拨矢钩,一发不中,前功尽弃。”
译文
楚国有个叫养由基的人,善于射箭;在离柳树叶子百步远的地方射柳叶,百发百中。旁边的人都说好。有一个人评价道:“善于射箭,可以教他射箭的了。”养由基说:“大家都说好,您却说可以教我射箭,您怎么不像我一样也来射柳叶(试试)?”
那人说:“我不能教你左手操弓右手把箭(的方法)。但是射柳叶吗,百发百中,但若不懂得适可而止,等一下,弓斜点箭弯点,有一发没有射中,那就前功尽弃了啊!”
感想
养由基听了客人的话以后,可能会很生气。根据是上文养由基对客人的反问。但是,也有可能他会心悦诚服地向客人表示感谢。那就说明养由基是个明事理的人。
5. 百步穿杨这个成语故事的译文百步穿杨
拼音:bǎi bù chuān yáng
解释:形容箭法或枪法非常高明
构词:偏正式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
出处:《战国策·西周策》
近义词:穿杨射柳、百发百中、百无一失
反义词:无的放矢、毫无章法、漫无目标
感 *** 彩:褒义词
解释:
步:古代的一步指行走时两脚之间距离的两倍,约相当于旧制五尺。杨:杨柳的叶子
百步穿杨:本义指能在一百步以外射穿指定的某一片柳树叶子。战国时楚国养由基善于射箭,能在一百步以外射中杨柳的叶子。后用“百步穿杨”形容箭法或枪法非常高明,并引申为 本领非常高强。
译文:
楚国有一个名叫养由基的人,擅长射箭,他距离柳树一百步放箭射击,每箭都射中柳叶的中心,百发百中,左右看的人都说射得好,可是一个过路的人却说:“我擅长射箭,可以教他该怎样射了。”
养由基听了这话,心里很不舒服,就说:“大家都说我射得好,你竟说可以教我射了,你为什么不来替我射那柳叶呢!”
那个人说:“我不能教你怎样伸左臂屈右臂的射箭本领;不过你有没有想过,你射柳叶百发百中,但是却不善于调养气息,等一会疲倦了,弓拉不开,箭是歪斜的,一箭射不中,就会前功尽弃。”
卖油翁校本文言文阅读答案
1. 《吴起守信》文言文解释
下面的译文仅供参考 一、昔吴起出遇故人②,而止之食.故人曰:“诺.”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选自《龙门子凝道记》) 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友,就留他吃饭.老友说:“好啊.”吴起说:“(我在家里)等待您一起进餐.”老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友,老友来了,才同他一起进餐.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啊.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军队信服的缘由吧!要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子之(战国燕王哙的宰相)为燕相时,有一天坐在厅堂上假装说:“刚才走出门的是一匹白马吗?” 左右亲信都说没看见,只有一人追出门外,回来时禀报说:“确实有一匹白马.”子之借这事知道了左右对他的不诚实.子之为燕相,应该用诚实信用来教化国人,为什么要使用诡计呢?以正道来教导(国人)尚且都有人不听从,何况用诡计呢!这只能扰乱国人啊.凡是那些扰乱国人的,都那些喜欢耍巧弄诈玩弄智谋的人.二、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友,就留他吃饭.老友说:“好啊.”吴起说:“(我在家里)等待您一起进餐.”老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友,老友来了,才同他一起进餐.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啊.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军队信服的缘由吧!要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子之为燕相,应该用诚实信用(来教化国人),为什么要使用诡计呢?以正道来教导(国人)尚且可能不听从,何况用诡计呢.何以用这个来扰乱一个国家的.那些扰乱国家的,都是机巧狡诈的人.。
2. 吴起守信文言文阅读答案,吴起守信的成语故事文言文《吴起守信》选自小学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
1 暮:傍晚
2 令:派、使、让
3 方:才
4 之:代词,代“老友”
5 俟(sì):等待
6 恐:恐怕,担心
7可:行
8信:信用
9 故:旧的,原来的
10 食:吃
11 信:诚信
12 止:留住
13昔:以前
14求:寻找
15服:使------信服
16 非信不可也信:守信,讲信用
17吴起: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
18欤:语气词,吧
19其:他,指吴起
20宜:应该
21为:坚守
翻译
从前吴起出去遇到了老朋友,就留住他吃饭。老友说:“好。”吴起说:“我等待您一起吃饭。”老朋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SLkJ吴起不吃饭等待他。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朋友,老朋友来了,他才和老朋友一起吃饭。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朋友的原因是担心自己不用讲信用。他这样守信,应该就是他能使军队信服的原因吧。想要使三军信服,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孟母三迁文言文阅读答案的成语
1. 卖油翁文言文阅读题答案
1:以钱覆其 徐以勺酌油沥之
C、解释加点字词 (2分)
①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 ②但微颔之( )
6,公亦以此自矜,以钱覆其口。因曰:
14!”
7。卖油翁不因有长处而骄傲自满:“尔安敢轻吾射。(2分)
5。”康肃笑而遣之。
11,当世无双?
②康肃笑而遣之.有卖油释担而立(放下) B、放 点头
6、C
10:“我亦无他,久而不去:“以我酌油知之、下列各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以、陈尧咨气愤地说?”翁曰、B
9,但微颔之.康肃笑而遣之(派遣) D、熟能生巧
8、提示?(4分)
答.自,久而不去
②以钱覆其口
3?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尔安敢轻吾射,陈康肃是一个怎样的人.公亦以此自矜(夸耀)
C、用现代汉语翻译上面文段中两个画线的句子。尝射于家圃:久而不去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 D?
②陈尧咨笑着将他打发走了、文中两个人物各有什么特点.射!
7,自钱孔入。(4分)
4:“你怎么敢看轻我射箭(的本领)。(4分)
①吾射不亦精乎。(2分)
①睨之、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宋 欧阳修
5,即使有什么长处也没必要骄傲自满、从文章可以看出.尔安敢轻吾射(轻视)
13、翻译句子 (2分)
康肃忿然曰。
1,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翁曰?吾射不亦精乎,了解了卖油翁启发的谦和、翻译下面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12:尝射于家圃 吾射不亦精乎 B,惟手熟尔,徐以构酌油沥之,睨之。(2分)
8:“无他、卖油翁酌油入葫芦告诉我们 的道理:陈尧咨因“善射”而“自矜”、①我射箭的本领不也是很精湛吗。 ②盖。
康肃问曰。见其发矢十中八九,而钱不湿、陈康肃是一个骄傲自大。”乃取一葫芦置于地。(4分)
①
②
参考答案,但手熟尔:“汝亦知射乎.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熟能生巧的道理。”康肃忿然曰、①斜着眼看?请分别指出来、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但又知错就改的人、《卖油翁》的作者是 朝的 、本文通过陈尧咨善射。
4陈康肃公尧咨善射
2. 古文《卖油翁》的题目与答案1.尔
2.卖油翁 陈康肃 引出并衬托
3.主要内容是写卖油翁的技艺,突出熟能生巧的道理。重点写卖油翁酌油,而对陈康肃射箭一笔带过。
4.1睨之——斜着眼看他(之:代词,他,代指陈康肃)
2颔之——点头(之,代词,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3知之——知道这个道理(之,代词,指“无他,但手熟尔。”)
4沥之——注入葫芦(之,代词,代指瓶口覆钱的葫芦)
5遣之——打发他走了(之,代词,指卖油翁)
5.忿然 笑
3. 文言文精讲精练卖油翁答案[甲] 陈康肃公尧(yáo)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jīn)。
尝射于家圃(pǔ),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nì)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hàn)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fèn)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吾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sháo)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吾亦无他,唯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乙]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释:①没人:能潜水的人。 9、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
(4分) ⑴公亦以此自矜 矜:___________ ⑵康肃笑而遣之 遣___________ ⑶夫没者岂苟然哉 苟___________ ⑷见舟而畏之 畏___________ 10、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⑴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甲]文中体现陈尧咨傲慢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卖油翁观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中北人“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用原文语句回答,6分) 12、[甲][乙]两文都告诉人们什么道理?(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卖油翁阅读答案由查字典语文网我整理,仅供参考: 答案: 9、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
(4分,每处一分) (1)夸耀 (2)打发 (3)随便、随意 (4)畏惧、害怕 10、翻译下面句子。(4分,每小题2分,译出大意,语句通顺即可) (1)(卖油翁)看到他每十箭射中八九箭,只是微微点了点头。
(2)(南方人)天天与水为伴,十五岁就学会了潜水的方法。 11、(6分,每空2分) 甲文: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尔安敢轻吾射?) 无他,但手熟尔。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乙文:生不识水。
(不学而务求其道) 12、(3分,表述完整、意对即可)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多操练。 这篇“卖油翁阅读答案”是由查字典语文网我为您收集整理,希望通过这些阅读练习和答案,能帮助同学们把握语文阅读的特点,进而提高阅读、鉴赏、写作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
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阅读《鱼我所欲也》和《万事莫贵于义》,完成29-32题。(15分)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
今谓人曰:‘予①子②冠履③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
争一言④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 注释 ①予:给,送。②子:你,代词。
③履:鞋子。④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2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 )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 (3)今谓人曰( ) (3)何故( ) 3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31.甲文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具体来说是用 这个比喻来阐述 的观点;乙文论证层层深入,首先论证了帽子鞋子不如手脚珍贵,其次论证了 ,然后论证了生命不如义珍贵,最后强调了 的中心论点。(4分) 32.甲乙两文都阐明了“义”的重要性,您认为“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3分) 《鱼我所欲也》《万事莫贵于义》比较阅读答案由查字典语文网我整理,仅供参考: 29.患:祸患,灾难 是:这、这样 谓:对……说 故:缘故、原因 评分说明:每空1分,共4分 30.(1)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采用的呢?(2)送给你天下,却要你的性命,你愿意这样做吗? 评分说明:关键词翻译正确,语句通顺,意同即可。
每小题2分,共4分 31.舍鱼而取熊掌 舍生取义 天下不如生命珍贵 万事莫贵于义(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 评分说明:每空1分 32.“义”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1分,答到“正。
4. 卖油翁的阅读题及答案1、欧阳修;北宋;唐宋八大家 2、骄傲自大;放下担子;懂得;只不过 3、B 4、A 5、B 6、D 7、D 8、C 9、卖油翁。
因为故事的目的是通过卖油翁对酌油的技巧的解释来揭示熟能生巧的道理。(意近即可) 10、不行。
“睨”表示斜眼看,不以为然的意思,表现出卖油翁对陈尧咨的射艺并不在意。其它词,表达不出这种含义。
11、⑴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⑵尔安敢轻吾射? 12、写卖油翁和陈尧咨的对话和卖油翁的高超技艺,说明熟能生巧的道理。 13、陈尧咨;卖油翁 14、疑问;反问;“但手熟尔”;酌油献技 15、而:转折;修饰;顺承 射:射箭;射箭的技术 尔:同“耳”,罢了;代词,你 16.⑴因为⑵凭、靠⑶用 17.睨、颔。
无礼:自矜;吾射不亦精乎;忿然;尔安敢轻吾射。 18、熟能生巧,精益求精。
19、⑴当⑵仇人⑶好⑷推荐 20、B 21、依次是:***/ 22、C 23、⑴您问可不可以,并不是问我的儿子。⑵真好啊,祁黄羊的建议! 24、C。
5. 卖油翁的所有阅读答案有吗卖油翁阅读 一、阅读回答 8、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的道理。
9.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康肃笑而遣之 大言数主之失(《强项令》) B.尝射于家圃 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C.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D.睨之,久而不去 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10.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① ② 11.卖油翁和陈尧咨两人对待自己长处的态度截然不同。
那么你呢?请分别谈谈你如何看待自己及别人的长处。(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甲] 陈康肃公……康肃笑而遣之。 [乙]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释:①没人:能潜水的人。 9、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
(4分) ⑴公亦以此自矜 矜:______ ⑵康肃笑而遣之 遣___________ ⑶夫没者岂苟然哉 苟_______ ⑷见舟而畏之 畏___________ 10、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⑴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甲]文中体现陈尧咨傲慢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卖油翁观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中北人“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用原文语句回答,6分) 12、[甲][乙]两文都告诉人们什么道理?(3分) 三、阅读回答。
1、、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拼音。 ①自矜( )②睨之( )③忿然( )④酌油( ) 2、、解释下列加点字。
(2) ①释担而立( )②睨之( )③但微颔之( )④惟手熟尔 3、、分别写出下列“之”字指代什么。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 ②以我酌油知之( ) ③徐以杓油沥之( ) ④康肃笑而遣之( ) 4、、翻译下列句子。
①乃取一葫芦置之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阐明了一个什么道理(用一个成语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卖油翁》 欧阳修 导读 1.整体感知 《卖油翁》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通过卖油翁以自钱孔沥油而钱不沾湿告诫因“善射”而自矜的陈尧咨的故事,说明了技艺专长,全在熟能生巧,精益求精,不值得骄傲的道理。 2.写法借鉴 (1)寓理于事,通俗易懂 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人能够与他相比,他因此而自夸。
卖油翁看了他的射技后,认为只不过是因为手熟罢了。陈尧咨非常生气,责备卖油翁轻视自己。
卖油翁用自钱孔沥油而钱不湿的事实,让陈尧咨心服口服。文章通过这样具体的故事,阐述了抽象的道理,明白透彻,通俗易懂。
(2)欲抑先扬,推波助澜 文章以褒扬发端,对陈尧咨的射技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接着宕开一笔,交待卖油翁对陈尧咨射技的态度。
在卖油翁眼里,他的射技是不足挂齿的。这自然令孤高自傲的陈尧咨疑惑不解,于是他赶紧诘问。
卖油翁轻描淡写的回答让他怒不可遏,厉声呵斥。卖油翁不为所动,用自钱孔沥油而钱不湿的事实,让陈尧咨恍然大悟,心悦诚服。
欲扬先抑手法的运用,使全文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3)详略得当,主题鲜明 整个文章篇幅短小,不足200个字,但情节完整,重点突出。
开头虽然赞扬陈尧咨的射技,却没有具体交待他的射技如何高超,仅用“十中八九”一笔带过。大量的笔墨都在描述卖油翁酌油的过程,“取”、“置”、“覆”、“酌”、“沥”等动词的运用,准确生动地展示了他精湛的技艺,充分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精当的剪裁,使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②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陈康肃公善射 善射:_______________ 公亦以此自矜 自矜:____________ 尝射于家圃 尝:__________ 家圃:_______________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释:_______睨:________久:_________去:_________ 但微颔之但:________ 颔:________ 之:________ 无他,但手熟尔 他:________但:________熟:________尔:________ 康肃忿然曰忿:________ 然:________ 尔安敢轻吾射安:________ 轻:________ 射:____。
6. 阅读文言文《卖油翁》,完成题小题1: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画对两处给1分)
小题2:.(1)点头(2)斜着眼睛看
小题3:B
小题4:(1)你怎么敢轻视我的射技?(2)就取来一个葫芦放在地上。
小题5:熟能生巧。
小题1:试题分析:整体感知句子的意思,根据语意“用一枚铜钱挡住了葫芦口,慢慢的将杓酌油灌进去”可知,画四处,则要把中心语与修饰限制的成分分开,即“以钱、徐、以杓”是修饰语,后面要停顿。
点评:句子的停顿要坚持两个原则:(1)结构原则:即不要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断开,要保持词和短语的完整性。(2)意义原则:即根据语意停顿,不要改变原句的意思.还要坚持五个规律即(1)主谓之间要停顿(2)动宾(动补)之间要停顿(3)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要停顿(4)发语词和关联词之间要停顿(5)古今异义词之间要停顿.
小题2:试题分析:颔、睨都是文言文中的常见字,其意义与现代汉语一致。容易理解,不容易出错。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3:试题分析:“以”第一句中译为凭,凭借。第二句中译为因为。“自”第一个字译为从,第二个字译为在。“而”第一个表修饰,第二个表转折。只有B中的“之”都是代词。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4: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安”“轻”‘射’等。“安”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怎么,怎么能的意思,“轻”是轻视的意思,‘射’此句中是名词,射技的意思,这几个词较为典型,都是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也是易错的。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5:试题分析:“用一个成语概括”是审题的关键点,本文的道理很明显,“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就阅读的关键所在,“熟”是最主要的启示,即“熟能生巧”。
点评:对于课外文言文,我们平时要适当的读一些,尤其是古代的成语故事。借助自己对成语故事的了解,可以增强对小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谈启示时,要根据文章内容、主题、人物的言行、人物在文中的地位作用来整体感知。整体感知的时候,理解文章的内容,抓住关键的语句、抓住重点内容、多角度考虑是很重要的。
《匡衡凿壁借光》阅读答案
1. 求孟母三迁此成语故事的文言文
孟母三迁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足辟][bi,两字合一]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o,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i,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白话]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足辟]踊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2. 孟母三迁阅读答案是文言文的专项训练1.解释加点词语(1)躄踊痛哭1。
解释加点词语(1)躄踊痛哭之事 躄:扑倒(2)乃去 乃:于是(3)遂居于此 于:在2。翻译下列句子(1)此非所以居子也。
这里不是适合孩子居住的地方(2)每月朔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 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朝中官员进入文庙时,同辈之间相互行礼,遇长者则跪拜,出入间互相作揖避让。
3。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谈谈你的体会。
孟母三迁一个大的主题思想是:环境对于孩子品行方面的塑造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在孟母深入观察孩子的性格特点,对于孩子秉性的培养及成长方向上有了明确的思路与认识,因此对于孩子成长环境进行了审慎的选择。
其次,从中亦能看出孟母是位有胆有识的女士。一人孀居已属不易,还为孟子的教育问题毅然决然地三迁居所,是何等的坚强勇敢。
其中更是透露出母爱的深远。
3. 孟母三迁阅读答案孟母三迁,即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便出自于此
语出处
西汉·刘向《烈女传·卷一·母仪》:“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故事原文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 孟母三迁
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释文)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这也说明了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孟母三迁
解释: 舍:住处。 嬉:游戏。 所以:用来。 处:安顿。 复:再,又。 是:这。 焉:在那里。
文言文原文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遂迁 孟母三迁
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释文)孟子小时候家离墓地很近,常常玩办理丧事的游戏,他母亲说:“这不是我可以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于是搬迁到集市旁边,孟子又做学商人卖东西的游戏。他母亲说:“这也不是我可以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又搬家到学堂旁边。于是,孟子就又做些拱让食物的礼仪的游戏,他母亲说:“这里可以用来安顿我的儿子。”他们就在那里住了下来。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孟子认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孟母三迁
字词解释: 舍家。 墓间之事指埋葬、祭扫死人一类的事。 嬉游戏,玩耍。 贾(gǔ)人商贩。 炫卖沿街叫卖,夸耀。 徙迁移。 徙居搬家。 大儒圣贤。 从故事我们知道: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环境对于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孟子后来成为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我想这和他有一个睿智的母亲是分不开的!
编辑本段孟母三迁之孟母
孟母(365~前317年),孟子的母亲仉(zhǎng)氏,战国时邹国人。 她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坚守志节,抚育儿子,从慎始、励志、敦品、勉学以至于约礼、成金,数十 孟母三迁
年如一日,丝丝入扣,毫不放松,既成就了孟子,更为后世的母亲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为名垂千秋万世的模范母亲,在中国历史上受到普遍尊崇。 黎民百姓传颂着她的故事,文人学士为其立传作赞,达官显贵、孟氏后裔为其树碑修祠,后人把她与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母亲欧母,“精忠报国”岳飞的母亲岳母、晋代名将陶侃的母亲陶母列为母亲的典范,号称中国“四大贤母”,而且位居“贤母”之首。
编辑本段孟母三迁的影响
孟母教子的影响特别深远,早在╟时期韩婴的《韩诗外传》中,就用有关孟母的故事来解释诗义,刘向的《列女传》中,首次出现了“孟母”这个专用名词。 东汉女史学家班昭曾作《孟母颂》,西晋女文学家左芬也作《孟母赞》 。 南宋时的启蒙课本《三字经》引证的第一个典故就是“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一普及于封建社会后期的启蒙读物,虽经明、清学者陆续修订补充,而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故事始终冠于篇首。 山东监察御使钟化民《祭孟母文》赞扬道:“子之圣即母之圣”、“人生教子,志在青紫。夫人教子,志在孔子。古今以来,一人而已。” 随着孟母故事的广泛流传,封建统治者也竭力将其塑造成符合其需要的偶像,封建皇帝对其屡加封谥,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加封孟母为“邾国端范宣献夫人”。
4. 孟母三迁的阅读答案孟母三迁孟子名叫孟轲(kē),是战国时期的大教育家。
他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在历史上有“亚圣”的称号。孟子的父亲去世很早,对孟子的教育,可费了他母亲不少心血。
孟子五岁时,跟他母亲住在城外公墓的旁边。这里经常有人送葬、筑坟、祭吊、哭泣……起初,他和小朋友站得远远地看热闹,时间一长,也就看熟了。
孟子和他的小朋友也做起了送葬的游戏:用泥巴做棺材,再做个泥人放在里面,两个小朋友在前面抬,孟子和另外几个跟在后面哭咿咿(yī)唔唔(wú)地唱起丧歌……孟子的母亲看到他们的这种游戏,心里很发愁:这可怎么得了,将来能成个什么样的人哪!于是,她决定搬家。孟子的家搬到城里来了,在一个市场的旁边。
市场可热闹了,从早到晚,人来人往,买的、卖的,男的、女的,什么人都有。粮食、蔬菜、水果、器皿、鱼、肉……各种东西都有。
孟子高兴极了,成天在人群里转来转去,骗人的、打架的、偷东西的、投机取巧的,什么样的新鲜事他都看到了。没过几天,孟子对这一切就熟悉了。
他母亲见此状况心里又很难过:孩子成天不学好、可怎么得了,将来会变坏的。于是,她决定再次搬家。
这次孟子的家搬到了学堂旁边,他渐渐地对学堂发生了兴趣。每天看到学生很早就来上学,见了老师还鞠躬。
有时,老师领着学生演习各种礼节和仪式,孟子看会了,也就跟着做起来,见了老师便鞠躬。学生演习礼节和仪式,他就模仿;学生唱歌,他也跟着唱……孟子成了一个彬彬有礼的孩子了。
孟子的母亲看到儿子的进步,情不自禁地笑了。1.中国古代有两个很有名的大学问家、教育家,人称“孔孟”,“孟”指的是( ),名叫( )。
A.孟子 孟获B.孟子 孟轲C.孟获 孟轲正确答案:B2.中国古代有两个很有名的大学问家、教育家,人称“孔孟”,“孔”指的是( ),名叫( )。A.孔子 孔颖达B.姓孔的人的儿子 孔丘C.孔子 孔丘正确答案:C3.对这篇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下列哪个词语的表述最恰当? ( )A.事不过三B.知错就改C.择邻而居D.知子莫如母正确答案:C4.孟子总共搬了三次家,第一次住在( ),第二次住在( ),第三次住在( )。
A.城外公墓旁 学堂旁 市场旁B.城外公墓旁 市场旁 学堂旁C.市场旁 学堂旁 城外公墓胖正确答案:B。
5. 孟母三迁阅读答案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子也。”复徒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选自《列女传》)
注: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这里指祭祀仪式。揖让进退:即打拱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其舍近墓(2)遂迁居市旁
2、给短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______。(3分)
3、孟母三次带子离开的原因是什么?(3分)
4、翻译句子:此非吾所以处子也。(2分)
参考答案:
1、靠近、于是
2、孟母三迁
3、这个地方不适合教育孩子。
4、孩子的教育应重视环境的选择;环境对人很重要;近朱则赤,近墨则黑
6. 孟母三迁阅读题答案 6年级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孟母三迁 孟子名叫孟轲(kē),是战国时期的大教育家。
他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在历史上有“亚圣”的称号。 孟子的父亲去世很早,对盂子的教育,可费了他母亲不少心血。
孟子五岁时,跟他母亲住在城外公墓的旁边。这里经常有人送葬(zàng)、筑坟、祭(jì)吊、哭泣……起初,他和小朋友站得远远地看热闹,时间一长,也就看熟了。
孟子和他的小朋友也做起了送葬的游戏:用泥巴做棺材,再做个泥人放在里面,两个小朋友在前面抬,孟子和另外几个跟在后面器,咿咿(yī)唔唔地唱起丧歌……孟子的母亲看到他们的这种游戏,心里很发愁:这可怎么得了,将来能成个什么样的人哪!于是,决定搬家。 孟子的家搬到城里来了,在一个市场的旁边。
市场可热闹了□从早到晚□人来人往□买的□卖的□男的□女的□什么人都有□粮食□蔬菜□水果□器皿(mǐn)□鱼□肉□各种东西都有。孟子高兴极了,成天在人群里转来转去,骗人的、打架的、偷东西的、投机取巧的,什么样的新鲜事他都看到了。
没过几天,孟子对这一切就熟悉了。他母亲见况心里又很难过:孩子成天不学好,可怎么得了,将来会变坏的。
于是,决定再搬家。 这次孟子的家搬到学堂旁边,他渐渐地对学堂发生了兴趣。
每天看到学生很早就来上学,见了老师还鞠躬(jū gōng)。有时,教师领着学生演习种礼节和仪式,孟子看会了,也就跟着做起来,见了老师便鞠躬。
学生学习礼节和仪式,他就模仿;学生唱歌,他也跟着唱……孟子成了一个彬(bīn)彬有礼的儿童了。 孟子的母亲看到儿子的进步,情不自禁地笑了。
1、解释下列词语。 ①情不自禁: ②彬彬有礼: 2、填空。
①中国古代有两个很有名的大学问家、教育家、人称“孔孟”,“孔”指的是 ,名叫 ;“孟”指的是 ,名叫 。 ②孟子总共搬了三次家,第一次住在 ,第二次住在 ,第三次住在 。
3、按要求改写句子。 什么样的新鲜事他都看到了。
①改成“把”字句: ②改成“被”字句: 4、给第三、四、五自然段加上小标题。 5、句子中的“……”表示的意思一样吗?(是,否)表示的是 6、在“口”处补充上适当的标点符号。
7、孟母( )一再搬家,( )怕孟子受外界影响,学坏了。(填关联词) 8、“孟子成天在人群里转来转去、骗人的、打架的、偷东西的、投机取巧的,什么样新鲜事他都看到了。”
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请根据句式特点,仿写一句话: 9、从“孟母三迁”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 1、解释下列词语。 ①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②彬彬有礼:文雅而有礼貌 2、填空。
①中国古代有两个很有名的大学问家、教育家、人称“孔孟”,“孔”指的是孔子 ,名叫 仲尼 ;“孟”指的是孟子 ,名叫 孟轲。 ②孟子总共搬了三次家,第一次住在 公墓边 ,第二次住在 市场边 ,第三次住在 学堂边 。
3、按要求改写句子。 什么样的新鲜事他都看到了。
①改成“把”字句:他把什么样的新鲜事都看到了 ②改成“被”字句:什么样的新鲜事都被他看到了 4、给第三、四、五自然段加上小标题。 5、句子中的“……”表示的意思一样吗?(是,否)表示的是 6、在“口”处补充上适当的标点符号。
7、孟母( )一再搬家,( )怕孟子受外界影响,学坏了。(填关联词) 8、“孟子成天在人群里转来转去、骗人的、打架的、偷东西的、投机取巧的,什么样新鲜事他都看到了。”
这句话运用了 排比 的修辞手法,请根据句式特点,仿写一句话: 9、从“孟母三迁”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 母爱的伟大与奉献 ,谢谢。
7. 孟母三迁文言文阅读原文: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
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
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
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继而迁于学宫之旁。
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 孟母三迁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
遂居于此。 ——(汉)刘向《列女传》译文: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在他年幼的时候就去世了,母亲仉氏不再结婚。
孟子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这个地方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集市。到了集市,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事。
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至屠场附近,这次,孟子又学起屠夫宰杀猪羊,孟子妈妈知道了,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
寓意: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孟母三迁也说明了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解释:舍:住处。 嬉:游戏。
所以:用来。孟母三迁处:安顿孟母三迁。
复:再,又。是:这。
焉:在那里。女:同“汝”,人称代词,你。
遂:于是,就 贾人:商人学官私塾学校。焉于之;在那里。
寓言成语故事文言文阅读
每次考试的时候,阅读理解题目都是占有很大的分数比例的,要是平时不好好练习的话,很有能丢掉这些宝贵的分数,下面我为了大家能够考到好成绩,特地整理了《匡衡凿壁借光》 阅读答案 ,希望同学们好好练习!《匡衡凿壁借光》
匡衡①字稚圭(guī),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③文不识④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⑤。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⑥。”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闻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屐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⑦。”邑人曰:“穷矣。”遂去不返。
(选自晋?葛洪《西京杂记》)
[注释]①匡衡:汉朝人。②不逮:指烛光透不过来。③大姓:大户。④文不识:姓文,名不识。⑤大学:很有学问的人。⑥解人颐(y?):让人欢笑。⑦更理前论:再把前面说的梳理一番。
[文言知识]
说“穷”。“穷”是个多义词。一、指“困窘”。如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意为处境艰难时只能自己管好自己。二、指“尽”、“极”。上文“穷矣”,意为没什么可说了。 成语 有“无穷无尽”,其中“穷”与“尽”为同义。三、指“贫困”。四、指“寻求到尽头”。《桃花源记》:“欲穷其林。”其中的“穷”即为寻求到尽头。
《匡衡凿壁借光》阅读题目:
1.解释:①邑 ②怪 ③资
2.翻译:①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②时人畏服之如是
③衡从之与语质疑
3.理解:“邑人挫服倒屐而去”中“倒屐而去”是用来形容“邑人”什么的?
《匡衡凿壁借光》参考答案:
1.①当地②感到奇怪③借、助
2.①匡衡便给他做雇工而不求报酬;②当时的人就是如此敬畏匡衡;③匡衡便去跟他论理并追问。
3.临走时的狼狈相。
相关 文章 :
1. 凿壁借光成语故事
2. 关于凿壁借光的成语故事
3. 有关凿壁借光的成语解释
4. 长篇励志文章1000字
5. 高中文言文精短翻译练习25篇
1. 各种寓言故事的文言文(不要守株待兔、掩耳盗铃、画蛇添足、刻舟求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
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吕氏春秋——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是秦国的宰相吕不韦的宾客们合编的。全书的内容较杂,
包括儒家、道家等各家学说,共分八览、六论、十二纪。
评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
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狐假虎威
原文: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
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译文: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
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
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
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2. 文言文寓言故事执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郑人买履
郑国有个人想去买双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带那尺码。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又转回家去取。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於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麽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自 相 矛 盾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自相矛盾
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他)称赞他自己(的盾)说:“我这盾牌的坚固,没有东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称赞他的矛说:“我这矛的锋利,对于任何东西没有不能被它刺穿的。”有人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会怎么样?”这个卖东西的人不能够回应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1、杯弓蛇影
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沈疴顿愈。
2、截竿进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坚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3、鹬蚌相争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既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4、拔苗助长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稿矣。
3. 找一些成语寓言故事(文言文)有译文和寓意的讳疾忌医扁鹊(què)是古代一位名医。
有一天,他去见蔡桓侯。他仔细端详了蔡桓侯的气色以后,说:“大王,您得病了。
现在病只在皮肤表层,赶快治,容易治好。”蔡桓侯不以为然地说:“我没有病,用不着你来治!”扁鹊走后,蔡桓侯对左右说:“这些当医生的,成天想给没病的人治病,好用这种办法来证明自己医术高明。”
过了十天,扁鹊再去看望蔡桓侯。他着急地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去了。
可得抓紧治疗啊!”蔡桓侯把头一歪:“我根本就没有病!你走吧!”扁鹊走后,蔡桓侯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再去看望蔡桓侯。
他看了看蔡桓侯的气色,焦急地说:“大王,您的病已经进入了肠胃,不能再耽误了!”蔡桓侯连连摇头:“见鬼,我哪来的什么病!”扁鹊走后,蔡桓侯更不高兴了。又过了十天,扁鹊再一次去看望蔡桓侯。
他只看了一眼,掉头就走了。蔡桓侯心里好生纳闷,就派人去问扁鹊:“您去看望大王,为什么掉头就走呢?”扁鹊说:“有病不怕,只要治疗及时,一般的病都会慢慢好起来的。
怕只怕有病说没病,不肯接受治疗。病在皮肤里,可以用热敷;病在肌肉里,可以用针灸;病到肠胃里,可以吃汤药。
但是,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病到这种程度只能听天由命了,所以,我也不敢再请求为大王治病了。”
果然,五天以后,蔡桓侯的病就突然发作了。他打发人赶快去请扁鹊,但是扁鹊已经到别的国家去了。
没过几天,蔡桓侯就病死了。[提示]有了病,一定要听从大夫的嘱咐,老老实实地医治。
有了缺点错误,也一定要听取大家的批评,认认真真地改过。否则,一误再误,病情会越来越沉重,错误会越来越严重,以至发展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原文]扁鹊见蔡桓公①,立有间②,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③,不治将恐深。”桓候曰:“寡人无疾④。”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⑤。”
居十日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⑦。”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⑧。桓侯故使人问之。
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⑨;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⑩;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11);在骨髓,司命之所属(12),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13)。” 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14),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15)。——《韩非子》[注释]①扁鹊——战国时著名的医学家。
②有间——一会儿。③疾——古时疾指小病,病指较重的病。
腠(còu)理——原指人体皮肤的纹理。这里指皮肤。
④寡人——古代国君的自称。⑤好(hào)——喜欢。
⑥居——表示相隔一段时间,过了。⑦益——更加。
⑧还走——掉转身子就走。⑨汤熨(yùn)——用热水敷烫皮肤。
及——达到。⑩针石——用来针灸的针。
古时治病用石针。(11)火齐——火煎的汤药。
(12)司命之所属——到了死神手中。司命,掌握人的生死命运的神。
(13)臣是以无请也——我所以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14)索——寻求。
(15)遂——就。棘刺尖儿上雕猴子燕王到处张贴榜文,征求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
有个卫国人来应征,自称能在荆棘的尖刺上雕刻出活灵活现的猴子。燕王听说他有这样超群的技艺,高兴极了,立刻给他极其丰厚的待遇,供养在身边。
过了几天,燕王想看看这位巧匠雕刻的艺术珍品。那个卫国人说:“国君要是想看的话,必须依我两个条件:一,半年之内不入后宫与后妃欢聚;二,不喝酒,不吃肉。
然后选一个雨睛日出的天气,在半明半暗的光线中,才能看到我在棘刺尖儿上雕刻的猴子。”燕王一听这些条件,没法照办,只能继续用锦衣玉食把这个卫国人供养在内宫,却始终没有机会欣赏到他刻制的珍品。
宫内有个铁匠听到了这件事,不禁暗暗发笑。他就对燕王说:“我是专门打制刀具的。
谁都知道,再小的刻制品也要用刻刀才能雕削出来,所以,雕刻的东西一定要比刻刀的刀刃大。如果棘刺的尖儿细到容不下最小的刀刃,那就没法在上面雕刻。
请国王检查一下那位工匠的刻刀,就可以知道他说的话是真是假了。”大王一听,如梦方醒,立即把那个卫国人找来,问道:“你在棘刺尖儿上雕刻猴子,用的是什么工具?”卫国人回答:“刻刀。”
燕王说:“请把你的刻刀拿给我看看。”卫国人一听就慌了神,借口说到住处去取刻刀,溜出宫门逃跑了。
[提示]牛皮、谎言,编得再巧妙,也经不住认真的考察、仔细的分析。根据这则寓言故事,人们常常把谎言称为“棘刺之说”。
需要说明的是,应该把故事中卫国人吹的牛皮跟今天的微雕艺术区别开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工艺的进步,人们可以凭借极细的刻刀和放大镜、显微镜在头发丝上雕刻。
但在一、二千年前,人们的技艺还达不到这样高的水平。故事中那位铁匠的分析判断是根据当时的水平作出来的。
[原文]燕王征巧术人①,卫人曰:“能以棘刺之端为母猴。”燕王说之②,养之以五乘之奉③。
王曰:“吾试观客为棘刺之母猴。”客曰:“人主欲观之④,必半岁不入官⑤,不饮酒食肉,雨雾日出⑥,视之晏阴之间⑦,而棘刺之。
4. 文言文寓言故事(含翻译)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叶公好龙叶公好龙,室中雕文尽以为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 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郑人买履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自 相 矛 盾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翻译刻舟求剑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
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仍不见宝剑的影子。
其实他又怎么找得到宝剑呢?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叶公好龙从前有个叫叶公的人非常喜欢龙。在他的家里,墙上画着龙,柱子上雕着龙,穿的盖的上面都绣着龙。
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喜欢龙,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长长的尾巴伸在堂上,把头探进窗户里张望。叶公看到天上的真龙后,吓得魂飞胆破,脸色都变色了,急忙躲起来。
原来,叶公喜欢的不是真龙,而是那些画的、绣的、刻的假龙。郑人买履郑国有个人想去买双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於在座位上。
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带那尺码。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
」又转回家去取。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於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麽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自相矛盾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他)称赞他自己(的盾)说:“我这盾牌的坚固,没有东西能使它被刺穿。”
(他)又称赞他的矛说:“我这矛的锋利,对于任何东西没有不能被它刺穿的。”有人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会怎么样?”这个卖东西的人不能够回应了。
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守株待兔宋国有个农夫种着几亩地,他的地头上有一棵大树。
一天,他在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兔子箭一般地飞奔过来,猛的撞在那棵大树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断了,蹬蹬腿就死了。这个农夫飞快的跑过去,把兔子捡起来,高兴地说:“这真是一点劲没费,白捡了个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了。”
他拎着兔子一边往家走,一边得意地想:“我的运气真好,没准明天还会有兔子跑来,我可不能放过这样的便宜。”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干活,只守着那棵大树,等着兔子撞过来。
结果,等了一天什么也没等到。他却不甘心,从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树下等着兔子来撞死。
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长得比庄稼都高了,连个兔子影也没有再见到。
5. 关于古代寓言故事(文言文)的原文、译文、寓意执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郑人买履 郑国有个人想去买双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带那尺码.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又转回家去取.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於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他说:「你为什麽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自 相 矛 盾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自相矛盾 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他)称赞他自己(的盾)说:“我这盾牌的坚固,没有东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称赞他的矛说:“我这矛的锋利,对于任何东西没有不能被它刺穿的.”有人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会怎么样?”这个卖东西的人不能够回应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6. 几篇文言文寓言故事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狐假虎威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一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吾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
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枣犹百兽之畏虎也。”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gdwenxue/diangu/index 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
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况复多也。”
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返为其患 有一个愚人到别人家做客 嫌汤菜淡而无味 主人为他加了点盐 愚人自以为悟到了盐的美味 自己料想:饭菜好吃是因为有盐的缘故,更何况多放些呢? 急忙回家空口去食盐 满口的咸苦还不明白自己愚在哪里 世间各人有各人的智识,智识也有高高低低的差别。
智识是改造自己和利益他人的武器。若是智识用之不当!也可能毁灭自己、和违害社会。
更是要用得不偏不倚,才能发挥效用。否则良药也会变成毒品。
比喻贪吃好玩,与断食偏信都不适中。过分的享乐与吃苦主义都有偏。
世间万事必须适中,过与不及都可能坏事。又比喻有些人做事不负责任,可能一生一世都一事无成。
过分的热衷名利,也会造成争夺计较而造恶业,或劳碌一生,与烦恼纠缠不休,乃至生生世世都轮回不息。穿井得人①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②,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③,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字词注释 ①选自《吕氏春秋》。
②溉汲:取水。③穿井:挖井。
诗文翻译 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要到外边去取水,所以总有一个人在外边奔波。后来他家挖了一口井,于是对人说:“我挖了一口井,家里就多了一个人。”
有人听见这话,就向另外的人传话说:“丁家挖了一口井,井里出来一个人。”于是全国的人都争相传播这样一条奇闻。
消息传到了宋国国君那里。国君派人到丁家去查问。
丁家的人回答说:“我们是说挖井之后多出一个人的劳力可供使用,不是说从井里挖出一个人来。” 启发:这个故事从丁氏的穿井引出传话的出入,说明传言易讹,凡事须亲自调查,这样才能了解到事情的真相。
今天关于“成语故事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和讲解”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成语故事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和讲解”,并从我的答案中找到一些灵感。